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一片深情颂周公
  ——访旅法艺术家戴顽君
  本报驻法国记者 果永毅
  早就听说旅居巴黎的艺术家戴顽君正在创作一件纪念周总理生平的象牙微雕,在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前夕,记者有幸登门拜访了这位耄耋老人。
  戴顽君以独具一格的象牙微雕艺术蜚声中外,人称“神眼魔刀”,其象牙微雕艺术先是于五六十年代风靡东南亚,后又于七八十年代轰动欧洲。他居住在巴黎北城一套极普通的公寓里。与室内陈旧的家具相比,藏书字画十分丰富、精美。落座后,不及寒暄,记者便直入主题,同戴老谈起周总理百年冥寿和他的象牙微雕。
  说起周总理,88岁高龄的戴老,双眸顿时炯炯有神,浮现出无限崇敬的神情。他说,他对周总理可称毕生心仪。他在天津上小学的时候,正值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组织“觉悟社”。当时虽不可能结识周公,但在述说自己经历时,每每喜欢忆及。最令他难忘和珍惜的经历是,1938年,在武汉抗战训练团两次聆听周恩来关于游击战的演讲。周恩来雄辩的口才和迷人的风采,折服了所有听众。1945年抗战胜利,戴顽君随中国代表团赴越南接受日军投降后,便受聘于越南美术学院任教20多年。其间,他眼见中华民族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一代伟人的领导下站立起来,并逐步走上了复兴之路,心中始终怀有景仰之情。1976年元旦过后不久,周总理壮志未酬身先死,戴顽君陷于极度悲痛之中。自那时起,他决心以象牙微雕的形式纪念中华民族的这一伟人。
  70年代初,戴顽君为继续自己的艺术生涯,应友人之邀定居巴黎。来法后稍事安顿,他便投入了艺术创作。首先,他在欧洲各地及中国国内,广泛搜集和整理有关周总理生平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开始雕刻后,由于多年劳累过度,手指肌肉萎缩,关节风湿病严重,几经中断,原准备在周总理逝世10周年之际赠送给周总理纪念馆的夙愿未能实现。直至1988年,在一块六七厘米见方的象牙片上,微雕5000余字和20多幅图片的浩繁工程才初具规模。是年秋天,他欣喜地将这件名为“缅怀周总理伟大的一生”的象牙微雕艺术珍品带回国内。孰料旅途中由于行李搬运不慎,象牙片被压裂。十几年的心血就这样付诸东流了。
  从那时起,又是10年。在这10年中,戴老毫不气馁,重新拿起刻刀,又从第一个字刻起。对于一位身患多种疾病,年逾八旬的老人来说,这是何等的艰难啊!从事象牙微雕,可以说要凭非凡的“三力”,即心力、眼力和手力。心力要求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排除一切杂念,全神贯注。眼力要求高度凝聚于一点,丝毫不失。手力要求全身气力运聚于指端,其蕴含之力往往数倍于雕刻用力。戴老的手疾和白内障,严重影响着艺术功力的发挥。在“三力”不济之时,只能停刀,否则将前功尽弃。这样,刻刻停停,停停刻刻,直至去年春天,这一作品才又一次接近完成。然而,老人的白内障日渐严重。为了能够赶在今年3月5日周总理百年诞辰前献给祖国人民,心急如焚的戴老毅然决定接受白内障手术。去年10月,右眼手术十分成功。紧接着接受手术的左眼,因操之过急而迟迟未能痊愈。直到记者采访时,作品尚未最后完成。戴老向记者展示了这一惊世佳作。在六七厘米见方的一块米黄色象牙片上,镌刻着5000多个汉字,20余张图片,记述了周总理自淮阴诞生、南开读书、法国留学、黄埔执教、北伐战争、万里长征、抗战建国直至出任新中国总理27载,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谈及他二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力量源泉,戴老说,那就是周总理直至生命最后一息,毫不利己、一心为民的献身精神。多年来他一直精心保存着一盘北京曲艺磁带,唱的是理发师朱师傅在为周总理最后一次理发时,深情怀念他事事处处为人民的高尚情操。戴老说,每当他遇到困难时,就听听这个唱段,想想周总理,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老人邀我一起听一遍,曲未过半,他已老泪纵横。曲毕,他泣不成声地说:“未能在周总理百年寿诞前完成这件作品,真是一大憾事!我今年虽已88岁,但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它雕完!”
