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2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副刊)
专栏:

  新年的钟声
  谭仲池
  新年第一天,我起得很早。
  曙色刚刚爬上窗棂,我就披衣坐到书桌前。只因一个作曲家的约稿电话,便让我梦魂萦绕,思绪万千,久久难以成眠。是什么时候入梦的,我不清楚,但醒得早却是事实。置放在书桌上友人送的“电脑万年台历”告诉我,此时已是六时整。这位赠送台历的诗人善书法,还用极风华的笔触写了一行小字,用透明胶贴在台历的右上角:
  “春天属于早行人。”
  他不一定知道我有早起的习惯。
  许是他自己就有早起的习惯。
  远处传来了火车站的钟声,钟声非常清晰,正好响了六下。早晨的钟声远了,淡了,消逝了。可我心中却很不平静。这时,铺展在桌上的稿纸,跳跃着从我心中蹦出的文字:
  听那新年的钟声
  回响在巍峨的高山上
  蓬勃的太阳在钟声里升起
  绿色的世界充满金色的向往
  苍松挺立云巅
  山鹰展翅飞翔
  在阳光下闪烁的森林
  多像边防将士的形象
  这里有彩色和安宁的生活
  永远在共和国大地上流淌
  听那新年的钟声
  回响在辽阔的田野上
  浓郁的酒香在钟声里飘散
  美丽的乡村铺满斑斓的霞光
  镰刀收获富裕
  箩筐装满欢畅
  在春风里播下的种子
  那是农民美好的希望
  这里有丰收和甜蜜的喜悦
  永远在共和国的大地上流淌
  慢慢地乳白色的窗帘上泻满了晨阳洁白而温柔的光波。桌上台历的电子钟依然是那样有节奏地旋转着指针。那指针也仿佛是一个小小的钟锤,在敲着有节奏的钟声,召唤、激励我们跋涉的勇气和步伐。
  我想,这首歌词就叫《新年的钟声》。
  有晨风吹动窗帘轻荡。兴奋的我拉开窗帘,推开了玻璃窗门,眼前顿时展现一片青翠和湿润的风景。庭院的树木枝头已绽放着春意的新绿,全然没有了冬天的感觉。几天前,天空偶然飘拂几丝雪花,也让温暖的阳光瞬间融化了。
  人总是和自然一道跋涉的。
  永远总是起点,永远没有终点。
  日历上的钟声每天都在告诉我们,离新世纪的门槛不远了,留下的岁月应该更轰轰烈烈。今天上午,我就要随领导去走访一个困难企业,心情自然有几分沉重。这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已全部显露出来,我们的企业确实面临着改革和脱困的严峻考验。
  窗外的景色随着太阳的升高在不断变化着色彩。站在阳光下的树木花草用自己鲜亮的颜色,在鸟儿的欢叫声中书写着欢乐的光彩和对春天的憧憬。
  现在,我乘坐的中巴车已奔跑在洒满阳光的高速公路上。我坐在车窗边,凝望窗外铺满绿色紫云英的田野,任飞翔的思翼,掠过阳光清风和蓝天白云与飞雁的絮语,去思考伸向远方的路。
  我眼前的脉脉苍山和绿树掩映的农村新楼或动或静,或近或远,或淡或浓,全都覆盖在一种热烈和激动的自然界律动的绿色生命的波浪之中。我惊叹自然和人共同创造的世界之美妙、多彩、壮丽、热烈、丰厚、奔放。欣赏着这鲜活的自然风光,让人感受着一种庄严的心灵洗礼。虽然心头仍沉淀着深深的忧患感情,可我意志的城墙已经在心中耸立了起来,而且还在延伸,一直奔向遥远的灿烂里。
  大自然的生命之钟发出的钟声,已在地底和江河的波浪上滚动轰响,它正化做春天的七彩斑斓去编织人类最美好的诗章。
  不一会儿,我们便来到了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的煤机厂。在厂区我们握着职工们一双双手,心情很激动。虽然工人们仍在倾诉着企业面临的亏损和职工生活的困难,但我们也从他们的眼神里鲜明地看到了他们决心摆脱困境、寻求发展的信心和力量。正像那位下岗后在一家私人企业做工的女工说的:“我现在的月工资比丈夫在厂的工资还多一百多元,我认为这也是一条路。”这位中年女工的话很朴实,她讲话时表情显得很坦然,就像春天的湖水映着明朗的天空和飞翔的燕子,显得更加清澄和亮丽。
  新年的钟声,新世纪的钟声,时代的钟声,自然界的钟声,已经在人们的心中轰鸣,谁还会站在屋子里,望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抱怨、徘徊、茫然呢?!


