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在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前夕,很多与周恩来有关的图书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佐良著《周恩来的最后十年——一位保健医生的回忆》内容翔实,较有可读性。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文史知识要普及于民
  龚书铎
  时下,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与诱惑,作为办刊者依然能够本诸使命与良心,去尽力维护刊物的文化品位,这已非易事。而要使一个格调高雅的刊物又能够同时得到寻常读者的认同,就更为困难了。要做到这一点虽有相当难度,但也不是不可能,已经出版了二百期的《文史知识》即是明证。
  《文史知识》从创刊到现在,不趋时,不媚俗,堪称精品。一段时间以来,对于我们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有些人不是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来加以鉴别、继承和发扬,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宣扬封建时代的权术、骗术、风水、算命,乃至宫闱的秘闻,等等。在中国历史文化有关的研究领域,受浮躁学风的影响,也出现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等不良现象。然而,《文史知识》的编辑们不为潮流所动,始终追求并努力保持刊物的精品形象。首先,《文史知识》已拥有一支稳定的高水准的作者队伍,其中有许多是有关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大学者写小文章,这可以说是《文史知识》的一个特色。虽然所发表的文章篇幅不长,但总不乏新意和创见。因为一篇三两千字的短文,往往是一个学者对其数十万字著作的凝练,是其数十年学术造诣和严谨学风的体现。其次,从《文史知识》的选题上看,也充分反映了编者的精品意识和独具匠心。《文史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很广泛,它包罗了中国古代、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丰富的内容被相应地安排到各类固定的栏目中,从而避免使读者产生分散零乱之感,经过一段时间后,自然就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掌握较为系统的知识。它的一些栏目的文章汇集成书后,得到了众多读者的欢迎,就说明了这一点。在广大读者心目中,《文史知识》就如同它的出版者中华书局一样,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精品、名牌,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就文史研究而言,它包含着提高和普及两个方面。文史之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要不断发展,就不能仅仅是专家之学,它也要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在群众中普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同样,广大群众也有着学习中国历史文化的要求,因为这对于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陶冶人的品德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文史教育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文史知识》正是在这些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它通过“历史百题”、“文学史百题”、“文化史知识”、“诗文欣赏”等栏目,把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条分缕析地介绍给读者,使之得以领略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厚意蕴。它的文章虽多出自专家手笔,却大都是深入浅出,使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能通过阅读《文史知识》而有所收益。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绿色星河”展现英模风貌
  全面反映九十年代以来全军重大典型的报告文学丛书“绿色星河”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绿色星河”丛书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江泽民主席关于“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的前列”的指示和中央军委有关决定,在总政指导下,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会同全军各大单位周密组织,由全军近百名作家精心撰写完成的。丛书共收入全军及武警部队重大典型94个,共分为《冷山热血》、《拥抱朝阳》、《凭潮砺兵》、《倚天铸剑》、《长城飞虹》五卷。
  丛书出版之际,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山东将军集团在京向武警官兵赠书。
  (董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位英模丛书”出版
  由兰州军区政治部文化部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六位英模丛书”,最近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套丛书共六本,真实记录了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六位英模光辉的一生和英雄的业绩,多侧面塑造了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师永刚)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书里书外

