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
  下调存贷款利率 改革准备金制度
  本报北京3月24日讯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3月25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同时决定,自3月21日起对存款准备金制度实行改革,并降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这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悉,这次存款利率实行小幅下调,贷款利率降幅大于存款利率降幅。存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16个百分点。活期存款和三个月、半年、三年、五年定期存款利率不变;一年、二年定期存款利率小幅下调后仍高于同期个人外汇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平均下调0.6个百分点,短期贷款利率下调幅度大于中长期贷款利率下调幅度。这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决定,是针对当前物价大幅下降、贷款利率相对偏高的情况而作出的。这次利率调整存款利率下降幅度很小,充分维护了存款人的利益;贷款利率下降幅度高于存款利率下降幅度,减轻了借款人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利息支出。
  这次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是中央银行改进金融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措施。主要内容是,将现行各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存款账户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的13%下调到8%;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存放,人民银行按旬统一考核。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是10多年前确定的,它的主要功能不仅是用于保证存款支付,更主要的是为了集中一部分资金以便中央银行用于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调剂。因此,准备金率过高。现在金融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之间的专业分工已逐步淡化,需要对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改革。法定存款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存款账户两个账户合并为准备金存款一个账户,规范了准备金制度,恢复了存款准备金支付、清算和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功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改变了商业银行一边过多向中央银行存款,一边又过多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情况,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利息支出;存款准备金按统一法人考核,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系统内资金调度和管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金融机构可用资金数量扩大,有助于金融机构增加贷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在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同时,中央银行较大幅度地下调了对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由平均年利率7.35%下调到5.22%;对金融机构贷款年利率,由现行平均年利率9.19%下调到7.43%。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再贷款利率,不但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按照条件主动发放贷款,防止金融机构消极地将资金存放中央银行而获利,而且使中央银行利率体系更加合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为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创造了条件。
  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有关人士介绍,人民银行同时决定,将通过收回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再贷款,促使金融机构归还同业欠款等途径,收回这次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一次性增加的可用资金。采取这些措施后,金融机构不会因为调低准备金率而形成“游资”冲击金融市场。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冻结”,冻住了什么
  本报记者 夏珺
  关注我国土地管理事业的人们,不会忘记1997年4月15日这个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管理的治本之策,其中最具震撼力的断然措施是“冻结”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一年。
  “冻结”至今已有10个月时间,该“冻”的“冻”住了没有?“冻结”的效果如何,对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影响?
  “冻结”,促进了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冻结”是一剂猛药,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医治乱占滥用耕地顽症而不得不使用的一剂猛药。既是猛药,必然会发生暂时的痛苦。“冻结”一开始在一些地方遇到的阻力是相当大的,一些地方采取了突击批地的“对策”。某市曾在3天之内突击批地上万亩,某地的一位用地科长透露,他们听到风声之后几天内便把一年要占的耕地全批出去了。
  但就全国来看,绝大多数地方理解了中央用此猛药的良苦用心,服从“冻结”的治本之策。国家土地管理局最新的一组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1997年,全国共批准各类建设用地234.3万亩,比上年减少47.55万亩,其中批准占用耕地比上年减少44.7万亩,降幅为31%。而批准利用原建设用地37.95万亩,比上年增加34.35万亩,增加9.5倍。这“一减一增”生动地说明了“冻结”的效果,“冻结”带来了用地方式的转变,控制增量、盘活存量、内涵挖潜、集约用地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开端。由于“冻结”,关住了土地供应总量的闸门,一个“以供给引导和制约需求”的新局面开始形成。
  “冻结”,并未阻碍经济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1997年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入(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人)累计完成122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3%,其中基本建设投资累计增长18.6%,仍处于应加以控制的范围。
  再看外商投资情况。1997年前9个月,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5067个,协议外资349.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315.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
  事实是最好的回答,“冻结”并未影响经济的发展,也未影响外商投资。有资料表明,去年前11个月全国住宅投资仍高达1174.46亿元,其中东部沿海省市为913.8亿元,这对于已是“积食不化”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警醒的信号!
