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故园情深

  叩访花明楼
  王霆钧
  我在一个复印社复印电影剧本《刘少奇》的时候,问复印员:你知道刘少奇吗?她回答:知道。看样子她不到二十岁,她出生的时候,国家主席刘少奇已经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销声匿迹了,她居然能够知道已经远离我们多年的人民领袖,我感到非常欣慰。我又问她:刘少奇是干什么的?她回答:是中央领导吧?口气已经不那么自信。我问:他具体是干什么的?她摇了摇头,微微一笑,现出不好意思的神态。我告诉她:刘少奇曾经是我们国家继毛主席之后连任两届的国家主席。
  这是我从花明楼回来之后的事。
  去年11月24日,我在刘少奇的故居花明楼。这一天,风不吹,树不摇,银灰色的云团沉重地压在头上。这一天,是人民领袖刘少奇诞辰九十九周年。今年的这一天,中央将隆重纪念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为了今年的这一天,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牵头,在这里召开纪念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的筹备会议。刘少奇的研究专家和与纪念刘少奇有关的同志欣然赴会。我作为《刘少奇》的编剧之一,应邀参加会议;因为饰演刘少奇和王光美而驰名影坛的郭法曾和刘袖杰同志也来到了这里。
  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和他的弟子共同创作的刘少奇全身铜像,面朝三十一公里开外的韶山,矗立在铜像广场上。上千位或组织或没有组织的人,聚集在广场上面,静静地等候着。当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和刘少奇的几位子女、亲属来到广场前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围了上去,向光美同志问好。光美同志的头发花白了,背稍许有些驼。但她精神很好,说话的声音依然清脆。她高兴地一一回答着人们的问候,在她与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的应答中,来到少奇铜像前,向铜像献了花篮。也就在这时,天,落了几滴雨。就落了那么几滴。人们还没有来得及打开伞,雨就停了。但看老天阴乎乎的样子,是断然不会只下那么几滴雨的。可真的就落那么几滴。为了开好这个会,组织者准备了两个方案,既然雨停了,也就不必执行第二方案了。于是人们就说苍天有眼。由此我想起一篇记叙王光美和她的亲属前往青岛向大海撒少奇同志骨灰的文章。那是一个天高气朗的春日,王光美和亲属离开北京乘飞机到了青岛,飞机将要降落时,机上报告青岛天气时还说“晴无风”。当王光美和亲属踏上军舰时,一片乌云罩在头顶;当王光美同志把少奇的骨灰撒向波涛滚滚的大海时,天不可思议地下了一阵雨;当撒完骨灰军舰返航时,苍天又晴朗如初。文章作者回忆至此写道:“这自然界的偶然变化竟将它的时间表安排得如此准确!与人民的意愿竟会如此巧合!以至当我把这段航程中无意发现的天景的几次变化告诉周围的人时,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象着:难道天亦有情、亦有眼吗?我将这天公有情挥长泪,海天一色送英灵的往事记述在此,奉献给死者和生者。”
  从铜像广场往北一百多米就是炭子冲了,刘少奇的故居就坐落在这里,模式和韶山毛泽东故居差不多,只是大一些;门前同样有一泓水塘,也大一些。看来,当年刘家的日子,要比毛家的日子殷实一些。刘少奇的故居建于清同治十年,属土木结构,半土半瓦的普通农舍,大小房间二十一间半,建筑面积三百九十平方米。五四运动那一年,刘少奇告别苦苦挽留他的母亲,离家出走,参加革命,直到当上国家主席之后,才在1961年4月回到故乡,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夫人王光美。刘少奇这次归来,不是衣锦还乡,回家夸官的,而是穿着普通的衣服,为搞清楚党在农村工作中的问题,为解决国家面临的困难,下乡搞调查的。
  就是这一次回家,他发现有的乡亲为大炼钢铁,拆除了房屋,献出了木料而没有屋住,而他的故居还闲着,就对乡里的干部说,让那些没有住处的农民搬到我的故居里住吧。干部不肯,没有房子的农民也不肯。刘少奇说,你们先住着,等以后有了房子再搬出去不就行了吗?没有屋的农民住进去了,搬进去四户,只留下二三间供参观用。
