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值得赞赏的明智之举
  张祝基
  最近,欧盟外长会议作出决定:在今年的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无论是欧盟主席国还是成员国,均既不提出、也不参与针对中国的提案。欧盟这一明智之举值得赞赏。
  自1990年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每年都在联合国人权会议上抛出反华提案,企图诋毁中国的国际形象。它们在人权问题上搞对抗,遭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所以连年失败。1996年初,欧盟一些重要成员国就认识到,在人权问题上继续对抗下去不是办法,开始酝酿采取新的立场。去年3月,法国同部分欧盟成员国磋商后明确宣布,不再参与针对中国的提案,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纷纷响应,从而使某些人指望以欧盟的名义搞反华提案的计划泡了汤。而今,欧盟中个别去年参与反华提案的成员国也转变了立场,欧盟所有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一致的立场,在摈弃对抗、开展对话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将有利于中欧在人权领域的对话与合作。这表明,在人权问题上主张对话与合作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而坚持搞对抗的冷战思维越来越没有市场。
  欧盟的这一新决定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整个欧中关系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90年代初,欧盟在对华关系上就把经贸关系与价值观上的分歧脱钩,使西方对中国的“联合制裁”陷入困境,双方经贸关系随之得到扩大和发展。为使双边关系“能够反映中国在地区和世界范围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欧盟先后制定了《欧盟—中国关系长期政策》和《对华战略报告》,双方关系又获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两周前来华访问的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布里坦说,欧盟希望同中国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为此,它正在修改1995年的《对华战略报告》,拟订新的对华政策文件,其核心是提高对华关系水平,加强政治对话,制定新的合作计划。欧盟还建议在今年4月亚欧会议期间举行欧盟—中国首脑会晤。可见欧盟不但注重发展对华经贸关系,而且注重在政治上加强与中国的合作,而良好的政治关系必定会推动中欧全面关系的发展。
  国际舆论认为,欧盟一向比较注重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众所周知的《洛美协定》使欧盟同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区70个国家建立起合作关系,如今正在执行第四个《洛美协定》。前年3月,首次欧亚首脑会议在曼谷举行,促进了这两个大陆的关系。去年3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拉美,力促欧盟与拉美的合作。今年2月,欧盟同拉美国家就合作问题在圣何塞举行了一次部长会议,年底可能举行欧盟—拉美首脑会议。欧盟对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采取积极态度,显然符合它的根本利益,有助于欧盟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


第6版(国际)
专栏:记者专访

  周恩来是最优秀政治家
  ——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云飞
  3月5日是一代伟人周恩来诞辰100周年。在美国政要中与周恩来接触最早最多的,首推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不久前,记者就采访意图给他写了一封信,他很快就欣然答应了。
  采访那天,记者按时赴约。他刚刚送走了一批客人,便立即过来握着记者的手诚挚地说:“我对周恩来是有感情的。如果你不是中国记者,我还真抽不出时间来接受采访。”接着,他把记者领进他的办公室。他主持的基辛格事务所位于纽约市公园大道350号26层。这是一间典型的学者兼政治家的办公室,没有多少装饰,满屋子都是书籍和他与各国政要在一起的照片。
  落座后,记者请他谈谈对周总理的印象。基辛格博士说:“周恩来智慧超群、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他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在我见过的外国领导人中,周恩来是百里挑一的人物。他和戴高乐等人都属于世界上最优秀的政治家。”