第4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征文

  不以善小而不奖
  凡夫
  出租汽车司机李为昌发现乘车的老人把一顶帽子忘在车上了,车已开出几里地,又折回去送给老人;交通警察程宝群当向导,步行往返几里路,把深圳客人领到他要去的地方。为此,湖北襄樊市召开表彰大会,市委书记、市长亲自为他们挂花授奖,文明委授予他俩“文明使者”称号,号召全市人民向他们学习。
  为区区两件小事,如此兴师动众,值得吗?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说,值。很值。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会遇上几件大事,但却免不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小事。遇到的大事,自然会叫人刻骨铭心;有时遇到的小事,也会使人终身难忘。特别是出门在外、置身他乡的时候,一些小事能让人如坐春风,有的小事却会使人如坠冰窖,叫人急死,气死,恼死。
  十多年前,我们到厦门出差。第二天一大早要赶火车,眼看离开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可是我们却找不到路如何走。几个人正急得跳脚,这时,一位热心的大嫂走过来,拐弯抹角穿过几条巷道,把我们领到了火车站。奖励程宝群,我自然又想到了那位厦门大嫂。和深圳客人的相同经历和相同感受,使我要对襄樊的做法由衷地叫一声:奖得好!
  还有一次,我到一个特大城市去开会。出火车站后,上了一辆出租车。上车不久我就发现不大对劲儿——没走多远,计程表便已指到了四百多元。果然不出所料,出租车在一个偏僻而又黑乎乎的地方停下来,狠狠地“宰”了我一刀。奖励李为昌,我就想到了“宰”我的那个司机。和帽子失而复得老人的相反经历和感受使我做出判断:授予李为昌“文明使者”称号,授得对!
  人们常说,一个人代表一座城市。这话虽然不那么准确,但确实很有道理。这是因为,我们到一座城市,常常是通过和人的接触来感受一个城市的。厦门大嫂,使厦门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让我们终生难忘;宰人的那个出租车司机,使那座大城市给我留下了另外一种印象,也使我难忘终生。襄樊市委、市政府奖励了两个做小事的市民,似乎有点小题大做,但这个小题大做做得好,它意在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和“我就是这座城市”的文明意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小事做起,在各自的岗位上,为自己相识的或素不相识的人送上一份关心,一份方便,一份温暖,一份爱心,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社会,不就会充满灿灿阳光和暖暖的春风?我们的生活不就会更加美好?
  一个人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不容易;一个人能够自觉地做好每一件小事也不容易。
  “文明使者”不以善小而不为,为得有道。
  领导者不以善小而不奖,奖得有理。
  (作者单位:湖北襄樊市委宣传部)


第4版(副刊)
专栏:

  读雪
  杨国显
  雪花
  透过新年的钟声我看见
  博大而恢宏的音流
  展开光芒万丈的白色巨翅
  在天地间悠悠翔飞
  哦古老而又年轻的日历
  穿越时空隧道
  照耀唐诗宋词
  彪炳着华夏文明呵
  纷纷扬扬了千万年
  静静地落下来无声无息
  我伸手托起一片
  凝眸看时
  一面是历史的结束
  一面是纪元的开始
  雪野
  在西域以西
  忽见皎娇处女
  楚楚动人地裸露着原野
  甜甜睡姿
  美丽得令人颤栗
  丰盈的躯体向天际铺展
  冰清玉洁的肌肤
  映入眼帘
  是谁离去的时候
  一串脚印
  省略了赞美的诗句
  雪橇
  握住冰天雪地轻轻扬鞭
  犬吠鹿鸣或者马嘶
  都可以响亮地拉起
  人类的向往执著地前行
  便有了长长的诗歌
  漫过古朴的民风
  一次次照亮我们的视野
  令人诵读辞旧迎新的含义
  就这么沿着崭新的走向
  匆匆地赶路间或大喝一声
  春天离我们越来越近
  寒冬离我们越来越远


