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征文

  “功德碑”工程
  梅桑榆
  有文章介绍,法国《问题》周刊最近以“被挥霍的数十亿”为题,报道了一组“今日白象工程,法国比比皆是”的故事。所谓“白象工程”,乃是一切胡乱投资、盲目建设的项目的代称,诸如:建造在巴黎埃菲尔铁塔旁的一座国际会议中心,前期工程花了八亿法郎,后来却因资金不足、要员反对而下马;某市花了一点二亿法郎修建的标准自行车赛场,除了一年一度的比赛之外,几乎派不上用场;某地一座耗资巨大的博物馆建成已十年,其内仍空空如也……
  读罢此文,只觉得地球突然缩小,远隔天涯的法国仿佛近若比邻———在俺中国,“白象工程”不也“比比皆是”么?所不同的是,俺这边叫法不同,曰“功德碑”。而今,有些人虽然昏昏度日,政绩平平,不思为百姓干点实事,但却热衷于尽其权限,滥用资金,大搞建筑。何故?只因搞建筑不仅可以从中渔利,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自己树立一座“丰碑”,让百姓记住自己的“功德”。于是乎,你大建楼堂馆所,我新造宫殿庙宇……缺少经费,大胆从别处挪用;资金不足,任意向百姓征集。这些“功德碑”工程,有耗资数百万的,有耗资数千万的,甚至有耗资上亿的;至于工程建成后,国家与百姓能否受益,他一概不问;而因贪大求全、盲目上马所导致的中途停工,或因领导离任而无法告竣所造成的损失,他也毫不痛心!
  大立“功德碑”,还激起攀比与竞争。一位镇长上任之后,即大兴土木,占用耕地十余亩,建起一座四层办公楼,楼前有花园焉,有假山焉,有喷泉焉,有草坪焉……该镇长大言不惭:“此楼为全县乡镇政府办公楼之最!我的壮举可以载入‘吉尼斯县级纪录大全’!”不料大话说过不久,便另有一镇长发誓要打破其“纪录”,宣布将拓耕地二十亩,在他的辖区建一座五层办公楼!
  大立“功德碑”,使一些人公然厚着脸皮,贪天之功,据为己有。某地方长官不顾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硬是耗费巨资,修复一处“古迹”。之后,此公竟向该县一些“笔杆子”征文,要在该“古迹”旁立一石碑,将其“功德”铭于其上。此公甚至要求作者撰文时,要仿效范仲淹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作记之故事,以表其“丰功”,记其“伟绩”!
  法国《问题》周刊就造成“今日白象工程,法国比比皆是”的原因发表评论说:“首先是法国人有好大喜功的习性,干事贪大求全,搞华而不实的一套;其次是有些重大工程预测失误,缺少严肃的科学论证;再次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掌权者追求‘建树’,希望‘身后留名’。”
  呜呼哀哉!那些不思为人民谋福利,却一心想留“身后名”,不惜劳民伤财,大兴土木立“功德碑”的主儿,请洗耳听听“洋批评”吧!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征文

