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在整合中发展
  ——台湾化学工业印象
  李寿生
  1997年岁末,我们一行29人,跨越浩瀚的台湾海峡,参加了1997年海峡两岸化工科技与产业研讨会。这是历年来在台湾举办的规格最高、范围最广、人员最多的一次化工科技与经贸交流活动。研讨会前后,我们又参观考察了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化工研究所、中石化公司头份厂、台湾麦寮“六轻”工地、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台肥公司、和桐化学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厂、志氯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中油公司高雄炼油厂、台湾合成橡胶股份有限公司等。台湾化学工业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湾化学工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和基础。1996年台湾化学工业总产值约合人民币5000亿元左右,占台湾整个制造业总产值的34%;1996年台湾化工进出口总额达7700亿台币,其中出口达4300亿台币。化学工业已经成为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为了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提高台湾化学工业的全球竞争力,目前台湾化学工业按照产业整合的原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到2002年,台湾化学工业产值将达2.28兆台币。
  由后加工到原材料生产
  的战略性转变步伐在加快
  台湾化学工业是由后加工开始发展起家的,有着很强的后加工能力。但多年来由于原料依赖进口,后加工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均受到外部条件的严重制约。为了提高台湾化学工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他们从80年代开始,提出了“逆向整合式发展”的战略,用强大的下游产业支持中上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大规模投资实施了台塑、台橡、奇美、李长荣和东帝士的发展计划。其中台塑的发展计划总投资3000亿台币。
  公营事业民营化成为重要趋势
  公营事业民营化已经成为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台湾化学工业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1989年,台湾当局成立了“公营事业民营化推动专案小组”,计划到2001年将有42家公营事业完成民营化。据业界权威人士关永实先生介绍,民营化的目的:“一是增进企业经营自主权,以提高其经营绩效;二是筹措公共建设财源,加速公共投资,借以提升生活品质;三是吸收市场过剩游资,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四是增加资本市场筹码,扩大资本市场规模,以健全资本市场之发展。”台湾中石化资本总额为96亿元,分两次释股,将官股降至36.7%,1994年正式完成民营化。民营化后,员工人数、用人费率都大幅度下降;人均产品总产量、人均税前盈利和投资计划则大大上升。据了解,目前台湾肥料公司、台湾合成橡胶公司和中国石油公司也都正在制订民营化方案。投产之后,每年可新增产值3600亿台币。随着这些大型原材料工程的建成投产,台湾化学工业上中下游一体的优势将显著增强。
  下游产品的加工深度
  和附加值在提高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台湾化工企业在下游产品的加工深度、产品质量和扩大产品应用领域等方面都下了很大功夫。仅以塑胶制品为例,1983年塑胶下游制品的销售额仅为1598亿台币,1995年塑胶下游制品的销售额即达3302亿台币,销售额增加了将近一倍。销售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的是调整结构、提高品质、扩大用途,使得下游产品的附加值大幅度提高。1996年台湾化学工业下游制品的产值分别为:塑胶制品为3355亿元;橡胶制品为645亿元;纺织制品为3776亿元;化学制品为1571亿元,下游制品产值占到整个化工产值的60%。我们到台塑集团南亚公司展室参观,所陈列的PVC和PU加工制品品种之多,性能之好,质量之优,档次之高,使我们大开眼界。这些都充分说明,用高新技术提高下游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开拓新的应用领域,有着非常大的潜力。
  高新技术成为化工产业
