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务实之笔”

  建造千里长堤 造福子孙后代
  浙江集中人财物修海塘
  编辑点评
一般读者都知道浙江省是江南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之地,还有壮观的东海波涛、钱江涌潮,却可能不太注意到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浙东地区易受台风暴潮的袭击,台风暴潮所过之处,往往是灭顶之灾。去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把修筑“冲而不垮、漫而不决”的千里海塘作为全省人民的生存线、幸福线来建设,表现出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
  我国幅员辽阔,灾害频繁,近几年每年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亿元左右。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而且要善于减轻各种灾害,不然,许多成果就会付之东流。因此,救灾减灾就常常是各级党政军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项与思想工作、组织能力、经济条件、科技水平密不可分的系统工程,还是一项专门的学问——灾害学。
  我们介绍浙江省的这一“务实之笔”,意在给各地一个参考,看看那里的干部、群众是如何在实践中把握这门新兴学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看看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思路——以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动力,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市场条件下,拿出三四年时间,为群众办一件千百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样的实事、大事办好了,就为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立起了纪念碑。
  本报杭州4月14日电 记者袁亚平报道:4月的海风吹过宁波象山海塘工地,汹涌的海浪,被一条坚固的长堤齐齐拦住。堤内,挖掘机、装载机、翻斗车、拌和机正在忙碌,一派热烈高亢的气氛。这是浙江省正在进行的高标准海塘建设的一个场面。
  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省,年年遭受台风暴潮袭击。特别是去年11号强台风,给浙江沿海一些地区带来了灭顶之灾,776公里海塘被冲毁,直接经济损失193亿元。大灾促反思,去年10月10日,浙江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治理海塘的问题,决定把浙东海塘作为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打一场攻坚战,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紧接着,省委、省政府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号召全省人民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为动力,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争取用三四年时间,把浙东沿海防御能力偏低的1000公里海塘全部建成高标准海塘。
  “把海塘作为我省的一条生命线、幸福线、生存线来建设。”浙江省委书记李泽民说。近几年,他多次到海塘工地参加劳动。全省县以上领导干部,省级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也分期分批参加水利义务劳动。省级各部门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分工负责,密切配合。水利部门主要抓规划的实施、工程的进度,把好技术和质量关;计划、物价、银行、保险、农业、林业、土管、城建、交通、电力、邮电等部门把海塘建设当作分内事,及时为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全省各地都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台州市海塘建设全面实行党政第一把手负责制,并把它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宁波市明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标准海塘建设的第一负责人,建立专门工作班子抓海塘建设;温州市把标准海塘建设任务分解到各地,落实了负责人。沿海各市县、乡镇政府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三门县委、县政府领导和机关干部,自带干粮和帐篷,到工地上安营扎寨。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海塘建设好!”浙江省省长柴松岳口气坚决。为了支持沿海地区建设好标准海塘,省政府通过省财政想办法挤出资金,省级几大公司贡献资金,邮电、电力、交通部门支持资金等渠道,每年筹措2.5亿元左右的海塘建设专项资金。从今年开始,省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每人自愿从工资中捐助几百元用于海塘建设。地方财政把海塘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省委、省政府总结推广温州市瓯海区、乐清市采取股份合作制等改革措施,拓宽资金筹措路子的经验,运用市场机制,依靠和发动全社会力量来建设海塘。
  “建千里海塘,保千万生灵。”这已成为浙江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温州、台州、宁波、舟山4个大中城市和近30个县(市)直接依靠浙东海塘保护,其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都占全省40%以上。钱塘江海塘为杭嘉湖和宁绍等地区的上千万人口、上千万亩农田提供安全保障。全省本年度的350公里海塘建设已全部开工,114条堤塘上,有的机械化施工,有的人挑肩扛,进度很快。为了确保海塘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今年首次参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省水利厅对每条海塘实行设计审批制、施工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质量监督制。全省5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100多名监理工程师,奋战在海塘建设第一线。
  “不怕苦干,只怕白干。今年我们的胆子壮了!”参加海塘建设的农民们说。在建海塘的建设标准分别达到100年、50年、20年一遇,面临台风暴潮“冲而不垮,漫而不决”。工地上每个标段都竖着工程形象介绍牌、海塘标准断面图,施工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监理人员挂牌上岗,巡回检查。农民们看到这一切,信心更足了。玉环县农民企业家林泉富,自愿捐资50万元支持家乡海塘建设。到目前为止,浙东沿海农民投工投劳、以资代劳用于海塘建设的资金已达1亿多元。


第1版(要闻)
专栏:

  开篇的话
  《我与人民日报》专栏今天和读者见面了。
  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15日创刊,到今年6月15日,整整50年。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人民日报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同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共同欢庆胜利,共同经历曲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日报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努力宣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
  为了纪念人民日报创刊50周年,人民日报决定开辟《我与人民日报》征文专栏。主要刊登广大读者来稿,特别是那些每天必读人民日报的热心读者的来稿。


