199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特稿

  一个新组建的公司还没有挂牌就有近半数的职工下岗。然而,短短的两年后,公司待岗职工已不到10人。奇迹是怎样出现的?请看——
  “锦华人”走活了再就业这盘棋
  于海东 朱建光
  谁能想到,一个新组建的航运企业还没有挂牌,就有48.38%的职工成了下岗富余人员;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已经够头疼的百分比里,有近10%的人还是各种严重疾病患者。然而,短短两年后的今天,公司待岗职工已不到10人,仅为原下岗富余人员总数613人的1.63%。
  这一奇迹被称之为“锦华现象”。
  上海锦华轮船公司是上海港务局在1994年底新组建的船务公司,底子薄、场地小、载重吨位少。按照公司所从事主业要求,人员配置应在300人左右,可是刚一组建,从局内各家划过来的各路人马就像持有当天船票的乘客一样蜂拥而至,以至在进行公司登记时,工商局面对着“1267”的在册职工人数,都以为他们头脑发昏了。用公司领导的话来说,公司成立后首先想的不是怎么搞好生产,而是怎么安排好严重超编的人。
  一招新,满盘皆活
  与海打惯了交道的上海锦华船务公司领导们敏锐地看到,再就业虽然不是航运企业的主业,却是一个能让满盘皆活也能让满盘皆输的关键一子。面对着从未遇到过的巨大压力,他们拿出了船老大特有的勇气和犟劲儿,提出了“在创业中搞好再就业”的响亮口号。
  两年来,锦华公司在再就业方面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即:宣传一个观点(“上岗靠竞争,分配靠贡献”的新型择业观念),采取两种办法(“走出去,请进来”的两手安置办法),掌握三项原则(根据待岗人员的专业技能、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安排到其较熟练的岗位;安排到能发挥其更大作用的岗位;安排到其力所能及的岗位),开拓四条途径(加强培训,充实主业;广开门路,劳务输出;创造机会,生产自救;勇于开拓,自谋职业)。
  严格待岗人员的管理,是锦华公司成功地解决再就业难题的重要经验之一。经过调查分析,他们一是摸清了在社会上搞经营活动人员的具体情况,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停薪变岗。二是抓了长病、长工伤的核查工作,使“长病、长工伤”的人数得到认真清理。三是与已具备自谋职业条件的人员签订了暂不需要安置的协议,按档实行相应的补贴。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公司冗员锐减,企业减少了压力,增强了活力。
  棋好下,下好棋难
  在锦华公司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超编单位”——上海锦华轮船公司待岗人员安置管理中心。
  说是中心,开始的时候办公室只有8个人。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吉利数字,却成了613名下岗富余职工的最大希望。为了不让一颗心失望,他们想出千方百计,费尽千言万语,跑遍千家万户,用自己的行动写出一句“锦华人”的再就业格言:爱,在困难的日子里最高尚。
  他们工作起来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自找麻烦。为了做好下岗富余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工作,他们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按一人一卡一表,准、全、实地建立起待岗人员的资料库。再就是总结出了做好基础工作的“五清”、“四分析”的工作法。“五清”是:年龄和健康状况清;过去表现和下岗原因清;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清;个人收入及家庭人员经济状况清;原工作考核情况清。“四分析”是:经常分析待岗人员的结构;经常分析待岗人员的意愿;经常分析待岗人员的体能、智能;经常分析注意待岗人员中的特殊情况。为此,两年来他们仅家访就进行了3000余次,谈心2500余人次,做到了本上有名,心中有数。
  在具体安置工作中,他们有一句让待岗人员听了暖乎乎的安心话,那就是落实在他们一举一动上的“下岗无情,操作有情”。有一次,为了解决一名待岗职工的思想问题,半天内有3位工作人员先后冒着雨去他家里做疏导工作,终于稳定了他的思想情绪。有时为了给待岗人员找到一个合适的就业岗位,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想办法,若是企业目前确实无法安排,他们就把目光转向社会上去寻找机会。如为帮助一位因多种原因一时无法在公司内部安排工作的下岗女工找到工作,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四处奔波,结果不是她不满意,就是用工单位不满意,直到最后,还是当过教师的一位工作人员红着脸利用亲戚的关系开了“后门”,把她安排进居委会干起了她后来干得很好的计划生育工作。如今,不光是张家浜一带,连浦东、浦西地区的许多餐饮、商贸、医务、通讯等行业,都知道上海锦华轮船公司有一个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安置管理中心。开始时,他们那种非同一般的上心劲儿,经常被对方误认为是在为自己的亲朋好友忙乎。用这些操尽了心的工作人员自己的话来说:“613个待岗人员关系到613个要吃要喝的家庭,搁在谁身上谁不着急?!”更让待岗人员感动难忘的是,安置管理中心不但管安置,还爱多管闲事。公司有一个名叫曾友才的半身瘫痪职工,很需要一套健身器,但又没有钱购买,安置管理中心得知后,大家凑钱买了健身器,送到他的家中。在安置管理中心,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正如知情者所说:“除了没有人请他们吃饭,别的什么事都有人找。”