  作为人民领袖,刘少奇理所当然地受到人民的爱戴。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和“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把刘少奇打成叛徒、内奸、工贼,使刘少奇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刘少奇的故居像他的主人一样受尽屈辱和灾难。造反的人要把刘少奇故居的牌子摘下来,刀砍火烧;对刘少奇怀着深深敬意的人呢,就悄然把牌子摘下藏起来。造反派到处找,终于找到藏匿木牌的人,造反派索要木牌,藏匿木牌的人就说,我把它当成菜板天天用刀剁它不是一样吗?就这样,那块木牌才得以保存下来。直到党中央为刘少奇彻底平反,他才把这块木牌交公,现存放在刘少奇的纪念馆里,在木牌的背面还可以清楚看见切菜的印痕。
  现在,刘少奇故居已经成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今天来这里参观故居缅怀刘少奇生平事迹的人格外的多。
  现在,花明楼还建有刘少奇纪念馆。1987年建成开放,十年间,共接待八十几个国家的外宾和国内参观者六百八十多万人次。
  现在,从韶山到花明楼,已经形成一条旅游热线。每天都有小公共汽车在两个领袖的两处故居之间穿梭一般的来来往往。
  这一天晚上,刘少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演出了一台自编自导的歌舞节目,他们怀着深情唱道:
  1961年,一个艳阳天,
  刘少奇回家乡来到我们中间。
  没有放鞭炮,没有摆酒宴,
  只有那知心的话说也说不完……
  朴实无华的语言和民歌一样的曲调,直唱得我心里热辣辣的。
  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已经进入倒计时。我想,随着这个日子临近,随着对刘少奇的宣传力度的加大,人们对刘少奇的认识和了解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的。
  少奇同志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围炉心语

  被温暖照亮
  赵玫
  在很寒冷的冬天,窗外是风的吼叫。而在风的吼叫中,你更切近地听到的,是家中火炉里发出的噼噼啪啪的响声。于是心不再荒远。一种被温暖包笼着的无以言说的幸福。是一种踏实的心情。有火。火的热和火的光,陪伴着我们的生命。从此哪怕走进寒夜。这便是我在北方的冰冷冬季到来的时候常常会有的一种感觉。在风中穿行的时候,当冰天雪地,当风刺着肌骨,只要一想到家中的火炉,即刻会有一份温暖的慰藉。于是渴望火的味道,更渴望火与煤炭焦灼着发出的那种诱人的声音,还有炉火中跳跃着的那么美丽的蓝色的火焰,燃烧着,温暖。
  女儿最喜欢的童话,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姑娘》。而让她伤心难过的,是那火柴发出的一束又一束小小的短暂的光焰。在那个美丽而又凄切的故事中,火光便是温暖便是希望。火光中会有烤鹅,有祖母的慈爱,还会有那棵绚丽的圣诞树……而当火光熄灭,便是寒冷的长夜,便也是生命的终结。没有光亮。漫长的黑暗和死亡。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挨着,无尽的凄凉与哀伤。于是悲悼生命的消逝。在以色列,有万千祈求和平的人们高举起手中的蜡烛,为推进和平进程而献身的伟大战士拉宾默祷;而在英国,在肯辛顿宫前,在鲜花中为美丽的戴安娜王妃送行的那首永恒的安魂的挽歌,便是她生前最爱的《风中之烛》:永别了,英格兰的玫瑰,你的一生就像是风雨中的蜡烛,而今天烛光已尽……明亮与温暖,可以说是人类的根本所需。从最最古老的那个原始部落。当人类有一天终于被火光照亮。从此害怕黑暗。怕火的熄灭、烛光的熄灭、生命的熄灭。所以普罗米修斯盗得火种,便是盗得温暖与光明,便是盗得生命与未来。
  所以家中生着火炉。所以能在火炉前享受温馨。当今天很多的家庭都已经被现代化的暖气设备所武装,而我们所执著的依然是很古老的火源。没有不好的心情。尽管有时候收拾火炉是一件很辛苦很操劳的事情,但我却从没有为此而抱怨过。我常常说喜欢家中有一炉火的感觉。我甚至喜欢伺候那一炉火,喜欢为那火的燃烧而不间断地添煤添柴。我喜欢从窗外的寒冷中感受我身边的那一团火。我喜欢看蓝色的火焰怎样在炉中一点点地奔涌起来,欢腾跳跃。更喜欢时常闻到炉火有时候会发出的那特有的味道,在宁静中屏息静听那如歌般温暖的响声。火炉是无法替代的。我所以不太在乎家中至今没有暖气。心很平和。仅仅是为了一种火的感觉。