  结构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从总体上看,台湾化学工业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而应用技术开发十分活跃。为了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业内人士已深切认识到技术升级的迫切性。有关管理部门设立了工业科技专项,进一步增加了对关键性、通用性、前瞻性技术开发的投入,制定了各产业技术开发辅导性计划,加上企业自主研究开发的力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产、官、学、研共同研究开发的体系。目前台湾化学工业研究开发的投入正在迅速加强。1990年台湾化工研究开发经费占GDP的1.45%,占营业额的0.55%,而1994年则分别达到2.4%和0.89%。1990年台湾化工研究开发人力投入为7.34‰,研究开发人均经费为5.46万美元,而1994年则分别达到8.49‰和10.18万美元,上述两个指标均已达到或接近韩国水平。为了集中力量取得关键性技术的突破,台湾化工界已初步提出了石化原料/触媒、塑胶制品及复合材料、橡胶加工、特用化学品、化学纤维、生物与医药等六大化工产业跨世纪技术开发的30多个重点,高新技术已经成为台湾化学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此外,从80年代末期开始,台湾化学工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为了改善海岛的生态环境,认真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推动“责任照顾制度”和“永续发展战略”,使化工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安全、健康、环保水平显著提高,我们所参观过的化工企业,无论是大厂,还是小厂,环境保护工作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作者为化工部计划司司长)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台港澳三资企业巡礼

  年轻的事业
  ——苏港合资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彭城发电厂纪事
  杨兆敏 于华
  港资进入 跃出一匹群外黑马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一直受到几个“瓶颈”制约,其一就是能源。为化解这一矛盾,各级领导殚精竭虑。在徐州兴建装机容量为360万千瓦的大型火电基地的提议虽于1977年就已提出,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受制于资金不足这一关键,一搁就是十多年。1992年,国家允许境外资本进入电力系统的新政策出台。1994年6月,由香港华润(集团)公司参股的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了,这是一家完全独立于电力系统之外的新型电力公司,它的出现,为多元化发展中国的电力注入了新的活力。
  按现代企业制度,公司一改往日建设者与经营者分离、建设管理与经营管理脱节的传统办电格局,完全自建、自管、自营,借电力体制改革的东风,一匹黑马横空跃出。
  严格管理 创造一个东方奇迹
  步入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彭城发电厂厂区,花园式的建设格局,赏心悦目。进入办公大楼,敞开式办公令人耳目一新。办公桌上、生产操作现场看不见一个喝水的杯子——并非禁止员工上班时喝水,而是规定了喝水的地方。这个能够管好员工水杯的管理制度是高效而严密的,它作了这样的规定:
  ——劳动关系上实行契约关系,靠法律合同约束人。上至总经理,下到一般员工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劳资双方有明确的责权利,公司与员工互相均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
  ——人事管理上实行全员聘用制,“一长负责制”。总经理聘任各部门负责人,各部不设副职只设助理,助理由主管提名,取消干部与工人的身份界限,实行竞争上岗。
  ——员工考核实行“只讲结果,不计过程”的制度,工资分配制度推行一步到位的岗位制和部门主管分配所属员工奖金的制度。工资靠岗位,奖金凭贡献。形成了一岗一薪、竞岗竞薪、择优上岗、岗动薪变的分配格局。
  ——微观管理中注意“鸡毛蒜皮”。规定员工上班必须统一着装,并佩戴统一的标识,不得随地吐痰,不得随意抽烟。在指定地点饮水……违犯规定一律处罚。首次违犯给一块“白牌”,三次违犯给一块“黄牌”,积三块“黄牌”就是一块“红牌”,只一块“红牌”就解除合同关系。
  回顾三年来的创业之路,徐州华润彭电人体会最深的是任何制度的创新、任何一种改革都经历了一个从不接受到接受再到拥护的过程,而制订出科学的管理制度只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关键在于遇到阻力时能够排除一切干扰,使制度落实下去。
  让人们深感制度无情的是那个“只讲结果,不计过程”的考核制度。在工程建设期间,由于天降大雨冲毁路基以至火车停发,有一个基础工程未能如期完成。属客观不可抗原因,应该实行“例外原则”,不予处罚。可公司管理层认定:制度一旦定出便不能为了求全而再拟定“例外原则”,求全只会导致效率低下,降低竞争力,因而不论原因,只要没有完成既定任务、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就要接受处罚。
  正是凭借这种“挥泪斩马稷”的铁面无私的管理精神,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彭城发电厂才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刷新了电力行业的许多记录。建设工期比国家额定工期提前144天,比全国相同工程的平均工期缩短26.4天。一期工程2×30万千瓦发电机组1534项三级验评项目,合格率100%,优良率96%以上。一号机组在全国10家电厂10台达标机组中第一个按电力部1997版基建达标验收标准验收,并以489.7分(满分500分)的成绩名列全国第一。二号机组以一次点火冲管成功,一次并网发电成功,一次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验,热工保护、监测仪表、自动化投入率三个百分之百的成绩,创造了国内同类型机组最高水平。
