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刘彦平
  人才第一
  本报记者 彭俊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企业要创名牌,名牌靠质量,质量靠技术、管理,而这些,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可以说,名牌的背后是人才。”在市场经济中经过了反反复复的风风雨雨之后,人大代表、湖北爵王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彦平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刘彦平说:“市场无情,人心有情。关心人才,重用人才,是中西部乡镇企业崛起的至真法宝。”
  在爵王公司聘请的技术人员中,有一位江苏的马海林师傅。1996年底,马师傅的母亲去世了。12月31日,刘彦平听到消息,带上夫人和公司的一位副总,连夜赶路,于1997年的第一天,赶到江苏参加葬礼……
  这只是刘彦平关心职工的一个例子。对此,他是这样认为的:职工是企业的财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真正的主人。企业要想搞好,首先要把职工的心安定下来。企业领导关心职工的生活、待遇,职工才能真正关心企业的发展。
  关心人才,更要培养人才。凡是进入爵王公司的人,都要进行上岗前培训。公司每年还分层次进行定期、不定期的专业培训,并组织职工到南方和北方先进的同行企业中去学习取经,使职工的素质能得到不断提高。
  刘彦平的人才战略换来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短短几年间,这个中国服装业的后起之秀,已成为全国缝纫行业百强企业,是鄂西北、豫西南区域最大的西服专业生产厂家,1997年销售收入近1亿元。
(附图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赵锁祥
  科技至重
  本报记者 董建勤
  山西省太原市北郊区北固碾村委会主任、新固工贸总公司总经理赵锁祥对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思虑已久。
  赵锁祥说,由于种种原因,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有不少是以原材料为基础的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在科技含量上显得不足,高附加值产品少,长期这样,很难有大的发展。要缩小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关键在科技,要在投入与产出的科学化方面来寻找出路,拿出好的产品,开拓市场。
  他说新固公司之所以能成长为一个以不锈钢为主导产业年营业额达到2.1亿元的企业,根本原因就在于从一开始就坚持高起点,瞄准高附加值的产品,注重科技投入和科学管理。要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企业家的科学决策十分重要。
  中西部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让广大农民手里有钱。乡镇企业有带动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天职,农民增收的潜力在于其科技含量的提高,但科技是讲先期投入的,但只要这种投入做到科学化,就能一本万利。技术引进和转化因地制宜,就能够带来实惠,老百姓就会真心诚意地投入,农村经济就会健康发展。当前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使单一化的产品结构向多轮驱动方向发展,技术成果研究一代,开发一代,储存一代,而不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才能有持久的效益和市场。
(附图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黄永光
  政策重在落实
  本报记者 夏珺
  黄永光,58岁,四川省乡镇企业局局长,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当了7年省乡镇企业局局长的他,说起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深有感触:“中西部乡镇企业要想有超常规发展,关键是政策扶持要到位、要落实!”
  这次人代会上,黄永光和其他30多名代表联名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今年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执法检查,同时加紧制订乡镇企业法有关的实施细则。另外,黄永光还建议,各级政府应该切实落实有关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对此应该形成一个监督机制,定期研究、检查中央政策的落实情况。
  黄永光说:“中西部和东部比较差在哪?我看农村这一块主要差在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发展,农民收入就难有较大提高,农村经济就难有较大发展。”
  由于起步晚,中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更多的是后发劣势,主要体现在资金、政策的扶持和倾斜上。黄永光说,作为内陆农业大省,四川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单说1997年吧,全国乡镇企业有三件大事:乡镇企业法正式实施、中央发了关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的8号文件、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四川在全国第一个出台了乡镇企业法实施办法,同时也是第一个由省委发文件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的省份。由于这些年对乡镇企业的重视,四川省乡镇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连续几年增长速度在25%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附图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陈家会
  政策就是机会
  本报记者 高云才
  打工出身的农家女陈家会现在是昆明市海春养殖场的经理。目前,海春养殖场占地100多亩,20多名职工,在陈家会的率领下每年出栏生猪1万余头。
  “要不是党的富民政策好,我可能现在还在打工哩!”陈家会感慨地告诉记者。
  1980年,陈家会从云南省昭通市农村嫁到昆明市的农村。不久,她被熟人介绍到昆明市昆华医院当清洁工,一干就是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陈家会当上了“猪倌”。1984年,昆明市前卫镇兔场由于经营不善,垮了,留下了18亩空荡荡的兔场。丈夫同陈家会商量把这18亩兔场租下来养猪。
  前卫镇政府十分支持陈家会的养猪事业,提供种苗,收集信息,使海春养殖场慢慢地发展起来了。镇畜牧兽医站不仅不收免疫费,还通过镇政府每年给海春养殖场拨付疫病预防费3万元。
  虎年到来的时候,陈家会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在江家场村又租了120亩地,准备同云南大学联合养殖中华龟,还想在这里搞一个供观赏用的云南动物园。用陈家会的话来说就是“搞旅游养殖”。
  养殖场的进一步发展,资金是大问题。陈家会说,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财政部门的“菜篮子工程”基金和农业开发银行的农业综合开发基金壮大养殖场的实力。
(附图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老乡月谈

