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
专栏:通讯

  以权谋私炒股
  新井畏罪自杀
  本报驻日本记者 于青
  日本国会众议院议员新井将敬19日在东京港区一家饭店的房间内自杀身亡。
  今年50岁的新井将敬出生于大阪市,东京大学经济系毕业后曾就职于新日铁公司、大藏省,担任过渡边美智雄(任藏相时)的秘书官。1986年当选众议员,成为第一位韩国人后代的日本政治家。1992年以来,因倡言政治改革引起舆论注意,一度成为自民党推进政治改革组织的中心人物。
  新井死于东京检察当局预定当天晚上逮捕他之前,其死因显然与检察当局的追究有关。检察当局去年3月开始为调查金融机构与“总会屋”的勾结丑闻,先后强制搜查了几家证券公司和银行。在9月份搜查日兴证券公司没收的资料中,发现了新井炒股涉嫌违反证券交易法的线索。去年12月新井疑案曝光,今年1月新井在国会回答质询时否认自己炒股有非法行为。检察当局在掌握足够证据后,2月18日决定逮捕新井。根据日本有关法律规定,在国会开会期间,国会议员拥有“不受逮捕特权”(除现行犯罪外)。从18日上午到19日下午,东京地方检察机构正在履行国会开会期间逮捕议员的手续,即必须先后得到检察总长、法务大臣、东京地方法院、内阁、众议院全体会议认可。但在手续履行过程中获悉新井将敬已自杀身亡。
  日本法律尚无限制国会议员从事股票交易活动的条款。新井议员涉嫌违反证券交易法的行为和其他主要疑点有:
  1.借名开户头。新井将敬1995年10月使用友人名义在日兴证券公司建立户头;2.无担保借款。新井炒股所用资金是友人的借款,借款方明知新井要进行有风险的股票交易,仍提供无担保借款1.2亿日元;3.要求提供好处。新井向日兴证券公司提出必须保证他炒股赢利;4.完全委托交易。新井全权委托证券公司代为炒作。日兴证券公司方面看在新井出身大藏省,以为日后必有回报,便在交易中暗做手脚操纵股市,保证新井的户头赢利。不到一年时间内,共进行25次炒作,赢利2900多万日元。2月18日检察当局还发现,1993年以前,新井通过日兴证券公司的3个户头炒股赢利2.8亿日元,同样有暗做手脚操纵股市的嫌疑,但已超过证券交易法规定的3年“公诉时效”限期。
  尽管去年以来日本金融机构丑闻频频曝光,公众有习以为常之感,但新井事件还是引起日本社会强烈震动。首先是股票市场信誉再度大跌。市场经济讲求公平竞争,证券公司暗做手脚,为以权谋私者提供好处,其他投资者蒙在鼓里,处于任凭股市操纵者宰割的境地,普通投资者心理怎能平衡?
  其次,政治家与股票的关系再次成为议论焦点。从1988年利库路特事件政治家染指原始股到此次新井事件,表明炒股一直是政治家的资金来源,再无明确说法,依然后患无穷。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纮一今天说,站在掌握信息、言谈影响股市位置的人不应参与股市交易。今天内阁会议结束后通产相、自治相等阁僚都表示,有必要制订措施,对国会议员从事股票交易做出一定限制。持异议者认为,国会议员为了学习作为经济先行指标的股票价格知识,可以炒股。不同看法争论不休。
  再者,引人关注的是,去年东京检察当局追查金融丑闻以来,新井是继第一劝业银行一前顾问、日本道路公团一理事、大藏省银行局一职员之后自杀的第四个人,追查工作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舆论认为,新井选择自杀,客观上承认了嫌疑。尽管日本有原谅死者的风俗,但对于以权谋私者不能宽容,应该查明证券公司和银行的所有“贵宾户头”的真相,以恢复证券市场信誉,净化政治风气。
  (本报东京2月20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一批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的人道主义救援人员于18日凌晨撤离巴格达并乘车转赴约旦。这是18名联合国工作人员准备撤离时的情景。
  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20日下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飞抵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伊副总理阿齐兹到机场迎接。图为安南在机场向记者发表讲话。
  (本报电视照片)


第3版(国际)
专栏:

  安南对调解核查危机抱有信心
  法希望伊能接受国际社会建议
  克林顿称安南访伊是关键机会
  一批联合国救援人员从伊撤离
  美经济学家认为动武代价太大
  新华社联合国2月19日电(记者谢美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日动身前往巴格达前在纽约国际机场表示,尽管在外交调解和解决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上存在困难,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因为他的巴格达之行得到了安理会成员国的全力支持和充分理解。
  安南说,他将向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说明当前形势的严峻性,指出全面遵守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符合萨达姆本人和伊拉克人民的利益。
  安南还说,武器核查危机使得联合国和伊拉克间关系紧张,彼此不信任,外交调解和解决这场危机并非易事,但他的巴格达之行得到了安理会成员国和国际社会的全力支持和理解,这是外交调解成功的必要保证。
  本报巴黎2月20日电 记者果永毅报道: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前往伊拉克途中于19日傍晚抵达巴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晚在爱丽舍宫会晤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时,呼吁伊拉克接受安南带去的建议,因为这些建议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建议。
  希拉克与安南进行了45分钟的会晤后,两人在爱丽舍宫的台阶上发表了简短的讲话。
  希拉克说:“我希望通过安南的努力,智慧和理性能够赢得胜利。”他说:“无论如何,我要呼吁伊拉克接受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建议,因为这是整个国际社会的建议。”希拉克认为,联合国秘书长肩负的使命极其艰巨而重要。他相信,安南将会尽最大的努力维护和平。
  安南说,他希望能够说服伊拉克接受建议,以避免军事打击。他说,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已经就建议内容达成了一项“协议”,他此行将向巴格达转达。
  安南昨晚在抵达巴黎时乐观地表示,“我们拥有取得成功所必须的一切条件,只要每个人都怀着良好的愿望去努力争取,并决心让当地民众避免重蹈一场无谓的劫难”。
  据新华社巴黎2月20日电(记者杨京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日晚在巴黎会见了约旦王储哈桑,同他讨论了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问题。
  据安南的随行人员透露,安南在会见中对自己担负的调解使命表示“乐观”。安南认为,如果伊拉克准备与他进行认真讨论,他“拥有达成政治协议所需的建议”。
  安南已于20日上午乘法国总统的专机离开巴黎前往巴格达。
  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9日电(记者符泉生)美国总统克林顿19日在白宫对记者说,他刚同法国总统希拉克通过话,他们一致认为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的巴格达之行是能否和平解决这场武器核查危机的“关键机会”。
  克林顿重申,如果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拒不遵守联合国有关武器核查的决议,美国就一定诉诸武力。他说,为了能同国家安全小组的全体成员一起研究核查危机的问题,他已要求副总统戈尔推迟访问南非。
  同一天,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田纳西州立大学继续向公众解释美国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的理由时说,安南同伊拉克达成的任何协议必须是能使核查人员不受限制地进行核查,否则,美国是不会接受的。
  据新华社安曼2月19日电(记者夏林)为躲避美国对伊拉克可能实行的军事打击,18名在伊实施救援行动的联合国人员已于19日晚撤离到约旦首都安曼。
  负责接待这批救援人员的联合国有关机构的一名雇员对记者说,如果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调解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成功,这批人将立即返伊恢复救援工作。
  据悉,20日还将有31名联合国救援人员从伊拉克撤到安曼。
  新华社华盛顿2月19日电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除了会引起军事和外交方面的问题外,也将使美国政府在财政方面面临困难。
  据美国佐治亚大学经济预测中心主任唐纳德·拉塔吉扎克估计,如果美国对伊拉克进行空中打击,它每天将耗资1.5亿美元。如果在空袭后开展地面战争,它每天的开支可能高达10亿美元。
  他说,1991年的海湾战争时,美国军队的开支大多由别的国家承担,而这一次可能将完全由美国自己掏腰包。
  他指出,如果在海湾动武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有可能使美国政府使财政转亏为盈的计划化为泡影。此外,战争还可能改变美国政府的借贷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对美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第3版(国际)
专栏:综述