  以人为本练就一支光彩队伍
  成功的企业都是相似的,它们都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彭城发电厂拥有的队伍由569人组成,大中专以上学历者占员工总数的84.7%,平均年龄只有28岁。
  一支创造了奇迹的队伍总让人好奇,一支创造了奇迹而且还很年轻的队伍更使人觉得神秘,但是只要了解到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成立伊始的宗旨,一切都很明白了。这就是,培养一流队伍,实现一流管理,建设一流工程,创建一流公司。
  这一思路贯穿于公司的工作之中。
  首先,广招人才,加强培训,打下了“以人为本”的坚实基础。为了选拔人才,公司曾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聘员工,利用全新的机制吸引了大批生产技术骨干、技术能手、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这些引进人员中有90%以上已在重要岗位任职。在广罗人才的同时,公司还抓紧“育才”工作,采取了院校集中培训、现场实习、仿真机训练、参与调试等方式对生产和维修人员进行强化训练。
  其次,在严格要求员工服从公司严格制度管理的同时,为员工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彭城发电厂厂区离徐州市区外围的三环路有十多公里,地处郊区偏僻之处。为让年轻的员工们下班后也能过上热闹的都市生活,公司挤出经费在市区建起了宿舍楼;明确专人负责员工子女的入学、入托问题,专门成立物业公司为员工提供一系列的生活服务。当生活中的问题公司都替员工考虑到之后,员工们所要做的便是尽责尽力地干好工作,这几乎成为彭城发电厂所有员工的共识。
  再次,在建设和生产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虽是一家合资公司,但党员们都能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带动每一位公司成员。于是在这个苏港合资企业里出现了一个奇特的企业文化景观,到目前为止,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彭城发电厂已有党员152人,占全体员工总数的25%,已有90%的普通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一个未设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组织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的合资企业里,在一个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绩效的经济实体中,党组织的精神的魅力能够如此强烈地感化着人们,吸引着人们,靠的是党员的表率作用,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在公司树起了一面面奉献的旗帜。
  党委书记、公司总经理王帅廷是这样的形象,电厂开工以来他从未休过一个假日,好几十天不回家以至孩子都忘了父亲的长相;打着吊针主持工作;拿的奖金比助手还要少……
  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根泉,一个多月没回家,老伴跑到厂里帮他洗换下的脏衣服,他对老伴说,别光洗我的,帮赵总、史部长、杨部长洗洗,他们也很长时间没回家了。
  燃运部部长、党员马社路“家”离工棚只有300米,但当爱人和孩子从武汉来到徐州时,他竟然忙得几天进不了家,当妻子、孩子要离开的时候,他才从工地匆匆赶来。
  …………
  既拥有精湛的技术,又怀有同心同德的理想,正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创造了一个年轻的事业。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香港房屋委员会通过“租者置其屋”计划
  新华社电 香港房屋委员会日前通过“租者置其屋”计划,纳入这一计划的公屋住户,将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入其居住的房屋。房委会主席表示,这一计划对于达到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强调的十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统筹公屋事务的机构,香港房委会到1997年9月底共有公屋单元67.4万个,香港有200多万市民住在这类只须向政府交纳低廉租金的公屋里。为帮助市民自置其所,安居乐业,房委会决定推出“租者置其屋”计划。计划的第一期将推出2.5万个单元向市民发售,绝大部分是1985年至1992年落成的楼宇,基本售楼价相当于市值的30%。
  为解除市民的后顾之忧,房委会将对出售的公屋进行检查,并进行小型的维修工程,向市民提供7年楼宇结构安全保证期。为鼓励市民早日置业,房委会还向首两年置业的市民提供特别优惠,第一年置业的优惠60%,次年30%。这样第一年购买公屋的居民,只须以市场价的12%购买租住的公屋,如一个位于港岛区面积41平方米、市值210万港元的公屋,市民只须付出25.2万港元就可成为业主。