  于是想起1994年深秋我在美国时的那种感觉。很冷的棕色的深秋,很冷的风和随风飘转的很冷的落叶。所到之处,各式各样的房子里都有温暖的空气在流动,而那笼罩着房舍的温暖显然都是由眼睛所看不到的现代化取暖设施中发出的。很先进的方式用无形的舒适将你包笼。然而在一些饭店的辉煌的大堂或是在一些美国家庭明亮的客厅里,我却常常会看到那种古老的壁炉。无论壁炉取暖的方式怎样古老落后,甚至壁炉所散发的热度远不能达到今天人们取暖的标准,但是壁炉的那种形式却被人们执著地保存了下来,哪怕是在那些最现代的建筑中。而且,它们竟然被装饰得越来越构思精巧。壁炉上那些被精心雕镂出来的美丽花纹,还有那些被刻意安排过的燃烧的方式:被堆积的木柴中不断闪烁的火光,而那火光竟然也不时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走到很近的地方,才知道壁炉中的一切全是仿真,没有真正的火焰。那红色的光芒和细碎的响声其实都是用电制造出来的效果。如此逼真,甚至在那样的一番虚假的火边,还摆放着那些用以调整火势的古老的铁棍和火钳。于是我问自己,在如此现代化的今天,美国人又何以如此装饰温暖?后来才体会出,其实仅仅是为了一种感觉,一种怀旧的心情,一种对火的迷恋,一种对远古燧石取火时代的图腾式的崇拜和追溯,一种在人们的头脑中徘徊着不去的观念,一种对于光明的渴求,对于黑暗的恐惧,和,一种对于生命的无限向往……
  仅仅是为了一种心中的感觉。
  而我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幸运地拥有着这一份感觉,被温暖照亮。我写作。守着火炉,便是守卫着这份感觉。我总是时不时地从桌前站起来去看望那火,小心而勤奋地侍奉它们,以使那火总是能不停地燃烧,不停地散发出光与热力。我在为火炉的操劳中坚守着那一份关于火的观念。我每每在看到了那火焰时总是满怀欣喜,一种好像是源自于生命深处的欢愉。我甚至盼望着黑暗降临,夜深人静,而唯独我的火光在长夜中闪亮。那时候,我便会独自坐在火炉旁。打开书。听窗外风的呼啸。被柔和的温暖拥抱着。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境?于是,生命便真的有了附丽,有了依托,更有了动人的色彩。
  多么好。在漫漫寒夜中,被温暖照亮着……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此恨绵绵

  永远的凭吊
  贾宏图
  踏着残叶铺洒的小径,走进中华民族的伤心地。
  在残叶飘零的季节,在秋风萧瑟的日子里,我走进圆明园,这的确是有意的选择。我怕鲜花盛开,绿草茵茵,岸柳成行,轻舟荡漾的美景,会使我产生一种错觉,圆明园风韵犹存,繁华依旧。其实圆明园永远地消逝了,它对我们只是一个遥远的梦。那是一个占地五千二百亩,比现在的颐和园还要大出千亩,由清廷五朝皇帝经营了一百五十年的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宫苑。法国大作家雨果这样赞叹:“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向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圆明园)就是这样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还是一座收藏甚丰的皇家博物馆,不仅积聚了历代的稀世珍宝,而且还汇藏了重要的图书文物,如全国只有两部的一万二千册的《四库全书荟要》,一部在故宫,一部就在长春园的“味腴书室”。雨果惊呼:“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晚秋的圆明园里游人稀少,我像幽灵一样,在无人走过的树木中穿行,寻找痛苦历史的残片。我怕看到打着旗帜的外国旅行团,我怕自己对那些无辜的高鼻子蓝眼睛的西方人瞪起我喷火的眼睛。我们不会遗忘,1856年10月,英国与法国在沙皇俄国和美国的支持和配合下,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逼迫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7月,英法舰队又从大沽口登陆,直逼北京,咸丰皇帝仓皇出逃,一时间都城无主,军卒志懈,民心大恐。10月6日,英法联军直扑圆明园。第二天,他们立即“协派英法委员各三人合议分派园内之珍物”。这是西方文明国家最贪婪的一次“文明”记录,在别人家里,理直气壮地分配别人的珍宝。为了攫取财宝,军官和士兵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甚至相互殴打,你抢我掠。两天之内所有值钱的东西被他们抢劫一空,每个人都大发横财。一个叫赫利斯的英军二等带兵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两座金佛塔及其他大量珍宝,找了七名壮夫替他运回军营。该人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了终生,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也许他们怕留下罪恶的痕迹,10月18、19日,三四千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三昼夜不熄,相距十公里的北京城上空,日光黯淡,如同日蚀,大量烟尘灰星直落街衢。这些日子和后来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大屠杀的日子,是中国人永远铭刻心中的国难日。
