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深邃的辩证思想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十
  张黎洲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像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样有大部头的哲学专著,但整个邓小平理论体系却充满了深邃的辩证思想。完全可以说,这同样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显著风格。
  哲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论著阐释哲学原理,也可以通过谈话揭示辩证思想。讲哲学,就要讲辩证法。“辩证法”一词来自希腊文,原意便是“进行谈话的艺术”。苏格拉底、柏拉图、狄德罗等的哲学论述就多以谈话、对话的形式出现。邓小平同志曾直接阐述过唯物辩证法的某些观点,但他的哲学思想,更多地体现在对各种问题的理性思辩之中,主要是以谈话的形式出现。邓小平著作充满了深邃的辩证思维,处处闪烁着辩证思想的光芒。比如,关于“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等“两手抓”的方针,以及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市场与计划、速度与效益、先富与共富、反“左”与防右、总结过去与开辟未来、维护集中统一与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台阶式发展的规律性等思想的论述,都是唯物辩证法“两点论”的体现。邓小平坚持有重点的“两点论”,把“两点论”和“重点论”有机统一起来,这就同折衷主义和形而上学划清了界限,充分反映了其辩证思想的彻底性和深刻性。
  邓小平对各种问题的理性思辩,往往是同对实际问题的辩证分析联系在一起的,表述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综观邓小平理论中的辩证思想,可以发现它们不是从抽象的原理、概念、定义出发,进行理论的演绎和逻辑的推导,而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依靠实践经验的研究总结,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住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发展的本质,对实际问题进行辩证的分析论证,并以辩证的方法来处理辩证关系。关于“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就是这样。强调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保证”。既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便是在对实际问题作辩证分析中得出的活生生的辩证法。关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思想也是这样。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的现实以及尽快改变这一状况的要求,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强调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以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同样是对客观矛盾作了辩证思考和真切把握而得出的活生生的辩证法。诸如此类的辩证分析,可以举出许许多多。由此可以认为,邓小平理论中辩证思想的表述形式明显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文化的特点。
  邓小平同志说过,“实事求是”四个字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其实,这同样适用于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实事”与“是”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从“实事”中求到的“是”是主观与客观的对立统一。邓小平辩证思想的精髓,就在于灵活自如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实事求是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一点,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解决重大历史课题的战略设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关于“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便是一例。香港与祖国大陆,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双方能否统一?可以统一,办法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所体现的辩证思想,既讲矛盾的对立,又讲矛盾的统一,还讲矛盾的转化,而且注重把握矛盾对立统一的条件和创造矛盾积极转化的条件。“一国两制”又以唯物论为基础,既着眼于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任务,又考虑到世界形势的实际变化,既服从于维护国家主权的根本原则,又照顾英国和香港的实际情况,使承认“两制”的现实和实现“一国”的目标得到辩证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尊重客观的要求,一切通过实践去检验。可以说,邓小平辩证思想是实事求是的辩证法,是唯物论同辩证法的最好结合,从这里能领略邓小平深邃的辩证思想的要义所在。


第10版(理论)
专栏: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常延廷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表率。艰苦奋斗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最集中的表现,是中国共产党的传家宝。当前,应进一步处理好三个关系。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为了经济建设,经济建设需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和事业的兴旺发达。早在1934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并要求“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节俭著称于世。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定实践者,也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真正继承者。党在领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中,一直保持着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崇高精神风貌,历尽千辛万苦,饱受磨难而不坠革命之志,这是不断夺取胜利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也靠的是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风范,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但是,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识在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中淡化了,有的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他们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在大搞楼堂馆所上,用在装修豪华办公楼和住宅上。