  “可寻一个来换于谦”
  宋志坚
  明朝景泰年间,有人说于谦权柄过重,太监兴安为之执言:“只说日夜与国家分忧,不要钱,不要官爵,不问家计,朝廷正要用此等人,可寻一个来换于谦。”
  兴安完全有理由这样说,他曾与另一位叫舒良的太监一起奉皇帝之命前往探视卧病在家的于谦,“见谦自奉俭,相与叹息,因以闻”,结果连油盐酱醋、萝卜白菜也是皇帝派人送去的。以于谦之功高权重而清贫如此,实在堪为一世楷模。兴安此言,伸张了于谦的浩然正气,使人为之振奋。
  对于兴安这番话,满朝文武作何反应?史书记载的只有四个字:“众皆默然”。这“默然”的原因无非有二:一是事实俱在,无话可说;二是内心有愧,无脸再说。当官本来就该与国家分忧,权力本来就不该用来图谋一己之私利,于谦所为其实只是为官者之本分。然而,“可寻一个来换于谦”这句话,竟然难倒了满朝文武,可见廉洁奉公如于谦者,确实只是凤毛麟角。因而,兴安此言,又使人感到悲哀。
  由此想到于谦死后发生的一件事。
  明英宗曾命有司将从陈汝言家抄出来的赃物列于大内廊庑之下,召大臣入视,说:“景泰间任于谦久,籍没无余物。汝言未期,得赂多若是邪!”其实,这句话是应该问他那个朱明皇朝,更应该问他自己的。
  于谦当的是兵部尚书,这个陈汝言,就是明英宗“寻”来“换”于谦的。同样是兵部尚书,于谦掌权时间很长,却是“家无余物”;汝言掌权时间极短,反而“赃私藉甚”。可见,于谦之清廉,靠的是高度自觉,一身正气,就权力本身而言,也是缺乏制约机制的。在“权柄过重”而又缺乏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出贪官具有必然性,出清官带有偶然性,任你在道义上如何弘扬正气,于谦也只能是凤毛麟角。
  问题还不仅如此。于谦信奉的是“社稷为重君为轻”,这必然使龙颜不悦。在这种情况下,连已是凤毛麟角的于谦也难以生存,这正气如何伸张得了?
  于是,我又想到兴安的那句话:“可寻一个来换于谦。”我想,建立权力的制约机制和选贤任能的用人机制,实在比在道义上弘扬正气来得紧要切实。没有这样的机制,兴安这句话将永远都会难倒大权在握的衮衮诸公。
  (作者单位:《文明建设》杂志社)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谐趣园

  “爸爸,我估计巧合的事情又要发生了……”
  (漫画)汪洋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茶楼

  一个画家同一个画匠,决不是一码事。匠,不管他技术多么高,只能做到“形似”;而家,则能做到“神似”。这个“神”在这里是关键。
  从魏德运先生的一张摄影谈起
  季羡林
  一刹那间,小波斯猫毛毛蹿到了我的肩上和头上。一刹那间,摄影家魏德运先生万分警觉地捕捉住了这个战机。一刹那间,只听到照相机喀嚓一声,这个刹那便成了永恒。
  这是摄影家魏德运先生无意中拍摄的一幅杰作。只在我的书房里摆了几天;凡是看到的人无不同声赞叹,高度颂扬。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两位同志说,这样的照片全国任何报章杂志都会争着刊登。一位甘肃省来的同志则说,把这样的摄影佳作拿到世界大赛上去也会夺得金牌。
  我自己对照相完全是个门外汉,生平自己没有动手照过一张像。现在面对这一张照片,十分困惑。照片上小猫和我活灵活现,决无可疑。然而我却想问:这就是我吗?小猫的突然袭击,按理说,应该让我大吃一惊,或者大火一番;然而,在照片上,我却安详慈祥,一幅含笑不露而看上去却是笑眯眯的面部表情,显然这一次突然袭击带给我了莫大的欢愉。你说是难解吗?也可能是的。但是,经过我自己的反思,这却实在非常容易解释。对于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按照我的新解),我深信不疑。这种思想最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就是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两句话:“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与”字在这里是“伙伴”的意思。我不但相信,而且“笃行之”——至少在潜意识里是这样。平常人们说笃行,尽管口若悬河,其实往往是靠不住。必须猝然临之,方能露出真面目。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不少爱宠物的人。他们宠爱某一种动物,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动机,同我是不会一样的。
  魏德运先生还给我拍了一些其他的照片。在中国,手工技术、美术等等行当,一向有“匠”与“家”之分。一个画家同一个画匠,决不是一码事。匠,不管他技术多么高,只能做到“形似”;而家,则能做到“神似”。这个“神”在这里是关键。怎样才能抓住对象的神呢?只靠技术是办不到的。他必须具有深刻的观察力,具有高超的悟性,能犀照对象灵魂深处,然后才能准确无误地抓住对象的神。匠与家的分界线,也就在这一点上。
  魏德运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摄影家。
(附图片)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多味斋