第4版(副刊)
专栏:神州情思

  梁园雪韵
  张琳璋
  雪下得好紧。
  仿佛置身梨花阵中,周天尽是亮晶晶、白闪闪的梨花瓣儿,但那雪又远非梨花可比。梨花没有它的轻盈的舞姿,没有它的绵软的体态,没有它的透明的秀色。它轻盈、绵软、透明作一团,白绒绒的,从缥缈的广漠的天宇纷纷扬扬而来,给人间带来无穷的美妙和诗意,而毫无寒冷的气息。
  我冒着这漫天的大雪一游开封梁园。
  梁园又叫兔园,是汉孝文帝的少子梁孝王刘武的御花园。汉代以前,这里已经是很有名气的古迹了,早在春秋时期,晋国的大音乐家师旷就曾在这里鼓吹奏乐,因此有“吹台”古迹流存后世。梁孝王刘武就以“吹台”为轴心,在这儿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筑造猿岩龙岫,豢养珍禽异兽,种植松柏桐竹的。如今,梁园遗址已开辟成古城开封的一处公园,公园里有着优美的景观,幽雅的环境,一年四季都有应时的花木争芳斗妍,悦人耳目。但我更怜爱它的雪韵。
  雪中游梁园,最宜人的去处莫过于畅游古吹台。
  昔日花木掩映的幽径此刻已然融入银色的世界,齐胸的冬青,参差的乔木,已然着上了银装。纷扬的大雪像一位热情的少女精心装扮着它们的容颜,而且不断地变幻着,每一个变化都有着难以言状的美妙和神韵。我沿着这蜿蜒的幽径一路行来,脚下的暖雪已然有半尺多深,皮鞋踏在上边,发出吱吱的脆响,留下深深的脚印,走不多远,回头看时,那脚印已然被雪花覆盖,只留下一抹隐隐的痕迹。
  吹台很高,拔地数十丈,远远地,我便看见那巍峨的殿宇,冰雕玉琢的一般,晶莹碧透地耸立在这漫天大雪之中,这时候,我忽然想到苏东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诗句。是呀,我此刻真有一种置身世外,飘然欲仙的神奇的感觉。
  “三贤祠”是我最感亲近的地方,每次游梁园,我都要兴致勃勃地徘徊“三贤祠”前,与古人结伴神游,仿佛屈子“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一样,我吟其诗而踏其步,和其韵而发狂吟,不亦乐乎!
  “三贤祠”者,是因纪念唐代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过汴州登吹台而名之的。三位大诗人以超世之才,怀济世之志,抱负远大,心怀国家,而郁郁不得一展其才,一抒其志,一报家国,于是登吹台一驰襟怀。这个故事,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段令人发浩叹的佳话,来到此间,谁能不心驰神游于往昔呢?
  李白有《梁园吟》一诗记叙这一件故事。那诗道:“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杜甫在《遣怀》里也曾叙及此事:“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三位大诗人之中,我尤其神往于边塞诗人高适。据文学史记载,高适“早岁家贫,客游梁、宋间,落拓失意。”可知他与李、杜吹台歌咏的时候,正是他落拓失意的时期。高适的诗,少雕琢而重真情,音调高亢而语言整饬,于雄健奔放中见气势,慷慨激昂中见精神,后人评价他的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我是很钦佩其人其诗的。
  伫立三贤祠门楣之下,仰首向天,漫天大雪正纷纷扬扬地蹈舞。雪啊,鲁迅先生呼之为“雨的精魂”。人类自有文字记载以来,都把雪视为祥瑞之兆,在它的身上,寄寓了人们多少对于生活、未来、前途的希冀啊!三位落拓失意的大诗人,在这个一抒襟怀的地方,把酒歌吟,竟然成了后人永久纪念的所在,这是什么原因呢?诗人们把其精神心志融会于家国,变成家国的精神心志,融会于时代,化为时代的精神心志,即使不能得志于当时,也永远启迪昭示于来者。后人之纪念诗人,以“三贤”名之,我想那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第4版(副刊)
专栏:

  放开歌喉唱新春
  “这多情的土地,我深深地爱着你……”
  十年前,当中国歌剧舞剧院优秀演员孙禹,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赴美求学之时,心头久久回荡着这深情的旋律。
  十年后,当作为旅欧美中国籍著名低男中音青年歌唱家,他带着鲜花和荣誉,踏上重返祖国的归程之时,胸中依然激荡着久久不息、动人心魄的旋律。
  孙禹旅欧美十年,为艺术而拼搏。正当中国文艺园地阳光明媚、百花盛开之际,孙禹走来了,重返中国歌剧界。日前在京举办的孙禹旅欧美十年歌剧生涯回顾独唱音乐会,为新春伊始的首都文化演出增添了新的篇章。
  李维娜撰文摄影(附图片)


第4版(副刊)
专栏:

  唱起秧歌
  杨春茂
  绿水青山如画屏,大田?秧喜盈盈。
  秧歌一曲上青天,字字句句都是情。
  哟嗬哟嗬嗬哟嗬嗬,嗬嗬哟嗬嘿!
  …………
  清早起来把门开,凉风悠悠吹过来。
  头上青丝风刮散,脚下罗裙风吹开。
  耕田小伙哈哈笑,凉风戏弄小乖乖。
  哟嗬哟嗬嗬哟嗬嗬,嗬嗬哟嗬嘿!
  …………
  久违了,故乡的秧歌。
  说起秧歌,人们自然会想到东北大秧歌,陕北秧歌。那粗犷,那豪放,那火爆的风格;那且歌且舞,人人都能参与的形式;那简单而又可以无限重复的曲调,给人以激情,给人以向上的力量。融入秧歌队中,人世间的一切烦恼都随那火爆的节奏烟消云散。
  我这里说的秧歌,则是川东农民在稻田中?秧时由一人领唱,多人帮腔的山歌。它产生于劳动,配合劳动而存在,直接融进大自然中,从目力所及中采撷素材,即兴抒发,随意挥洒。
  如果说东北秧歌是雄,陕北秧歌是火,川东的秧歌则是柔、是水、是情。因为它是在春雨中唱,在水田中唱,以爱情为题材。它给艰苦的劳作赋予了诗意,用古老的民间艺术把劳动的艰辛化为激情。
  川东多水田。五月端午节前后,春风吹拂,细雨滋润,稻苗已绿满田中。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稻田中的稗子、杂草也伴随着秧苗勃勃生长起来。而这时秧苗已开始坐蔸。为了去除杂草,促使秧苗根系发达,就需要?秧了。而此时稗子、杂草和秧苗生长在一起,真假难辨。秧苗刚开始长牢,加之梯田层层,不便使用机械,只能草用手拔,根用脚踩。时令不等人,?秧相差几天产量就大有区别。故历年来 秧都是集体行动,解放前如此,“公社化”时如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亦然。这种劳动非常枯燥,需要一种文化的、艺术的、刺激的东西来调节。劳动创造艺术,秧歌即在这种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劳动创造艺术,艺术形式也必须适应劳动的特点。数十人在一起,有老有少,有男有女,难以同唱一首歌。于是有了川剧帮腔那种一唱众和的特征,领唱与合唱交替、重叠。领唱的旋律自由、舒展而富于华彩。众和的部分紧促、规整、有节奏的呼应。秧歌不是为了在舞台上演出,而是在劳动中情感的自然抒发。领唱者俗称“歌头儿”。“歌头儿”是天才的艺术家。不但要有高亢嘹亮的歌喉,能耐劳苦的强壮体魄,更要有即兴创作歌词的艺术才能。所以秧歌的“歌头儿”大都高大健壮,仪表堂堂,嗓音宏亮,机敏过人。他能从目力所及中信手拈来创作素材,即兴编成押韵的歌词,套上流行多年的各种曲调随口唱出。“歌头儿”领唱的歌声刚落,田中劳作的男女老幼立即竭尽全力喊出高亢激越的帮腔……哟嗬哟嗬嗬哟嗬嗬,嗬嗬哟嗬嘿……
  这是山野之歌,这是劳动之歌。它以大自然为舞台,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或婉转秀丽,或高亢入云。悠扬悦耳的歌声与天地共鸣,在绿水青山间回荡。
  端午节前后,正是女儿回娘家的时节,田间小路上,常见俏丽年轻的小媳妇用竹编的背兜背着牙牙学语的胖娃娃,撑着红油纸伞款款而行。年轻健壮的女婿用箩筐挑着腊肉、咸鸭蛋、香肠等礼物,乐悠悠地跟在后面。此情此景,即使不是诗人,也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此情此景,自然也会成为秧歌“歌头儿”领唱的最好题材:
  送哥送到二里塘,莲花盛开遍地香。
  路边野花你莫采,家中自有桂花香。
  ……常常见到俏丽的小媳妇小女婿羞得急步转过山塆不见影了。嘹亮的秧歌还追着他们在山野间回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川东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秃山重新披绿,碧水悠悠长流,“文革”中被批判为“黄色下流”的秧歌,在沉寂了好多年后又在巴山蜀水间回响起来。荡去生活中的劳累,唱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绿水青山锦绣天,花开花落又一年。
  齐声同唱春光好,唱出人间景万千。
  山山岭岭坡连坡,村村户户箩连箩。
  仓仓囤囤谷堆谷,男男女女歌连歌。
  愿秧歌世世代代唱下去,愿明媚的春光永驻人间。