第1版(要闻)
专栏:我与人民日报征文

  我的良师挚友
  周文胜
  那年,我刚从中专毕业,便被分到一个较偏僻的粮站工作。粮站的生活单调,白天工作紧张,但一到晚上,就觉得无聊。当时,粮站上订有三份报纸,一份人民日报,一份湖北日报,一份武昌报,我称这是反映国情、省情、县情的参考书、晴雨表。忙过后空下来就看报,于是,每天又多了一份期待——等邮递员。
  每天,只要听到自行车那熟悉的丁零声,我便会立即来到粮站的院门口,从邮递员手中接过还带着油墨清香味的报纸,先看看人民日报上有什么消息,工余后再细细阅读,尤其是那些传达党中央方针政策的文章。
  一次,一位卖粮的老农下雨天挑着一担稻谷来卖,我觉得奇怪,为什么下雨天来卖粮呢?难道家里等钱急用。我和老农攀谈起来。老农气愤地说,还不是大队向农民乱摊派。我知道后,便带上人民日报立即找到了那个大队的书记,把人民日报上刊登的“不得向农民乱摊派”的报道告诉了他。那个书记接过报纸仔细地看了后,对我说:“我见附近几个大队都是这样搞的,原来这违反了政策呀,我们马上召集队委开会取消这项收款,谢谢你,小周!”后来,我又到附近几个大队了解情况,并写了一篇反映农村乱摊派的稿件寄给了湖北日报,稿件刊登以后,引起了县政府(今江夏区)领导的重视,下发了“禁止向农民乱摊派”的文件。农民和我的关系密切了,一遇到有什么政策上的问题便到粮站找我,我成了他们的“政策顾问”。
  一九九一年七月二十三日,湖泗乡张桥村二组一农民因交不起一百三十二元八角钱的乡村提留款,当地乡村领导强行撬开他家的门锁,进去搬东西抵提留,这个农民告状无门,自寻短见。当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便冒着酷暑赶到当地和农民交谈,取得了第一手材料,第二天我连夜赶写了一篇调查,连同从农民手中取得的乡村收费凭证,一起寄给了人民日报。后来我收到了人民日报群工部的来信,说已将此事汇报给了有关部门。向中央党报反映情况,这是我应尽的责任。
  如今,我看人民日报成了每天的习惯,一天不见,心里就像失落了什么。可每天人民日报一到,也有被别人先拿走的时候。于是,我便到邮局自费订了一份,我把人民日报当“娘家人”,因为她是我的良师、挚友。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夏区粮食饲料公司)


第1版(要闻)
专栏:我与人民日报征文

  我与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同战士一起冲锋
  魏艾民
  解放战争时期,笔者在冀鲁豫军区豫北军分区一支地方部队工作,活动在当时国民党四十军所盘踞的新乡市以东地区,寻机打击敌人。那时部队几乎天天在游动,但同分区经常有骑兵通信员往来,所以有时也能看到分区的油印小报前锋报、军区的战友报和区党委的机关报冀鲁豫日报。指导员经常以念报纸的方法来上政治课,战士也拿报纸来学文化。1948年夏天,又见到一种新的报纸——人民日报,大家觉得很神圣。
  1948年冬,由于我军力量的加强,到这年10月,新乡以东的几个县城和大的集镇已全部解放,但几十人、百多人一帮一伙的敌顽,到处流窜,烧杀抢掠,群众仍不得安宁。我们分区基干一团,在原武、阳武(解放后合并为原阳县)一带追剿这些顽匪。10月下旬,在齐街镇地区,发现一伙抢粮的匪徒,据侦察有30多人,一挺轻机枪,团里命令一连去清剿。我当时在政工处当宣传员,也被派随一连行动。在去一连的路上,碰到团政委王秀民同志。他随手给我一张报纸,说有一篇报道,是表扬我们的,给一连的同志念念。我展开一看,是刚来的人民日报,有一篇“豫北地方武装积极作战”的报道,但从头看到尾,并没有提到我们基干一团。但又一想,标题上既然有“豫北地方武装”,那自然也包括我们。我到整装待发的一连,大声喊带来了好消息,就连念带比划,读了那篇报道,大家热烈鼓掌。指导员邵保元是一位搞“机会教育”(现在称随机教育)的能手。当时,他一把夺去报纸,高高举起,大声讲:同志们,人民日报表扬我们,好大的面子。我们要发扬敢打敢冲的战斗精神,在刀尖上杀出威风,干净利索消灭这股流窜的匪徒。说着,他把报纸装进挎包,部队迅速出发。
  那时,敌人已是惊弓之鸟,我们冲进村子,敌人乖乖举手,并没有用得上“刺刀见红”。但人民日报随战士一起冲锋这段经历,却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全国解放后,学文化、写作文总是从“我写我”开始,我也写了这段经历,受到语文教员的称赞。后来,我跑了一些图书馆和资料室,想再找到这篇报道,但一直未能如愿。去年,在河南工作的一位老同志,寄来一本题为《新乡解放历程》的书,在附录里,竟然看到了这篇报道的全文,高兴得跳起来了。这篇消息,刊发于1948年11月8日,只有300字,标题是《豫北地武民兵积极配合作战》。在人民日报50华诞之际,我把这段经历写出来,表达一个老兵对党报的一片深情。
  (作者为海军政治学院离休干部)