  一些人一说发展经济就想到新占耕地,这是典型的粗放用地观。为什么不能眼睛向内,盘活存量土地呢?事实上,前几年由于释放非农用地过量,许多地方尚有不少土地在“晒太阳”。据了解南方某经济发达省份闲置土地达67万亩,某市已批的土地就够用10年的了。“冻结”的目的就是要促使你转变旧的粗放的用地、管地观念,走向内涵、集约用地。
  在一些地方因“冻结”而发牢骚时,江苏省昆山市却为之欢呼:“这正合我们的心思。”请看这样一组数字:昆山市盘活存量土地的收益1995年为2000万元;1996年4000万元;1997年高达3.5亿元!“冻结”非但没使土地收益减少,也没有影响招商引资上项目,反而促进了昆山经济的健康发展,仅在去年10月的一次贸洽会上,昆山市招商引资协议金额就高达3.6亿美元。
  地处成都平原的四川省郫县过去曾搞了10个“开发区”,为招商引资,上下内外层层发动设重奖给优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后来郫县下决心砍掉9个“开发区”,集中精力搞1个,还就投资金额、项目的科技含量、污染度、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等做了许多苛刻的限制,结果不但没有吓跑投资者,反而以一顶十,实现的经济效益大于原来10个“开发区”的效益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粗放与集约,效果如此泾渭分明。
  “解冻”有期,但粗放利用土地的方式不能“解冻”
  “冻结”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一年,“解冻”的日期正在迫近。但是,即使“解冻”了,也决不意味着粗放利用土地的方式可以死灰复燃。
  “冻结”,为清除旧的用地、管地机制、观念,催生新的机制、新的观念辟出了一个独特的时空,已经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陕西省提出要把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的“冻结”延续到本世纪末;河北省邢台市自我“冻结”,提出10年建设不出城;广东省深圳、珠海、中山等市作出了继续停止审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3年的决定……这些令人欣慰的消息说明,内涵、集约利用土地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手握实权的领导者的自觉行动。
  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改变,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既定目标,应当说这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关乎国计民生的“冻结”,这个“冻结”永远都不应该解冻……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通用集团成立
  本报北京3月24日讯 记者龚雯、谢国明报道:我国首家大型外经贸企业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今天在京正式揭牌开业。
  通用技术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由外经贸部发起设立并代行出资者职能,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海外经济合作总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并仍是独立法人。通用技术公司作为集团资本经营的主体,主要从事投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的资本经营活动,实现集团的资本优化和扩张,最终建成一个以对外经贸为主业,集贸、工、技、金融、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多元资产结构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据该公司董事长佟常印介绍,到2000年,现有四家子公司营业额将力争由650亿元增至1000亿元,资产总额将由159.08亿元增长到210亿元。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铁木尔·达瓦买提,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第2版(经济)
专栏:

  柳州铁路局实行计划、要车、配车、装车和挂运“五优先”措施,及时把春耕物资运往农村。图为田阳火车站在卸化肥。韦炳康 周志园摄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降低存贷款利率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答记者问
  本报北京3月24日讯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3月25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同时决定自3月21日起,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并降低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这次降低存款利率,对居民储蓄的实际收益将产生哪些影响?
  答:这次降低利率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把维护存款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但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很小,而且按照《储蓄管理条例》的规定,这次利率调整,只对调整日以后存入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产生影响,对调整日以前存入的定期存款,仍按原来存入时的利率计算利息,储户不会受到影响。
  虽然存款利率下调了,但这只是名义利率的下降。居民表面上的收益有所减少,但如将银行存款利率与物价上涨率比较,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还是增加的。以一年期定期存款为例,1997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平均上涨0.8%,存款利率为5.67%,居民存款实际利率水平为4.87个百分点。今年头两个月,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比去年同期平均降低1.7%,尽管存款名义利率下调到5.22%,但实际利率水平仍达到6.92个百分点,比1997年还高2.05个百分点,居民存款的实际收益是增加的。
  问:继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降低利率至今已有四次,连续四次下调利率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什么?
  答:这次利率调整,贷款利率平均降低了0.6个百分点。联系前三次利率调整,两年中,贷款平均利率共降低了4.05个百分点。其中,一年期贷款利率由1996年初的12.06%下调到7.92%,降幅达30%以上。
  四次降低贷款利率,给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利息负担。如果以1995年底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万多亿元为基数,这次以及前三次降低贷款利率,粗略计算将减少企业贷款利息负担2000亿元左右。这对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企业改革步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次利率调整中,短期贷款利率的降低幅度要大于中长期贷款,六个月(含六个月,下同)、一年期贷款利率分别降低了0.63和0.72个百分点;一至三年、三至五年、五年以上贷款利率分别降低了0.36、0.18和0.18个百分点,这也将有利于解决企业经营周转资金的合理需要。
  问:这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这次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一)调整金融机构一般存款范围。将金融机构代理人民银行财政性存款中的机关团体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划为金融机构的一般存款。金融机构按规定比例将一般存款的一部分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存入人民银行。
  (二)将现行各金融机构在人民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两个账户合并,称为“准备金存款”账户。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现行的13%下调到8%,由各金融机构总部存入总部所在地的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考核。
  (四)各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开设的用于结算的准备金账户按准备金存款计息,但不计入考核之列。准备金存款账户的超额部分由各金融机构自行确定。
  (五)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一般按旬考核。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暂按月考核。从1998年10月份起,所有金融机构统一实行按旬考核。
  (六)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不足、出现透支或不按时报送报表的,人民银行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七)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到5.22%。同业存款利率不得高于准备金存款利率。