第4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两朝天子》研讨会在京举行
  新年伊始,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和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在海峡两岸同时推出了新年新书——台湾作家林佩芬的历史小说《两朝天子》。为此,日前北京文学界、史学界人士特地举行座谈会。
  《两朝天子》分为上卷“土木之变”、下卷“南宫复辟”。
  与会者认为,《两朝天子》以历史为筋骨,有着极其真实的历史框架。明朝的宫廷骨肉相残,宦官专权,蒙古鞑靼、瓦刺两部争雄,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大家肯定作者运用纯熟的现代小说技巧,加之清丽、典雅的笔法,细腻地刻画出大时代下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探讨了纷乱时代背景下历史与命运、人性相互纠葛的壮丽与无奈。
  《两朝天子》的作者林佩芬,1957年生于台湾基隆,满族人。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1977年,开始创作。八十年代致力于历史小说的创作,九十年代初,随着她第一部历史小说《努尔哈赤》的出版,被誉为“小高阳”。近年《天问》的问世再一次震动了台湾文坛,被台湾传媒称为“开启两岸历史小说新境界,近年来最具耀眼光芒的女性历史小说家”。


第4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故事和人
  丁亚平
  将近二十年前,我第一次听一位读书很多的大学同学谈起金庸时,便特别注意到了金庸的这部叫《连城诀》的作品。《连城诀》虽仅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在金庸创作的武侠小说中,不算长,但它以作者自小熟识的一个叫和生的老人的冤屈为蓝本,发展演绎而来,富有感受和情绪色彩。既具千变万化的情节性,又带有显而易见的思考人生、社会的丰富意味,颇得作者偏爱。我后来几次读金庸,对这部不很长的小说,也印象深刻,觉得它足以触发我们关于写作以至人生的诸般感慨。
  这部小说,环环相扣,大智大趣,从一开篇就显得十分紧凑,波诡曲折,煞是好看。但是作者的着眼点在写故事,更在写人。我们知道,一些大作家,包括像欧洲的拉伯雷、菲尔丁、司各特、大仲马、雨果等故事性小说家,其能在世界文学史中占一席地,并非由于他们的小说中情节的离奇,而是由于书中人物的生动。能创造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是小说家极高的文学才能。我想,某种意义上,金庸小说创作过程中追求的恰也在此。像这部《连城诀》,作者着意使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让读者想一究结果而紧紧相随,同时,对故事人物也不琐琐描画,略有轻忽。作者笔下众人物,如质朴仁厚的狄云,纯真善良、不涉算计的戚芳,同树异枝、奸滑与市井气不言而出之万门弟子,等等,均细细勾勒,曾无一格,委曲必尽,各个个性鲜明,形象生动。颇见作者讲述故事之幻,更可见其摹写人物之妙。
