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深刻的创新精神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九
  吴玉良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真理的长河中,如果把实践比做源头,那么,创新就是奔腾不息的活水。在实践中探索、开拓、创新,这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马克思主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之所在。可以说,创新是革命理论的灵魂。党的十五大报告论证了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它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作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四个“新”的论述,准确、深刻,展现了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风格——深刻的创新精神。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历史性创造,它的起步,首先面临着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原则教条式的理解,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以及旧体制、旧模式、旧观念和僵化迷信的思想,如同樊篱,紧紧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和气魄,破除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破除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重新确立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为新时期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创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不单纯是现成的观点和结论,更重要的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创新精神及其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就创新精神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创新的基本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要有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但最根本的是立足于本国实践,立足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小平同志正是从这一根本点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果各级领导干部能够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抓住一两个主要问题,如基层党的建设、国有企业改革、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等等,把学习理论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工作,我们的水平就会大大提高一步。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是创新的精神状态。“大胆”,要有开拓新路的勇气和突破常规的胆略;“试”和“闯”是探索性的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过程不是直线式的一次性活动,要在试与闯中不断深化,通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因此,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是正常现象。在改革开放中,小平同志历来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总是满腔热情地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创新的基本原则。创新不仅要有敢闯的精神,还要有缜密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少犯错误。我们每走一步,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错的就改正;不能“刮风”,不能蛮干。同时,要允许看,对群众有疑虑的事,要让改革的实践去说服他们。这些是我们创新中的成功经验。
  我们说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完整的科学体系,并不意味着其结束了对真理的探索过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内容有待丰富,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时代呼唤着创新精神。正如十五大报告所说:“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可以说,这也正表明了我们党已从根本上把握了邓小平理论深刻的创新精神这一鲜明品格。


第10版(理论)
专栏:

  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中共攀枝花市委
  攀枝花——万里长江上游的第一城,位于川滇交界的金沙江与雅砻江汇合处。昔日,这里是荒山峡谷,人烟稀少。经过70年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开发与建设,现已成为一座拥有50万城市人口的新兴的重工业城市。1997年,攀枝花市国内生产总值达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9.96亿元,出口创汇1.75亿美元。江泽民同志视察攀枝花时,称赞攀枝花真美,很壮观。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过程中,回顾攀枝花开发与建设的历程,我们深感邓小平同志关于“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教导的真理性。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仍然需要有一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攀枝花开发建设的精神支柱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全体军民在党中央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今天,搞社会主义建设,同样“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被江泽民同志赞为“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的攀枝花的开发与建设,就是一个生动例子。
  攀枝花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蕴藏着占全国21%的铁、64%的钒、93%的钛、60%的钴、18%的水能资源,具备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钒钛、能源基地的物质条件。60年代初,根据毛泽东关于“我们的工业建设,要有纵深配置,把攀枝花钢铁厂建起来”的指示,中央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论证和分析,1964年提出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计划。同年12月,邓小平同志亲临攀枝花视察,审定了攀枝花建设设计方案,正式确定把攀枝花钢铁厂建在攀枝花的弄弄坪。
  弄弄坪当时只有一户人家和一棵攀枝花树。要在不到3平方公里,平均坡度6.5度的山地上建一座年产300万吨铁、200万吨钢的现代化钢铁基地,其困难可想而知。可就是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万建设大军,面对气候炎热干燥的深山峡谷,既无公路、又无城市依托的偏远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他们吃咸菜,啃干粮,喝浑水,住席棚,展开了攀枝花工业大会战。经过建设者长达数年的艰苦奋斗,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终于出现在攀枝花,创造了冶金建设史上的奇迹。1991年4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攀钢后高兴地说:“百闻不如一见,攀枝花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攀枝花是我们自己设计,完全靠自力更生搞上去的一个比较现代化的钢厂,这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毫无疑问,攀枝花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科学求实是艰苦创业的内在要求和可靠保证
  艰苦创业绝不意味着排斥科学,一味蛮干。恰恰相反,它内在地要求创业者必须有科学求实的态度。只有坚持科学求实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取得高速度、高效益的硕果。同样,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又是创业者攻克生产过程中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攀登一个又一个科技高峰的精神支柱。攀枝花的开发建设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艰苦创业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的有机结合,在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同时,十分重视调查研究,重视决策的科学性,重视科技进步,走“科技兴攀”道路。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曾被外国专家宣判为不能利用的“呆矿”。60年代,国家组织一大批冶炼专家开展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科技攻关,经过6年上千次的试验,终于成功地攻克了这一难关,开发出了世界独创的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技术,奠定了攀钢钢铁生产的基础。攀枝花是我国的资源宝地。在攀枝花开发建设中,如何综合利用攀枝花资源,一开始就作为战略问题摆在创业者面前,依靠科技攻关是唯一出路。投产27年来,攀钢依靠科技进步,解决了各种各样的生产难题,开发了以获得美国专利的全长淬火钢轨为代表的大批钢铁新产品和五氧化二钒、高钒铁、铁白粉等钒铁新产品,为攀钢每年新增效益上亿元;产品已进入东南亚、韩国、日本和西欧等市场,每年创汇1.4亿美元以上。现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41%以上,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攀枝花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杠杆。
  改革开放是艰苦创业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仍然需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同时又必须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我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一国情决定了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应当而且只能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但是,我们不能囿于过去的狭小圈子,把自力更生曲解为闭关自守。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必须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基础上,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其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我国民族工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基于上述认识,在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以改革的精神指导艰苦创业的实践活动。二滩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就是一例。