  香嫩的野蔬
  艾煊
  油腻之后思清淡。宴会之后,或夏季早晚,最佳饭菜,往往是茶泡饭,咸鸭蛋,香椿头。南京人日常生活的种种清淡菜肴中,最钟情的是野菜。
  早春的江滩上,芦苇刚萌芽,那个被叫做芦蒿的苇芽,便是上市最早的野菜。素炒芦蒿,清香,滑溜,爽口。
  荠菜。从冬到春,荠菜不绝于市。荠菜豆腐羹,是一道极鲜的热菜。先把豆腐放进油锅里煸,只需加上盐,别的佐料一概免去。一边煸,一边用锅铲把豆腐压得细碎。再把切得极细的荠菜,放进滚烫的豆腐里炒熟。最后勾芡。一道制作简单,色青白,味清香的荠菜豆腐羹,便可走上餐桌了。选料也有讲究,野荠菜,要比人工种植的家荠菜香得多。
  香椿头。香椿原是农村家前屋后遮荫的大树。每年仲春萌发时,采其嫩芽头食用。近几年来,南京郊区已把香椿树育成矮化的品种,专供食用。家前屋后河边零星种植的香椿树,变成了田间大面积栽培的香椿林。产量高了,采芽的季节也延长了。
  香椿清香,熟食凉食都很香。可以切碎炒鸡蛋,也可以烫熟后凉拌。还可以盐腌,当做吃粥的咸菜。腌法有二,可以趁鲜暴腌一星期,鲜吃。也可以腌后晾干,长时间保存。
  春天有野枸杞头,红花草头。可以熟炒,也可以凉拌。
  夏天有菊花脑,清凉,清香。熟炒,凉拌,做汤。去暑,提神。
  秋天还有鲜嫩的鸡头梗。这是水生芡实的嫩茎,撕去外皮,炒食,也是一味香嫩的时鲜。
  野葱。像小手指头般小巧的,雪白的葱头,生出三两支细如线香的,碧绿的,圆筒形的葱叶。是野菜,但也似是案头清供。用盐腌一腌,便是香气浓郁,且带有甜味的佐餐小菜。
  这些野菜,原来只是民间小菜,因为它们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并各具不同的香、鲜、酥、嫩和柔脆的特点,可吃可嗅可看,色香味俱佳,现在都已进入了农贸市场,进入了城里人的家庭厨房。有一些更大大方方地登上了各大高级餐厅的高档宴会席。
  人的舌头像任性的孩子,总是情绪化地贪恋香艳美肴。无理性地滥食动物性的山珍海味,其结果,往往是体态畸形,腰肢壮凸如鼓,血粘稠似胶,心脑负担过重,于是千方百计减肥。其实,何须苦苦寻觅减肥药物,这些清淡、疏爽、新鲜、柔嫩又香艳的野菜,岂不正好是矫正体态、清神醒脑的仙苑奇蔬?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名作赏析

