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3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专题)
专栏:

  国土资源部部长周永康:
  管好国土资源
  周永康,1942年12月生,江苏无锡人,1964年11月入党,北京石油学院勘探系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辽河石油勘探局副局长、局长、党委副书记,辽宁省盘锦市市长、市委副书记,1985年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8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其间兼任塔里木石油会战指挥部指挥和工委书记,1996年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
  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
  国土资源部是由原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共同组建的一个新的政府工作部门。主要职能是: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搞好这个部门的工作,对于合理利用土地、矿产、海洋等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保护好自然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国土资源部的工作涉及范围广,任务繁重,困难不少。但搞好这个部门的工作,也有很多有利条件。
  一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资源管理工作,近几年来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这方面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目标基本明确。二是随着国家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在矿产、土地、海洋、测绘等方面已经或即将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并不断完善。三是几十年来地矿、土地、海洋、测绘部门的同志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备相当的实力和技术水平,为今后的工作创造了条件。四是经过几十年的锻炼,建立起了一支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比较高的队伍,这是搞好今后工作的根本所在。
  国土资源的管理,总体上对我来说仍是一个全新课题。为了担负起国家和人民赋予我的职责,我将恪尽职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当前,首先是集中精力做好组建工作,同时努力学习有关业务知识,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尽快熟悉情况,理清工作思路。在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国土资源部门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


第10版(专题)
专栏: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
  确保增长速度
  曾培炎,1938年12月生,浙江绍兴人,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电子学专业毕业,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历任一机部西安整流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办公厅主任、计划建设司司长,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兼计划建设司司长,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党组成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部长级)、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这次机构改革中,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增强了宏观调控职能,减少了原来承担的具体事务。从现在起,我们要集中精力,把国家发展中的大事抓好,把宏观调控搞好,为党中央、国务院当好参谋、助手。
  我们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如何确保今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当前,速度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各方面关注的焦点,朱镕基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代表新一届政府,已经向全国人民、向全世界作出了承诺。能否达到这一目标,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负有重要责任,完成好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机构改革后对我委新领导班子的考验。我们将在保证效益的前提下,把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确保8%的增长速度,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我们现在正集中精力抓紧在建项目的进度和新开工项目的准备工作,力争在下半年,使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强劲的带动作用。
  作为宏观调控部门,我们要在新形势下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必须自觉地进行变革。今年关键是抓好三个转变:
  转变观念,就是要改变传统体制下的工作方式,使我们的思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
  转变职能,就是要从繁琐的具体事务中、从埋头于审批具体项目中解脱出来,按照党的十五大要求,切实“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抓宏观,抓战略,抓政策。我委今后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搞好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制定调控目标和政策,进行价格、投资和国家物资储备等方面的管理。


第10版(专题)
专栏: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盛华仁:
  探索新思路
  盛华仁,1935年9月生,江苏射阳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
  曾任燃化部、石化部长远计划组副组长,化学工业部计划司副司长、司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党组副书记、总经理、党组书记。
  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国家经贸委是国务院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之一,承担着监测和协调国民经济日常运行、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制定并组织实施产业政策、组织委管的国家局制定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及进行相应的行业管理等重要职责。朱镕基总理提出的本届政府要实现“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的奋斗目标,都与经贸委的工作密切相关。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步子不小。我理解,这次改革的重点在经贸委,难点在经贸委,大家对机构改革能否到位、职能是否真正转变的担心,主要也在经贸委。当前,我们面临着搞好自身改革与开创经贸工作新局面的双重任务。一方面,我们要按照国务院的机构改革方案,把经贸委和委管国家局的机构改革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做到不动摇,不走样,切实转变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起精简、统一、效能的办事机构,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思路、新办法。
  另一方面,要以企业改革和发展为中心,抓紧做好“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和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市场开拓、扭亏增盈、治乱减负等各项经贸工作,确保今年经济增长8%目标的顺利实现,确保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三年摆脱困境。党和人民委我以重任,让我担任经贸委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紧紧依靠经贸系统的广大干部,我有信心把工作做好。
  我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朱镕基总理倡导的“态度好、服务好、廉政好”的经贸委工作作风,按照他在新的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五项要求和“约法三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委内外同志们学习,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严以律己,恪尽职守,忘我工作,不负重托,当人民的好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第10版(专题)
专栏: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刘积斌:
  组建好新工委
  刘积斌,1938年12月生,山东龙口人,1966年7月入党,北京航空学院航空工艺系工业企业管理与组织专业毕业,高级工程师。
  曾任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副总经理,1985年任航空工业部副总工程师、副部长、党组成员,1988年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
  中共第十四、十五届中央纪委委员。
  按人大批准的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方案,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正在组建。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几十年来为我国的国防建设、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目前国防科技军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国内外的巨大挑战,也面临着比其他工业部门更困难的局面。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国民经济的大好宏观环境为国防科技军工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新国防科工委组建后,我想抓好以下几件事:
  一、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尽快完成新老机构和体制的平稳过渡。
  二、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职能,理顺关系,实行政企分开,根据国防军工各行业的特点,组成不同模式的大型企业集团,包括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集团,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三、加速结构、规模、布局和科研生产能力的调整,解决面大、臃肿、分散和能力过大的问题,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集中优势加速武器装备的发展。
  四、坚持军民结合,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将高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经济优势,提高竞争能力,满足“战场”和“市场”的需求。
  现在大政方针已定,我们的任务就是结合国防科技工业的实际,认认真真地抓好落实。我相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有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支持,我将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努力做好一名公仆,不辜负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第10版(专题)
专栏: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
  完善财税改革
  项怀诚,1939年生,江苏吴江人,196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曾任财政部税务总局、预算司、综合计划司副司长,1986年起任财政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1995年任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主持工作的副局长(部长级)。
  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在未来五年的工作中,我将牢记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恪尽职守,勤奋学习,刻苦工作,竭尽全力,为本届政府各项工作目标的实现,为财税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为国家财政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是:
  一、准确把握宏观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要在继续控制财政赤字、债务规模,压缩一般性支出的同时,努力用好、用活现有财力,调整支出结构,积极筹措资金,加大重点投入:一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全面落实国家的各项粮食政策,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争取农业的增产和丰收;二是贯彻“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含量,提高国民素质,以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竞争形势的需要;三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国内需求,确保国民经济的增长达到计划目标。
  二、积极推进支持各项改革。本届政府的经济体制改革任务相当繁重,既要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三年内达到预期目标;又要在今年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投融资体制、住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完善财税制度等五个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事关全局,都与财政工作紧密相连,也对财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从体制上、政策上,着力解决好费大于税的问题。
  三、狠抓收支管理,进一步稳定财政。要强化收入管理,扩大税基,培养新的财源。严格税收管理权限,加强依法治税,坚决打击偷税、骗税,清理欠税,减少税收流失,继续保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各项中心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