  (本报巴黎2月23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在巴黎举办的周恩来生平事迹图片展上,戴顽君正在向华侨青年讲解周总理伟大的一生。本报记者 杨汝生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共产党宣言》问世150年
  已用200余种语言出版
  据新华社波恩2月21日电 (记者杨华升)150年前问世的《共产党宣言》迄今已用200多种语言出版,是全球公认的“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德国西部特里尔市卡尔·马克思故居展览馆提供了这一统计数字。德国曼海姆的历史学教授赫尔曼·威伯日前撰文指出,《共产党宣言》代表了被压迫、被剥削以及当时处于毫无防卫力量的阶级的命运和利益。它要求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种族仇恨以及没有民族战争的社会”。威伯认为,只要人类社会还有贫与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共产党宣言》提出的社会理想就不会失去其“历史的现实性”。
  联邦议会民社党议会党团主席居西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50周年的今天,宣言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他指出,《共产党宣言》对“经济的全球化”作了正确的预言。
  马克思故居展览馆为纪念《共产党宣言》诞生150周年,正在筹备展出这部经典著作的各种珍稀版本。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与伊拉克签署协议
  安南希望安理会所有成员国接受
  本报巴格达2月23日电记者林皎明报道:一触即发的伊拉克危机终于出现转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今天上午10时30分在伊拉克外交部就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签署协议。安南秘书长与阿齐兹副总理分别在协议上签字。协议具体内容尚未透露。伊拉克政府召集内阁会议,向全国发出通告。巴格达全城一片欢乐。
  据报道,安南秘书长与阿齐兹副总理昨天进行长时间秘密会谈,直至和萨达姆总统会谈后才最终有所突破,达成协议。安南秘书长曾亲自打电话给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安南秘书长发言人在午夜对外透露了这一消息。
  今天上午10时30分,安南秘书长与阿齐兹副总理在伊拉克外交部分别代表联合国和伊拉克政府在协议上正式签字。随后,两人在伊拉克新闻部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由安南秘书长正式宣布双方达成协议。安南没有透露达成协议的内容。他说,他回到纽约后将立即将这份协议送交联合国安理会。他表示,他已经得到伊拉克政府保证执行联合国所有有关决议,全面接受武器核查的承诺。阿齐兹表示,伊拉克将与联合国继续合作,完成有关武器核查工作。
  伊拉克政府内阁今天上午召集会议,讨论与联合国达成的这份协议及有关形势问题。内阁向全国发出通告。巴格达市民获悉达成协议后,欢欣鼓舞,奔走相告。街头民众自动向联合国代表团车队欢呼。电视台一改军歌军训节目,播出少见的民族歌舞。不少观众在接受电视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世界和平力量的胜利。
  安南秘书长已于今天中午乘专机离开巴格达,取道巴黎返回联合国总部。
  据新华社巴格达2月23日电(记者顾正龙、司久岳、刘加文)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3日在这里说,他同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签署的武器核查问题协议,从内容到精神上都与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相一致。他希望安理会所有成员国都能够接受这个协议。
  安南在同阿齐兹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他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进行了坦率的会谈。他指出,“我们都希望解决这场危机,但愿达成的这项协议能杜绝任何危机的再度发生”。
  安南说,他此次巴格达之行的使命已获成功。他对世界各国,特别是本地区和欧洲许多国家为促成外交途径解决危机作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阿齐兹强调,双方达成的协议是平衡的协议,并非伊拉克方面妥协的产物。他还说,伊拉克将为执行安理会687号决议有关条款,并为最终解除对伊制裁而继续同联合国进行合作。


第6版(国际)
专栏:

  二月二十二日,安南同伊拉克领导人就和平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问题达成协议。这是安南在巴格达会见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国际社会对武器核查协议反应
  美国