  值得注意的还有戚长发、万震山、言达平及凌退思等人的描画。他们一显山露水,往往都是浑身本领,武功高强,俨然一代严气正色、白眼傲物的师尊高人。但是,他们形意甚邃,参伍互映,戚长发谨忍而阴鸷,万震山凶狠而善诈,言达平狡黠而触邪,凌退思贪欲熏心仿佛禽兽,且各有其所用心。可作者却并未开始即发其真,让他们全都显露本相,更未正邪、善恶、忠奸分明地脸谱式地去描写人物。在作者看来,人物性格简单,缺乏层次和灰色地带,便是文学创作的失败,是对生活真实的违反。他认为在人间社会中,善与恶是复杂交错在一起的,在这个社会中没有谁是百分之一百的善人,也没有一无是处的坏人,恶人中也有善的一面,善人中也有坏的方面,作者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真实地写出来。
  我还注意到金庸在谈到《连城诀》中的丁典这个人物时曾说,“丁典的爱情既高尚又深刻,自具风格”,他和凌霜华的情史,两人的性格,“都是卓荦不凡,算是第一流的”。此语诚然。丁典武功盖世,视功名金钱为粪土,历尽痛苦,面对命运的残酷,以生命惨遭折磨蹂躏为代价,用全部心灵和血肉之躯去爱他所爱的人,情切不能已,令有情者肠裂,他所挚爱的霜华,为爱同样不顾流俗,遍尝生死荣辱,与艰难生存和不公正命运做殊死搏击。他们奇异而深刻之爱情,确乎是带有精神乌托邦的气质,富于异样的动人的品格,让人留下永不能忘的深刻印象。狄云的感情心路则有不同。最初,他和戚芳一起,深怀一个乡下人的幼稚与单纯、真诚与梦想,进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竟遭遇意想不到的生存与情感变故。善良的戚芳善却未获善报,让人感叹。有棱有角、逐步确立起人的自尊的狄云,不顾风险,不顾疲倦,坚毅不屈,执著前行,深心里的无根无靠无安全之感,却始终挥之不去,最后完成友人心愿,大仇得报,毅然返回雪谷。尽管有人间红袖相守,其“曲终”意味,却摆脱不了寂寞苍凉的感慨。
  重温金庸,细读这部《连城诀》,我再次想起多年前,那位第一次向我介绍金庸武侠小说的同学。这位大学同窗,酷爱读书,课堂内外,走路,吃饭,以至上厕所,站着蹲着,均手不释卷,聊天侃山,也是好手。他人缘也很好,平时对人满腔热忱,具有他很推崇的金庸作品中人物的侠义心肠。我一亲戚在部队任职,为换防需要我代转运大宗行李物件回家乡。我请他帮忙,他二话没说,借了板儿车,光着膀臂,在烈日下拖运行李,帮我完成了这件当时我一人难办的事情。后来他毕业分到南京郊区的一所中学,不教语文,却教了体育,再后来,又钻研起法律来了,成了业余律师,帮我的一个同学打过官司。前几年,我曾去他工作的学校看过他,他略显老态,但言谈之间,对武侠的爱好及深心里的武侠梦不失,这使我感到些许心安。这次读《连城诀》故事与人,书内书外,不自禁地想到他,顺此稍叙回忆点滴,以作为对这位同窗之纪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