第10版(专题)
专栏: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
  解决三大难题
  张左己,1945年1月生,黑龙江巴彦人,1972年6月入党,黑龙江大学毕业。
  曾任兵器工业部机关党委副书记,1987年起任劳动人事部劳动力管理局副局长、劳动力管理和就业司司长,1991年任陕西西安市副市长,1993年任劳动部副部长,1994年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是国务院综合管理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职能部门,担负着研究制定与组织实施全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规划、基本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草案以及改革方案的任务。其总的工作目标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广大城镇劳动者得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伊始,即面对我国世纪之交的三大难题,一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和基金的积累所带来的冲击和考验的问题,三是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消费需求和实际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三个问题涉及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体系,事关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人瞩目,中央关心。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尽早谋划,妥善对策,为广大人民群众解除后顾之忧。
  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期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继续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分流安置下岗职工。尽快制定出切实做好企业下岗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的总体方案和具体措施,保障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
  其次,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加强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重点和难点问题的研究,制定全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建立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加强社会保险统一管理工作。要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提出社会保险统一管理的方案,妥善处理养老保险行业统筹等问题。要加快各项社会保险统一的步伐,扩大覆盖面,提高统筹层次,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
  第四,加快组建工作和机关建设。尽快完成新部组建的“三定”工作,尽量缩短过渡期,及早正式挂牌运转。
  作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首任部长,我的信念是:做人本于分,做事勤于业,做官廉于政,埋头苦干,恪尽职守,努力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好,完成党中央和国务院交给的任务,不辜负人民的重托。


第10版(专题)
专栏:

  建设部部长俞正声:
  让百姓住放心房
  俞正声,1945年4月生,浙江绍兴人,1964年11月入党,1968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工程系毕业。
  曾任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副总工程师、计划司副司长,1984年任中国残疾人理事会副理事长,1985年起任烟台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书记,山东省委常委,1997年8月任建设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届中央委员。
  建设部作为国务院综合管理全国建设事业的职能部门,一定恪尽职守,紧紧围绕中央关心、群众期盼和关系行业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当前突出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大力发展普通居民住宅建设,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关键在于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推进住房货币分配,建立住宅建设与消费新体制;同时,组织好住宅建设,保证有效供给。重点是抓好经济适应房建设,搞好住宅标准、规划、设计、施工、产权交易、售后服务和物业管理,让百姓住上满意房、放心房。加快消化空置商品住宅。
  二、认真研究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问题,突出抓好《城市规划法》的实施和监督,抓好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的制订,促进城乡建设的健康发展,缓解城市乘车难、行路难、用水难、入厕难等问题和环境质量差的状况。
  三、认真贯彻《建筑法》,努力推进建筑工程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的实施,切实提高设计质量和建筑质量,整顿和规范建设市场。
  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
  五、认真研究总结建筑施工企业、市政公用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勘察设计单位改革的典型和经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六、搞好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行政管理体系。


第10版(专题)
专栏:

  上图:本报记者 李舸摄 左图:邓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