  二滩水电站是目前国内仅次于三峡水电站的在建最大能源项目。电站总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建成后的年发电量将达到170亿千瓦时,它的开发建设对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二滩水电站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创业者既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他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大胆进行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成立了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全面推行水电建设的三项体制(业主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和招标承包制),开创了水电行业中将建设与供电商业化集于一身的先例。通过国际竞争性招标,选择了中外承包商组成的联合体作为主体工程的承包商进行施工,实现了同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二滩水电站建设规模宏大,所需资金巨大(静态投资为105亿元人民币,动态概算为330亿元人民币)。他们积极引进外资(世界银行向二滩水电站建设贷款融资总计9.3亿美元,是国内外资最大数额的单项投资),保证了二滩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于1991年9月得以正式开工。几年来,奋战在二滩水电站的5000余名建设者和来自世界38个国家的600多名外国朋友一道,用严谨的科学态度,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艰苦创业,开拓创新,铸造着本世纪的又一个辉煌。
  在攀枝花开发建设实践中,攀枝花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宝贵的攀枝花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在迈向新世纪的征途上,我们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使攀枝花在中国西部开发中发挥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立足两个市场
  鲁川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一九九八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我国只有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才能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在国内形成统一市场,而且要求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正像马克思所说,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世界市场不仅是同存在于国内市场以外的一切外国市场相联系的国内市场,而且同时也是作为本国市场的构成部分的一切外国市场的国内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立足国内市场、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在走向世界市场、利用国外资源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对我国整个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一九七九年至一九九六年我国对外贸易以年均百分之十六点五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近七个百分点。国际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断增强,近年来出口已经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的“边际因素”,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二是利用外资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资本流动的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截至一九九六年底,我国实际利用外资三千五百多亿美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利用外资不仅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到二○○○年,在人口比一九八○年增长三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年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九五”期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需要保持在百分之八左右。一九九八年是承先启后的关键一年,需要继续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的关键,是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首先,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外贸出口的市场和规模,增加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性产品,实现进出口贸易基本平衡。从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起,我国大幅度降低了进出口商品关税税率,对外贸易将会进一步发展。但是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与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相似的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加大了我国出口的压力。面对激烈竞争的格局,我国对外贸易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逐步走向高质量、多品种、高创汇的发展轨道,努力拓宽国际市场,减少对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过度依赖,分散市场风险。其次,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引导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外资更多地进入中西部地区,在东部限制的投资项目可以在中西部适当放宽。要把利用外资同积极发展我国跨国经营业务、扩大对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结合起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跨出国门,到有市场、有资源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亚、非、拉地区投资。再次,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改善投资环境。在努力改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等硬件的同时,高度重视软件建设,促进财务会计制度的规范化与国际化,对外资逐步实行国民待遇,提高有关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讲究工作方法 提高领导水平
  舒惠国
  编者的话:面对科技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对十五大确定的跨世纪宏伟任务,迫切需要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今天本版发表的中共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同志的文章,联系江西实际,对这一问题作了阐述,并谈了当前需要着重改进的方面。
  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改革攻坚、开创新局面的任务十分艰巨,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加强学习,不断深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切实改进我们的工作,掌握领导工作的主动权,这是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联系江西工作实际,感到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着力解决。
  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切实按客观规律办事
  邓小平同志在总体设计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宏伟蓝图时,特别强调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小平同志的告诫高瞻远瞩,切中要害。现在有些同志工作热情很高,但往往事与愿违。从认识论上说,这主要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具体表现大致有这么几种:一是跟风、赶浪潮,重复建设,劳民伤财。二是盲目攀比,攀比增长速度,攀比优惠政策,攀比发钱、发物,攀比达标项目。三是方法简单,有些经济活动仍然采取分摊任务的办法。其结果,不仅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而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不仅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反而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
  领导水平是多方面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表现。一些干部对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首先表现为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的不适应。改变这种状况,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加强学习,政治上才能成熟,思想上才能敏锐,工作上才能主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要刻苦学习、深入钻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系统地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并善于运用它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同时要把学习理论同了解历史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同学习其他知识,特别是反映当代世界新发展的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学一点,学好一点,以取得领导工作的主动权。