  在锦华公司,关心待岗人员的又何止是安置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公司党、政、工11位领导,每人都包帮着一个待岗职工特困户,生活、思想、学习……一包到底,其包帮效果还被作为对领导干部年终考核的内容。在安置工作上,他们做到分内分外两手一起抓,两手都抓“凝聚力”,即以企业对职工产生的凝聚力和职工对企业产生的向心力共同消化再就业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胸中有爱心,这也正是“锦华人”在再就业方面不怕下难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海港一角(附图片)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走出一片新天地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 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李翠花
  编者按:下岗以后,事怎么干?路怎么走?这是许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报今天在新辟的“走出一片新天地”专栏里发表的这篇文章,以生动的事实和切身的体会,令人信服地告诉大家,在我们这个社会,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像这位女工那样,牢牢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走过去,天高地宽。
  我叫李翠花,今年39岁,原是河北峰峰矿区第二帆布厂挡车工,1992年下岗,现在是峰峰矿区第一服装厂厂长。
  1992年11月的一天,我厂召开职工大会,厂长宣布:“由于市场经济形势的变化,目前工厂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不得不全部停产,工人可以自谋职业……”厂长话没说完,会场里传出几个女工的哭声,随后哭声一片。我们心里明白,停产下岗对产业工人意味着什么?厂长可以用一句话宣布工厂停产,工人下岗,而我们工人却怎么也不会因为这一句话割断与工厂的感情,因为我和姐妹们的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工厂。
  1985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又被评为邯郸市和河北省劳动模范。谁能想到,就在我为工厂奋力拼搏的时候,工厂停产了,我这个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一下子也成了下岗工人、失业者。我想不通,下岗以来,我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天天以泪洗面。
  求生的本能,使许多下岗职工使出了应变的招数,有的打零工,有的出摊做买卖,有的跑运输,人们在各显神通,努力寻找一条使自己能够生存的门路。冷酷的现实在帮我寻找着自己的感觉:我必须立即选择自己的道路,重新调整自己的人生坐标。要生存,先把泪擦干,一个人活在世上,要让人尊重,不要让人怜悯,尤其是女人。我一咬牙,犟脾气上来了,走出了下岗后的第一步——闯商海,摆地摊。
  工人下海经商,并不像有人说的那么容易。最初,我往街上去了6天,始终没有勇气把摊摆出去,第七天,我把摊摆出去了,却有眼不敢正面看人,有嘴不敢大声叫卖,远远看见熟人走来,就赶紧躲开。有一天,我到离闹市较远的一所小学门口出摊,恰巧一位局领导向这边走来,我连忙扭头装作没看见,可那位领导却一直走到我跟前,边喊着我的名字边与我握手,我不好意思地低声说:“没办法,我只好出来摆地摊,是不是给劳模脸上抹黑了?”那位领导忙纠正我的话:“翠花,话不能这么讲,现在是市场经济,要转变观念呀!劳模咋啦?劳模也得吃饭呀!”几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泪流满面。
  我知道,各级政府对下岗工人谋职经商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可我怎么也赚不了钱。一天,一位工友出主意让我摆服装裁剪摊,她的话一下子打开了我的思路。对呀!我为啥不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服装裁剪上做做文章呢?说干就干,我在工厂家属院门口支起了服装裁剪摊。
  我干裁剪,每天有活儿干,有收入,生活有保证,虽然天天起早贪黑比较辛苦,但心里很高兴。可是没多久,我心中又出现了难以平静的波动。我看到不少工友还找不到出路,特别是有些两代几口全是本厂职工的家庭。我想,自己是个党员、劳模,应该为党和政府分点忧愁,为企业减轻点负担。我找到几个谋职无路的姐妹说:“咱们办个服装加工厂吧。”
  要办厂,可不是件容易事,资金、场地、设备从哪儿来?没有机器,我把自己家里的缝纫机、锁边机搬到厂里,又借娘家婆家朋友家的机器抬到厂里。厂领导不仅批准了我的办厂申请,还腾出六间库房给我们作车间,拨给2000元钱做生产启动资金,厂长还把自家的机器抬到厂里让我们用。
  我招的工人全是下岗女工,大都没有缝纫技术,我就手把手地教,干的活儿达不到要求,就拆了重做。短短两年的时间,我们的小服装厂已很红火,共生产加工各类服装1万多件(套),完成产值8万多元,流动资金由2000元增加到3万元,15名职工不但工资有保证,还向总厂上交5000多元。
  艰难的创业过程,使我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不进则退,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要想从逆境中挣扎出来,不能等天靠地,只有靠自己,靠自己的拼搏,靠自己的奋斗。创办服装厂的实践,也使我增长了求生存、闯市场的能力,增强了干大事、创新业的信心。
  我是不幸的,命运把我抛到了下岗的轨道;我又是幸运的,改革大潮将我引上了新的征程。创办企业的艰辛,使我体味到了人生的价值,并得到新的启示: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个天。这一启示,我愿与所有的下岗工人共勉。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