  针对社会人士关注的大厦维修及保养问题,房委会表示将注入一笔款项,在纳入计划下的各个小区设立一笔维修基金,用做由业主们决定进行的大型维修工程费用。
  有关人士表示,以民为本是制定这一计划的根本原则,相信房委会提供了房屋质量、房屋维修、售价优惠等保障后,市民可以买得放心,住得安心。(李恒娟)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台北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外双溪,依山而筑,景色优美,建筑为传统的中国宫殿式风格,庄重典雅。
  新华社记者 摄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科学·实用·全面·通俗
  ——《澳门法律丛书》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法律比较丛书》读后
  冷铁勋
  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法制的保障,法制的健全与完善又有赖于法律的普及。澳门亦不例外。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差异,长期以来,主要源于葡萄牙法制模式的澳门法律,其书面语言以葡文为主,导致占澳门绝大多数以汉语为母语的居民很难了解和认识,有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置身其中的社会有什么样的法律。至于澳门以外的中国其他地方的民众,对澳门法律更是知之甚少。值得庆幸的是,顺应澳门社会的这一历史发展要求,澳门基金会组织力量,推出了介绍澳门法律的系列中文法律书籍——《澳门法律丛书》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法律比较丛书》。这两个系列的中文法律书籍,开创了以中文全面、系统推介澳门法律的先河,标志着澳门法律的推广工作跨入了一个面向中文读者的新时代。
  首先,选题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一套丛书的出版是否成功,离不开一个好的选题。丛书的选题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正值澳门回归日益临近的后过渡期,出版推广澳门法律的中文法律书籍,这本身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两书中所说的那样,丛书的出版,为“认识、研究和宣传澳门法律,为系统整理、评价和调整现行法律即法律本地化提供必要的条件”。事实上,上述丛书也正是在澳门法律本地化取得一定进展但又处于关键时期陆续出版的,它既顺应了解决澳门法律本地化这一重大问题的需要,又顺应了澳门民众希望认识和了解澳门法律的愿望。不仅如此,在确定丛书的每一具体选题时,优先选择了贴近民众日常生活、实用性较强的法律,使丛书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其次,体系安排科学、合理。作为推介法律的系列书籍,《澳门法律丛书》既依照法律体系的基本组成单位——部门法来编辑出版,又不完全囿于部门法的体系,如将《澳门法制史导论》及《澳门法律导论》作为整个丛书的第一、二部。另外,对于一些内容繁杂丰富的部门法,按部门法的体例结构拆做多个具体选题分别出版。至于《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法律比较丛书》则在以部门法分类作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澳门地区特色的一些法律制度,如旅游法、税法等,专门作为单独的选题,与内地、香港、台湾地区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比较研究。这样,既保证了丛书整个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可一窥澳门法律整体之概貌,又突出了一些重要的法律部门,以助读者更多了解一些澳门的具体法律制度。
  再次,内容客观全面,语言通俗易懂。丛书中,涉及澳门具体法律的,基本上按照澳门的法律规定来编写,有的甚至便按澳门有关法律的体例来编排其结构,因此,丛书的内容客观全面,层次分明,能够反映澳门的具体法律制度。另外,由于丛书的作者多系对中葡法律都有较深刻认识和研究的澳门本地法律人才及多年从事澳门法律研究的内地资深法律专家、学者,使得丛书的内容既丰富翔实,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又深入浅出,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在语言文字上,丛书一改澳门使用中文所存在的晦涩难懂的文字风格,采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方式,既通俗易懂,亦体现了作者良好的法学功底和语言修养。
  总之,《澳门法律丛书》及《中国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法律比较丛书》的出版,必将推动澳门法律的普及,有利于培养并健全广大澳门居民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参与澳门后过渡期事务尤其是法律本地化事务的积极性和能力,从而推进澳门法律本地化的进程,为实现澳门政权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创造条件。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关怀澳门事 不言家与身”