  要善于抓本质、找规律,指导和推动工作。例如,江西目前经济工作中存在两大难题:一是农业生产效率低,比较效益差;二是有的工业产品销售难。解决这两个难题,必须开阔思路。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为工业提供广阔的用武之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离不开工业的武装,需要工业在产品、技术、人才上提供援助。解决农业生产效率低、比较效益差的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移农业富余劳力,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解决工业产品市场问题,最大的潜力在于农村市场,农民购买力提高了,对工业发展的推动力不可估量。因此,可以说农业问题之解在工业,工业问题之解在农业。“两道难题一起解”,思路就会更宽,办法就会更多,效果就会更好。
  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希望在自己的任期内多上一些大项目,有一些大作为。但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既考虑当地的发展需要,又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这样才不至于违背经济规律。要把工作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结合起来。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现实生活中,“好事未办好”大多是由决策失误造成的。一定要彻底地抛弃“拍脑袋”决策法,凡属重大决策,都要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科学论证,才能作出决定。要善于把中央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针和发展思路,创造性地工作。要坚决改变依靠强制性行政手段推动工作的方法,学会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经济结构调整、扩大对外开放等许多方面,都有新的任务、新的举措,大事很多,困难不少,任务繁重。面对这种情况,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理顺群众情绪,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十分紧迫而重要。根据当前的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有几点应该特别引起注意。
  一要有的放矢,抓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或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当前,部分企业效益不好,下岗职工增多,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干部作风还有待改进,等等,这些都是客观事实。我们一方面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视问题和矛盾;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全面、正确地分析形势,特别要把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及各级党委、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态度,正在采取的措施和正在出现的成效,向人民群众讲清楚。这样,群众就会看到希望,坚定信心,就会和我们同心同德,共解难题,共渡难关。
  二要把握时机,把工作做在前头。任何矛盾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要把握最佳时机,争取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领导干部一定要了解实际情况,及时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努力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把问题和矛盾尽可能地解决在萌芽状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办了好事,是应该做的,出了问题和麻烦,都有责任,说明我们的工作没做好。所以,遇到矛盾不能绕道走,躲是躲不掉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及时主动地把工作做好。
  三要注重人格的力量,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与领导干部的威信是成正比的。群众不怕苦、不怕难,就怕领导干部不公、不廉。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做克己奉公、勤政为民的模范,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的模范,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模范,自觉与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这样,群众就能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组成浩浩荡荡的大军,不断取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
  从整个社会角度考虑问题,正确把握工作大局
  我们党是执政党,干什么事都要从整个社会着眼,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和社会效果。在地方工作的同志,更要有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可顾此失彼。现实中很多问题的发生,往往跟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胸无大局有关。比如,有的对中央的决策和上级的指示,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同局部利益一致的,认真贯彻,同局部利益不一致的,就打折扣,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上项目、搞建设,不从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局利益考虑,而是只考虑局部的需要,以致重复建设屡禁不止,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和损失;还有的在平时工作中,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遇事不认真分析、全面把握,而是草率从事,关心的是自己这个小单位、小范围,不顾及所作所为的社会后果,对群众、对社会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把握工作大局出发,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至关重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政治稳定,这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也是稳定的保证。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把发展放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稳定。在具体操作上,又要十分重视稳定,始终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并及时化解各种矛盾,排除不安定因素,切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
  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地区和部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局与局部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每个领导干部都应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在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时,都要着眼全局,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暂时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尤其要自觉维护中央的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在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自觉地、主动地服从大局,并努力做好自身的工作,以支持大局,服务大局。
  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各级领导干部在抓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理所当然地要担负起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要营造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激励机制,造就你追我赶、奋勇争先的竞争气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干部群众的进取心。要通过抓好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者,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一切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经验,只能来自于实践,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把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完成改革攻坚的艰巨任务。
  关心群众,办好群众关注的事情。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要不断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要体察民意,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既关心群众长远的根本的利益,舍得花力气一抓到底;也关心群众眼前的、切身的利益,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上下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作为实事,分类排队,逐一解决。关心群众生活,特别要注意关心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的生活,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搞好再就业工程。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领导能力。调查研究也有一个作风问题、方法问题。搞调查研究不是做给人家看的,不是点缀,目的在于了解真实情况,正确指导工作。应带着题目下去,带着答案回来。因此,应走出高楼大院,轻车简从,真正沉下去。到农村要进村串户,到工厂要下车间进宿舍,多接触工农群众,多和他们交朋友。要组织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环境艰苦、困难突出的地方去,到困难企业和贫困乡村去,帮助那里解困脱贫,同时向工人农民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群策群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程度。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我们的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要经常性地就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同时把正确的决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保证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