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鲜明的时代特色
  ——“邓小平理论风格”系列谈之一
  君如
  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可以说,邓小平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时代,是一个大字眼。以改造自然与社会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离开时代的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在空谈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扼杀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理论所以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之际脱颖而出、独领风骚,能给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排除干扰、指明方向,就在于这一理论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回答了时代的课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首先在于这一理论以科学的方法和宽广的眼界观察与分析世界,准确地揭示了时代的主题。当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落到邓小平身上的时候,他勇敢地高举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对当代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时代特征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这种分析的结果;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更是这种分析的成果。正是根据这些新情况,邓小平提出了建设、巩固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通过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通过对外开放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等新思想、新论点。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同时体现在这一理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深邃的洞察力,敏锐地抓住和深刻地回答了时代对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根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并对此做出科学的回答,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论断。邓小平理论正是围绕着搞清楚上述这个根本问题而形成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色,更是蕴涵在邓小平理论追求的时代性上。我们常说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那么,邓小平为什么要冒着风险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什么要排除干扰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呢?他说过:“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这是一种党和民族的理性的选择。这一选择,反映了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历史追求,表达了12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体现了几千万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为人民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从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发出“振兴中华”,到1949年毛泽东豪情满怀地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直到今天邓小平进一步提出要“赶上时代”,都是一种理性的追求,一种可贵的精神。邓小平的追求,既继承前人,又面向世界和未来,具有浓烈的时代色彩。强调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是为了中国能赶上时代;强调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稳定压倒一切,是为了中国能赶上时代;强调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也是为了中国能赶上时代。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赶上时代”这一崇高的目标。邓小平理论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就在于它有着这一明确的崇高的追求。
  认识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特色,一个极其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求我们面对时代的挑战和时代提供的有利时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努力解决改革攻坚中各种矛盾和问题,使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编者的话: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全党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几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历史的经验、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发展都告诉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第一位的是要加强理论学习。要把全党学习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各项工作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适应这一要求,我们组织了一组论述邓小平理论风格的文章,陆续在“思想纵横”栏目刊出,希望对广大读者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能有所裨益。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产权改革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宋春迎
  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实践证明,把产权清晰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要求,意义重大。
  产权清晰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在于:(1)在产权清晰的情况下,企业拥有以公司财产形式存在的法人财产权,政府以其国家股股东的身份享有与其出资额相符的权利,不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法人财产权和出资者所有权的分离,有利于政企分开,有利于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使国有资产真正有人负责。(2)产权清晰的目的,不是要重新界定国有资产归谁所有,而是界定所有者和经营者各自的权责范围,在产权责任人具体、明确的前提下,实现产权流动。流动是资本的本性,国有资产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保值增值,而保值增值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要求。(3)产权清晰是权责明确的基础,同时是对企业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在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条件下,无论是所有者还是经营者,都会从各自的角度关心企业效益,要求加强对企业的科学管理。
  要有效地推进我国产权改革,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重塑产权主体,规范财产关系。首先,要对国家所拥有的一切资产进行清查、核实、评估,对产权模糊的资产重新界定,科学确定国有资产的总量;确定哪些财产应该国有及管理,哪些财产应当出售、转让。确定国家最终产权后,应当全权由国家有关部门专司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能,使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其次,对各类法人财产权主体的地位、权利、义务、责任加以确认和规定,对法人财产权在运动中所分解的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收益分配权的范围和边界加以界定,防止不同产权主体的侵权和越权行为,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确立明确的财产利益关系,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再次,国家应对财产权的支配、使用、交换等进行必要的法律规范,包括对财产的交换方式、财产流通范围以及取得财产的方法、资格及其支配方式做出具体规定,让任何企业都可以依据价值规律的要求自主获得财产,按照财产自身的价值购买和售卖、转让,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利用证券市场实行产权重组。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对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股份制是公司制的重要形式。证券市场则是实现产权重组的重要条件。股份制的一个特点,在于它能在市场条件下进行产权交易,使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大效益。这在实际工作中,要依据客观条件,因势利导。
  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促进企业兼并和产权交易活动走向市场,应当逐步建立区域性、全国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区域或全国的产权交易中心,各地乃至外国企业都可以在这个市场挂牌转让。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既有竞争力又有生命力的产权交易体系,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建立健全产权法规体系。为了保证产权改革的有序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必须确立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新的产权法规体系。目前有关产权制度方面的法规还不够完备,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产权制度法规体系。因此,应尽快健全、完善有关证券、银行等法律,运用产权法规体系协调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以引导、保护、推进改革的深化和企业经营机制的真正转换。


第10版(理论)
专栏:

  一个重大课题: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宫杰
