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4月11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
  钮茂生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水利不仅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始终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除害兴利两手抓,开源节流两手抓,不能偏废,这是水利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防汛抗旱两手抓
  我国幅员辽阔,水利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南方着重防洪,北方着重抗旱。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旱涝并发、旱涝交替的情况时有发生,必须坚持有洪抗洪,有旱抗旱。
  去冬以来,我国江南大部分地区持续阴雨,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最多的达4倍。
  与此同时,北方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西北、东北及西南北部降雨较上年同期偏少二至九成,大中型水库蓄水量减少1/3,主要河流径流量减少2/3,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0.3至2米。
  今年气候异常,南方汛期来得早,来势猛,北方旱情持续时间长,防汛抗旱形势严峻。要坚决克服麻痹、侥幸心理,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提早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夺取今年防汛抗旱斗争的全面胜利,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维护社会稳定。
  除害兴利两手抓
  在水利建设上,处理好除害与兴利的关系,事关全局,至关重要。
  要始终把除害工程尤其是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防洪保安工程放在水利建设的首位。建国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包括多种措施在内的防洪体系,保护着5亿人口、4.5亿亩耕地和占全国2/3的工农业产值。但从总体上看,江河湖泊防洪标准普遍偏低,洪水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另外,全国有2977座大中型水库,其中病险水库占35.7%。确保防洪安全,是巩固改革开放成果,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
  在除害的同时,要大兴水利,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这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利建设的客观要求。为此,要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灌溉、城乡供水、水力发电,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使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开源节流两手抓
  从世界范围来看,水资源危机将是21世纪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3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0位。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
  从农业看,灌区内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少收粮食约250亿公斤。全国农村现有5000万人口长年饮水困难。
  从工业和城市看,全国666个建制市中,有330个不同程度地缺水。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的困扰。全国城市平均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
  水的供需矛盾引发地下水超采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由于地下水超采,全国形成区域性的地下水位降落漏斗56个,漏斗面积9万平方公里,有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塌陷、裂缝现象。
  一方面缺水,另一方面水的浪费又十分惊人。农业是用水大户,占全国用水总量的近80%,但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如果提高10个百分点,每年可节水300多亿立方米。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5%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5个百分点。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两手抓。开源,重点是加强供水工程建设,采取蓄水、保水、调水等多种措施,千方百计开辟水源。节流,重点是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大力推广各项实用节水技术,努力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建立节水型的农业,节水型的工业,节水型的社会。
  推进节约用水,还要牢固确立水是商品的观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合理确定水价。
  (作者系水利部部长)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着力开拓农村市场
  舒惠国
  启动农村市场,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国民经济新一轮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江西农村与城市比较,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城乡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全省4100多万人口,有3200万在农村。居民的消费主体是在农村。二是城乡收入有差距。江西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为2107.28元。这种收入上的差别,最终又反映在城乡购买力的差距上。1997年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50.9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03.7亿元,只比上年增长9.7%,较城市低7.8个百分点。如果农村人均购买力达到城市消费水平,每年就可形成600亿元的农村购买力。由此可以看出,农村市场的潜力是多么的巨大。
  农村市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体市场,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对非农业部门产品的巨大需求,这一需求在农业生产力相对落后,农业增长方式尚未完全转变的情况下是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的。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逐年增加,这一潜在的市场将逐步转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表现在非农业对农业的依存关系上,即农业孕育了工业和商业,农业剩余劳动的存在,为第二、第三产业的起步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和物质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当前在开拓农村市场、培育新的增长点方面,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把加快农民增收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基础。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趋缓,农民的实际购买力上升较慢。加快农民增收,首先要解决农村人往哪里去、钱从何处来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在于树立大农业的思想,推动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二、三产业向农业渗透,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相关度。我们要认真总结典型经验,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在此同时,还要把增收和减负结合起来,坚决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
