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走势
  路甬祥
  1997年10月16日,本版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前瞻》一文,主要是从世界范围的角度,论述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对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进行了展望。今天发表的这篇文章,主要是立足于国内,重点论述科技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及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科技体制等问题。
  ——编者
  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把握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紧密围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把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是摆在全国科技界面前的艰巨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1978年,粉碎“四人帮”不久,中央及时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论断,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这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把科学技术列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点,多次强调要把国民经济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结束十年动乱造成的停滞局面,开始复苏,并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此期间,国家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我国广大科教人员,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科技战线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为实现我国第一、第二步战略目标做出了贡献。我国先后建立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合肥同步辐射加速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大型受控热核反应装置、高功率激光实验装置、大型光学、射电和太阳磁场望远镜等大型科学工程。研制成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人造卫星。近20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科学研究前沿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影响较大、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国际地位逐渐上升。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进入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阶段。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学研究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赶上,任务十分艰巨。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强调指出:“我们对于前沿的科技项目要有所赶,有所不赶。对于可以充分利用我们长处或我们在这一领域已有相当积累,相对来说不需要巨大投资,而一旦突破可以带动新产业革命的项目就应该赶。”就我国国情来说,哪些科学领域有所赶,哪些领域有所不赶,光凭经验和愿望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决策,好中选优,才能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那些最有前途和有可能突破的领域或项目。任何国家都难以做到在所有科学领域的全面优势,我国也是如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科发展的国际态势并结合自己的国情,选择那些意义重大,又能开拓前沿、有重要应用前景的项目,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和突破点。
  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战略思路
  邓小平同志在纵观世界格局、深刻认识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中国将再用5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一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展望下世纪,明确指出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与前两步战略目标的不同在于,第三步战略目标主要不是一个纵向自我比较的目标,而是一个国际动态发展的目标。从实质上看,它要求:
  我国必须在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的大格局下,全面接受国际竞争和合作的考验;2050年的中等发达国家将进入以知识型经济为主的后工业化社会,这意味着我国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同时,必须同时迎接后工业化社会新产业革命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巨大挑战;我国还必须在相对紧缺的能源、资源和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找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随着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必将主要是追求更高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以及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下世纪科学技术将继续迅猛地发展,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科学技术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
  紧密围绕第三步战略目标,针对当前和长远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如农业与粮食、人口与健康、资源与能源、生态与环境、信息与安全等,进一步明晰我国科技工作的战略思路。包括:
  ———把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放在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首要位置,力争在一二十年内使中国科学技术有一个新的解放和大的发展,以适应我国走向中等发达国家的战略需求。到2020年左右,我国应建立起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创新实力和科学基础,同时努力实现在高科技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要求。
  ———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选择若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战略意义、一旦突破能带动产业革命的科技战略制高点,采用组织战略性科技产业工程的方式,由国家先期启动,最终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宏大产业。形成以国家为主导,以市场为基础的科技发展的新机制。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人口与健康等重大问题,大力发展生命科学技术,以最新生命科学技术成就为核心,形成环绕“绿色革命”和“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综合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基地与产业群落。
  ———从事资源、环境、生态等社会公益性研究力量的主要部分,应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服务,针对诸如能源、资源、环境、生态、交通等制约我国下阶段发展的重大问题,组织自然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多学科联合研究,综合利用现代科技,力争在2020年左右解决或基本缓解以上问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我国基础研究的学科布局,力争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快速发展的科学前沿,以及我国有一定优势的数理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等若干领域,在世界上占领一席之地。
  ———企业研究开发力量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针对目前我国主要科技力量集中在国家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实际,应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队伍;完善激励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的转移政策,引导广大科技人员面向传统企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研究所、大学和科技人员以不同形式与企业合作或者进入企业。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和创造高科技产业,逐步使企业成为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
  要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鼓励科技发明和创造,提高全民尤其是干部的科学意识和科技知识水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积极引进国外智力。吸引优秀留外学人回国或为国服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将科教兴国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科技体制
  十几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科技人员面向经济的观念大大增强,在加速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方面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大多数科研机构经过不断探索,正在创建适应国情、适应自身特点的新模式,开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环境。但也要看到,在微观改革深入的同时,加快宏观科技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按照我国经济改革的整体进程,在本世纪末形成与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科技体制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首先,我国学科结构的宏观布局必须进行调整。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不可能一时在各个领域都投入更多的力量。必须从社会和经济的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统观全局,突出重点,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如何正确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是我国科技宏观管理的重要问题。应该承认,我国现有学科布局,无论从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长远需求,还是从适应世界科技发展角度看,都有调整的必要。即使在发达国家,随着科学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结构调整也是经常发生的。应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的重大的战略需求的研究,同时认真分析国际科技发展动态,对我国宏观学科结构进行调整。
  其次,我国科技组织结构应适时调整。我国现有的科技力量,大体上分布在专业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等几个方面。当前,我国科研力量仍较多集中在专业研究机构和重点大学,需要从政策上加以引导,使其中直接面向经济的部分转向企业,促进企业研究开发成为我国应用开发的主体。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和当代科技发展的规律,对国家研究机构的作用做出准确定位。
  第三,加速进行科技运行机制的转变。经过近20年的改革,广大研究单位和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创造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当前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参照国际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科技运行机制,对不同类型的科研机构,建立包括科技目标、评价标准、创新环境、人事制度、分配政策等一整套新的运行机制。国家对不同层次的科技力量,应有不同的政策调控。在科技宏观管理系统中,应建立适度分工互相制衡的资源配置管理系统、学术评价和咨询决策系统,相互制约又相互配合,以保证有限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科技宏观决策更加科学化。对一些从事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的国家科研机构,应进一步保证条件,简政放权,着重加强评估考核,使他们能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变化有敏捷反应的能力,有根据国家长远发展需求进行自主调整的能力。
  第四,着力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跨世纪科技人才。科学技术是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工作,关键在于发现和培养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科技人才。在世纪之交的今天,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在继续发挥好老一代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培养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工作;善于发现和吸引优秀人才,及时将他们放到关键性科技工作和适当岗位上锻炼培养,为他们创造生活条件,为他们进行国际、国内的交流、合作和进修提供方便;鼓励和支持科技人才科学思想创新和技术发明创造,公正科学地评价奖励他们取得的成绩;形成民主、科学的学术环境和求真、唯实、协力、创新的科研道德风气,迎接科技界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第5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彻底的实践品格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二
  张聿温
  如同任何一种伟大的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样,邓小平理论也是独树一帜、别具风格。彻底的实践品格,是邓小平理论的风格之一,也为邓小平理论增添了灿烂的光彩。
  邓小平理论彻底的实践品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是真正源于实践。理论的基础是实践,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具体到邓小平理论,它的实践性就体现得更加鲜明。为什么邓小平理论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什么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升华为邓小平理论,并且郑重地在党章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回答是:实践的结果,历史发展的必然。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系统地总结、正确地吸取和科学地借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入思考,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解放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溯本求源,邓小平理论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在实践的肥沃土地上茁壮成长起来的一棵大树。
  二是切实指导实践。理论的意义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结合实践。空洞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理论,即使说得天花乱坠,又有什么用处呢?与此相反,邓小平理论来自实践,又有力地反作用于实践,为实践提供方向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邓小平理论博大精深,高屋建瓴;又通俗易懂,面对现实。邓小平理论所阐发和回答的,是中国人民迫切需要解决的。正是在邓小平理论这座光辉灯塔的指引下,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充满了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雄辩地证明了邓小平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威力。
  三是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邓小平理论尊重实践的权威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邓小平不仅反对“两个凡是”,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毛泽东思想,同样也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也就是说,邓小平理论也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时强调“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实践的检验,自信地而不是胆怯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不断前进。邓小平理论的这种胸怀和气魄,本身就给人以信任感和力量感。
  四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科学,但并没有穷尽真理。它始终严格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现实为依据。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地变动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邓小平理论也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事实上,这些年来,邓小平理论一直处在不断丰富、深化和发展中。邓小平理论是活生生的实践着、蓬蓬勃勃发展着的理论,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又不断地使自己日臻完善。这一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永葆旺盛生机和创造活力的法宝。


