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青年兴业领头人风采
  编者的话
  引导、扶持和培养一大批青年兴业领头人,领办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和个体等多种形式的企业,直接吸纳下岗青工就业,是共青团组织促进下岗青工再就业的基本形式,也是共青团组织参与再就业工程的优势所在。前不久,团中央已做出决定,到2000年要引导、扶持、培养2000名青年兴业领头人,帮助10万名下岗青工再就业。这里介绍了两位青年兴业领头人的事迹。他们下岗后不等不靠,勇敢地走向市场,艰苦创业;事业成功后,不计个人得失,积极为安置下岗职工奔波、忙碌。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当代青年自强不息、为国分忧的精神风貌。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王宝庆
  三轮车蹬出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唐维红
  我叫王宝庆,今年33岁,助理工程师。1984年由南京机电专科学校热处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安阳机床厂工作,1996年11月下岗。按说,我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已有一定的认识,心理上也有了一些准备,可一旦下岗的现实摆在面前,我心理上的一些脆弱和不适应就一下子显现出来。我毕竟是在工厂工作了13年,过惯了工厂上班、家庭休闲、接送孩子的三点一线式的生活,现在离开了亲切的工厂,离开了熟悉的岗位,一时失去了生活的保障,今后该咋办?
  一连多少天,我都在苦思冥想,四处收集信息,寻找生活的答案。一天,一对来家串门的邻居谈起他们的苦恼事,因为接送小孩上学,夫妇俩经常影响工作。我从中受到了启发,来了灵感:何不办个家庭服务社,专门接送孩子入托、上学,这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重新有份工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于是,我拿定主意就这么干了!
  接送小孩得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既要安全美观,又要舒适耐用;此外,还要租赁房屋,安装电话。我粗略地算了一下,最少要有2万元才能支撑起这个摊儿。2万元,这对于待岗在家的我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钱从何来?认准了的事就要干。我四处奔波,求亲告友,总算筹到了必需的启动资金。
  为节省开支我亲自动手设计了车辆样式,把六辆普通三轮车加宽加长,并用色彩艳丽的皮革搭起半封闭的车篷,车厢内包上了软座,铺上了地毯,四周贴上卡通画,挂上了悦耳动听的风铃。我联络了6名下岗职工,满怀希望地出车上路了。可谁知事与愿违,在一个个小学和幼儿园门口,任凭我和同事们苦口婆心地对孩子家长大讲这一服务项目的益处,得到的都是一张张不理解的面容。一个星期过去了,仍没有接到一个小朋友上车。我又想借助商务宣传来扩大影响,于是急匆匆地花了1000多元印了几万份广告,到处张贴、散发,可还是没有拉到一个小乘客。两个职工看到这种情况泄了气,先后炒了我的“鱿鱼”。当我心灰意冷想就此罢手时,我的邻居把自己的孩子送上车交给了我。为了赢得家长们的信任,我诚恳地对家长提出,免费试送一星期,家长随车监护,看是否安全准时。从此,我一天四趟接送孩子上下学,以真诚周到的服务赢得了顾客,服务社的业务逐渐开展起来。
  我每天早上5时起床,简单吃点饭,就蹬车上路了。冬天顶着凛冽的寒风,夏天迎着如火的骄阳。有时小孩中午下学晚点,我就赶不上吃午饭了。下午学生要扫地、补课,我就在校门口耐心等上一二个小时。有时放学后小孩家里没人,就把他们领到自己家,辅导他们写作业。小孩饿了,拿自家的点心给他们吃,直到家长接走孩子为止。我不管分内分外,只要方便家长、有利孩子的事就做,不管多辛苦也要保证孩子安全、舒适、准时。这一切自然得到了家长们的赞扬和感谢。
  创业难。记得前年隆冬的一天下午,我顶着凛冽的寒风,照例去学校接一个小学生,等放学铃声响过很久,还是不见他,我焦急地到处找,就是找不见,我的心开始悬了起来,经询问教师才得知孩子的去向。为接送这个孩子我在寒风中整整等了3个小时。当我把小孩子送到家后,家长满脸的不高兴,并带着责备的口气说:“怎么回来这么晚!”当时,我想跟他解释一下,可嘴唇冻得发紫说不出话来。在回家的路上,委屈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后来,那位家长了解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到处为我宣传,还主动介绍了几位新客户。
  通过艰辛的劳动,家庭服务社在困境中终于成长起来。目前,服务社投资已超过3万元,拥有专用三轮车22辆,接送着109个学生。服务项目也由单纯的接送学生,扩大为家电维修、管道维修、拆洗被褥等40多个,32名下岗工友在这里实现了再就业。
  回顾这段经历,我深深地感到:下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从痛苦的情感中挣脱出来,不能从陈旧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只要正视现实,更新观念,大胆地走向市场,就一定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我设想以接送学生为起点,以家庭服务为基础,团结一批下岗职工把服务社发展成一个股份公司,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用三轮车蹬出一条再就业、再创业之路!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王柏林
  百万家业安置万名下岗职工
  孔维国 王斌协
  王柏林,曾经是郑州市印染厂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1990年,郑州市印染厂已处于半停产状态,他成了一名下岗职工。
  下岗后,王柏林筹借了一笔钱,投身商海,先是小打小闹,后来做起了纺织品批发生意。几经风浪,几度拼搏,到1996年,他已家产逾百万。
  就在他品尝着磨难之后商业上成功的喜悦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开始关注下岗职工的生活状况。他的心被下岗职工的艰难处境震颤了。他下定决心:用自己赚到的钱为下岗职工做点事情!