  二是要把农村小康建设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点。到本世纪末实现农村小康目标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既定任务。而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又在于小康乡镇和小康村的建设。从各地的实践看,搞好这项工作,可以较快地启动农村市场。今年春节,我到新余市渝水区的高升村作过调查,这个村有57户建了小康楼,平均每户投资8万多元,总投资近500万元。从江西的情况看,如果全省有10%的农户达到这样的标准,就可以形成560多亿元的购买力,这对于启动工业品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是要把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现代农业是一个用先进的工业生产设施和工业物资技术手段不断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农业生产环节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所需求的工业技术装备就越多。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与此同时,农业科技进步,使得有些农业生产项目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这就为工业领域开拓了新的行业。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借发展现代农业的东风,扩展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形成工业与农业联动的新局面。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加强和改善经济管理
  汪兴益
  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结束之后,朱镕基总理提出了新政府“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施政方针。加强和改善经济管理,不仅是贯彻这一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是当务之急。
  首先,管理和改革要紧密结合,以改革促管理,以管理促改革。在宏观层次,要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和手段,真正实行政企分开,由直接干预经济运行,逐步转到以间接干预经济运行为主的轨道,通过经济杠杆对企业进行调控,通过产业政策指导企业发展,构造“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在微观层次,贯彻“三改一加强”的原则,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通过改革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其次,把行政管理、法制管理与培育市场紧密结合。行政、法制、市场管理的结合表现在许多环节上。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市场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在知识产权市场上,我们虽然通过了知识产权法,但是法律的贯彻却有赖于行政管理部门和执法机关的检查、监督。目前,在市场上经常有非法光盘和其他音像制品,有些甚至是黄色音像制品,对于这些违禁品,就需要把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联系起来,加以制裁。在证券、期货市场上,要尽快制定有关法律,以规范证券市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把中国特色和国际上好的经验紧密结合。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又要重视和借鉴发达国家经济管理中的一些有效做法。在宏观管理上要吸收、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灵活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调控市场配置资源的经验,同时,充分发挥计划的超前预测、指导作用,并通过制定产业政策,保证计划的实施,达到稳定、协调地发展经济的目标。
  第四,通过管理,使经济运行达到最优化。我们确定的经济运行的目标是既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有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还要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如何确保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通货膨胀率小于3%,且减少失业率,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大课题:一方面要适当扩大社会信贷总规模,增加财政投放,扩大政府投资,来刺激国内需求,启动以基础设施、高科技、住房市场为主的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则要加速再就业工程,分流下岗人员。同时,还要注意对物价水平的整体控制,防止通货膨胀抬头。
  第五,通过管理解决现代经济难点、重点问题。现代经济难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同时,加快企业破产、职工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难点都是经济管理的中心工作。目前,我国经济运行重点需解决的问题是经济软着陆之后,还要使经济保持8%的增长速度,这就要求在经济管理中综合运用财政、金融政策及其他经济杠杆,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第六,通过管理,促进科技进步。无论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位。认真贯彻“科教兴国”的方针,切实增加对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教育的投入,鼓励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快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作者系财政部部长助理)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4月1日是全国税收宣传月的第一天。武汉市的主要领导和数千名国税干部走上街头,分发宣传资料上万份,接受纳税人咨询近千人(次)。瞧,吴天祥也戴上了税收宣传绶带。 王勇 张建军摄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探索城乡共繁荣的新路子
  庹文生
  就遵义来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小康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产业化建设为主线、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社会进步为目标,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增加粮食生产,大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
  小康村建设是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村富裕文明的重要手段。到2000年,全市60%的村要实现小康村,80%的农户要达到省定的小康水平。
  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坡改梯、绿化生态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产业化建设,要立足现有基础,调整结构,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实施突破。围绕粮、油、烟、畜、茶、桑、果、药八个大类扩大商品生产规模。把畜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加快发展。同时抓好粮食基地、油料基地、烤烟基地和其他基地建设。
  强化科教兴农,健全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设一批在全省全国有特色有规模的农副产品商品基地,培植一批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
  坚定不移地依靠农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支持体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通过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合理有序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继续坚持大发展,大提高的方针,把以二、三产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人才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乡镇工业小区和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以股份合作制为手段,把乡镇企业发展的重点放到农林牧产品等土特资源开发与深加工上来,放到与城市工业配套,为工农业生产及城乡人民生活服务上来。
  (作者系中共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以更加开放的形象跨入新世纪