第5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陈宏敬
  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一项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经济发展受到各种资源相对不足的制约。众所周知,我国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淡水、耕地、森林、草地的人均占有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8.1%、32.3%、14.3%和32.3%,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从国民经济总体素质和经济效益来看,我国还处于较低水平,原材料的消耗强度比发达国家普遍高5倍—10倍。资源相对缺乏的局面又由于以往资源使用不合理而加剧。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使用往往吃大锅饭,不讲成本核算,不讲经济效益,一度造成对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加剧了我国资源短缺的局面。
  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必须大力提倡节约,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资源节约。这就必须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有限性,这种有限性使得人们在使用资源时必须讲究节约。显然,一种资源在某一种形式上的使用,也就排除了在另一种形式上使用的机会。现代经济学根据这一事实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相当于这种资源由于在某种形式上的使用,而失去的是在另一种机会上使用创造的价值。从机会成本的观点看,谁拥有资源,谁就拥有了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没有资源使用的人就失去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机会,也就是说失去了创造的物质财富。机会成本概念对节约使用资源和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具有借鉴作用。
  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必须建立在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基础上:
  首先,明确产权。在我国,城市土地、森林、草地、水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是国家所有。对城市土地、森林、草地、水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无偿使用是对公有制合法权益的侵犯,是公有财产流失的一个巨大黑洞。必须通过明确产权,堵塞这个黑洞。
  第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明确资源是有价格的,资源的价格须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在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都应将资源价格作为成本———效益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坚决制止不讲资源成本的投资规模膨胀、导致产业结构趋同的重复建设、不考虑规模经济效益的无序竞争等不良倾向。
  第三,改变以往资源无偿划拨、占用的不合理制度,消除资源使用方面的大锅饭现象。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转让制度,使用资源按价付费,资源转让通过市场实现。
  第四,资源的有偿使用应当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自然资源是在自然条件下生成、保存和储备的,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或污染,也就是对资源生成和再生、保存和储备的直接损害。因此,应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原则由污染者赔偿。
  第五,把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要求我们一方面在宏观上提高国民经济的科学技术水平,加强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在微观上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实行技术进步,以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是深化企业改革。应通过企业改革,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只有这样,才能促使企业自觉地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