  当谈到70年代初他秘密访华的经历时,基辛格博士显得异常兴奋。他说,“那可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那时有关中国的知识全部来自班子里的助手给我准备的那一堆材料。当时,中国对我来说是一个‘神秘的国家’。但是,当我与周恩来在一起会谈时,在某种意义上就像是两位大学教授在探讨国际形势,互相启发,谈笑风生。周恩来了解国际形势的深刻程度是惊人的”。
  基辛格博士是蜚声世界的外交家。在谈到周总理的外交风格时,他说那是“非常典雅”的。他说,“我和周恩来的会谈通常都是从下午3时开始一直谈到晚上,甚至半夜,只在吃饭时才停下来。在这么长的会谈时间里,从来没有人进来请他去接电话或送文件要他批示。他总是显得那么从容不迫。这不仅说明他能力非凡,而且也是对客人的尊重和礼貌。”他说,他曾开玩笑地对周总理说:“如果你到华盛顿来,我会感到难堪的,因为那里的高级官员做不到这样。”他还感慨地说,“周恩来对人谦虚礼貌是处处都体现出来的。尽管我们之间级别不同,周恩来却不拘礼仪,坚持会谈要在我住的宾馆和人民大会堂轮流举行。这样,他来拜访我和我去拜访他的机会就会一样多。我当时只是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而不是国务卿”。
  基辛格认为,周恩来的卓越外交才能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还可以从1972年中美联合发表的《上海公报》中反映出来。他说,美方提出的初稿使用传统和通常的写法,共同点写得模糊不清,分歧又用套话加以掩盖,看起来似乎共同点很多,实际却不然。周恩来看了以后说:“没有人会相信这个的。”后来,中方交给我们一份备忘录,它的写法是先把双方在一些问题上的分歧列出来,然后再谈共同点,这样反而使共同点显得更有分量。于是我们接受了。他深有感触地说:“两国之间公报的这种写法,我以前从未见过。就我所知,在外交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实际上这是一份很好的公报。”这时,基辛格讲了一个小插曲:1972年尼克松一行访华参观十三陵时,有关部门的人为了使场面热闹些,在大冬天组织一些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在那里唱歌跳舞。一位美国记者在报道中对此提出疑问,认为这是事先安排的。周恩来知道后,当面向尼克松、基辛格等人表示道歉,并对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提出批评。这件事使基辛格对周恩来更加钦佩。
  60年代末、70年代初,毛泽东主席和尼克松总统作出了打开中美关系大门的战略决策。作为推动美中关系正常化的先行者,基辛格一直关注美中关系的发展。他高兴地说,美中关系现在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江泽民主席去年访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江主席在访问中显示出的娴熟外交艺术为美中关系创造了良好气氛,双方达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共识。他希望双方共同努力,在克林顿总统访华前能够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本报华盛顿电)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乌关系逐渐升格
  ——试析库奇马总统访问俄罗斯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许宏治 本报驻乌克兰记者 于宏建
  乌克兰总统库奇马2月26日至28日对俄罗斯进行了国事访问。库奇马总统曾多次到莫斯科和叶利钦总统进行非正式会晤。但自从俄乌分别成为独立主权国家以来,乌克兰总统对俄进行国事访问还是第一次。因而库奇马的这次访问受到舆论高度重视,也受到俄官方高规格的接待。
  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俄乌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有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但因双方在黑海舰队的分割等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两国关系几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去年5月,俄乌政府经过艰苦谈判终于在黑海舰队问题上达成一致,打破了阻碍两国关系发展的坚冰。数度推迟的叶利钦对乌克兰的国事访问得以成行,两国总统正式签署了俄乌友好合作条约。如今库奇马总统正式访俄,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文件,这表明两国关系取得一定进展。
  库奇马总统访俄前夕接受俄《消息报》政治评论员鲍文的采访时说,他认为目前乌俄关系可以打4分,而不久以前还只能勉强打3分。他说,乌俄关系之所以能取得从3分到4分的进步,是由于去年5月底叶利钦总统访乌后,两国关系中最难解的结得以解开,在两国签订的友好条约中相互承认了对方是主权独立国家,相互之间没有领土要求,从而解决了两国之间的主要问题。