  1996年8月8日,在郑州市人民政府、市劳动局的支持下,王柏林在河南省工人文化宫挂出了一个牌子———郑州市新兴下岗职工生产自救服务中心。
  新兴中心的口号是“工友帮工友,永远手拉手”;新兴中心的原则是“双向免费”:既不向下岗职工收一分钱,也不向用工单位收一分钱。
  “下岗职工找工作不花钱!”新兴中心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免费服务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不几天就传遍郑州市的大街小巷,到中心寻找工作机会的下岗职工很快挤破了中心的门槛。
  中心实施的第一个项目是安排310名下岗职工到交通监理岗执勤,配合交警维护交通秩序(指挥非机动车辆和行人)。报名的第一天,600多名下岗职工挤满了小小的服务中心,连走廊上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1996年8月27日,310名特困下岗职工走上30个主要交通监理岗,成了“编外交警”,一丝不苟地配合交警指挥过往车辆和行人。
  新兴中心免费为下岗职工介绍工作的义举很快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1996年10月1日,河南省省委书记李长春到新兴中心视察。李长春充分肯定了中心的工作和成绩,称赞说:“你们在再就业工程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走出了一种新的机制”,并勉励王柏林:要办成一个以下岗职工为主的集团化企业,就叫“创业集团”。市有关领导也当即拍板:市政府给你们特批一个200台规模的出租汽车公司,政策向你们倾斜!
  同年11月26日,河南创业出租汽车公司(郑州市政府实批100台车)成立,一批特困下岗职工欢天喜地地做了“的哥”、“的姐”。
  李先武是新兴中心安置的第一万名下岗职工,现在省委机关幼儿园当炊事员。这位33岁的下岗大哥说:“俺爱人陈晋华也是中心帮找的工作,要不是王主任,俺两口儿怕还没有工作呢!新兴中心给找工作时不收一分钱,还根据家庭远近考虑工作单位,想得可真周到!”
  截至1997年12月10日,新兴中心已接待了13369名下岗职工,为其中10548人介绍了新的工作。另外,中心还与438家用工单位和342家求职单位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
  超负荷的工作累倒了王柏林,累得他躺到医院里挂吊瓶。但挂吊瓶从来都是安排在夜晚,因为他第二天还要到中心上班。
  王柏林不要命的工作热情和作风感染了中心的每一个人。他们的工资很低,1997年4月以前每月只领280元钱,现在也只400来块钱。但没有人喊苦喊累,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
  王柏林身上常带着两样东西:西瓜霜和存折。西瓜霜是用来润嗓子的,存折是用来“润”中心的各种支出的。一年多下来,他的存折上少了近百万元。
  王柏林的目标很大,但他面临的问题也很多。现在,他想创办下岗职工自己的实体,而手头上的资金已很有限。
  不过,王柏林没有退却,依然是信心百倍,豪情逼人:“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我就一定要把新兴中心办下去!存款花完了,就卖掉我的本田轿车;再不行,我还去做生意,等赚了钱再回来接着干……”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图片新闻

  下岗以后
  ?为帮助下岗职工提高参与再就业的竞争能力,北京市东城区妇联与成人教育局免费为下岗职工提供技能培训。图为下岗女工电脑培训班。
  ?梁京义1997年从北京市整流设备厂下岗后,凭着驾驶、机修等技能,很快就在北京金星通讯有限公司实现了再就业。他被北京市总工会树为再就业典型。
  ▲青年女工高岩两年前下岗,靠精湛的毛线编织手艺在激烈的竞争中战稳了脚根,实现了再就业。现在,她在北京姐妹茶缘成立的巧巧手编织社工作。图为高岩(左)正向下岗姐妹介绍自己自谋出路的体会。晓力摄影报道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司季红与互助柜台
  钟青志
  1994年冬天的雪,给美丽的北国城市牡丹江披上了银装,却也给一些人增添了忧虑。他们下岗了。黑龙江的冬天严寒刺骨,他们的冬天更难过。
  牡丹江市的有关领导心里火烧火燎。大家出主意,想出一个办法:发挥个体私营经济的作用,在个体青年中开展青年志愿者“扶贫互助柜台”活动,帮助生活困难的待业、下岗青年从事个体经营,使他们能够逐步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
  全市第一个挂出“扶贫互助柜台”牌子的,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市场23岁的个体户司季红。还没到新年呢,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刘淑芹是待业青年,到东安市场来买东西,看到“扶贫互助柜台”的牌子后问司季红:“你真的扶贫吗?”
