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体育)
专栏:

  相互激励 共同振兴
  朱金文
  中兴通讯参与主办全国性的体育比赛尚属首次,我们为什么选择围棋作为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呢?
  围棋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围棋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的代表。中兴通讯多年来致力于民族通信工业的发展,现已在中国通信工业领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视为民族工业的代表。中兴通讯一直从事大型通信设备系列高科技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一九九六年入选国务院确定的三百家重点国有企业。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八日公司股票在深圳挂牌上市。公司开发生产的程控交换、传输、接入、视讯等产品市场覆盖全国除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且已打入国际市场。目前正与刚果民主共和国合作建设并经营该国的电信网。中兴通讯打破了通信高科技产品为国外产品垄断的局面,为民族工业树起了一面旗帜。中兴通讯与围棋运动的结合可谓门当户对、相得益彰。
  中国是围棋运动的发祥地,但近年来中国围棋水平同韩国、日本相比已不具备优势,中国围棋亟待振兴。中兴通讯在自主开发的艰辛历程中亦饱受国外强大竞争对手的挤压。虽然我们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整个民族通信工业仍处于国外大公司的包围中。从这一点来说,中兴通讯与中国围棋有着相同的处境。两者结合,可以互相鼓励、互相促进、激发民族意识。
  围棋是高智力运动,可以训练人的综合素质。中兴通讯推行的是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培养员工的综合素质。公司三千多名员工中,中高级技术管理经营人才占百分之七十五。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才有一千多人。员工中有众多的围棋爱好者,中兴通讯围棋协会也经常举办比赛和交流活动。
  中国围棋名人战是国内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的围棋赛之一。我们相信通过参与主办名人战比赛,不仅有益于围棋运动的发展,也会促进公司形象的提升。
  (作者为深圳市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围棋要发展 赛事要完善
  陈祖德
  十年前,我国的围棋赛事还寥寥无几。在人民日报社的倾力支持下,一项可以载入中国围棋运动发展史册的赛事——中国围棋名人战诞生了。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能率先扶持围棋事业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和激励。
  名人战为中国棋手与日本棋手的交流提供了舞台。90年代中日对抗有两项,一是中日围棋擂台赛,还有就是中日围棋名人战。
  名人战也是年轻棋手脱颖而出的舞台。本届名人战预赛,有7名九段落马,既令人意外,又令人振奋。这表明,新人在飞速成长、竞争日益激烈,这对围棋运动的发展绝对是好事。
  现在,各种形式的围棋比赛越来越多。希望名人战也能借鉴其他好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和改进,把比赛办得更好,产生更大的影响。
  (作者为中国棋院院长)(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体育产业化的先锋
  张发强
  中国体育怎么搞?“九五”计划已经明确规定:中国的体育应该形成由国家与社会共同兴办的格局,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这一准则是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是我们体育界应该遵循的最高准则。确立这一准则是1996年的事,而中国围棋名人战早在十年前就开始走这条路了。所以,中国围棋名人战应该说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先锋。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围棋名人战率先走出了一条正确的体育发展道路:即体育由国家和社会共同兴办,走社会化和产业化的道路。
  基于此,我们要很好地总结中国围棋名人战的经验,把中国围棋事业搞得轰轰烈烈。
  对于此次围棋名人战,我是这样理解的:围棋是个高智商的运动,这次比赛的赞助商是个高科技企业,而主办单位又是声誉很好的新闻单位,所以我们一定能把这次围棋名人战办成一项高水平、高规格的比赛。
  (作者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名人战的启示
  李仁臣
  时间过得真快,由人民日报和中国围棋协会主办的中国围棋名人战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成为目前坚持时间最长的国内棋赛之一。虽然在十年的历程中,名人战也经历了一些坎坷,但我们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又有北京电视台参与共同举办,壮大了实力,扩大了报道面。这项比赛发展到现在这种兴旺的局面,应该说来之不易,更当珍惜。