  ——访澳门知名银行家区宗杰
  本报记者 吴坤胜
  澳门,有东方“蒙特卡罗”之称,也是亚洲独有欧洲风情的城市。当然,澳门如今之辉煌,应归功于澳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在各自的领域里勤奋工作并取得佳绩的澳门人士中,著名银行家、汇业财经集团主席区宗杰先生就是一位佼佼者。
  祖籍广东新会的区宗杰,1941年出生于澳门一个银行世家。父亲区荣谔是澳门恒生银行(即汇业银行的前身)的创办人。区宗杰在澳门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后,就赴香港,在恒泰银号当学徒,初步掌握了经营外汇业务。1962年初,刚满20岁的区宗杰以20万港币的资本,独自创办了汇业信贷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他的金融人生。
  80年代初期,区宗杰接过他父亲一手创办的基业——恒生银行后不久,港澳金融市场因政治因素出现危机,不少银行受挤提冲击,恒生银行也遭波及,蒙受巨大损失。但是区宗杰顽强抗争,力挽狂澜,终于守住了基业。后来,区宗杰又抓住良机,把业务拓展到亚太地区和内地的珠江三角洲,并将恒生银行更名为汇业银行,组成了今日横跨港澳两地的汇业财经集团。
  自学成才的区宗杰,对宏观经济及货币学有很深的造诣并擅长外汇结算业务。他是推进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先驱者,包括70年代初引进商人银行概念和在香港成立国际黄金市场。区宗杰至今身兼澳门银行公会监事、香港联交所理事、香港投资分析学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数十年默默地为港澳两地的金融业发展服务。由于在金融业领域的卓越成就,区宗杰先后被英国《金融时报》和德国《资本杂志》评选为港澳最成功的金融家。
  区宗杰关心祖国的经济发展。早在国内改革开放之初,区宗杰就利用香港政府允许汇业信贷公司可以自行开出信用证的有利条件,积极为台港澳三地的企业投资内地提供信贷担保,是港澳金融界较早与内地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往来的银行之一。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区宗杰先生一向以澳门为根,在澳门以外赚得的钱也用于澳门的建设。80年代初,区宗杰先生协助澳门政府制定了澳门第一部银行法。为提高澳门对前途的信心,增强市民对澳门的归属感,区宗杰以汇业银行的名义举办了多项有影响的大型活动。作为国际有声望的金融家,区宗杰利用每年参加世界银行年会等机会,向海内外悉心介绍澳门、推广澳门,并通过自己良好的人际关系,吸引域外财团来澳门投资,兴办各种实业。谈起澳门的现状,曾任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的区宗杰,对此甚为关心,深感责无旁贷,千方百计积极探讨各种对策。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山东保护归侨侨眷权益
  本报讯 山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日前通过了《关于修改〈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的决定》,使这一侨界大法的实施更加符合本省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山东省是长江以北最大的侨乡,全省共有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归侨侨眷120余万人。
  据山东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介绍,修改后的《实施办法》针对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近年来所反映情况中的热点、难点,主要解决了归侨侨眷私房权益保护、科技人才回国安置及归侨侨眷入境照顾等问题。
  根据新的《实施办法》,“因乡村统一规划建设拆迁归侨侨眷的私有房屋,应当按不低于原建筑面积给予安排住房。原宅基地面积较大的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今后,山东省的归侨侨眷出国探亲访友会更加方便,他们将不再被要求提供亲友的邀请信和邀请人在前往国的居住证明。
(丁锡国 张瑞永)


第11版(香港和澳台侨)
专栏:

  北京侨办形成竞争人事机制
  本报讯 只有34名编制的北京市政府侨务办公室在市政府机关中是个小单位。但他们把竞争激励机制引入人事制度改革却取得了显著成效。1997年2月,北京市公开向社会招考57名副局级领导干部,侨办党组对本办14名处级干部反复动员,自当“伯乐”,带2名处级干部上了考场,人秘处长吴宝华不负众望,一路过关,被任命为市人大民族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几次公开招考,现场解答考生提出的问题,使社会了解了侨办,侨办也更加了解了社会,侨办知名度提高了,群众对他们的工作也更加支持了。他们的工作成绩也越来越大。这几年,北京侨办已募集发展侨务事业基金200多万元,为归侨、侨眷办了大量实事。(李永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