  库奇马总统访俄期间,同叶利钦总统进行了会谈,双方签署了1998—2007年经济合作条约以及三个联合声明。叶利钦总统宣布,俄乌已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而库奇马总统则认为,这次访问最重要的成果是签署了经济合作条约,从而表明了乌方对经贸合作的侧重。
  俄舆论界认为,俄与乌克兰签订大型经济合作条约,不仅对发展双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俄希望条约签订后,能把类似经合模式推广到其他独联体国家,从而带动整个独联体的经济一体化。在独联体内,乌克兰是经济实力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如果与乌的关系搞不好,独联体一体化就是一句空话。而最近两年来,俄乌年贸易额从183亿美元下降到了153亿美元。俄在乌对外贸易中的份额从47%降到了40%。这一趋势不能不引起俄的关注。因此,俄在致力于同乌改善政治关系的同时,设法加强两国经济合作,为此不惜在某些方面作出一定让步。从乌克兰方面来说,面临1999年大选的库奇马为了竞选连任,也需要改善对俄关系。此外,乌还试图通过全面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以缓解本国经济的燃眉之急,调节党派政治斗争矛盾,并希望借此增加向西方索要援助的筹码。而俄也希望库奇马连任。
  这次,俄乌双方还就独联体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认为独联体现有条约—法律基础和结构已经不适应现阶段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改革,努力提高独联体范围内合作的效率。
  双方在会谈中涉及的另一重要问题是欧洲安全以及俄乌两国与北约的关系。乌与北约的关系问题一直使俄放心不下。使俄感到满意的是,这次库奇马明确表示,乌不打算加入北约。双方还表示将就各自同北约的关系经常进行磋商。但库奇马在访俄前夕,曾针对俄对乌与北约加强合作的质疑反唇相讥说,就与北约合作的规模和深度而言,乌克兰都远远比不上俄与北约签署的基本文件。由此看来,乌与北约加强合作的方针不大会改变。
  舆论认为,俄乌关系虽有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去年5月底两国签署的友好条约,乌议会已经批准,但俄国家杜马至今尚未批准;双方签署的关于黑海舰队的3个协定,两国议会均未批准;两国边界尚有待划定。对于上述问题,两国总统都强调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他们还为完成划界规定了期限。另外,经济合作条约虽已签署,但具体实施中仍会碰到不少问题,如一些合作项目的资金如何落实。在贸易方面,双方去年秋天已商定相互取消对方商品的增值税,从而为发展贸易扫除了一大障碍。但乌方欠俄的天然气债务据说约有10亿美元,尚未决定如何处理。至于俄乌双方在独联体与北约关系等方面的分歧,也不易消除。因此,通过这次库奇马访俄,俄乌关系虽有一定改善,但还远没有达到可以打5分的程度。
  (本报莫斯科、基辅3月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不容忘记的时刻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今天,澳大利亚工人阶级老中青三代人聚集在伍伦贡市工人俱乐部,纪念澳中关系史上一页不容忘记的篇章。
  那是在60年前的1938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二年,澳大利亚码头工人联合会响应全澳工会大会的号召,展开了一系列支持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抵制向日本出口战争物资的运动。先是西澳的弗里曼特尔港拒绝为日本船只提供燃煤,维州吉朗港拒绝向日本装运小麦;接着南澳阿德莱德提出对日禁运,墨尔本码头工人则拒绝向两艘日本船只装运废铁;最后发生了这次澳工运史上有名的“多法拉姆”争端——新州凯姆拉港的码头工人断然拒绝向开往日本的“多法拉姆”号船装运生铁。然而,抵制行动不仅受到了唯利是图的公司的反对,还受到了政府的压制。当时的司法部长威胁要起诉参与抵制的工会。但工人们很坚决,他们宁肯不拿薪金,失去工作,也不肯为侵略者干活。可贵的是,工人们的正义行动不仅博得了各地码头工会的支持,还得到了“多法拉姆”号全体船员们的配合。斗争持续了一个多月,结果钢铁公司不得不关闭了这家专门向日本出口生铁的钢铁厂,工人们取得了完全胜利。
  今天,伍伦贡工人俱乐部会堂里红旗招展,歌声嘹亮。纪念会是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开始的。工会理事会主席、联邦议员、工人代表分别讲话,热情洋溢地赞扬人类的正义与和平事业,赞扬澳大利亚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他们尤其提到华人社团的贡献。很多华人华侨在此期间捐款捐物,为参与抵制行动的工人送蔬菜、送水果、送现金,不遗余力地给予各种支持。
  我驻澳大使华君铎冒着高温,驱车500公里专程从首都堪培拉赶来参加了纪念会。他向澳工人阶级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澳人民爱好和平和正义的行动表示崇高的敬意。三位亲身参加抵制运动的老工人就坐在华大使的身旁。