  潜力 机遇 希望
  夏珺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与自然的地理特点相反,我国经济的发展却是“东高西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部、西部欠发达甚至很不发达。乡镇企业的状况也是如此。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全国农村人口的2/3,而乡镇企业的增加值却只占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1/3,而且中西部的乡镇企业大多数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较差。
  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相对落后,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中西部地区也有自身的优势,比如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劳动力价格低等。中西部地区的这种优势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能很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正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巨大的潜力所在吗?
  值得庆幸的是,中西部地区赶上了两个较好的发展机遇。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空前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去年有“一法一会一文件”三件大事出台,今年刚刚闭幕的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鹏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讲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容就有100多字,这是前所未有的。报告说,“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这“特别是”三个字的分量是很重的,中西部的同志听了都备受鼓舞。其二,当前也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好时机。农业是乡镇企业的“母体”,乡镇企业与农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搞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应当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而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乡镇企业中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的企业只有35万家,所创造的产值只占乡村集体工业企业的1/4,占农业总产值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农副产品加工增值部分则数倍于农业总产值。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是乡镇企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广阔的用武之地。广大中西部地区如能抓住机遇,凭借农牧业资源丰富的条件,将发展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经济发展定会乘势迈出坚实的一步。当然,搞农副产品加工要经过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切忌一哄而起,盲目重复建设。换言之,既要从资源优势出发,更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编者按:李鹏同志在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积极促进乡镇企业、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本次人代会期间,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中西部乡镇企业家和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人大代表,请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介绍各自的经验。
  刘华国
  瞄准产业化
  本报记者 彭俊
  谈到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西安银桥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刘华国对产业化经营情有独钟:“中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乡镇企业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很有潜力。问题在于采取何种形式把公司和农户、把生产和市场连接起来。我觉得,产业化经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刘华国所领导的西安银桥企业集团,主要产品就是以奶粉为主的乳制品。为了加强和奶牛饲养户的经济联系,集团公司先借贷买牛,然后“租”给农户饲养。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农户的牛奶由公司包购包销,公司买牛的贷款由农户分年还清,若干年后,奶牛归农户。
  这种方式首先使养牛户迅速富了起来。刘华国测算了一下,养一头奶牛,农民每年可获纯利2500—3000元。仅“八五”期间,集团公司就支付当地农民鲜奶费1.8亿元,使周围5个区县、12个乡镇8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集团公司本身也从中得到了大发展。近年来,集团各项经济指标均以每年25%以上的速度递增,1997年产值、销售收入均超过1.5亿元。集团先后跨入全国十大乳品企业和国家大型二档企业行列。其生产的“秦俑”牌系列奶粉先后荣获国内外50多项大奖。
(附图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吴志泉
  改制谋发展
  □丁波
  吴志泉在乡镇企业领导岗位上干了近20年,他所领导的企业——湖南太平集团公司由昔日资产仅万元的村办小厂,发展成为固定资产4亿元、年产值近5亿元的农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作为连续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这次来京,吴志泉关注的是乡镇企业如何在市场经济下谋求更大发展,吴志泉说:“乡镇企业近两年发展速度减慢了,主要原因还是企业机制难以适应市场要求,要更上一层楼,就得在改制上做文章。”
  太平集团从去年开始,针对集团投资主体、产权结构单一化的弊端,加大了企业改制的力度。一方面,对于集团内规模较大,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业,采取抓住不放,规模扩张的形式,确保其按既定目标前进。另一方面,对集团内中小型企业进行资产转让,彻底放活,自负盈亏。今年1月,该集团将太平冷冻厂、饲料厂等下属6家经营不善的企业逐步转让给个人,并由集团派专人对出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进行监督,使这些企业能自主经营,释放出强大活力。
  谈到改制,吴志泉颇有感触地说:“中西部乡镇企业,不少还是计划经济下的经营体制,产权不明晰,企业自主经营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通过多种方式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激活领导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附图片)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小资料

  乡镇企业如何划分东中西部
  1991年,农业部研制了《乡镇企业发展水平百分综合评价标准》,提出了六项指标,即: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农村社会总增加值的百分比;乡镇企业职工占农村总劳力百分比;农业人口人均占有乡镇企业增加值;农业人口人均占有乡镇工业增加值;农业人口人均占有乡村集体增加值;农业人口人均占有乡村工业增加值。
  根据这六项标准,在评出各省、市、自治区得分后,根据得分多少,将其分作三个梯度发展层次。一、乡镇企业较发达地区(即东部地区):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二、乡镇企业发展中地区(即中部地区):黑龙江、吉林、山西、陕西、四川(含重庆)、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三、乡镇企业欠发展地区(即西部地区):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云南、贵州、广西、西藏、海南。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企业风采