  读书与时尚
  沙石
  红尘中人,到底有多少独立性是很值得怀疑的,尤其在当今这个新潮迭起、时尚多变的年代里,我们都会身不由己地成为某种时尚的消费者或传播者。
  然而读书却应该另当别论。真正的读书人恰恰是一些时尚的叛逆者、潮流的逆行者;至少,他们不以时尚为准绳,更不被潮流所左右,无论在何等处境中都不会放弃自己的审美原则。当然,他们没必要“离群索居”,但一定能“特立独行”,因为他们自有一方独立而健全的精神家园,赖以栖息并安妥自己的灵魂。一卷在手,即可结庐人境,身居闹市,而无车马之喧;或抉隐发微,或涵泳性情,或求索至理,或恬适人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委实不足为“汲汲于时尚者”道。
  这便是逆流而读的妙处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历来是被读书人认同并奉行的箴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莫不如此。但所谓“坐冷板凳”并非意味着让读书人刻意去过与世隔绝的苦行僧生活,而是戒除浮华、覃研精思,在千淘万漉中开掘出深层的文化底蕴,诗人谓之“瑰丽的风景常在人迹罕至处”。很难想象,一个性情浮躁、耐不住寂寞的人能够静下心来读几页书,又能从书中提炼出多少精华;至于修身养性、融会贯通的功夫,更是不可企及。“字里乾坤大,书中日月长”的古代学风,早已与当代人无缘了,所以我们不必提“三年不窥园”或“十年不下楼”的圣贤佳话,也不必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豪言,单是现代史上的一些作家、学者的读书风格,就足令我们肃然起敬。比如鲁迅,读书既博且精,学以致用,尤擅以杂文干预时政,其读书理应是“唯新潮是求”吧?其实不然。先生一生所藏所读数以万计,但大抵以“钩沉”为要,非古籍不购,非经典不读,断无附庸时尚、卖弄风雅的习气。钱钟书先生特立独行,啸傲于时尚之外——偏以文言文写成了皇皇巨制《管锥编》,熔古铄今,戛戛乎独造;中体西用,荦荦之大端。
  商人制造时尚以谋利,文人追赶潮流以进学,皆无不可,然而出版界、书评界若是放弃学术原则,人为地制造一些无甚价值的“热点”或“时尚”,那就是文化的悲哀了。君不见,如今文坛上的“热点”越来越多,书界的“时尚”炒卖日趋红火,昨天你隆重推出,今天我精心包装;你大规模组织“情殇系列”,我全方位网罗“情爱丛书”;似乎谁都可以炮制出一些“热点”来领导“读书新潮流”!听说《廊桥遗梦》一书走俏市场,于是就有出版社迅速弄出一批《魂断廊桥》、《廊桥之梦》之类的仿制品凑热闹……在这种风气下,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几本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经典书,很值得怀疑。而泡沫文化的流行,显然已导致了文化界的浮躁病,并且造就了一群庸俗化、平面化的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应该远离时尚,“和而不同”,在被人冷落的地方开辟出一方奇特的风景。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出版社推荐

  浙江教育出版社
  新编工具书
  《中国历朝事典》的特点是:熔五千年史事于一炉,起自黄帝,终至清宣统退位,将中国历史上各重大事件,以一事一条形式,根据历史朝代顺序排列,收罗全面,材料详实。
  《中国曲学大辞典》是一部古典文学工具书,和诗、词相比较,我国曲学研究相对薄弱,所以这部书第一次把有关曲的方方面面的资料集中在一起,填补了学术空白。
  《儿童生活趣味百科》侧重日常生活,从食、衣、住的角度介绍有关的常识。内容主要分图鉴和制作两种形式,对孩子扩大知识面,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生活情趣十分有利。
  《二十世纪心理学通览》丛书立足世纪之交,选择本世纪心理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系统译介在学科史上有重要地位和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名著,由此勾画出二十世纪世界心理科学的发展轨迹。
  《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收集我国历代书院的记载资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人生的逸韵
  杨雪
  初读简媜的散文,莫名地想起采采流水,蓬蓬远春,依稀还看得见脱巾独步的逸士卷袖煮茶,那份洗炼和高古如四季的递嬗一样自然,潜伏在心底的唐诗宋词本已是断简残编,寂寞已久,在她的撩拨下却也能一寸一寸地春草般复生。那是读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水问》。清一色全是大学生活的浅酌醉吟,真切地传达着曼妙生命成长的潮汐。作者称之为一部“断代史”,铺陈的是生命中被允许放纵的风华岁月。我从她的文字中看见了自己的过去。虽然描写的是不同的校园,不同的山水草木,但年少时谁不曾为落日执镜,网满江的星斗?至于那些美丽却难以承受的爱情故事虽都是经典的绝版,但畅饮过的泉涌之酒,眷恋着的滴水之恩,不都是生命的丰溢馈赠?我只是诧异同样的汉字在简媜的手中为什么会堆砌得那样一句三叠,一唱三叹,像一首典雅的绝句,又似巨制的骈文。中国古文化的内容被她裁作披肩、衣袂点缀在永不缺席的春天里。
  和她的散文再次相遇是因为一篇叫做《四月裂帛》的长文。演绎的是作者与不久前逝去的情人七年相恋不被世俗的华居所困所惑的爱情感伤。字字泣血的感情中读出了一般女作家少有的酣畅淋漓。有着内伤的她依旧用丰沛淋漓的生命浇灌着人世的沧桑,以诗的繁华征服宿命的悲哀,用小说的情味瓦解菲薄的流年。她并不怪罪星空总有不断的流星,欣赏的是一苇渡航之后款款立命的另辟蹊径。她也不讳言自己素朴的悲观之中多的是单刀赴会、夸父追日、拭剑问血、红颜击掌的奇侠风骨,坦言女性心灵世界的长天落日大漠孤烟有着令人难以弃绝的魅力。于是明白她何以被称为台湾散文第三代传人。生于1961年的她早熟得在三十岁已经看透生命的无常。
  简媜至今已出版了十多种散文著作,风格瑰丽多变,我以为写得最好的文字还是她在《寸土》一文中不经意间吐露的人生的逸韵:“我说人生那,如果尝过一回痛哭淋漓的风景,写一篇杜鹃啼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不要收藏美,钤印美,让美随风而逝,生命最清醉的时候,是将万里长江视为一匹白绢,裂帛。”
  (浙江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香港、台湾作家散文集一套,简媜、张晓风、王鼎钧、林清玄、方杞、琦君、小思各一卷。)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韩愈与柳宗元》在京出版
  近日,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奇人心态小说”《韩愈与柳宗元》在京发行。作者弦子以真实的史料钩沉为底色、以真实的社会群体为背景、以真实的人物性格为主线,在不违背总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用文学笔法生动地再现了“韩柳”这一对英才在中唐代、德、顺、宪四个时期的生活经历。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刘开渠自写像
  选自《百美图——当代文艺家自画像》(包立民编著,黄苗子题签,冯雷、刘国兴设计,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天堂之门向谁开?
  在纪实文学中创出一片天地的邓贤,又开始涉足长篇小说领域,新年之初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天堂之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群从“中国知青梦”中走出来的男女知识青年现在的人生故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一群已届不惑之年的老知青,他们以一种激情与冲动投入商海大潮,重又燃起雄心勃勃的理想火焰。但时代毕竟不同于过去,这群老知青也决不是从前的理想主义者,他们都怀着各自的目的、以各自的方式在商潮中翻江倒海,他们的灵魂在金钱、欲望、卑劣、崇高以及精神和肉体的漩涡里沉浮和经受洗礼,从而上演了一幕幕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大起大落、大爱大恨的人生悲喜剧。
  知青时代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是否适应新的时代、新的生活?这一代人应该怎样面对现在和未来?他们还能步入理想的天堂吗?邓贤的小说给人启发,引人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天堂之门》不同于传统的“知青文学”,而是把“知青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新书