  埃及
  六次函劝萨达姆 警告美国勿动武
  力争化解危机
  本报驻埃及记者朱梦魁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赴伊拉克进行外交斡旋,埃及认为这是国际社会通过和平和外交途径解决伊拉克危机的“最后一次机会”,并与阿拉伯国家一道盼望此行成功。现在,在和平选择还是军事选择都处于倒计时的紧张时刻,为了最终实现伊拉克危机的和平解决,埃及和其他有关方面正在为避免武力解决而努力。
  为了劝说伊拉克全面履行联合国有关决议,避免军事打击,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曾6次致函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据《金字塔报》等埃及报纸日前报道,穆巴拉克17日晚在与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电话联系中,向华盛顿转达了一个重要信息:萨达姆近日在致埃及领导人的一封信中表示,他有和平解决这场危机的迫切愿望,并对安南的访问成功抱有很大希望;他认为和平解决是拯救伊拉克、也是拯救整个地区的首要的、最终的选择。为此,伊拉克方面愿与联合国就武器核查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充分合作。鉴于伊拉克继续作出新的让步,埃及和俄罗斯对安南巴格达之行的成功寄予乐观的期望。克林顿也在电话中对穆巴拉克表示,美国同样希望伊拉克危机得到和平解决,但伊拉克必须无条件、无限制地接受关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核查。
  另一方面,埃及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和有关方面也就伊拉克危机频繁联系。埃及外长穆萨和阿盟秘书长马吉德分别出访法国和伊拉克,旨在与俄、法等方面的调解保持协调,以便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同时敦促伊拉克全面执行联合国的有关决议,以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由于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努力,一些原来对美国动武计划表示默许的国家,也逐渐转变立场,强调政治和外交方式才是首要的、也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在埃及的坚持和推动下,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世界形成了反对以军事选择解决伊拉克危机的共同立场。
  在致力和平解决伊拉克危机的过程中,埃及政府顶住了来自华盛顿和其他方面的压力,警告如果因武器核查而对伊拉克动武,必然对伊拉克、中东地区和对支持和实行军事打击的国家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在此次伊拉克危机问题上,美国国会曾指名攻击穆巴拉克总统,抱怨埃及“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国竟在关键时刻背弃美国”,美国国会中的决策人物甚至提出要中断对埃援助。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2月初访埃时也对埃及加以威胁,声称如果埃及不在伊拉克危机问题上与美国保持同步,每年20多亿美元的援助将就此中止。美国的蛮横态度使埃及举国上下群情激奋,埃及各反对党派纷纷表示与政府同心协力,一道支持穆巴拉克总统对解决伊拉克危机所持的立场。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访伊之际,虽然伊拉克的灵活态度为缓和这场危机带来了一线希望,但美英等国在海湾的军事集结和在靠近伊拉克边界地区的实弹演练,仍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本报开罗2月19日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美前总统卡特强调
  发展美中关系对双方有利
  据新华社华盛顿2月19日电 美国前总统卡特19日发表讲话说,美中两国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对双方都有利。
  卡特在亚特兰大卡特中心举行的美中关系研讨会开幕式上说,美中不仅需要政府和军事之间的合作,而且需要非政府机构、大学、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合作。
  卡特认为,尽管美中在人权等问题上仍有分歧,但两国有必要在各个领域取得相互谅解。他强调,美中经济互补性强,进一步发展经贸关系对两国都有益。
  卡特指出,有些美国人担心中国的经济潜力和军事潜力可能会危及美国的安全,还有人甚至想孤立和削弱中国,“这是完全愚蠢的”。
  卡特说,他任总统期间所说的最重要的话是:“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次研讨会正好是在邓小平逝世一周年之际召开的。卡特在讲话中高度评价邓小平为两国关系正常化和中国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大约70多名企业家、学者、政界和报界著名人士出席了这次为期3天的研讨会。研讨会将向美国政府和国会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第3版(国际)
专栏:

  叶利钦祝贺“武装力量日”
  新华社莫斯科2月20日电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20日在每周例行的广播讲话中就即将到来的武装力量日(2月23日)向现役军人和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战士表示热烈的节日祝贺。
  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叶利钦总统在讲话中称赞俄罗斯军人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永远走在最前列。他说,俄罗斯目前正在建设一支新型的职业军队,这支军队是机动灵活和符合现代条件的,它不以人数众多、而是以良好的训练和技术装备取胜。
  1918年2月23日,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地群众响应列宁号召,举行群众大会,志愿参加苏联工农红军,抵抗德国对新生的红色政权的进攻。从此,每年2月23日被定为建军节———武装力量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这一传统,每年庆祝这一节日。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罗斯总理访问乌克兰
  俄罗斯总理切尔诺梅尔金19日对乌克兰进行为期两天的工作访问。俄乌领导人着重就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将于本月26日—27日对俄罗斯进行首次国事访问的准备工作以及两国经贸关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磋商。双方还讨论了俄立法机构批准俄乌友好合作条约的有关情况、黑海舰队分割协议的实施、双方联合生产AH—70军事运输机的方案等问题。