  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22日电 (记者符泉生)美国政府22日在评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同伊拉克方面达成解决武器核查危机协议时,再次强调任何协议必须符合美国提出的要求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白宫发言人洛克哈特向记者们表示,克林顿政府还需在得悉协议的详细内容后才能正式作出评论。他说:“任何协议,只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才会受到欢迎。但在正式了解情况之前我们不作判断。”他说,克林顿并没有下达任何放松军事准备的命令,“将来也不会”。
  俄罗斯
  据新华社莫斯科2月23日电俄罗斯总统叶利钦23日在这里指出,虽然在伊拉克问题上仍可能发生重大冲突,但武器核查危机已于23日凌晨基本结束。
  他在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会谈发表看法时说,萨达姆已发表了定论,至于今后视察伊拉克设施的问题,将于24日由联合国安理会作出决议。
  英国
  据新华社伦敦2月22日电(记者王诚)英国外交大臣库克22日晚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与伊拉克方面就解决武器核查危机达成的协议表示谨慎欢迎。
  库克说,英国方面注意到安南秘书长与伊拉克方面的会谈出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迹象”,如果安南的外交努力能够使伊拉克完全纳入执行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的轨道,“那将是一项受到欢迎的突破”。
  法国
  本报巴黎2月23日电记者果永毅报道:法国外交部22日晚间发表公报指出,法国对于在巴格达达成的协议表示庆贺,“希望协议能够满足各方的要求”。公报同时指出,法国将为和平解决伊拉克危机而继续努力,并全力支持联合国秘书长的有关行动。
  法国电视二台和《费加罗报》的联合民意调查显示,55%的法国人希望在美国军事干涉伊拉克时,法国继续保持“完全中立”的立场。
  意大利
  本报罗马2月23日电记者罗晋标报道:意大利总理普罗迪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签署协议表示“十分满意”。
  普罗迪说,“意大利是要求联合国秘书长亲自干预的第一个国家”,在叶利钦总统访问罗马期间就伊拉克危机发表的《意俄联合声明》中“包含了这一和平倡议”,如今有了“积极结果的希望”。普罗迪表示,要等待安南秘书长给安理会的报告和安理会的决议,才能作出“全面的评价”。
  欧盟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2月23日电(记者义高潮)欧洲联盟23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同伊拉克方面达成的解决武器核查危机的协议表示谨慎的欢迎。
  在此主持欧盟15国外交部长理事会会议的英国外交大臣库克说,新达成的协议“令人鼓舞”,但尚需进一步研究该协议的细节。库克说,他非常希望新达成的协议是各方期待的协议。这项协议被认为有助于缓解海湾危机,使伊拉克避免美国的武力打击。
  阿盟
  据新华社开罗2月23日电(记者王亚东、侯嘉)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马吉德23日发表讲话说,阿盟欢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同伊拉克就和平解决武器核查危机达成的协议。
  马吉德说,“采用外交途径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不仅使整个中东地区免遭灾难,同时也使大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免遭损失”。
  埃及
  本报开罗2月23日电记者朱梦魁报道:在埃及总统府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穆巴拉克总统和穆萨外长就伊拉克与联合国就武器核查问题达成的协议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穆巴拉克认为,伊拉克与联合国就武器核查问题达成的协议“是令人鼓舞的”,从而为最终解决伊拉克问题奠定了基础。这是国际社会坚持选择和平解决伊拉克危机的重大成果。穆巴拉克同时呼吁美国方面在联合国安理会具体审议时也能接受这一方案,指出通过选择军事解决伊拉克危机对所有各方都将产生严重后果。穆巴拉克还强调,为了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全,必须在该地区全面、均衡、无例外地禁止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穆萨外长表示,埃及对伊拉克与联合国终于就武器核查危机达成协议而感到高兴。
  约旦
  据新华社安曼2月22日电(记者夏林)约旦副首相兼外交大臣阿纳尼22日发表声明,对伊拉克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刚刚就武器核查问题达成的共识表示“热烈欢迎”,并期望尽快签署有关协议。