第1版(要闻)
专栏:

  应邀出访日本和韩国前
  胡锦涛分别会见日韩大使及驻京记者
  本报北京4月14日讯 记者张祝基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分别会见了日本驻华大使佐藤嘉恭、韩国驻华大使郑钟旭以及日韩两国驻京记者。
  胡锦涛说,应日本、韩国政府的邀请,他将于4月21日至30日分别访问日本和韩国。日韩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中日、中韩之间在各个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继续保持和发展这种关系符合中日、中韩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访问期间,他将本着“广交朋友、增进了解、加强信任、面向未来”的真诚愿望,分别会见日韩两国政府和政党领导人,并同各界朋友广泛接触,就进一步发展中日、中韩关系及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共同推动中日、中韩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发展。
  佐藤嘉恭和郑钟旭两位大使热烈欢迎胡锦涛访问日本和韩国。佐藤嘉恭说,在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之际,胡锦涛副主席就任不久即出访日本,日本政府和朝野各界人士高度重视,现正积极进行准备。日本政府期待着副主席的到来,他预祝访问取得圆满成功。郑钟旭说,阁下就任国家副主席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了韩国,表明中国政府对韩中关系非常重视。韩方相信,此访对进一步全面加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将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胡锦涛感谢两位大使在华工作期间为发展中日、中韩友好合作关系所作的积极努力。
  会见大使以后,胡锦涛还会见了两国驻京记者,并就访问日韩的目的及中日、中韩关系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中联部部长戴秉国、中联部副部长李成仁、外交部部长助理陈健等参加了会见。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瑞环看望多党合作研究班学员
  指出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强调学习理论对统一战线各方面同志有着特殊意义
  本报北京4月14日讯 新华社记者陈雁、本报记者陈维伟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昨天上午专程到中央党校看望了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班全体学员,并作重要讲话。
  李瑞环首先对举办多党合作研讨班表示赞同。他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又提出科教兴国等一系列重要方针、政策。与此相适应,大批学自然科学的同志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毫无疑问,这是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成就。但要看到,领导和建设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从事这样艰巨而复杂的事业,各级领导干部在学习自然科学和各种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我们的社会科学理论水平没有达到一定程度,在今后情况瞬息万变的道路上,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当前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都同理论上没有弄清楚有直接关系。所以希望我们的领导干部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都要重视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努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
  李瑞环说,强调学习理论,对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同志有着特殊的意义。随着我国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统一战线确实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一直讲统一战线是一大法宝,那么现在如何继续发挥法宝的重要作用?讲“互相监督”,主要是对共产党进行监督,共产党也真诚希望和需要监督,那么民主党派如何有效地开展这种监督?等等,这里面既有实践问题,也有理论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和探讨。
  李瑞环说,研讨班期间要想读很多书,是不现实的,但如果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学懂几个基本观点,养成一个读书习惯,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习就达到了目的。希望大家把研讨班认真读书的好风气、研究问题的好习惯带回去,使之成为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有机部分。
  这期研究班是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要求,由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党校协助举办的。目的是为了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中共十五大精神,着重研究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团结,共同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新世纪。自3月30日开学以来,研究班先后听取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教授、学者所作的关于“十五大精神与邓小平理论”、“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国内经济形势”、“亚洲金融危机及我们的对策”、“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等内容的报告,学员们还进行了自学和研讨。何鲁丽、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罗豪才、张克辉、周铁农、王文元等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或政府的领导干部及部分地方统战部负责同志等共83人参加了研究班。
  陪同看望学员的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吴阶平,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经叔平和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等负责同志。


第1版(要闻)
专栏:

  让知识分子成为科技兴省重要力量
  陕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在实处
  本报西安4月14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陕西省委、省政府日前命名、表彰了1997年度97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及一批知识分子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科技副县长。
  陕西省尊重知识和人才已蔚成风气。省里对“两院”院士每人每年给予万元的工作补助并建立专项账户。从1995年起,省里每年拿出4000名至5000名专项指标,解决民办教师转公办问题;每年拿出3000名高级职称指标,解决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偏低的问题;每年安排500名高级职称和2000名中级职称指标,重点解决在基层第一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晋升职称难的问题。同时为“两院”院士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办理了特约医疗证,提高了有重大贡献的高级专家退休费标准。省、地(市)、县(区)每年都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
  在陕西的31名“两院”院士已成为省委、省政府科技兴陕决策的重要参谋。全省每年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实施项目达1000多个,年新增产值15亿元、利润3亿元以上。以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已拥有科技企业2500多家,技工贸总收入达171亿元;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发展到6800多家,总收入达70多亿元。由于知识分子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昔日科技人才“东南飞”,如今出现了“凤还巢”。
  为了加强科技工作的领导,陕西全省目前已选派科技副县长170多人,科技副乡(镇)长1808人,科技副村委会主任8559人。这些同志集科技工作与行政职务于一身,为培养人才、发展地方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内蒙古草原上的三下乡车队来到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纳仁希力乡,通过科普图片展向广大牧民介绍科学育畜知识。
  新华社记者 白斯古郎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