  养路工出身的实干家
  ——铁路山海关工务段段长朱远镇小记
  孙立亭 董继堂
  今年52岁的朱远镇,已经在铁路钢铁运输线上度过了32个春秋。他,作为一名从养路工、工长、领工员岗位上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土生土长的实干家,带领全段干部职工团结拼搏,使山海关工务段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老企业焕发生机,成为沈阳铁路局二级企业、荣获铁道部安全优质段七连冠,夺取了企业连续安全生产10周年的辉煌成果。
  30多年的铁路生涯,最令朱远镇魂牵梦绕的是:铁道线上的耕耘者仍旧未从那肩扛、筐抬、镐刨的繁重笨拙的劳动方式中解脱出来。
  “要靠科技兴路!决不能只靠拼命干来维修、管理铁路。要革新、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前进!”
  前几年,管内线路曾发生过几起钢轨甩头。沈山干线车流密,时速高达百余公里,钢轨联结端发生甩头、掉块,轻者造成列车脱线,重则车翻人亡!朱远镇深知后果的严重。
  人们发现:他常常蹲在铁路旁观察列车通过钢轨接头处时的碾轧情景。夜深人静了,他还在灯下翻阅资料,查找原因。问题找到了!钢轨接头上下错口,轨底部捣固不实,空吊板是造成甩头的主要症结。他连夜画图,让工厂实验样本,亲自拿到现场实验,果然灵验!把实验成功的辙叉后防止钢轨甩头的铁垫板安装在钢轨连接处,两根钢轨平平齐齐结成一体,任凭列车飞奔,钢轨接头安然无恙。
  朱远镇露出欣喜的笑容,随后,140块防甩头垫板送到现场安装使用,解决了管内线路病害威胁行车安全的燃眉之急。可是他也有挠头的时候。一个时期,他发现管内道岔尖轨更换频繁。全段近500组道岔,一年仅更换道岔尖轨就要投资几十万元。
  “能不能在道岔尖轨前安装一段防磨护轨,在列车进入道岔前,把车轮对尖轨的横向冲击力抵消掉,尖轨使用寿命不就延长了吗!”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多反复试验,他终于设计出在道岔尖轨前安装绝缘防磨护轨的新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人工、材料费150多万元。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

  企业家与下岗青工共话创业
  龚青
  下岗青工如何实现再就业?日前,全国部分青年私营企业家、青年兴业领头人和下岗青工汇聚共青团中央,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大家首先认为,创业,是实现再就业的根本途径。青年兴业领头人、创办河南安庆家庭服务社的王宝庆对此深有体会:我以2万元做启动资金创办了接送小孩上下学的家庭服务社,并由此解决了46名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如果这些钱不是用来创业,而是用来救济,那解决不了多大问题,只有勇敢闯市场、创新业才是实现再就业的出路所在。
  谈到下岗青工如何创业时,大家各抒己见。创业,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锡华未来教育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杰庭说,要克服“一全民,二集体,不三不四干个体”,只有到国有单位才算真就业的错误观念,抓住每一个可以实现重新就业的机会。青年兴业领头人培养对象、吉林市管道煤气总公司李志刚说,职工下岗是我国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这是年轻人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更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新的机遇。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不体面的职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没有低人一等的岗位,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一定可以实现再就业和再创业。
  创业,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主战场。天津东海液化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秀海说,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美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近80%,而我国仅为26%,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很大。下岗青工只要认清这个形势,尽快在三产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创业的前景就可能十分广阔。
  创业,要经受实践的磨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浙江宁波华龙文化传播公司李晓宏说,年轻人创业有很多优势,但同时在决策、领导、经营、管理等方面也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这首先要通过在实践中磨炼来解决。安阳市自行车厂下岗青工王东梅说,当我作为一个产业工人下岗后,才发现无论再就业还是创业都必须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怀着对提高技能的无限渴求,我参加了再就业培训班学习裁剪技术,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正是掌握了这门技能,才使我顺利地实现了再就业。
  创业,最终要服务于下岗青工再就业。青年兴业领头人培养对象、辽宁阜新天宇毛纺有限公司王俊杰和黑龙江塔河林业局季玉霞都表示,社会对我们的扶持、帮助太大了。回去以后,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身边的下岗职工创办小型企业,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为党和国家分忧解难。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奋斗者之路