更有甚者,寻欢作乐,挪用挥霍公款,不惜挤用生产资金、国内外贷款来满足个人奢侈欲望,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甚至沦为不齿于人民群众的腐败分子,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具有坚强党性的领导者,应当自觉地以史为镜,以俭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改革开放的关系。有人认为,改革开放的年代再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时代潮流不合拍、不适宜。说什么吃点喝点,人之常情,“大节无害,小节无损”,既上不了纲,也上不了线,受贿不沾边,贪污算不上。更有人宣称:改革开放“不吃不喝经济不活”,“不请不送企业要命”。在这些谬论的影响下,一个时期以来,一些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图享受、奢侈浪费之风相当盛行。挥霍公款大吃大喝,甚至嫖娼赌博,竞相购买豪华轿车,高标准修建安乐窝和滥发纪念礼品。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望,破坏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引起群众的公愤。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远见卓识,高度重视并大力倡导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作为坚持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必须依靠的一种精神力量,反复提醒全党,“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60至70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我们应牢记邓小平同志的谆谆告诫,越是改革开放,越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搞高消费、超前消费,用不着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了。在他们看来,市场经济就是“潇洒”,奉行的是“人生能有几回乐,何不潇洒过人生”,因而一味追求个人享受的生活方式,热衷于吃喝玩乐、请客送礼、肆意挥霍国家钱财,沉溺于歌厅舞场,一掷千金,令人触目惊心。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奢侈浪费行为既是消极颓废现象的一种常见的表现,也是更严重的腐败问题得以藏身和蔓延的温床,应坚决加以整治。目前,尽管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综合国力还不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艰苦奋斗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现在,全国还有5800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不好,下岗待业人员增多。面对这种情况,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应带头发扬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地做到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要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形成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的良好风尚。即使到下世纪中叶,实现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我们也只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必须长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研究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领域
  ——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
  张天飞
  张雄著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一书超越有关市场经济社会属性的讨论,以经济哲学的新视角,考察了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由以推理的理论前提和方法论,正面提出了市场经济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问题,从而对于正确认识现实的市场经济,对于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把现实问题提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是该书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影响,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现象。对于这些社会现象,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应当怎样认识和评估?该书认为,在市场经济起初发育阶段,人们的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因素和行为是合理的,完全必要的,但又隐伏着盲动性和破坏性,如果不对非理性因素所导致的经济行为给予充分的关注、阐释和评估,就很难对当下的经济生活画面作出较准确的描述,也难对经济决策提供较准确的参数。
  紧紧把握哲学和经济学的结合点,分析市场经济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关系,是该书的另一重要特色。该书是哲学和经济学相结合的经济哲学著作。作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经济哲学理解为哲学原理在市场经济中的推广运用,更不能采用哲学原理加经济学名词术语的贴标签的方法。经济哲学的理论生长点应该在经济理论和市场实践中去寻找。西方经济理论是市场经济的理论概括和总结,要研究市场经济中的哲学问题就必须考察西方经济理论。
  循着这样的思路,作者考察了西方经济学说史,发现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受到17、18世纪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影响,经济理性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哲学理性观念的影响。这种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作者认为,“无论在古典经济学还是在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或数理经济学中,‘经济人’被视为一个公理式的推理源头,在整个经济思想体系中起着逻辑支撑点和方法论原则的作用。”而这个经济人不过是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现实人的抽象,以理性经济人为原点构建的经济模式,不过是现实商品或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抽象和逻辑推论。