  读新书
  《北大旧事》(陈平原、夏晓虹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收录了几十位名人记述北京大学以往生活的杂感、随笔、小品等。如陈平原所说:这本书“既不收纯粹的议论,也不重个人的经历,目的是借助于平民的眼光与片段的追忆,呈现老北大的或一侧面。”读这本书,能或多或少地悟到北京大学富有精神魅力的“永恒的风景”。
  纳日碧力戈著《姓名论》是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学者文库”之一种。人类的姓名产生于社会交际的需要,它是一种分类体系,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姓名从一开始就包含了丰富的社会意义。这本书论述了人类姓名的方方面面,是一本比较通俗的学术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二千年前的哲言》辑选先秦哲人语录五百六十一则,编为“修养篇”、“行为篇”和“思维篇”三部分,并有译文和导读。先秦是中华民族初生与发育的时代,生产力发展,社会巨变,因而思想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呈现出辉煌的景观。先秦哲人的思想对走向2000年的中国不无现实意义。
  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岩佐茂著《环境的思想》,从哲学的角度全面地阐述了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些思想和理念,从中不仅能了解发达国家关于环境的思想状况,而且对我国解决紧迫的环境问题也会有所帮助。这本书的中译本去年底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理查德·费曼(1918—1988)是近代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1956年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高水平的桑巴乐团鼓手,是无数恶作剧的制造者……《别闹了,费曼先生——科学顽童的故事》(中译本由三联书店出版)记录了费曼一生各种奇异的故事。
  《走过青春》(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是一本报告摄影集。作者黑明采写了一百名知识青年的经历,并用照相机拍下现在的他或她。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活法,这本真实的记录用很多个不同的点构成了那一代人的生活画面。
  去年7月遇刺身亡的当代时装艺术设计大师詹尼·范思哲是一个新闻人物,对他感兴趣的人可以从《时装大师的辉煌与悲剧:詹尼·范思哲》一书中知道这位大师的创业历程和私人生活以及被刺经过。这本书由时事出版社出版,刘国栋、董慧著。
  (以上书籍三联韬奋图书中心有售。地址:北京美术馆东街,电话:010—64001122转3057)
(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读书一得