  阿纳尼说,“约旦非常高兴地看到,伊拉克的武器核查危机终于结束了;伊拉克政府和安南为寻求和平的解决途径、避免战争作出了很多努力,约旦对此表示赞赏”。
  日本
  本报东京2月23日电记者于青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伊拉克政府就解决武器核查危机达成协议的消息传来,日本政府人士表示谨慎欢迎。
  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首相官邸对记者表示:“基本上表示欢迎。”他说:“在安南秘书长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之前,还不能知道真实的情况。尽管抱有希望,但仍然担心。”


第6版(国际)
专栏:

  金钟泌被提名韩国新总理
  据新华社汉城2月23日电(记者朱克川)韩国执政党自由民主联盟名誉总裁金钟泌今天被当选总统金大中正式提名为新政府的国务总理。
  金钟泌现年72岁,韩国忠清南道人。在过去的近20年间,他同现任总统金泳三和当选总统金大中一起被并称为韩国“政坛三金”。在去年12月的总统选举中,他支持在野党新政治国民会议领导人金大中竞选并获得成功。
  在总统选举前,金大中和金钟泌曾达成一项协议:如果金大中当选,两党将平分政府阁员名额,由金钟泌出任国务总理。任期过半以后,通过修改宪法实行内阁负责制,总统和总理两个重要职务由自由民主联盟任选其一。金大中将于2月25日就任总统后签署对金钟泌的任命书,并提交国会批准。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安南斡旋成功
  美国难找借口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云飞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今天在巴格达与伊拉克方面就武器核查问题达成协议,延续了4个月的海湾危机可望得到缓解。
  协议初步达成后,安南秘书长就将此事告诉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由于美国方面担心通讯线路的安全问题,奥尔布赖特在电话中没有多谈。她随后便与英国外交大臣和法国外长打电话通报情况。克林顿总统则整个下午都在白宫听取有关这方面的信息。美国官方的态度是:在得到协议的正式文本和了解全面情况之前,不作结论,目前“仍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有待澄清”。在对这一事态发展不予置评的同时,美国还继续向海湾地区增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再要动武,那就很难找借口了。
  安南秘书长的巴格达之行既得到了安理会授权,又带去了各国的意见。美国在伊拉克武器核查问题上的底牌是“全面而且不受限制”,这一点他也很清楚。因此协议达成后,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明确表示,这份协议是安理会的15个成员国包括美国都可以接受的。按照目前的日程,安南将于24日回纽约,向联合国安理会通报协议的详细内容。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以对某些问题不满为由而拒绝这项协议,执意对伊拉克动武,那它首先就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处境更加孤立,而且还会损害大国关系。其次,阿拉伯地区不少人认为美国在伊拉克和以色列问题上存在“双重标准”,反美情绪强烈。这样一来,对已经处于危机状态的中东和平进程无疑是雪上加霜。第三,美国国内的反战势力会迅速扩大。对伊拉克实施有限打击的做法,国会中的强硬派又不满意。政府自己势必会受到两面夹击。第四,有限打击根本达不到美国的目的,反而使伊拉克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权衡利弊,美国大概不会冒这种得不偿失的风险,但在一些问题上与伊拉克和有关国家继续争执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它部署在海湾的军事力量也不会很快减少或撤回。尽管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理查森今天在电视上表示不存在“面子”问题,但“转弯子”毕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正是美国目前采取“等着瞧”态度的一个主要原因。(本报华盛顿2月2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根廷重申对马岛主权
  据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2月22日电 阿根廷外交部今天发表一份新闻公报,重申该国对马尔维纳斯群岛享有主权。
  新闻公报指出,“阿根廷政府认为,收复我们对马尔维纳斯群岛的权利是一项迫切的历史使命”,阿根廷“从未放弃、也绝不会放弃完成这一使命”。公报确认,梅内姆总统今年11月访问伦敦时在与英国首相布莱尔举行的会谈中定将提出马岛主权问题,尽管英方对这种对话抱抵触态度。


第6版(国际)
专栏:

  在今年联合国人权会议上
  欧盟决定不提反华议案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2月23日电 (记者义高潮、潘永明)欧盟15国外交部长理事会23日宣布,鉴于欧盟和中国在人权问题对话中取得的成果,欧盟今年不向即将举行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会议提交有关中国人权问题的议案。