  刘淑芹家经济条件不好,全家五口人,靠父亲打更的100元收入养活。母亲又动了三次大手术,欠债近万元。刘淑芹想干个体,可是一没本钱,二没经验,心里着急上火好久了。两人围着厚厚的大围巾,一个在柜台里头,一个在柜台外头,谈了一番。司季红说:“我会尽全力帮助你的。”这样,刘淑芹成了司季红的第一个帮扶对象。
  有了两年多做生意的经历,司季红知道,干个体,资金、货源、经验三样东西是关键。她就在这三个方面帮助刘淑芹,先借给她1200元钱,并领着她进了一些本小利大、销路好的小商品,又设法在七星街市场为她挤出一个摊位,领她带着货去卖。
  刘淑芹从来没有抛头露面过。刚开始时,她一见有人来就直往司季红身后躲,也不知说什么。司季红只好一边替她卖货一边为她做示范。经过几天的锻炼,她也慢慢学得胆大起来。司季红就又教她如何分析市场,进什么样的货卖得好、卖得快,使她也学会了进货。
  临近春节,既是生意最忙的时候,也是东北最冷的季节,最低气温在零下35摄氏度左右。七星街市场是一个露天市场,每次卖货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东北风吹在脸上,冷极了。厚厚的棉衣也很快被冷风穿透了,穿在身上像一张湿纸。刘淑芹被冻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对司季红说:“今天别卖了,反正也不差这一天。”司季红说:“做买卖是件苦事,有时候还要冒风险。如果连眼前这点苦都吃不了,还不如趁早撤摊算了。”
  司季红把柜台交给妹妹,带着刘淑芹卖了两个月的货,帮她赚了1000多元钱,让她学会了做生意。
  刘淑芹的生意一天天的好起来,看着她的成功,司季红心里特高兴。
  司季红为什么会这么做?这还得从她当个体户说起。
  司季红从牡丹江机械工学院毕业后,有了一份旁人看来是“铁饭碗”的工作。1992年,经过一番思量,她放弃了别人羡慕的“铁饭碗”,在父母坚决反对的情况下,在亲友不解的目光中,借了弟弟省吃俭用积攒下的1000元钱,开始了“小米加步枪”式的经商生涯,当了一名个体户。
  当时,社会上对个体户有偏见。几个人操着东北腔念一句顺口溜给她听:个体户,个体户,挣起钱来啥也不顾。司季红心里不是滋味。她给自己规定:一定要用自己诚实的劳动和优质的服务,树立好形象。她的摊位把“信誉、质量、效益、守法、文明”作为经营发展的座右铭,始终坚持以最低的价格赢得顾客,以真诚的微笑面对顾客,以良好的信誉取信于顾客。
  司季红后来回忆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哈尔滨市透笼市场的徐阿姨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她无偿地赊货给我,帮我渡过了难关。当时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富裕了,我一定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并且也要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司季红所从事的妇女用品批发,利润很低。她家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为了省钱,不管去多远的地方进货,司季红从不坐卧铺。有一回去沈阳进货,舍不得买高价的座号,站了11个小时才到家。她进货也从不雇人背包,总是自己把沉甸甸的大包从市场背上火车,下了火车,再背回家里。司妈妈看到女儿被压得红肿、带着血印儿的肩膀,心疼地直掉眼泪。
  司季红就是这样一分一厘地省钱,却又成千上万地拿出来帮助别人。几年来,她先后无偿借给别人货款8万多元,先后不同程度地帮助了28名生活困难的待业、下岗青年从事个体经营。
  也有的人,把钱拿走后就杳无音信,或者拖着不还。她伤心过,愤怒过,甚至产生了犹豫。不过,就像她自己说的,看见帮助过的贫困青年,如今已干起了一番红红火火的事业,特别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开始帮助别的贫困青年时,她就把那些不痛快都忘了。
  1996年,司季红帮助过的杜春艳也挂出了“扶贫互助柜台”的牌子,开始帮助别人。1997年,杜春艳帮助过的下岗青年中也有人挂出了“扶贫互助柜台”的牌子,开始帮助更多的人。
  现在,司季红所在的东安市场“扶贫互助柜台”已由1995年初的5个发展到60多个,全牡丹江市已有600多名个体青年志愿者挂出了“扶贫互助柜台”的牌子,出现了曲金山、李强等一大批热心助人的个体青年志愿者,有1000多名待业、下岗青年得到了他们的帮助。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编辑点评
  牡丹江市靠创办青年志愿者“扶贫互助柜台”,帮助许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这不仅是实施再就业工程的一个成功尝试,而且丰富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内涵。由团中央组织倡导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自1993年12月实施以来,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围绕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初步取得了服务社会、弘扬新风、教育青年的可喜成果。像牡丹江市那样,发挥志愿服务精神,利用青年志愿者行动现有的组织网络和服务基地,为下岗职工排忧解难,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青年志愿者行动题中应有之义。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哈尔滨