  铲除羁绊求发展
  ——山东华泰集团治理污染纪实
  □田居龙
  建于70年代中期的华泰集团是全国100家最大造纸企业之一,年生产能力7.5万吨,去年产值4.8亿元。1991年曾被列为全国行业50家最佳效益工业企业。
  和许多同行一样,华泰长期为治污所困扰。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建华为此寝食不安: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然而如果被环境问题拖了后腿,给社会增添了祸患,从企业发展看也不是长久之计。
  早在80年代初,李建华便带领技术骨干进行治污攻关,1986年,他们自行研制成功的蒸煮废气回收装置投入运行,这项成果后来获得山东省职工技协科技成果奖,改善了环境,节约了能源,一举两得。
  此后,企业治污又逐步向高效、彻底方向迈进:
  ——为了处理锅炉废渣,企业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上马了空心免烧砖设备,将废物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企业增上抄纸白水回收系统,利用汽浮法对白水处理,达到二次回收利用,每年可节约地下水90万立方米;
  ——1991年以来,公司调整产品结构,对加工纸生产线下来的符合国家排放标准的水进行改道分流,经过沉淀、过滤后用于附近农田灌溉,弥补农用水源不足。
  然而,就在企业治污工作紧张有序开展的时候,造纸黑液污染成为华泰的“拦路虎”。当时企业内部草浆碱回收试验很不成功,而国内又无成熟的治理技术,况且要解决这一难题,还需要一大笔资金。
  绝不能让污染成为企业迅速发展的绊脚石。彻底治污是迟早的事,坐等只会使企业丧失发展的机会。公司总经理李建华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道难关!
  华泰曾与胜利油田管理局科技处、石油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研究碱法草浆黑液在油田的综合利用,经应用证明这样可以增产原油,降低采油成本。然而,黑液用于油田,一年也只能处理5000余吨,不能完全解决黑液外排问题。
  1995年,集团公司决定投资5000万元增上碱回收治理黑液污染项目。在建设中,他们采取边设计、边筹资、边订货、边施工的技改战略,在国家技委节能投资公司同时确定的全国22家重点支持碱回收项目中,华泰第一家投入运行,成为我国全麦草浆黑液治理的一次重大突破。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五彩人生

  致富路上带头人
  ——记河津市干涧村党委书记史民志
  □王平安 史林振
  “干涧常无水,土瘠产量低,家家贫困户,岁岁吃救济”。70年代末期,人均不足半亩耕地的山西省河津市干涧村,农民年收入人均不到百元。
  80年代初,史民志按捺不住急切致富的冲动,带一帮年轻人上太原搞建筑,自己借钱买了辆旧卡车跑运输。经过4年的奋力拼搏,史民志成为一个远近闻名,拥资百万的先富户。这时候,他想到了把自己抚育成人的乡亲们。
  1985年10月,被乡亲们推上村支书位置的史民志,毅然将自己苦心经营的汽车队、焦化厂、机砖厂等价值400万元的全部资产,无私地奉献给集体。
  黄土地上潜力有限,干涧要想富,必须走大力发展村办企业,以工补农,农工并举的道路。史民志筹措500万元,建起一个年产千万吨机焦,产值达800万元,质量达国家二级焦标准的中型焦化厂,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当市场上需要高品位的一级焦时,史民志又不失时机地和西安铁路局联营,办起年洗精煤15万吨,年产值1500万元的洗煤厂,形成了最初的“一条龙”生产线,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干涧人为日进斗金而兴奋时,大量的煤泥、煤矸石堆成了山,形成无法消除的公害,请专家来考察,专家说利用洗煤厂剩余的残渣发电,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搬掉“大山”,解决农村电力不足的问题。史民志带几个人跑北京、下太原、闯深圳、进上海,筹资7000万元,建起装机容量12千瓦,年发电8640千瓦时,年产值1500万元的发电厂,并入国家电网后,至今运行稳定,生产正常。
  在史民志率领下的干涧村,已形成了由12家企业组成,固定资产达2亿元以上的“河津振兴实业集团公司”,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史民志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新长征突击手、乡镇企业家,荣获“五一”劳动奖章。“振兴实业集团公司”被评为“全国最佳经济效益乡镇企业”、“山西省百强企业第一名”……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

  桦都经济效益稳步增长
  本报讯 江苏省吴江市桦都铜材有限公司近年来依靠科技进步产值连年翻番,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该公司创建于1993年5月,当时固定资产只有9万元,年产值50万元。如今,该公司生产的铜材产品销往江、浙、沪、皖、鲁等地的100多个通信电缆厂,年产铜丝1万多吨,经营废铜6000吨,实现产值2.2亿元,税利上千万元,人均创利2.9万元。(金波)


第6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企动态

古稀老人办工厂
  农民合股修汽车
  右图:360多名老弱病残劳动力在山东省桓台县新城镇杨家村72岁的崔洪禄老汉(前右)自办的纸盒加工厂找到了挣钱的门路。成国栋摄
  下图:山西省盂县乌玉村由7位农民4年前创办的股份制汽修厂,共修理车辆1600辆(次)。 程瑜 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