  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论述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时提出的要求,是全党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我们党在成长、发展中,总是要受到腐朽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侵染;保持党的肌体的健康,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就要不断增强党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就其哲学意义而言,这属于主观世界改造的范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历来是我们党的鲜明观点和不懈实践。在党发展的各个阶段,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总是与改造客观世界的任务一同提出。在党执政的条件下,主观世界改造的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拒腐防变。党的十五大报告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强调全党要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同时,党中央充分正视腐败现象在党内在社会上蔓延滋长的严峻现实和反腐败斗争的艰巨性、长期性,鲜明地向全党提出,要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这是在正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科学认识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基础上作出的重要论断,有着深刻的内涵。其核心是,党在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先进性质和优良作风,坚决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防止内部的蜕变,绝不能自己毁掉自己。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应当严肃对待的课题。物自腐而后虫生。外部消极因素的作用,复杂环境的影响,往往是一个人产生腐败行为的起因;但自身免疫力、抵抗力的减弱、丧失,则是一个人腐败行为生成的基因。问题的要害在于思想的蜕变。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有其滋长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间,它对于社会肌体、社会成员的侵蚀是一种客观事实。拒腐防变,对于每一个党员、干部说来,都不可回避,应当身体力行。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又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党的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说,拒腐防变的能力,不仅应为每一个党员、干部所具有,而且还要为每一个党政领导机关和党的组织所具备。腐败,可以是单个人的行为,也可以是某个组织或团体的行为。因此,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既要从每一个党员、干部抓起,又要做好各级党政领导机关的工作,做好每一个地方、部门和单位的工作。现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处于同一个社会环境中,为什么有的地方、部门、单位是清风正气为主导,而有的地方、部门、单位则是歪风邪气占上风?应当说,这与那里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党的组织拒腐防变能力的强弱直接有关。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是对全党的要求;作为一级党政领导机关,在担负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任务的同时,还必须增强自身的拒腐防变能力。如果以为这只是党员、干部个人的事,甚至只是犯了错误的人的事,而与领导机关、与党的组织无关,是片面的、有害的。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它包括:通过开展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项工作,遏制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通过教育启迪、道德感化、宣传引导,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抵御腐蚀的思想基础,构筑防范侵袭的精神堤坝;通过健全和严格实施国家法律、党纪政纪,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特别是规范从政行为和职业行为,防止领导权力和工作职权的滥用,为拒腐防变提供法律、纪律和制度保证;通过深化改革,革除权力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及其方式方法上的弊端,减少并逐步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在深层次和根本环节上解决腐败问题;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提高社会的民主和文明程度,缩小腐败生存的空间,为拒腐防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全党、全社会应共同努力,齐抓共建;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全党、全社会应持久努力,常抓不懈。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不论对个人还是对一级组织,都应当是一个自觉的实践过程。就个人而言,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提高思想道德水准,严格遵纪守法,严于自警自律,是应把握的基本环节。就一级党政领导机关来说,一方面,应从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自身抓起,对群众关注的热点,诸如提拔使用干部、动用大额资金、兴建楼堂馆所、举办会议庆典和个人出国出境、住房用车、公出食宿、婚丧嫁娶等,都要“约法三章”,规范行为,严于律己。另一方面,应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反腐防腐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作出全面的部署安排,责任到人,抓好落实。
  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应从源头抓起,标本兼治,重在建设。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在从体制、制度、管理和政策规定上提出防腐治腐措施方面,担负着重要职责,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拒腐防变,既要认真处理某个人身上或某一事件中的问题,更要着眼于同一类型问题的减少和不再发生。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推进政企分开,改变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的体制,抑制权钱交易行为方面;在实行政府政务公开、农村村务公开、企业民主管理和监督、规范权力运行方面;在完善分配制度,减少因分配不合理而诱发腐败现象方面;在从制度上落实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脱钩和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解决好“创收”和“小金库”问题,制约团体性腐败行为方面;在实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有效行使,堵住“钱”口,从财会制度上遏制和防止腐败方面;在加快干部制度改革步伐,堵塞干部管理和任用中的漏洞,防止用人上的腐败现象方面;在改革传统的干部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管理方法,防止奢侈浪费和公私利益混淆方面;等等,都有必要作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个地区、部门、单位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拒腐防变能力的增强就会更扎实、更牢固。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十五大 贯彻十五大

  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
  郑新立
  199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九五”计划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继续正确理解、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对于巩固和发展当前好的经济形势,把“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保持下去,使经济彻底摆脱大起大落和通货膨胀的困扰,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轨道,具有重要意义。
  巩固和发展宏观经济的良好局面
  1997年是我国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很不平凡的一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不同寻常的新成就。各地方、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巩固和发展了“九五”开局以来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在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整个经济开始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发展轨道的基础上,1997年进一步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指出:“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稳中求进的内涵。稳,就是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和加强农业,防止和化解金融风险,搞好社会保障,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进,就是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其他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经济结构调整要有新的进展,解决社会热点问题要有新的举措,对外开放水平要有新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要有明显改善,在此前提下,继续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稳和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稳是基础,只有稳,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和发展;进是目的,只有进,才能更好地实现持久、牢固的稳。”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把当前好的宏观经济形势保持和发展下去,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来看,保持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当前突出的是要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经济总量平衡,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平衡关系。我们正处于经济快速成长和体制转轨时期,价格结构还没有完全理顺,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防止通货膨胀再度出现,是一项长期任务。历史上多次出现的经济波动和通货膨胀,都是由需求膨胀引起总量失衡造成的,需求膨胀又往往由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膨胀引起。从1993年到199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从62%逐年下降到12%,投资率由37.7%降为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稳定在10%左右的水平上。总的看来,1997年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都是适度的。1993年前后一度需求增长过旺的情况已经明显改变。在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适时适度地进行微调,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从1992年到1997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由“八五”以来最高的14.2%逐渐下降到8.8%。在物价涨幅大幅度回落的同时,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继续保持当前的增长速度,对改革、发展、稳定都是非常必要的。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看,经济增长速度偏快、通货膨胀率过高,影响经济的稳定;同样,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低,也会影响经济的稳定。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矛盾,特别是当前比较突出的就业问题,都需要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的快速增长。从可能性看,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年平均为9.9%,这是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国内市场潜在需求很大,资源节约的潜力巨大;有较高的储蓄率,可以支撑较高的投资率。这些都是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因素。因此,要在努力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保持必要的经济增长速度。