  加强技能培训
  为再就业服务
  本报讯 哈尔滨团市委从帮助下岗青工提高就业本领入手,为青年再就业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4年来,培训下岗青工20万人次,帮助4万青工实现再就业。
  他们开展多种内容的劳动技能培训,重点抓了车工、钳工、电工、焊工等8个技术工种,培训下岗青工26000多人,其中1200多人通过竞争又重新上岗。
  针对新行业层出不穷、新技术发展迅速、新岗位用人短缺的实际,团市委先后与市教委、市劳动局等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计算机、财会等培训班23期,培训1220人次,与旅游局等联合兴办宾馆服务、烹调、服装裁剪、美容美发等21个行业的培训班178期,培训青年13000多人次,有2100多名青年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就业问题。
  他们还根据用工单位的需要,开展委托性培训,先后为北京、青岛、大连等地的4家三星级宾馆培训输送服务员300多人,为一些三资和民营科技企业培训输送了管理、营销、技术工人600多人。(秦迅)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思想不能下岗
  洪国臻
  时下,一些下岗职工不灰心、不丧志,转变观念,自谋出路,干出了一番事业。他们虽然工作下岗了,思想却并未因此而“下岗”,把下岗当做重新选择职业的机会,牢牢把握,自强自立,寻找再就业的门路,可以说把“坏事”变成了好事。
  就拿天津美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崔木岚来说,他从原天津市装饰布总厂团委书记岗位上下岗后,没有因为自己是中层干部,“落架”了而丢人,不等不靠,从卖汽水、经营食品店做起,以诚实守信,赢得市场;又不断向市场学习,看到建材、装饰市场前景广阔,不畏创业的艰辛转让食品店,一切从头开始,开办“建材装饰五交化门市部”,从一个不谙商事的书生,成长为“美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安置了50余名下岗青工。
  在重庆北碚区,纺织机械厂女工徐佩莲下岗后,从报纸上一则日本发展净菜业的消息得到启示,与其他4位工友凑齐300元钱,办起净菜社,送菜上门,既方便了大家,又为自己找到饭吃。正如她们所说:自己找饭吃,总比光找政府强。
  职工下岗目前是一大社会问题,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除了国家、社会、企业的重视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下岗职工本人的努力。
  下岗并不可怕,怕的是“思想下岗”以及不能摆脱旧观念、旧思想的束缚。思想是支配一切的灵魂。思想一旦下岗,自谋职业将从何谈起。职工下岗,是企业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的必然。改革,就是为了改变一些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体制,使人员、资源的分配更趋合理,充分调动各种因素,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了这种思想认识,就可以把下岗作为人生新的起点,奋发努力,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那一方人生舞台。


第11版(当代青年)
专栏:

  宜昌
  百团结百户
  扶助下岗青工
  本报讯 春节前夕,湖北省宜昌市市直110家单位的团组织,分别深入到城区109户困难企业下岗青工家中,为他们送去了精心准备的过年物品和救助金,从而拉开了全市共青团“1+1”结队帮扶下岗困难青工行动的序幕。
  这次由共青团宜昌市委发起组织的全市共青团“1+1”结队帮扶行动,是专门针对宜昌市下岗青工较为集中的纺织、轻工、电子、冶金、建材等五个行业和西陵、伍家两个区的困难企业中下岗青工家庭而开展的。活动中,市直宣教、政法、机关工委、交委、建委、经贸委、计委、农委、商委和部属的经济效益较好的110家企事业单位团组织分别与城区109户困难企业下岗青工家庭结上了对子,赠送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激励他们再就业的信心和勇气。团市委还专门从希望工程专项基金中筹集了10000元的特别救助金,用于资助这109户下岗青工子女上学,受到了广大下岗青工的欢迎。(周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