  但石头是烧不掉的,历史也是烧不掉的。现在还残存在圆明园内那几处石柱石雕,正是显示西方列强“文明”的耻辱柱。灰沉沉的天际的太阳,向这片残破的废墟照射出惨白的光晕,光晕下汉白玉的残垣断壁像白骨一样让人悚然。我久久地徘徊在这里,仰望着那像帕特农神庙一样高大的廊柱,抚摸着倒落在草丛中那如我们在英法等国的博物馆看到的一样精美的石雕残体,涌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这片西洋楼景区,整个建筑面积不超过圆明园的五十分之一,但它确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是由西方传教士设计,由中国匠师建造的。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传教士赞扬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其中最大者可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他说,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兴于清朝,也灭于清朝。圆明园的毁灭预示了一个腐败王朝不可逆转的命运。余秋雨先生说承德的避暑山庄是“一个王朝的背影”,如果那个背影还能看到它的强劲和勃发的话,那么我想圆明园就是这个王朝的心影了,从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它的颓靡和没落了。圆明园的建设始于康熙时代。康熙在清朝以及中国的历史上还是一个有作为的帝王,那时的清朝无论疆界还是国力,在当时的世界上还是一个强大之国。在经济发展、国库充盈的时候,清帝为了追求“宁神受福”的园居生活,开始了在北京西北郊兴起这空前规模的园林建设,从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到道光、咸丰,一直没有停止过。以至被烧之后,慈禧、光绪还想修复圆明园,那时清王朝已岌岌可危了。我们设想,如果把修建圆明园的钱用在军事上,搞一个装备精良的舰队,大概清王朝不至于垮得这么快。这只是一种设想而已。一个腐败的王朝就像一座地基腐朽的大厦,无论它多么宏伟,总有一天要倒塌的。
  在晚秋的凄风落叶中,我来凭吊圆明园,仿佛走过一段阴暗的历史长廊。所幸的是,在这长廊的尽头,我已看到了一片灿烂的阳光。那是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我们的民族,正在崛起。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玉树临风

  火的赞美诗
  晓钟
  火给人的感觉是温暖。在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里,面对着静静的炉火,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或者与好友长谈,还可以一个人独自遐想,让美丽的思绪飞向遥远的天地……这是我们许多人曾经有过的梦。
  自从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以来,火便以温暖而又充满希望的形象长留在人们心头。作为光明的象征,火以其炽热的情怀温暖着千千万万颗心灵。
  火曾经给许多艺术家带来了灵感。梵·高的作品中不断有火的影子闪过,他的心中燃烧着一蓬蓬热烈的火焰。他的画便是他心火的缩影。无论是他那幅著名的《向日葵》中闪耀的金黄的色泽,还是他所描绘的那一排排如卫士般肃立的丝柏(CYPRESS)———黑火焰树,或者是那蓝得无边无涯的旋转的“星夜”……无一不是他的心情的记录,无一不是他渴望理解而又寂寞难耐、几近疯狂的激情涂抹。可以说,只有火———那晶莹透明给人以无限希望的火———才给了处于孤苦难言的生存境况中的梵·高以热烈的慰藉与深刻的艺术启迪。那一幅幅画就像是那热情的诉说,火成了艺术家借以表达心灵的中介,也是他最好的艺术知己。时人对他作品中到处“泛滥”的金黄色表示不解,常常以“疯子”二字讥讽之。殊不知,正是这位不合常规的“疯子”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一首首“火的赞美诗”;而富人们争相竞价如蝇般逐之,则成了眼下流行的时尚,这令人可笑可悲的现象如果让梵·高知晓,他不知该作何感想?