第3版(国际)
专栏:

  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友好条约
  乌克兰总统库奇马19日与正在基辅进行访问的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签署了两国友好和加深全面合作条约以及在领事、交通、环保、军事、能源等领域加强合作的11项文件。


第3版(国际)
专栏:

  波兰社会治安状况恶化
  波兰副总理兼行政内务部长托马谢夫斯基18日在议会作国内治安情况报告时指出,与1996年相比,去年波兰国内治安情况“更为严峻”,主要表现为:威胁社会治安的种种现象日趋严重,犯罪率上升,刑事案件破案率下降;未成年人犯罪剧增,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车祸数量直线上升,伤亡人数增加。据报道,1989年以来,波兰犯罪的人数逐年递增,目前达20万人之多。(本报专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墨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
  据墨西哥环境部宣布,受干燥和大风天气的影响,近3天来墨西哥伊达尔戈、瓦哈卡和新莱昂等7个州接连发生森林火灾。其中,火灾面积最小的数十公顷,最大的达上千公顷。据不完全统计,约5000多公顷森林被毁,林区受灾人口估计超过1万。


第3版(国际)
专栏:

  东非地区1000万人缺粮
  东非地区去年下半年以来先遇干旱,后遭暴雨,粮食大幅度减产,使本来就不富裕的粮食供应更趋紧张。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目前东非约有1000万人口面临粮食供应困难。(据新华社电)


第3版(国际)
专栏:

  联合国呼吁加强淡水资源管理
  新华社内罗毕2月19日电(记者徐剑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克劳斯·特普费尔19日在此间呼吁各国制定有关政策,加强淡水资源管理与分配。
  特普费尔指出,安全、清洁、充足的淡水资源是世界上每个国家维护生态环境、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球有300多处两国或多国共享的江河湖泊,但有关保护水资源的国际协议却寥寥无几。这是导致淡水资源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
  特普费尔警告说,如不从现在做起,淡水资源状况会日趋恶化,并最终导致地区性“水源战争”。
  他说,改善水资源重点应放在如下方面: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和使用水资源、进一步防治水质污染、公平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和建造大型水利项目。他宣布,各国环境部长或高级官员将于3月2日至4日在内罗毕讨论这些问题。
  据联合国有关统计数字,目前全球有17亿人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每天约有2.5万人因水质低劣而死亡。


第3版(国际)
专栏:

  俄法宇航员返回地面
  据新华社莫斯科2月19日电 在“和平”号轨道站工作了半年的俄罗斯宇航员索洛维耶夫和维诺格拉多夫莫斯科时间今晨8时52分乘“联盟—TM16”号飞船脱离轨道站,并于中午降落在离哈萨克斯坦阿尔卡雷克市30公里的草原上。
  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与两名俄罗斯宇航员一起返回地面的还有今年1月29日飞往“和平”号轨道站的法国宇航员埃伊阿尔茨和在太空失重状态下受孕怀胎的6条蝾螈。飞船还带回了宇航员们在轨道站进行科学实验的资料。


第3版(国际)
专栏:

  哥头号毒枭被捕
  新华社圣菲波哥大2月19日电(记者刁秀斌)据哥伦比亚警方宣布,哥伦比亚头号毒枭乌雷戈·卡德纳斯今天在安蒂奥基亚省里奥内格罗市被警察抓获。
  哥伦比亚警方说,乌雷戈·卡德纳斯同哥伦比亚麦德林贩毒集团头子巴勃罗·埃斯科瓦尔关系密切,后来他又加入卡利贩毒集团。自1997年起,乌雷戈·卡德纳斯就是哥伦比亚当局追捕的对象。他被指控犯有非法致富、贩毒和其他刑事罪。
  乌雷戈·卡德纳斯被捕后,哥伦比亚总统桑佩尔立即发表讲话。他说,抓获乌雷戈·卡德纳斯充分说明了哥伦比亚在反毒斗争中作出的努力。