  中国围棋名人战的诞生,使中日围棋名人之间的交流切磋成为可能。我讲一段中日围棋名人战的往事。在1988年到1991年的前四届中日围棋名人战中,都是中国棋手失败。1992年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在欢迎中国围棋代表团的酒会上说:光是日本棋手胜,一面倒,这样下去就没有意思了。当时我是中国代表团团长,我说:胜负是兵家常事,可能今天你赢,也可能明天就是我赢,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提高的。但是我希望,在这一届比赛当中,马晓春能够留下三张棋谱。意思是马晓春可能要赢一局,赢一局也是突破,因为以前我们都是0∶2输。当然也可能赢两局,赢两局就拿下了比赛。那一次马晓春果然以2∶1赢了小林光一。
  这次我在名人战赛场看到一些很陌生的小棋手。我就问陈祖德:“有很多小孩吗?”祖德说:“小孩可怕。”他还说:“围棋的后备力量不缺乏。”这就说明围棋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说明小将们在向老将挑战。名人战走过十年的历史,一批年轻的棋手成长起来。这与围棋协会的普及工作做得好分不开。
  名人战十年的经历还证明,由围棋界、新闻界、企业界共同主办这个活动,是一条成功之路,社会办体育的前景广阔。由于彼此间愉快的合作,使围棋事业得到了发展,使新闻媒体的围棋报道更加丰富多彩,吸引读者。同时围棋比赛也给了社会回报、给了企业回报。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我要捍卫名人头衔
  马晓春
  中国围棋名人战今年已是第十一届了,在前十届中我九次获得名人头衔,也是我在各种棋赛中获冠军头衔年限最长的,所以我很看中中国围棋名人头衔,应该说情有独钟。
  在中国棋手中我第一个获得世界冠军,这与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正因为人民日报举办的中国围棋名人战与日本围棋名人战接轨,才使我以及中国其他棋手有了更多的国际比赛机会。我也正是在与日本名人小林光一的多次交手中,从0∶3落后,一直到最终战胜小林光一。参加名人战不仅磨砺了我的意志,练就了我的棋技,同时也为我日后夺取世界冠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时下,常昊和王磊等一批年轻新秀正在迅速崛起,我的“天元”和“霸王”两项头衔已被他们夺去,并在跃跃欲试夺我的唯一一顶“名人”头衔。我看用不了多久,他们也将会在国际大赛上有所作为。名人战不仅对中国围棋的普及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对年轻棋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为现役名人)(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曾经拥有不如天长地久
  丰云
  对大多数棋手来讲,现在比赛不是太多,而是远远不够,尤其女棋手的机会就更少。像我这样的九段棋手一年只有二三十盘棋,地方上的棋手参赛的机会就更是少得可怜。高段位男棋手每年能下到七八十盘棋,已经算不错了。但这个数字同日本、韩国高水平棋手相比仍差之甚远。
  高额对局费和奖金对棋手固然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绝大部分棋手不会斤斤计较金钱的多少,而是兢兢业业下好每一盘棋。以往有些赞助商高悬巨奖办比赛,“热得快、凉得也快”。棋手们还有一个希望,就是把中日名人战继续办下去,而且还可以延伸为中日韩三国名人战。这不仅可提高比赛的规格,为棋手创造更多的国际比赛机会,而且会对围棋运动的发展产生更积极的影响。
  (作者为九段棋手)(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与名人战一起成长
  罗洗河
  我第一次知道“名人战”的时候只有10岁,那时我刚刚来北京练棋不久,还没有参赛的资格。我没有想到自己日后会和“名人战”那么有缘。在1994年的第七届和1997年的第十届名人战中,我一路过关斩将,获得了向名人马晓春的挑战权,是名人战举办以来年龄最小的挑战者。可以说,是“名人战”使我一举成名,并不断激励我走向成熟。
  我自己也搞不清为什么我在“名人战”比赛中会有那么好的运气,也许是“名人战”的赛制更适合我。现在的许多围棋比赛,一天一盘棋,很累人。这种比赛紧张刺激,也很锻炼人,但棋手受当时情绪的影响很大,胜负的偶然性也较大。“名人战”赛期较长,特别是有6名高手参加的循环圈赛,两两相遇,一共要下5轮,以积分决定排名,这种赛制比较科学,能反映棋手的真正实力。
  每届“名人战”的部分比赛都要放到地方上进行,我们每到一处便在当地掀起“围棋热”。“名人战”促进了围棋运动的普及与提高,也使棋手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也使我们有了更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作者为六段棋手)(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形成传统 办出特色
  罗京生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认为中国围棋目前看似火爆,但火爆的其实只是日本和韩国人出钱举办的比赛,至于我们国内自己办的棋战,虽然有过棋王战、十强战、五牛杯、大国手、霸王战等各种比赛,但大都是只举办了三两届,甚至连一届也未进行完毕便偃旗息鼓了,恰如过眼烟云,难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实这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国内的棋战也有一直坚持下来的,比如人民日报主办的中国围棋名人战就已经连续举办了十届,而且这一棋战还是目前国内唯一设有循环圈赛的棋战。而这一赛事的最精彩之处是中国围棋名人马晓春和日本围棋名人、当时有天下围棋第一人之称的小林光一的多年对抗。马晓春从三届败北、六盘“不开和”到打得对方高悬免战牌,直至后来一鼓作气夺得两项世界冠军的桂冠,名人战的举办应该说与力甚焉。如果常昊和李昌镐在天元战中的对抗最后能翻演成马晓春和小林光一对抗的“复本”,那就既是一大趣事,也是一大乐事了。
  (作者为光明日报记者)(附图片)


第8版(体育)
专栏:

  12岁的彭荃二段是中国围棋名人战历史上年龄最小、段位最低的参赛棋手。 本报记者 李长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