  有趣的文化眺望
  孙郁
  三十年代那场关于“京派”与“海派”的文化之争,至今仍是一些学人关注的话题。谈现代的文化史,就地域性特征而言,或许只有北京与上海内涵最为丰富。前几年我开始注意到吴福辉,他的许多关于“京”、“海”文化的研究文章,颇为有趣。“京”、“海”文化的复杂,其实正是现代中国文明进程的投影,在这种差异里,交汇着“被现代化”的斑斑痕痕,那里隐藏的旧迹,直到现在仍可向世人提示些什么。
  研究现代文学史在北京与上海两地的痕迹,吴福辉确是个合适的人选,他生于沪,后长于辽,居于京,对南北文风的异同感受较深。他早年记忆中对上海的印象,以及后来长久在京城里治学的生活,使其对两地文化有了较为深切的体味。这一切又和他的职业内容相交织,那文字便很有点自传式的感觉了。最近翻读他新著的《京海晚眺》(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都是些文史小品,或写沈从文,或解张爱玲;或上海的近代报刊业,或京都学人的心态描摹;一南一北,一旧一新,乍此乍彼,乍古乍今。我读文史小品多种,觉得吴氏路数较特别。他毫无历史癖的雅意,又无雕史的老气。像似论文,又如散记,感情淡淡的,那文字几乎感受不到他的冲动和燃烧。但语气和推论之中,又很多学人的敏感,一些重要的精神隐喻,均被勾勒出来。
  这本书有两个特点:一是梳理材料的细致,对微观现象的把握绵密周到;二是理论视野的粗放,时空开阔。这一细一粗,使其文字柔中见刚,小里有大。“京”、“海”文化的某些个性,也内化到了他的文化性格里。
  《京海晚眺》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研究现代文化的人,不妨翻一翻,在吴氏慢条斯理的谈叙里,可以想见当年京沪文化多彩的景观。旧的学人曾说“京派”多明清帝都的古朴之风,而“海派”则多洋场精神骚动,这还仅仅是外在的。实际上,京沪文人在气质上,何尝不都染有西学的余风?“近官”、“近商”固然是一面,但在“被现代化”的这一点上,两地文化人的反应,还是有共同的一面。鲁迅、茅盾、胡适、徐志摩等,都曾往返于京沪两地,看他们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态度,决定其精神走向的,不是京都的师爷气,也不是海上的洋场气。对这些人,用“京派”与“海派”均难规范。所以重要的学人、作家,是不囿于地域之见的。像鲁迅,对“京派”之弊与“海派”之劣,均有警惕,其思考至今仍有启示。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当是文人应有的情怀。否则,要么沦为:“西崽”,要么成为“绅士”,这均是不够大气之故。最可观的是“京海并存”,互为生长,不因之与洋而相背而去。吴福辉说得好:“京海并存,总还算不幸中之大幸。京海两难,你还保留个自由选择的心境。最最要不得的,就是今天打倒一个,明天又扶起一个,今天‘京派’打倒‘海派’,明天‘海派’打倒‘京派’,那就万劫不复、永无宁日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于京海对立中对‘海派’一次小小的偏袒,朱自清对京海融和的一次憧憬,都够我们斟酌一番。”
  这是个很健康的文化远眺。中国新文化建设,应有这样的情怀。吴福辉身上,亦有这类因素,所以读他的书,能见到朗然的光泽,文人治史,倘能不因小失大,且会环顾中外,独立其中,真是难得。我读吴氏的书,于此颇有所获。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

  长篇小说《贺子珍》出版
  曹西河创作的长篇小说《贺子珍》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部小说以秋收起义后,中国革命最酷烈的十年为背景,描写了毛泽东的政治命运和他与贺子珍的爱情生活,这是人们以前熟知却未能展开的故事: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段非同寻常的红色恋曲。


第10版(大地周刊·读书天地)
专栏:责编随感

  《邹韬奋传记》编后
  李书敏
  《邹韬奋传记》是马仲扬、苏克尘夫妇为纪念邹韬奋诞辰100周年撰写的一部传记。我和陈兴芜同志作为该书的责编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
  作者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生动真实地再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在激荡风云中造就出的一个杰出的革命知识分子、我国现代史上的文化巨人、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编辑家、出版家邹韬奋的一生。展示了邹韬奋以笔代剑,为民族解放、为民主政治和进步文化事业奋斗不息、战斗不止的革命精神和以至真至诚为人民服务,为大众谋利益的崇高品质和他疾恶如仇、廉洁奉公的高尚人生。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邹韬奋以犀利的笔树旗文坛,为开拓进步的文化事业,被国民党反动派逼迫得多次流亡,一次被捕入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书中描写了韬奋在危难之中,接受挚友胡愈之的建议创立生活书店,并为其发展巩固而进行了一系列巧妙而坚决的斗争。
  韬奋的政治舞台极其宽广,斗争场面极其壮阔,作者却能较好把握人物刻画的深度,合理地运用众多的历史背景资料,反映人物真实和可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