第3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哈立德一家
  本报特派记者林皎明
  今天是星期五,是巴格达市民的休息日,也是穆斯林的祷告日。整个巴格达松弛下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下午抵达的消息,只会令有关官员和新闻记者紧张忙碌,老百姓还要踏踏实实地睡个懒觉。记者的伊拉克新朋友哈立德便是其中的一个。
  说来也巧,记者与哈立德在街头萍水相逢,几句交谈很投机,便成了朋友。瞧他,高高的个子,颇有点“帅哥儿”的风度,一脸络腮胡子更增几分阳刚之气。但是,他说起话来却像个大姑娘,带有几分腼腆。猜不出他今年有33岁,已是3个孩子的父亲,5口之家的“栋梁”。
  获得新闻部特许,记者今晨登门拜访哈立德一家。
  这是巴格达贫民区的一条小巷,汽车在巷中左弯右拐,才开到一间“工房”跟前。这就是哈立德的家。据他说,这是两伊战争前巴基斯坦劳工住的工棚,现在改为政府职员宿舍。推开破烂的栅栏门,跨进墙壁只有五合板厚的房间,只见哈立德的妻子瓦拉立刻闪入里屋。按照伊斯兰教规,主妇是不见生客的。
  哈立德见记者怕“犯规”,示意不要介意,尽管“参观”。噢,屋里面积还不算小,一个客厅、两个睡房,共约75平方米。据哈立德介绍,每月房租85第纳尔,从工资中扣除。记者亲眼所见,家里的各种必要生活设备还是齐全的,电视机、冰箱、电炉、电风扇都有,尽管已相当陈旧。一看便知,女主人是位相当会过日子的人,家里收拾得很干净,安排得很妥帖。
  客厅中的热情交谈,从哈立德一家的日常生活开始。
  哈立德是三代巴格达人,从小家境不算富裕,读完中学便考进电讯技校。现在,他是伊拉克交通通讯部下属机构的一名技术工人,每月工资5000第纳尔。哈立德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政府每月给公务员配给面粉36千克、茶叶0.5千克、肥皂10块、白糖5千克,将这些食品、用品购买完,大约还剩2500第纳尔。也就是说,他每月领到的现金工资不足2美元(1美元兑换1500第纳尔)。市场上,1千克肉的价格为3600第纳尔,哈立德一家已经几个月不沾腥味儿了。
  记者后悔莫及。昨晚到儿童玩具店给他的两个儿子选购的礼物,是两个玩具手机,价值5000第纳尔(约3个多美元)。早知真情,何不买些上好的羊肉回来,让孩子们饱餐一顿!
  幸好,哈立德在两伊战争前由父亲资助以3万第纳尔购买了一辆旧汽车,救了全家的命。3万第纳尔,现在只够买10千克肉。哈立德早晚和公休日便开出租车,贴补家用。他悄声告诉记者,开车每月能挣4万第纳尔,比周围邻居的日子强多了。
  话说到这里,里屋开始有动静。两个儿子,一个叫欧玛尔,5岁,一个叫亚西尔,4岁,一前一后跑了出来,在父亲的呵斥下跟记者打招呼,拿上“手机”便对讲起来。随后,一位身披黑纱的少妇轻轻从帘后步出,轻声道好。这是记者受到的“最高礼遇”。在阿拉伯传统家庭,主妇亲自出来接待客人,那你便是“上宾”。
  两个孩子的欢乐以及主妇脸上的笑容,令记者感到宽慰。在这种场合下,记者不愿再提及哈立德痛心的往事。别看他年纪轻轻,却已两次上战场,从死神手指缝里逃出来。10年前,他刚参军,便被派往伊朗前线,端着步枪冲锋,7位战友一次冲锋便再也没有回来。7年前,他又被送往科威特前线。“这一仗更难打,”他说,“整个战争期间,我没有见过一个敌人,也没有放过一枪,他们从天上打我们。”记者相信这是真话。
  采访时间很快就到了新闻部限定的最大值。记者走出破栅栏门,不停地向哈立德及女主人挥手,心里默念着:愿真主保佑这个幸运而又不幸的家庭。
  (本报巴格达2月20日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