  古今中外的大艺术家的处境大致相似。他们大都有过贫穷的青少年时代,寂寞自况、孤独难遣的惨淡经营时期,然而他们都有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才使得他们历尽万般艰难后进入了艺术的大境界,登上了“一览众山小”的艺术高峰。他们的心中珍藏着一捧火,那是用对生命与艺术的执著凝聚而成的真纯之火,它纯粹,美艳,热烈而精致。它永远向上,与精神的运动暗合,如同一支支不息的激情之舞,给人以不竭的想象的泉源,这一捧捧美丽的流火给了艺术家们以支撑,给了他们以不断追求的信念与勇气。这也正是法国诗人哲学家巴什拉所说的“实现人类最高荣光”的生命之火。
  一道孤独的水柱/在黄昏花园/的石块之中/燃烧。这是法国诗人让·科拜尔的诗。在诗人眼里,水在强劲地燃烧着,树在燃烧着,一切花朵都是火苗,一支红色的郁金香就是一个火的酒杯,爱情则是“火与玫瑰的合二为一”。这种种令人神往不已的想象,都是值得人们思考与回味的“火的语言”。那么我们就用心灵静静地倾听吧,就在那温柔的光照下。
  当夜晚来临,书和烛火就是光的双重小岛,与精神、黑夜的双重黑暗相对。
  希望这一朵小小的火苗能牵扯出你的红火的想象。
  点亮你心中的蜡烛吧!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春在田野

  乡间
  赵贵辰
  母亲
  你用那警句般的眼睛看我
  你用那歌曲般的声音
  唤我。我光着脊梁
  柔柔地穿着你的厚爱
  一次次从田野
  抒情而来
  母亲啊
  你用那茧手拉着我的
  茧手
  你用那汗水喂养我的
  汗水。我赤着双足
  腾腾地走过你走过的
  小路,一步步的拔节
  你的信念
  母亲啊
  我爱你的一切:爱你
  纺织黎明的夜晚,爱你
  弹拨岁月的炊烟,爱你
  冲刷忧愁的泪水,爱你
  笑容流淌的褶皱,爱你……
  母亲啊
  你是一部刊在大地上的史诗,
  当我研墨吟写你时
  我是多么心跳
  一笔一画全是我的自豪
  母亲啊
  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啊
  收获的姐妹们
  麦穗儿与麦穗儿跳起交际舞
  田野长熟了汗珠子
  她拿着镰刀
  同姐妹们那放开四蹄的歌声
  一块儿来到田埂
  没有比这更快活的事了
  太阳欣赏着她们的脸蛋儿
  且要火辣辣的吻黑
  随便,姐妹们抛弃羞意
  猫下腰以裸露的臂膀
  向远方拥去
  麦茬儿在转眼的工夫短了
  小蚂蚱蹦跳在那里,寻觅
  不知为什么丢了的森林
  姐妹们回头一瞥
  傍晚的炊烟跑出了村庄
  把镰刀杆儿夹在胳肢窝儿
  然后走过井台
  让凉水冲淡一肚子闷热


第6版(文学作品)
专栏:明珠异彩

  香港的街市
  夏智定
  花墟街
  全世界的鲜花,都爱来这里炫耀美丽!