  千古谁会登临意
  孙湛
  我喜欢宋词,尤其爱读辛词。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有宋以来中国诗词史上“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和集大成者。《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以称为其代表作。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上阕借景抒怀,那种“报国欲死无杀场,空向塞上唱大风”的愤懑难平的心境呼之欲出。特别是“无人会,登临意”,收纵自如,意达全词,诚为点睛之句,读来不觉胸膈一震。难怪后人每道及此,都要发出:“凭轩徒洒英雄泪,千古谁会登临意”的感喟。
  下阕则偏重借古讽今,前后辉映,珠联璧合。
  好用典、史,是辛词的又一艺术特色。《莲子居词话》中说“辛稼轩别开天地、横绝古今,论、孟、诗、小序,左氏春秋、南华、离骚、史、汉、世说、选学、李杜诗,拉杂运用,弥见其笔力之峭”。下阕不过五十字,用典涉史竟达三处之多。“休说鲈鱼堪脍”一段典出《晋书·张翰传》,说的是张翰见秋风起,顿思吴中鲈鱼脍,辞官归隐。辛弃疾在这里故意用反问句,以休、未二字说明了自己抗金到底的决心和反对归隐的涵义。“怕应羞见”典出《三国志·陈登传》,借陈登刘备嘲笑许汜辈胸无大志的故事隐喻当时南宋政治上的腐败。南宋偏安局面形成后,大批官僚、地主强占农田,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更使作者气愤的是,像张俊这样号称“中兴四大将”的人物也大置田产岁收租六十四万斛。中兴将帅已然灰颓如斯,更遑论其他了。因此,后面三句“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桓温的典故感叹光阴易逝、英雄迟暮的无奈。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一隅,桓温又是北伐途经金城时见先前所栽柳增至十围说的这番话,自然使人浮想到南宋统治者无视广大军民的抗金热情和北方领土的沦丧,依旧不思进取,坐失良机。下阕三句三典、三层涵义、三转三折,怕、羞、愁包含无限惋惜、悲愤,底蕴丰厚,回味无穷。
  “一代英豪逸,千秋遗韵长”。从这首词中,我们感觉到的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他能成为一代词宗,与他有一腔热血关系极大。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笔墨山水

  迷人的崆峒岛
  刘水清
  从未见过芝罘湾这么平静,海浪像忘记什么似的停息了,宽宽的海面就像创世纪之初那般安详,那般娴静。站在烟台山下看芝罘湾,整洁光滑,了无纤尘,简直可以一眼看到海底的龙宫。
  我们的汽艇,像一粒弹丸,箭一般射向崆峒岛。为我们导航的小伙子,着一身草绿色军装,长得眉清目秀,小艇也拾掇得干净利落。他告诉我们岛上有二十七艘汽艇,组成了一支精锐的海巡队,负责海上的安全保卫、交通运输,配备了最现代的通讯工具,与陆地往来十分便捷。
  说话的工夫,我们就来到了崆峒岛。前来迎接的是一个彪形大汉,古铜色的脸上镌刻着刚毅和冷峻。伟岸的身板,就像一块坚硬的礁石,不管风吹浪打,铁骨铮铮。来人便是小岛的书记吕志冬。他嗓音铿锵,极富铜韵。
  岛上静得出奇,也干净得出奇,人家房屋,多倚山而筑,粉墙红瓦,绿树掩映。晾在巷中的鱼网,瞪着羞涩眸子的渔姑,极易受骗的毛茸茸的小狗,小鸟受宠若惊的啁啾,村中永远散发着的海潮的芬芳,以及贝壳般的小店里陈列着的仿制桦树皮独木小舟……这一切都是新奇的、发酵的、充满激情的。
  我们登岛的时刻,正是落潮时分,偌大的海滩上撒落一片赶海的渔家儿女。渔姑们一律裹着头巾,打赤脚挽着裤腿,远远望去衣裙飘举,五颜六色,如天女散花一般。高兴的是这里的文蛤、海螺多得俯拾即是、美不胜收。数百名男女老幼麇集在海滩之上,翻沙拾贝,攀岩摘藻,愉快地劳作着。地上随处摆着木桶、竹筐等容器。一切都沉浸在融融的春光中。
  其中数百名花枝招展的妇女最为抢眼。她们把湿淋淋的扇贝笼,从船上抬下,手往一边甩,步子一齐挪,号声一齐喊;一笼又一笼,一船又一船,垒成山,堆成墙。扇贝的加工是一件极为精细的活计,只见她们手中捏着一柄柳叶刀,把扇贝紧闭的珠唇轻启,小刀只那么轻轻一旋,一粒粒晶莹剔透的扇贝丁就悄然落入盘中,娴熟的技艺,胜过世上任何牙医。吕志冬告诉我们,这是一支外来妹,岛上足有千人之众。改革开放以来,小岛富了,二十七个养殖场,万亩扇贝养殖基地,光靠当地的渔民劳作已力不从心,于是就把外来妹请进来,衣食住行全由岛上负担;一年下来,她们可从小岛的收获里分享五六千元的喜悦。
  在吕志冬家吃过午饭,我们起身告辞。女主人一路小跑跟上来,声音沉静清澈:“志冬,拿上这五千元,顺路给小四川送去。”
  小四川是一位漂亮的川妹,在船上她向我们讲述了辛酸的家史:母亲极早过世,父亲瘫痪在床,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自来岛上,吕志冬一家待她胜过亲生父母。这不,每次回家都给送上一份厚厚的温馨。小艇在川妹的叙述中渐行渐远,依稀看到吕志冬仍在向我们挥手致意。岛上的山峦、沙滩、人家、松林、行人,还有翻转的竹篓,散落的草屑,无不抹上羞答答的胭脂。崆峒岛就像一座浮出海面的龙宫,金碧辉煌,如火如荼。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路边拾翠