  李清林
  哈尔滨市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具有丰富的物产资源、工业基础、科技实力以及开放的传统和文化积淀。近年来,我们实施开放牵动战略,坚持“南联北开”的方针,大力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四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综合实力在全国50个最强的城市中列一类城市第十一位。但和南方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哈尔滨的开放度还不高,开放的优势还未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要按照十五大和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以更加开放的意识,更加优化的环境,更加积极的姿态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发展开放型经济,树立哈尔滨更加开明、开放的形象。
  以思想大解放促进大开放。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要克服“肥水不入外人田”等陈旧观念,树立只有大开放才能大发展的新观念,真正叫响开放牵动全局的口号,增强全民的开放意识。特别要正确处理好反腐败与发展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动摇,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动摇。
  以大动作和新举措实施大开放。坚持以开放为“牛鼻子”,加快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使全市经济更大程度地融入国内、国际市场的交换与竞争。要立足于区位特点,依托资源、产业优势,采取“四换”(以资源换项目,以存量换增量,以市场换技术,以产权换机制),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一是依托产业基础,推出一批工业引资项目和嫁接改造项目,拿出最好的企业和项目吸引国际知名大公司、大财团投资,多渠道、全方位招商引资。对国有小型企业全部推向市场,放开产权,有些要公开出售。二是以存量换增量,采取出售现有公共设施使用权办法,推出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如煤气、水厂、道路、桥梁等进行招商。三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出一批资源深加工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四是充分发挥区位特点和对俄经贸的优势,抓住中俄两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契机,加快发展对俄经济技术合作,办好“哈洽会”,努力提高出口商品质量,重新树立我国商品的良好形象。要积极办好对俄经贸出口加工园区,重塑对俄经贸优势。继续实施“南联北开”方针,抓住沿海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到内地进行扩张的机遇,加大南联力度,对外地来哈兴办企业给予享受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
  以良好的投资环境保证大开放。在进一步强化城市载体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哈尔滨内陆口岸作用的同时,为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市委、市政府今年集中开展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总体战,目前正在严肃查处执行政策中梗阻和对企业刁难、勒卡等问题,对过时的政策文件和规章制度进行认真清理。进一步强化对外商的服务,定期召开三资企业市长协调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简化办事程序和环节,增加透明度,提高办事效能。
  (作者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刘菊生
  我国是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现有劳动力资源和潜在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我们可以借鉴“罗斯福新政”时期提出的“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事做”的口号,结合国情,统筹规划,开发一批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纪之交、百业待兴的阶段,要做的事情、可以做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在前几年的改革中,许多地方的有识之士,已率先对草场开发、荒漠治理、小水电建设、生态农业、四荒垦殖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已取得了局部性成功的经验。我认为,这是一批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资源可再生,且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新型产业,应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可以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开发上述产业。也可以鼓励煤矿、钢铁、军工或需转产的大型企业,实施“退二进一”战略,将下岗分流职工组织起来,成建制地开发上述产业。
  为了解决开发这批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启动资金,还可以大胆实行“以工代赈”制度。现在,我国的库存、积压产品达4万亿元之巨,这些商品每积压一年的利息、仓储和损耗费用若以20%计算,一年的损失达8000亿元。与其让这些商品霉变、发烂,不如大胆实行国家采购制度。国家有关部门按出厂价垫支先买下这些商品,作为国家投资上述产业的股本金。再由国家有关部门以经济手段,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精心组建一批诸如草场开发、国土资源开发、林木特产开发、水电建设、荒漠治理等特种大型开发公司,用以工代赈方式组织人员进行项目开发。有关部门也可将国家采购商品指标由各级政府切块实施。各地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发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农业、交通、环保、水利或公益事业项目。以此来达到启动市场、发展经济、扩大就业的目的。


第6版(经济专页)
专栏:

  提高社会用电服务水平
  吴长铭
  电力供应短缺,曾是多年困扰苏州市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障碍。由于可供电源不足,电网频繁拉电限电,1987年严重时市区平均每天要拉电30至40条次,甚至曾有一条线路被连续拉掉18天,给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很大损失。
  近几年,苏州城乡用电环境已改善。“八五”期间,苏州市全社会用电以每年14.5%的速度递增。1996年,全市社会用电量高达11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2.9%。1997年又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与此同时,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也都居于全国前列。
  在加快发电厂建设的同时,全市还加快实施了电网改造,市政府职能部门采用集资和向银行贷款筹资2亿元投资抢建了3个110千伏变电站。
  苏州市还强化了对用电的管理。对全市各县级市的用电均采取“分灶吃饭,包死基数,不足自补,节约归己,超用扣罚”的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制。在市区还实行了各企业错开上、下班时间、轮流厂休等有效措施。
  在扩大电力资源的同时,苏州市各级政府认识到改善电力供给的目的是为用户服务,因此,在稳定用电秩序的同时,还要尽可能为社会提供相对经济的电力产品。
  在降低投资造价方面,他们通过国际招投标形式选择燃机调峰电厂进口设备,实际选定的设备价格比国际通常成交价降低了15%,建设总承包费也通过招标投标形式被大大降低。
  积极调整电厂结构、压缩能耗较高的小火电厂也是全市降低电力成本的一项内容。全市目前已关闭了一些容量小、煤耗高、污染环境的纯凝发电厂,停建了新的小火电项目,同时还鼓励有条件的小火电厂抓紧发展热电联产,增强适应能力。
  苏州市针对因电力建设投资多元化、电价改革相对滞后等因素造成的电价构成比较复杂的客观现象,努力加强对全市用电的有效调控,并促使电费负担趋向合理化。他们为此采取了四项措施:
  首先是合理平抑电价。今年以来,为了积极推进电价并轨,还较大幅度缩小了“统配电”和“加工电”的价差。其次是合理平衡利益。他们对全市小火电厂机组的运行方式和煤耗考核及电价核实等方面侧重加强了管理。第三是通过合理调度来保证重点。按照统筹兼顾、确保重点的用电安排原则,白天保工业、晚上保照明、农忙季节保农业,合理分担让电任务。
  经过多年的努力,苏州市在积极探索为电力用户服务新路子的同时,已逐步形成了有效的全市电力资源供应系统,这个系统以国家骨干电厂资源为主体,以地方电厂资源和调峰电厂为配套,联接渐趋合理的城乡电网布局,已基本适应现阶段全市社会用电的需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