  纪念会最后在《团结就是力量》的歌声中结束。歌声久久地回荡在南太平洋上空,回响在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心头……(本报伍伦贡2月27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日前邀请外国记者参观巴格达的总统府邸,这是记者参观巴格达市内的锡朱德总统府。 新华社记者 顾正龙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三月一日晚,德国艺术家在开罗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前举行“呼唤和平”大型音乐会,支持埃及旅游业重振雄风。开罗由于去年九月发生暴徒屠杀九名德国游客的血腥恐怖事件,旅游业遭到致命打击。图为德国艺术家们在唱《友谊地久天长》。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安全会议秘书改任副总理
  叶利钦总统二日任命雷布金为主管独联体国家事务的副总理,并免去他的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职务。俄罗斯原主管独联体国家事务的副总理谢罗夫因工作不力,于二月二十八日被总统解除了职务。叶利钦同时任命运输部第一副部长谢尔盖·弗兰克为运输部长,教育部第一副部长亚历山大·吉洪诺夫为教育部长。 (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泽鲁阿勒宣布全国重建计划
  阿尔及利亚总统泽鲁阿勒一日宣布,阿政府将从今年开始在遭受恐怖活动破坏最严重的二十个省实施一项全国重建计划。正在阿南部麦迪亚省视察的泽鲁阿勒当天在会见各界代表时发表讲话说,阿尔及利亚今天正朝着彻底战胜恐怖主义的目标前进,因此,“现在正是阿开始重建的时刻,把被恐怖活动破坏的一切重建起来”。


第6版(国际)
专栏:

  墨呼吁政治解决恰帕斯冲突
  墨西哥内政部长拉瓦斯蒂达一日宣布,墨西哥政府为推动恰帕斯问题的政治解决,决定向国会提出一项宪法修正案,就有关土著居民的权利问题,对宪法有关条文进行修改。他说,墨西哥政府过去和现在都准备通过谈判解决已持续四年之久的恰帕斯武装冲突问题,并希望萨帕塔民族解放军接受政府关于尽早恢复和谈的建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泰反对党要求弹劾现政府
  泰国反对党二日下午向国会提出不信任动议,要求弹劾川·立派总理领导的多党联合政府。这是反对党对川·立派政府提出的第一个不信任动议。不信任动议由新希望党、国家发展党、泰国民众党和民众党的领导人递交给泰国国会主席、下议院议长万·玛他。(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南联盟总统重申
  科索沃问题是南内政
  阿呼吁科各派保持冷静
  本报贝尔格莱德3月2日电 记者吕岩松报道:针对日前科索沃地区发生严重暴力事件,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1日在给遇害的南内务部警察家属唁电中,重申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内政。
  据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内务部昨晚发布的公告说,2月28日中午在科索沃格洛戈瓦茨区的利科沙奈村,阿尔巴尼亚族分裂主义分子对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警察发动攻击。4名警察当场牺牲,两名警察受重伤。交火中,16名阿族武装分裂主义分子被打死,9人被捕。警察同时缴获了大量非法藏匿的武器弹药。
  事件发生后,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发表声明对牺牲的警察的家属表示慰问,并严厉谴责阿族分裂主义分子制造的恐怖事件。他强调,科索沃问题只能在塞尔维亚范围内解决,其前途在于各民族的平等共处,那些企图通过制造恐怖活动将科索沃问题国际化的人只能是自食其果。
  据新华社地拉那3月1日电阿尔巴尼亚政府1日就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省发生冲突事件发表通告,呼吁科索沃各派政治力量保持冷静。
  阿总理纳诺当天同科索沃阿族人领袖鲁戈瓦进行了联系,两人同意就此事作出努力,以引起国际社会“对科索沃冲突升级危险的关注”,“阻止暴力升级以及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纳诺还就科索沃冲突同西欧一些国家的领导人通了电话,希望他们出面干预科索沃问题的解决。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该省人口的90%为阿尔巴尼亚族人。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盟秘书长马吉德强调
  支持外交解决洛克比事件