第5版(理论)
专栏:

  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
  张克禄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工作路线、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在深入进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须注意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决不能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强迫命令。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
  这里讲的三个“一切”,内涵丰富。“一切为了群众”,说的是我们党从事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始终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有益于人民群众的事要毫不犹豫地干好,无益于人民群众的事要坚决反对和制止。如农村工作中的减轻农民负担问题,有的地方解决得好,有的地方屡减不下,归根结蒂,是当地的领导干部是否解决了“一切为了群众”的基本观点问题。“一切相信群众”,说的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国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股份合作制等新生事物,就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领导干部应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不能把自己当救世主,而把群众当阿斗。“一切依靠群众”,说的是不论做什么事情,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领导干部都不能脱离群众。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在实践第一线,对于许多问题他们最了解情况,最具有发言权。领导干部应特别注意倾听群众的意见,集中群众的智慧,接受群众的监督,不能满足于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更不能把群众的作用撇在一边。
  历史经验表明,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成功或失误,无不和能否认真实行群众路线密切相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按照十五大精神的要求,在新形势下贯彻执行好党的群众路线,不断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需要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首先,正确处理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的关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育和引导,归根结蒂还是为了更好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是认识和智慧的源泉。要想真正做好工作,就必须依靠群众,别无他路。同时要看到,群众对一些新事物的认识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群众觉悟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性的发挥,需要用邓小平理论去教育和引导,需要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盲目崇拜群众的自发性,更不能搞命令主义和尾巴主义。
  其次,正确处理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的关系。这二者在总体上是一致的,因为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党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私利。但是,在工作实践中,割裂两个“负责”乃至使之对立起来的现象,在一些地方时有发生。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对上级机关负责,对上级部门的不合理要求不抵制,或者借口对上级负责,谋求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从而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的利益。另一种倾向是,片面强调所谓对群众负责,而无视上级机关的要求,甚至违背党的方针、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那一套。这两种现象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既是对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不负责任,应注意防止和克服。
  再次,正确处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这需要解决好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党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要符合人民的利益,另一个是党的干部要作风正派、廉洁奉公。什么时候这两条做得好,群众路线就坚持得好,党的事业就顺利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大政方针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但是,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利用人民给予的职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滋长了消极腐败现象,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因此,正确处理“公仆”和“主人”的关系,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密切新时期干群关系,尤为重要。
  最后,正确处理群众的眼前利益与根本利益的关系。为群众谋利益,是我们坚持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但群众的利益有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利益、全局利益之分,要把两者结合起来。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在部分地区、部门和单位中,忽视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现象比较突出,如在工作中搞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等。对此应足够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第5版(理论)
专栏:

  《邓小平理论概说》
  刘景泉著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各基本原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环环相扣,构成有机的整体。该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我国与世界的现实出发,探讨了实际生活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例如,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现阶段分配制度以及相关的问题。此外,对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和风格,邓小平关于军事、外交、“一国两制”理论的实质和意义等,该书也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陆川)


第5版(理论)
专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
  余伯流陈钢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依据大量的第一手历史文献和回忆资料,系统、翔实地记叙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和丰功伟绩,讴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井冈山军民艰苦奋斗、浴血奋战、无私奉献的动人事迹和崇高风范,揭示了井冈山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作者在记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的基础上,论述了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由来与形成、毛泽东红色政权理论的创立及其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联系与区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与广泛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谈井冈山精神、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等。(谢晓蔚)


第5版(理论)
专栏:

  《西部经济崛起之路》
  陈栋生魏后凯陈耀著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该书以我国欠发达的西部九省区经济为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近半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经济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效以及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客观地论证了西部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加快西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了西部经济崛起的理论依据和战略措施,并详尽具体地勾画了大西南和大西北的未来发展前景。
  书中提出不少有新意的观点和对策措施,如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区域政策应实行逆市场调节,要建立国家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企业投资补贴制度和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等,对地区和国家决策具有参考价值。
  (崔民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