  最缠绵的花情,以千百重色彩和芬芳向人们吐露。
  一条长长的、长长的花墟街,伸展在每一个香港市民的心海深处。
  最早醒来的是常春藤和黄金葛的梦,是紫罗兰和郁金香的歌,是一串红和富贵竹的笑声,是节节高的剑兰,以及那一排排的拖鞋兰(又有谁知道昨夜是谁穿过如此高贵的小小的五彩鞋去参加了那场童话舞会呀)……
  春天,这条街被花闹翻了,到处是花瓣们在飞吻、在争奇斗艳、在丁丁冬冬琤琤琮琮嘻嘻哈哈,啊,花的盛大节日呀开了一天又一天,连太阳也化成了千千万万朵合欢花。夏天,秋天,直至冬天,人们都爱来游花墟街,寻找你和我的馨香、色彩、象征和寄怀……
  人生的节日比花的品种更多,于是,天天从北欧、南非、美加空运来的红花绿叶在此堆积着朗朗祝语。花贩们捧走了一大包一大包的异国奇葩,含着满意的微笑走向自己的今天。最珍贵的是来自祖国内地的名花。且看这一棵金茶花,那沾满云南深山霞晖的奇卉,令多少花迷们赞叹不已而徘徊于花前花后。喏,又有新运到的金边瑞香,已香透整条花墟街……
  花墟街,香港的最香气四溢的街呀!
  庙街夜市
  中外闻名,天下皆知。
  随着灯光亮起,庙街便向世界招手了。
  沿街刚搭出的商贩铺头,一下子使整条街金碧辉煌。
  一种富丽的气息在游客们眼前漾开,各种各式的小商品以新、以奇、以美、以玲珑剔透、以智巧、以创意挑逗着人们的心灵。
  那边厢,擅唱南曲的民间戏班子已鸣锣开场,哀怨悱恻之情令人群中只见排排竖高的耳朵,与这边厢的抑扬叫卖声相映成一片瑰丽的夜景。
  哦,一步一种境界,卖和买,在此刻的夜晚如此富有诗意!
  慢步细观,脚下有韵,人生多情,庙街真好。
  讲英语、讲日语、讲法语、讲朝鲜语、讲印度话、讲印尼话、讲越南话……这里的小贩在同全世界对话———讨价还价得如此有气派。
  哦,相命摊也排得一长溜儿。多少金发碧眼的客人请小鸟来衔牌,命运在鸟嘴间变得光彩闪闪。有多少客人正在向算命先生请教前程,摊开的掌心被对方看见了钱影……
  每夜,不眠的夜,庙街夜市,香港一绝。
  摩啰街
  充满奇异风味的街名,仿佛有一种召唤向你心头袭来。
  哦,这里是古意盎然的名街,看那窄窄的石阶,曾响过清代古董商人的步履声,而今多少中外采宝者静静地沿街寻觅,那一道道行家的目光,如在叩问无数往事……
  店内挂满的玉斧、玉如意,以玉的温润和诗意撩拨着你的心;
  门口摆放的唐三彩、石麒麟、木雕菩萨,正深情地等待买主。
  一家专售古今算盘的摊点,挂着千百双大大小小的算盘,人们静立于此,只听见远去的指拨声,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的算账者呀,你们统统去了何处……
  一串串古铜钱,串着唐、宋、元、明、清的笑声和欢乐,而今,只有铜绿,把无影无踪的岁月深深锈住了。
  去坐坐吧,那一把把当年广东学府的文官们坐过的红木椅,也许,从此后会令你文思如泉而来。
  一步步向前走去,走在这条古意盎然的古街上……
  人们呀,别忘了自己该回自己的家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