  欧盟外长理事会通过的一项决议说,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作为单个成员国,欧盟都不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交中国人权问题的议案。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最后一刻
  本报特派记者 林皎明
  时间在流逝。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预定离开巴格达的时间不多了,他与伊方的会谈进展情况却仍不明朗,就连“消息灵通”的西方大通讯社记者也在焦急等待……当时是22日午夜。
  接近23日凌晨,有动静了。联合国代表团随行记者“近水楼台”,最先获悉双方已达成协议。一时间,消息迅速传开。当记者今晨在饭桌上与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费加罗报》记者交换看法时,新闻已成为“旧闻”。一句话,谈判终于有所突破。记者在回房间的电梯上,已见伊拉克人热烈谈论这一大事,互致祝贺。
  今天上午10时30分,在伊拉克外交部谈判室一张桌前,安南与阿齐兹并肩而坐,在一份细节尚未公布的文件上签字。11时,两人又到新闻部召开联合记者招待会。在这次会上,安南秘书长郑重向世界宣布,联合国与伊拉克政府已经达成协议。伊拉克将遵守诺言,接受联合国各项决议,全面接受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核查。当安南与阿齐兹站起来握手时,新闻发布厅内响起掌声。联合国车队开出新闻部时,街头民众自动列队鼓掌恭贺。
  巴格达人松了一口气,在巴格达的外国记者松了一口气,全世界所有关注美伊危机的人同样也松了一口气。
  记者终于可以定下心来,细细回顾这场从去年10月不断升级的危机演变过程。7年来,美伊两国走“边缘政策”,已不止一次,危机几乎年年发生。有人早已撰文预测过,萨达姆总统在“最后一刻”,可能接受联合国的无条件核查要求,由此剥夺美国立即动武的借口,使一触即发的局面在“最后一刻”缓和下来。现在,双方达成的协议文本虽然没有公布,安南秘书长只说回到纽约后,他会立即将协议文本送交安理会;阿齐兹也只是原则表示,伊拉克政府愿意与联合国合作。然而,无论如何,这是安南伊拉克之行的重要成果,也是所有反对美英等国执意使用武力的国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在记者招待会上,各国记者反复追问安南秘书长有关核查时限、核查范围、伊拉克与联合国特委会关系以及制裁时限长短等敏感问题,安南对此守口如瓶。而阿齐兹也不承认这是伊拉克的“妥协”。这是否意味着仍然潜存一些敏感问题?各国记者有不同的看法和预测。
  记者在早餐桌上与《费加罗报》国际部副主任克路德·罗里尤交换意见。这位“老中东”同意本报记者的看法,即协议已签,但美英仍陈兵海湾,危机还在解决过程之中。联合国代表团一位记者透露,安南秘书长昨夜与阿齐兹达成协议之前,曾打电话给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通报过有关协议情况。现在,“球踢到了美国半场,关键要看美国的态度了”。
  伊拉克人对记者说,他们实在不明白,对抗焦点之一的“总统府邸”究竟有什么神秘。8处总统府邸面积加起来,也只有31平方公里,查起来并不难。记者所住的拉希德饭店与总统府近在咫尺。职业心理驱使记者非要去看一看不可。在新闻部人员陪同下,记者今晨前往阿比·努阿斯大街“共和国宫”。该总统府大门坐东向西,为伊斯兰拱门设计,相当宏伟。门前路障重重,卫兵把守,记者没有获得特别许可,只能在其门前“走马观花”。据陪同说,即使是这个正式的总统府,安南的特派代表在两周前也已进去视察过。不少外国记者在里面拍照、摄像,“已无秘密可言”。不过,记者认为,结论最好还是由联合国核查特委会去定为好。
  安南秘书长1991年就来过巴格达。7年后,他故地重游,不负众望,在危机“最后一刻”与伊拉克谈出一份“平衡”、“具体”的协议,实属不易。当他的专机飞离巴格达上空时,他有理由感到欣慰。
  (本报巴格达2月23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国将出版新书
  揭露日军侵华暴行
  据新华社伦敦2月23日电 (记者江亚平)继两年前德国发现并出版揭露南京大屠杀的《拉贝日记》后,英国即将出版的一本新书,通过一个英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上海遭日本宪兵迫害的可怕经历,揭露日军的残暴罪行。
  据《泰晤士报》23日报道,《宪兵———日本可怕的军事警察》一书将于3月12日出版发行。此书是作者雷蒙·拉蒙—布朗根据其父亲“二战”期间在上海的亲身经历而写成的。拉蒙—布朗之父詹姆斯·拉蒙—布朗“二战”期间在上海工作时曾被日本宪兵关押了3年。他决心将父亲的惨痛经历撰写成书,公之于世。现年58岁的拉蒙—布朗说,他父亲是一名苏格兰工程师,“二战”时期在上海所遭受的迫害无疑缩短了他的寿命。他父亲早先身体非常强壮,但遭到日本宪兵的拷打迫害后,身体和心灵均受到严重创伤,结果71岁就去世了。
  拉蒙—布朗说,为写成此书,他还采访了许多前日本宪兵,并发现这些宪兵有的未受惩罚,有的甚至在战后还继续在日本担任公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