亚当·斯密开创的这个理论,为经济理论走向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按马克思的说法,经济学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但是,自亚当·斯密以后近200年来,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把这种理性抽象研究范式加以泛化和曲解,经济人几经抽象逐渐变成一个数学晶体,即经济人非人化了,理性则被理解为一种数学计算,以追求边际函数的极大化值。我们固然不能否认这期间经济理论精确化方面的进步,但这种经济现象的量化模型,并不能全面反映经济现实的丰富内容,更不可能替代对经济规律的全面把握。由于这种经济理论模式距离现实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越来越远,以致被讥讽为“黑板经济学”。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西方现代经济学家对传统的“理性经济人”教条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出现了所谓凯恩斯经济理论革命,许多著名经济学家开始提出“有限理性”的概念,实际上已注意到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这一曲折的历史过程说明,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的思维原点或前提本身是一种带有片面性的抽象,在方法论上则夸大了理性演绎法的作用。因而与其说是经济理论的缺陷,不如说是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上的局限。于是作者提出,“我们应该弥补这一缺陷,不断强化哲学与经济学的联盟,在哲学方法论上给予经济学必要的工具”。而作者对西方传统理性经济人的质疑,则为提出非理性因素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开辟了可能的空间。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步伐
  石万鹏
  内容提要: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纺织工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是振兴国有纺织工业的重大举措,将会推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解困工作的全面展开和顺利进行。纺织工业完成突破口任务,首先应在压缩落后棉纺锭方面付出努力。压锭重组对于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方向的国有纺织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遍意义。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力争到本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状况明显改善,开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大多数国有企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走出困境作出了进一步部署,决定把纺织行业作为今年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最近李鹏同志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一次强调了以纺织行业为突破口。这对纺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促进。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中国纺织总会做了认真的部署,决定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步伐。
  以纺织工业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是中央重要的战略决策
  实现大多数国有企业三年左右改革解困的目标,宏观趋好的经济形势为此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这一工作需要选择典型行业重点突破,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就是这样,国有纺织工业作为目前国有工业中最困难的行业,历史地走上了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前沿。
  纺织工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长期处于传统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建国以后30年间,主要起着支撑工业化初期发展、大量吸纳就业人员的先导型产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为国家积累建设资金、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扩大出口创汇、繁荣市场供应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我国纺织工业取得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在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非国有纺织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生存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纺织工业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日益显露出来,许多国有纺织企业难以承受内部的沉重负担和外部的非国有企业竞争压力,陷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效益差。1993年以来,国有纺织工业已连续五年亏损,当年盈亏相抵后,净亏损为19亿元,到1996年净亏损高达106亿元,1997年经营出现恢复性好转迹象,而亏损额仍然在80亿元左右。二是历史负担沉重。国有纺织老企业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82%以上,远远高于国有工业企业的平均负债水平,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比例过高,在很多老企业中,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之比一般为1∶1,有的甚至高达2∶1。三是初加工生产能力过剩,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不高。以棉纺织业为例,与1983年相比,1996年棉纺生产能力增加了2180万锭,相当于1982年的2.1倍,而社会需求量仅为1982年的1.3倍,生产能力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的增长,约有1000万锭成为过剩能力。同时,冗员充斥、劳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十分突出,同等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企业,我国国有纺织企业的用人要比发达国家高出3倍左右,过多的人员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且使企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对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了严重制约,也使得生产过剩和结构失衡的矛盾越发突出。四是高档次、高效益的产品少,生产趋同化的现象十分普遍,企业过度竞争,而且主要集中在低档和大路货产品上。这种现象不改变,纺织工业的产业升级将更加艰难。