  生命的质量
  王英琦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生命的短暂,使人绕不过一个关于“活命哲学”的问题:怎样活着,才算活得有意义——才能活得好活得美活得久?
  在每天的晨练中,我有幸结识了一批热爱生命、执著于对生命质量不懈追求的人们。
  合肥大西门的环城公园,依山傍水,草丰林长。每天清晨,人头如蚁,练者如云。其中,有那么一批人,凝神注目,两步一抓三步一放,沉浸在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谁要把他们当成正常人,谁就看走眼了:他们正经八百是一批癌症患者——他们正在练郭林气功。为首那位长者叫李遂山,年届七旬,曾患过食道癌,练功八年,不仅自己战胜癌魔,还与老伴王玉萍长年开办气功班,无私热心传授功法真谛。令我真正动心的,不在于他们功法的如何神妙诡奇,而是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无论严冬酷暑,我总能见到两位年逾六旬的老阿姨,矢志不渝,专心练功。她们都是肺癌患者,且都转移,她们完全凭借顽强的求生意志和斗争信念,最终斗败了身体中的恶魔,锤炼出了坚毅的生命品质。
  与这些“老癌星”们相比,另一位叫胡昭勋的太极拳痴迷者的精神风貌,则更让我叹为观止。这位五十八岁的原合肥无线电一厂的下岗职工,虽年近花甲,但那潇洒古朴、俊迈疏朗的太极功夫,使他看上去如年轻人般矫健洒脱。“相由心生”,笔者与他乍见之后,便有种“异相”之感。果然,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由对功名利禄的厌恶和抵拒,移情遁身于武林拳道,以求在逆境中释怀慰情,在太极境界中提升人性人格。当笔者了解到他下岗后,只拿三百来元工资,生活很是拮据清贫时,曾问他何以身怀绝技不办班挣钱,他的回答是:我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为了心身双修,不是为了挣钱。我是把它当成一种艺术来热爱和追求的。
  人要追求生命的高质量。人的真正幸福感和自足感,必来自主体的自由和内在的超越,来自既利己更利人的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实现,来自灵魂界精神界充满乐趣与激情的内在丰裕和生命品格……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

  亲近农谚
  古柳
  亲近农谚 春天便不再遥远
  禾苗摇曳 拨动和煦的光弦
  光合曼妙 人 大地 自然
  枝桠流动的色彩蹒跚
  姗姗而来的古韵依旧茁壮
  信天游穿越惊蛰的沃野
  采茶调浸润谷雨的酣恬
  土生土长的民歌哟
  悠扬而纯朴的渴盼
  春天 是扶犁人
  不经意的一串欢笑
  是山娃们甩开布褂
  漫山跌落的嬉闹
  从大山和土地开始
  从荒漠上的一株红柳开始
  伴随着嫩绿的气息
  在默诵农谚的某一时刻
  盼春的农人用双手梳理着
 春的容颜


第12版(大地周刊·周末副刊)
专栏:

  清香(中国画)
  崔庆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