  年轻的王璐林教授是这个时代必然要成功的那种人。为了攻克世界医学难题,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
  敲开成功之门
  雨天
  年轻的王璐林教授是这个时代必然要成功的那种人。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骨病专家,他既能研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医疗方法,又能运用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将这种成果高效能地扩展,造福于更多的患者。
  “亚癌”———骨坏死病,这一世界医学难题,让世界上多少人失去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让世界上多少医学家为其呕心沥血,但一直无良药可医。生长于内蒙古的王璐林教授运用祖国医学“活血化淤,生血生骨”的原则,以西医微观研究中草药有效成分为基础,研制出“健骨生”水丸制剂,攻克了这一世界难题。“健骨生”丸目前已被批准为国家三类新药、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卫生部准字号药。
  贫寒的家境,培养了他的韧性和毅力,铸就了他的意志和品格。也许是母亲长年患病,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缺医少药的情景激发了他,他发誓长大后要当个医生。
  他钻研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积累了众多骨病医疗动态信息,又拜访本地名医,虚心求教。他用西医微观研究方法研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以中医祛腐生新的理论为指导,经过千百次的筛选,终于确定了治“亚癌”的系列配方。
  王璐林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家骨伤病权威人士的重视和认同。
  1996年初,他研究的骨坏死病的克星——“健骨生”丸,经国家卫生部批准进入Ⅱ期临床试验。在目前已治疗的骨坏死患者1万余人中,疗程6个月内都收到了明显的疗效。“健骨生”丸治疗股骨头坏死,早期患者多可痊愈,并且愈后良好;晚期患者可达到使疼痛好转或消失,保持现有股骨头外形,使之复活、骨化,恢复一定功能。对骨髓炎、骨结核、骨折、骨折不愈合、促进骨科手术后的修复有较好的疗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纤维异样增殖症、痛风、骨囊肿等也有一定疗效。为使此药尽早地造福于更多的患者,王璐林又创建了北京匡达制药厂专门生产该药,目前已经正式上市。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

  原江苏省扬州琼花玩具厂女工殷义军,下岗后不等不靠。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筹资11万多元,引进近60对孔雀,在市区著名景点大明寺内办起了散养孔雀园,既供游客观赏又从事幼雀繁殖。张丙涛 曹书平摄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

  山东省枣庄市国棉厂下岗女工史素平(右一),办起了全市第一家寄宿式综合艺术幼儿园。近日,她为父母身残的学生任文涛、家庭特困的许金星送来了书费、书包、学习用品,并包下他们一直到初中毕业的全部费用。
  张晶 张磊 倪泽摄


第12版(职工天地)
专栏:

  何江波:梅花香自苦寒来
  本报记者 吴兴华
  1997年度“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江波,是来自湘南潇水岸边的道县水文站站长。
  梅花香自苦寒来。1981年12月,喝潇水长大的何江波,高中毕业后顶替父亲,高高兴兴来到潇水上游的道县豪福水文站,当上了一名水文勘测工。198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河海大学函授班的毕业证书。
  17年来,何江波先后在道县豪福、蓝山毛俊、江华、道县等水文站工作。这些水文站大都设在偏僻、人烟稀少的江边。何江波无论在哪里工作,他都立足本职,坚持刻苦学习。何江波有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工作较难理解或容易混淆的规定、技术要求以及工作中难点问题的解决,无论上班,还是外出,总是带在身边。在年报或定线会上,很多同事,包括从事勘测工作多年的工程师,遇到问题,总爱与何江波磋商,同行们亲切地称他为“水文活词典”。
  何江波刻苦自学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鼓励,1985年以来,他被破格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92年他获得了首届“全国水文勘测工技术大赛”总分第一名和两个单项第一名,被水利部、劳动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水文勘测工技术能手”的光荣称号。1996年,他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1993年汛期,他正担任江华水文站站长。水文站所在的水口镇出现洪水。因江华站是潇水上游第一个水文站,无法用相应水位作洪水水位预报。何江波与同事们用降雨径流关系对水口镇的洪水作了预测,在洪水到来之前4个小时对洪水作了预报!
  1995年,何江波独自完成了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下达的“道县水文站泥沙测定比合法取样CS11型误差分析”科研课题,进一步提高了水文预报的速度和准确率。
  道县水文站缆道测流控制装置,投资几十万元,但出故障后无人会处理,长期闲置。1994年,何江波调到道县水文站后,运用所学的技术,带领两名青年工人对该缆道测流控制装置全面改装,并安装了无线测流信号,修建了配电控制室,设计出限位保护装置,解决了过去控制电路经常出故障的弊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