  更令人忧虑的是,近几年国有纺织工业的经济指标持续恶化。到1996年,资产负债率高于90%的企业已占到全部国有纺织企业的43%,资不抵债的企业已占到26%,全部国有纺织企业每百元成本可获得的利润是负7元,人均净资产仅1.3万元。按此趋势发展下去,大多数国有纺织企业将陷入奄奄待毙的危急境地。这表明国有纺织工业摆脱困境已经刻不容缓。
  显然,中央把纺织行业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是振兴国有纺织工业的重大举措,为纺织工业解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困难严重、矛盾集中的纺织工业重点突破,不仅能够探索和总结出搞好一些特殊困难行业改革和解困工作的经验,而且对面上的企业改革也能起到带动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纺织是传统工业部门,面临着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三重任务,国有纺织工业在各个工业部门中亏损最严重,涉及的职工最多,矛盾和问题最突出,也最具有普遍意义。国有纺织工业突破了,对其它国有工业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理清改革和解困思路,能够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把纺织作为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的突破口,还在于纺织工业的问题暴露得比较充分,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纺织工业的调整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纺织工业的改革、解困、调整的思路易于理清,从这一薄弱环节取得先期胜利,将会推动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解困工作的全面展开和顺利进行。所以,把纺织工业作为突破口是中央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决策,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解困的攻坚目标能否实现,是事关整个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全局的大事。
  纺织工业完成突破口任务,首先应在压缩落后棉纺锭方面付出努力
  承担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的历史任务,是纺织工业当前面临的一项极为艰巨和复杂的全新课题。按照党的十五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经过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解困思路:坚持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围绕中心城市的整体调整,坚定不移地走压锭、重组、减员、增效的路子,把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同加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国有纺织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力争到2000年实现国有纺织企业整体扭亏为盈,在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那么,怎样才能按照这一基本思路具体展开纺织突破口的攻坚战呢?从抓主要矛盾入手,易于找出正确的答案。我们知道,重复建设,总量过剩是造成国有纺织工业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纺织工业中生产规模最大的棉纺锭能力,在经过持续低水平扩张之后,大大超过市场需求,目前约有1000万落后棉纺锭处于过剩闲置状态,且大多分布在中心城市的国有纺织企业,其过剩生产能力的退出和转产困难重重,棉纺织行业亏损额远远超过纺织的其它行业,导致整个纺织工业结构失衡、总量过剩和布局不合理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因此,牢牢抓住1000万落后棉纺锭这个主要矛盾,以压缩过剩的棉纺能力为纺织突破口攻坚战的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才可能带动全局,才可能有效地解决国有纺织工业长期积累下来的各种矛盾,使纺织工业尽快走出困境,重振辉煌。
  以压缩落后棉纺锭作为纺织突破口的切入点,不是一个孤立的行动,是依据国有纺织工业整体状况作出的必然选择。这将会触动有关地区、企业和部分职工的利益,需要国家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予以调整。中央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纺织工业压锭解困工作给予了必要的政策扶持和援助,对压锭提供了必要的资金补偿,以减少压锭可能带来的阵痛和损失,帮助纺织工业渡过难关,促进纺织结构调整和升级。日本政府早在1960年就开始参与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对过剩设备实行收购报废政策,并对调整下来的失业者提供补助和失业培训,结果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完成了纺织工业结构转换和产业升级。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纺织工业虽然是高度竞争性行业,但毕竟可以说是永恒的产业,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产业,各国政府都历来重视纺织工业并予以政策支持。日本的实践证明,只要政策有力,措施得当,纺织工业结构调整是有可能以较短的时间、较少的代价予以完成。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要调动各级政府、企业和职工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力量,完全有可能尽快、尽好地完成纺织压锭调整的任务。
  真正做好纺织工业压锭解困工作,需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按照实际情况,对压锭工作的基本步骤、基本做法、主要难点和控制源头等事项作出缜密思考和安排,这主要是:
  首先,压锭要按照先沿海后内地的步骤来运作。1998年先从沿海启动,当年基本完成480万棉纺锭压缩任务,1999年扫尾;1999年内地基本完成520万锭压锭任务,2000年扫尾。之所以在沿海省市先行一步,主要考虑沿海地区经济基础较好,棉纺能力分布较为集中,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沿海为内地后续压锭积累一些经验并提供示范,有利于全国压锭工作的协调进行和任务的最终完成。内地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也可适当先行,与沿海省市同步压锭。
  其次,压锭要采取与企业资产重组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棉纺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问题,如果单厂压锭,有可能造成边际收益降低,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压锭应在一个城市、一个地区范围内操作,与企业之间的资产重组密切结合起来,通过压锭重组,消耗一部分劣势企业,壮大一部分优势企业,把国家给予的压锭政策与鼓励兼并、规范破产政策“捆”起来使用。这不仅有助于解决棉纺生产总量过剩问题和调整城市或区域经济结构,而且能够促进纺织资源的优化配置,推进纺织工业升级和振兴。