  问:为什么要合并准备金存款和备付金存款账户,并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
  答: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目前,这一制度被各国中央银行作为一个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广泛运用,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后建立起来的,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两部分。10多年来,法定准备金率经历了四次调整,在金融宏观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4年,中央银行按存款种类核定了存款准备金比率,即企业存款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1985年,针对当时存款准备金率偏高的情况,为促进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自求平衡,中央银行改变了按存款种类核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一律调整为10%。1987年,中央银行为了适当集中资金,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和项目的资金需要,又将存款准备金率从10%调至12%;1988年9月,进一步调至13%,这一比例一直保持至今。后两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抑制当时经济过热、物价上涨过快和货币投放过多的情况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我国的准备金存款不能用于支付和清算,金融机构按规定在中央银行开设一般存款账户(备付金存款账户),用于资金收付。1989年,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备付金率作了具体规定,要求保持在5%至7%。1995年,中央银行根据各家银行经营的特点重新确定了备付率: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不得低于6%;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不得低于5%;农业银行不得低于7%。
  长期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集中存款准备金,不是用于金融机构保支付和日常清算资金的需要,而是由中央银行将这部分资金又用于发放再贷款,支持农副产品收购和某些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可见,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功能不在于调控货币总量,实际上是发挥着集中资金、调整信贷结构的作用。随着政策性银行的建立和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改善,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政策性资金,已分别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来承担,因此,现行准备金、备付金分别提取的制度,已不适应商业银行改革的要求,迫切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加以调整。
  问:这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答:这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方面:
  一是有利于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的功能。这次改革,将准备金存款账户和备付金存款账户合并,发挥存款准备金的支付、清算功能,改变了现行存款准备金不能用于支付清算的状况,健全和完善了存款准备金的功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这一货币政策手段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关系。改革之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以较高比例向中央银行交存准备金、保留备付金,另一方面又向中央银行大量借款。到1997年末,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达9250亿元,向中央银行的借款高达14490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余额为6540亿元,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余额高达5760亿元。长期维持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大量再贷款,扭曲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资金关系。改革之后,金融机构一方面存放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比率降低,无需保留高额准备金,另一方面多余的可用资金归还再贷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数额下降。这样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资金关系将变得简单、明了、科学、合理。
  三是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法人统一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这次改革,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按法人统一存放,人民银行对其按法人统一考核,这将有利于金融机构加强系统内资金调度和管理,促进金融机构按统一法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和自我发展,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体系的步伐。
  四是有利于加强金融间接调控。这次改革,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下调了准备金存款利率和再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理顺了中央银行利率结构。这为中央银行更好地发挥基准利率作用,进一步促进货币市场发展,健全和完善金融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
  五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这次改革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下调,金融机构可用资金增加,同时准备金存款利率下调,金融机构将资金存放中央银行的收益下降。这样将促使金融机构积极寻找资金用途,挖掘贷款潜力,积极增加贷款,从而增加社会需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问:为什么说这次利率调整进一步理顺了中央银行利率结构,完善了中央银行利率体系?
  答:目前,我国中央银行利率体系的构成,主要是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贷款利率。其中包括:金融机构缴存人民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等。
  这次利率调整前,我国中央银行利率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利率结构不合理,并由此带来中央银行利率与金融机构利率、金融市场利率的关联性差,不利于中央银行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基础货币。主要表现在:一是,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过高。准备金存款利率为7.56%,备付金存款利率为7.02%,二者加权平均为7.35%,比金融机构吸收的五年期存款利率(6.66%)还要高,这样不利于商业银行按照条件主动发放贷款,此外,备付金利率与再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过小,限制了中央银行的间接调控空间。二是,再贴现利率与再贷款利率挂钩,贴现利率与金融机构信用贷款利率挂钩,实行下浮5%至10%的管理方式,使得全国缺乏统一的再贴现利率,并出现再贴现利率与贴现利率倒挂,不利于贴现业务的开展。三是,再贷款利率水平相对偏高。再贷款平均利率高于金融机构短期信用放款和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
  通过这次利率调整,进一步理顺了中央银行的利率结构。主要内容有:第一,配合准备金制度改革,在充分考虑商业银行筹资成本的前提下,将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和备付金利率统一下调到5.22%,接近银行筹资成本,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贷款,以刺激国内需求;第二,使下调后再贷款平均利率水平略低于调整后的商业银行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利率,以利于中央银行运用再贷款利率手段调控基础货币;第三,改革贴现、再贴现利率确定方式,制定全国统一的再贴现利率水平,贴现利率实行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办法。今后,人民银行将根据经济、金融调控的需要调整再贴现利率和贴现利率的加点幅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