  促进农业稳定增长,始终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农业是万业之母,粮价是百价之王。农业稳定,粮食丰收,抑制通货膨胀就有坚定的基础,经济社会才能长期保持稳定。从历史上看,由于气候及其他原因,粮食产量经常是一年丰收、几年徘徊,严重影响市场的稳定供给,成为推动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1992年全国粮食零售价格上涨幅度突破一位数,达24.3%;到1994年上升到48.7%,致使整个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了从1993年开始的严重的通货膨胀。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坚持把发展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从中央到地方都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994年和1996年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特别是1997年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议购粮的政策,保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积极推广增产效果明显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立粮食风险基金和国家粮食储备制度。各项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有力地减轻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了农业发展。粮食连年获得大丰收,粮食市场供给充裕,国家储备创历史新水平,市场价格逐年回落。1996年粮食零售价格上涨幅度仅6.5%,1997年粮食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农业的加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成为目前“高增长、低通胀”发展势头能够保持下去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在这种比较好的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要继续把发展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的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粮棉收购政策。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迈出重大步伐,金融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强金融监管,改进金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所采取的措施是完全正确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金融领域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金融体制还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形势的要求,金融法制不健全,金融监管薄弱,金融秩序比较混乱,乱设金融机构、乱办金融业务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搞好改革、发展和稳定,巩固和发展当前好形势的重要条件。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部署,扎实工作,努力消除影响经济健康发展的隐患。
  努力在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稳定的前提下,把握改革、发展的全局,突出重点,在国有企业改革上有新的突破,在经济结构调整上有新的进展。
  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关键。只有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只有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使国有企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成为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实现者。现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各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宏观经济环境十分有利,国家将继续从宏观政策上大力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在改革的实践中,对一些难点和重点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创造了好的经验,出现了许多好的典型。因此,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知难而进,就一定能打好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巩固国有企业改革成果的重要条件。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可以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增强活力;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加快国有企业的发展,使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应当看到,目前进行的结构调整,与“八五”时期的调整有明显的不同。这次调整是买方市场条件下的调整,是结构升级型的调整,是战略性调整,而不是以往那种以增加数量为目标的填平补齐、拉长短线型的调整。因此,调整的难度比以往要大得多、复杂得多。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五大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努力增强自觉性和紧迫感,抓住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好的有利时机,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力求取得新进展。
  当前,特别要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我国人口多,劳动力供给总量大,加上长期实行“低工资、高就业”政策,造成企业职工大量富余。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职工下岗问题突出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改革和调整结构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没有这种付出,就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更快的进步。下岗职工增加,部分职工的生活暂时困难,对社会稳定会带来很大的压力。一定要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安排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要把扩大就业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把扩大就业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结合起来,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要拓展社会化的家庭和社区服务领域,创造就业机会。不断完善扶持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兴办集体和各种形式的联营企业或从事个体劳动。适当增加政府公共投资,特别是增加对水利、交通、水电煤气、环境保护、植树种草等公共工程的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完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国有企业分流的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采取财政、企业、社会多方面筹集资金的办法,保障最低生活。
  通过改革、发展求得长期稳定
  贯彻稳中求进的方针,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争取长期稳定。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1993年以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成功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消除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隐患,为长期稳定创造必要条件。在这次宏观调控之始,针对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种种因素,党中央指出,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讲,源于原有体制弊端没有根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把加强宏观调控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只调控,不改革,必然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在实施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任务的宏观调控的同时,大步推进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通过这些改革,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在物价涨幅逐年大幅度回落的同时,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了宏观经济与社会的稳定。这是通过改革促进发展,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最好实例。改革不仅是要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下世纪初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和发展,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和国家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体制条件和环境。在新形势下,必须树立依靠改革促进发展,实现稳定的观念,坚定不移地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把各方面的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切实取得成效。
  发展是目的。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登上了一个大台阶,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跨越。适应这种新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必须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就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大力推进城镇居民住宅业健康发展,尽快把环保产业建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努力开拓农村市场和国际市场。要结合实际,把新的经济增长点找好、选准、积极培育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稳定是基础,是改革与发展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只有在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发展和改革的步子才能迈得更坚实。我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就,十分重要的一条原因,是我们始终高度重视保持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当前我们正处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应以积极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的发展,必将为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提供更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更雄厚的物质基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