  据新华社开罗3月2日电 (记者安江)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秘书长马吉德2日在此间发表谈话强调,阿盟、非统组织和不结盟运动一致支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洛克比危机。
  马吉德呼吁美国和英国在海牙国际法庭宣布有权受理洛克比案件,重新端正其立场,响应阿拉伯方面的建议,同意在中立地区审判两名利比亚嫌疑犯,以尽早结束旷日持久的洛克比事件。
  马吉德说,当年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制裁利比亚的决定是错误的,因为制裁决定的出台是根据政治因素而没有任何法律依据。
  2月27日,海牙国际法庭宣布,它有权受理利比亚就洛克比事件对英国和美国的起诉。利比亚和阿盟对这一决定表示欢迎,而美国和英国以海牙国际法院无权受理此案为由,对此持保留态度。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美对南政策出现松动
  本报驻南斯拉夫记者 吕岩松
  美国前南问题特使格尔巴德2月23日在贝尔格莱德同米洛舍维奇总统会晤后对新闻界宣布,美国对南斯拉夫在落实“代顿协议”、推进波黑和平进程中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给予肯定,并对此作出一系列积极反应:支持南加入中东欧合作倡议组织;允许南航空公司的包机飞往美国;同意南将驻联合国外交代表处升格为大使级并在美国某些城市设立领事馆。格尔巴德的讲话引起舆论界的广泛关注,人们认为尽管目前美国仍对南斯拉夫保持着强大的外交压力,但这一政策已开始有明显的松动迹象。
  波黑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安理会彻底解除了对南斯拉夫的国际制裁,大多数国家也迅速恢复了同南的正常外交关系。但是美国一直采取强硬的立场,不仅拒绝改善双边关系,而且还坚持对南保持“外交围墙”,阻止其加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由于美国方面的压力,近两年来,南斯拉夫一直未能真正重返国际社会,其恢复国民经济所急需的财政援助也无从谈起。
  从美国官方人士的表态以及媒介的分析来看,华盛顿此次为南斯拉夫“松绑”同近一阶段波黑和平进程取得的进展密切相关。
  去年夏天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发生内讧,在持续数月之久的政权危机中,美国一度束手无策,正是南斯拉夫领导人居间调解,才使波黑塞族对立双方达成暂时的妥协。去年底开始贝尔格莱德又渐渐同帕莱强硬派政权拉开距离,转而支持受西方青睐的普拉夫希奇一派。经过提前举行的议会选举,波黑塞族中温和政治力量占了上风。美国对此颇为满意,认为波黑塞族强硬势力被削弱后,实现“代顿协议”的可能性加大了。不久前波黑塞族新总理多迪克对华盛顿进行的成功访问,进一步增强了美国的这一信心。美国官员直言不讳地表示,此次对南做出的“让步”,是对其在波黑问题上“良好表现”的奖赏。
  人们注意到,美国此次做出的几点让步幅度并不大,它们更多的是给南斯拉夫传递一个信号:如果彻底履行在“代顿协议”中所承担的义务,支持美国对前南地区事务的安排,南将在一段时间后摆脱孤立状态。就目前来看,美国对南政策还十分强硬。格尔巴德在贝尔格莱德明确表示,针对南斯拉夫的“外交围墙”依然存在,南近期内还不可能重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与此同时,华盛顿方面再次重申了南斯拉夫彻底摆脱制裁的一系列条件:解决科索沃问题;同海牙前南国际战犯法庭合作;解决前南财产分割问题;实现国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等。其中科索沃问题尤其突出,它已成为美欧大国关注的焦点。
  (本报贝尔格莱德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伊重申恪守武器核查协议
  埃及一批救援物资空运巴格达
  据新华社开罗3月1日电 (记者王亚东)伊拉克常驻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代表纳吉姆1日在此间会晤阿盟秘书长马吉德后重申,伊将完全恪守同联合国达成的武器核查协议。
  纳吉姆说,伊拉克同联合国达成的武器核查协议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阿拉伯和其它国家共同进行外交斡旋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使这一地区免遭军事冲突的威胁。他指责某些国家试图阻挠这一协议的实施,破坏安南秘书长最近访问巴格达时取得的外交成果。
  据新华社巴格达3月1日电 (记者刘加文)埃及一架运送人道主义救援物品的飞机1日抵达巴格达。
  这是自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上月同伊拉克签署武器核查谅解备忘录以来,飞抵巴格达的首架外国飞机。飞机上装有埃及各界人士赠送给伊拉克儿童的30吨药品以及医疗器械、食品和玩具。埃及的民间组织“埃及人民代表团”也同机抵达,其成员包括议会议员、艺术家、工会组织成员和知识界人士。
  据伊拉克卫生部统计,仅今年1月份,伊拉克全国就有近7000名不满5岁的儿童死于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