  再次,压锭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安置和再就业问题。三年压锭1000万锭,再加上其它企业的减人增效,将有120万职工下岗分流。这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压锭重组工作中的最大难点。纺织突破口攻坚战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此庞大的下岗职工队伍能否得到妥善安置。由于纺织企业的职工一般文化层次较低,技能专用性强,压锭使其退出本行业而转向新行业时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因此,做好职工再就业和保障基本生活费用工作,需要各地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筹划,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予以解决。
  第四,压锭要坚决制止一边压、一边涨的现象发生。在压锭工作的同时,必须严格把住锭子涨的源头,唯其如此,才能防止压锭工作前功尽弃。做好这项工作,关键要做到管住纺机企业,不准无证生产、销售棉纺锭,对任何类型的企业都不允许以任何形式新上棉纺项目,对淘汰下来的落后锭子不能在国内转移,必须报废。对企业以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国外移锭,给予一定的政策鼓励。
  以压锭重组为契机,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步伐
  压锭重组,不仅是纺织工业作为国企改革解困突破口的关键措施,而且对于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方向的国有纺织企业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普遍意义。归纳起来,有四个相关问题:
  调整所有制结构。十五大报告提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纺织工业作为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不可能占有绝对比重,在严格控制全行业生产总量的条件下,应该通过压锭重组压缩国有企业落后淘汰的初加工能力,收缩国有纺织的运作战线。国有企业应相对集中于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纺织领域,在初加工和低技术含量的领域中,可以考虑相对扩大非国有企业的经济规模和生产比重,这有利于提高整个纺织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活力。纺织行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向,还应当以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非国有企业参与到国有企业的压锭重组中来,壮大国有经济控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非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优化资源配置。目前国有纺织企业占用着上亿元资产,却连年“产出”巨额亏损,其重要原因是资源重复配置,企业过度竞争,而败者又难以被淘汰,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在压锭重组过程中,应鼓励采取股权交易方式并购劣势企业,将其占用的资源转移或注入到优势企业;使优势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企业管理,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纺织企业的资产运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些连续多年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则只能走破产的道路。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在我国纺织企业之间的分布过于分散。据统计,平均每户企业占用的生产经营性国有资本数量仅1000万元左右,严重阻碍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的形成。应该抓住压锭重组的有利时机,鼓励一批有实力的国有纺织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凭借技术、资源、管理、市场的优势,力争使部分集团成为控制我国纺织经济的主导力量,并跨入世界著名的纺织跨国公司行列。
  放开搞活小型企业。截至1996年末,国有纺织小企业占到国有纺织企业总数的四成以上,其中亏损的约占1/2。因此,在整体上搞好国有纺织经济,必须加快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步伐。各地在“放小”过程中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南京市以南京工贸集团为龙头实现“以一带九”,对九个小企业实行“包、租、卖”,并利用工贸集团的市场和资金优势,带动改制后企业共同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实践证明,可以大胆实行联合、兼并、破产、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制、出售、代管等灵活多样的措施和做法,促进国有纺织小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善经营状况。
  必须指出,以压锭重组为契机,加快国有纺织企业改革步伐,是纺织工业完成国有企业改革解困突破口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纺织行业全体职工和有关领导鼓足干劲,坚定信心,扎实工作,纺织工业一定能够打好这场国有企业解困突破口攻坚战;也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纺织工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满怀信心地将一个充满活力、步入良性发展的纺织工业推向21世纪。


第10版(理论)
专栏: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出版
  “东南亚金融危机研究”课题组组织编写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一书,近日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
  以泰国去年被迫放弃实行达十三年之久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为开端,一场潜伏已久的金融危机,以令人措手不及的速度迅速危及东南亚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受这一金融风暴的打击,东南亚地区主要国家和地区汇市暴跌,股市狂泻,利率上扬,外汇供不应求,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上升,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一些国家经济元气大伤、政局不稳。本书简明扼要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包括:危机的开始与蔓延、表现形式、影响范围、起因、各国采取的补救措施及我国防范避免金融风险所采取的措施方法等。(杜英莲)


第10版(理论)
专栏:

  《求索集》出版
  李秀潭著的《求索集》最近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长期在宣传理论战线从事组织领导工作。该书收录了其八十年代以来在全国报刊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学术随笔四十六篇。这些文章凝聚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发展辩证法和中国西部改革发展的思考。
  (立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