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国际副刊国际副刊)
专栏:身边事

  送社会一片温情还心灵一分快乐
  “义工”在澳洲
  李北兰
  圣诞节的早上,正坐在电脑前赶写一篇文章,忽听得对面庭院传来清脆悦耳的《铃儿响叮当》。透过树隙,只见一位老师模样的男子领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少女,正在草坪上吹拉弹奏、载歌载舞。庭院的主人,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盈盈地坐在阳台上欣赏节目,还给少女们散发圣诞糖果……一问方知,是当地社区组织的“义工”演出队,圣诞节期间上门慰问老军人。72岁的杰夫是二战时澳纽兵团的老兵,参加过诺曼底登陆,退役后一直住在悉尼郊区的贝尔蒙。杰夫说:“社区的‘义工’年年圣诞都到我家慰问,从未间断过,真使我们这些孤老备感温暖!”
  “义工”实则“义务工作者”的简称。他们的触角伸向澳大利亚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苏珊是某银行的出纳小姐,热爱文学,喜好读书。经过慎重考虑,她到社区的“义工服务中心”报名,要求每周六到图书馆当义工。经“中心”的考核和批准,她被安排到离家只有两公里远的班克斯塘图书馆当“义工”,帮助图书馆上书架,整理书目,有时也到前台为读者办理借阅手续。班克斯塘是华人聚居区,苏珊为此还抽空到夜校学习汉语,一俟不懂英语的老年华人读者需要帮助,她便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为其服务。某日,她得知一位刚刚移民澳洲的华人学者需要几本中文版有关澳洲历史的书籍,即刻作了详细记录。当她从其它几家联通的社区图书馆找到这几本书时,却从电话上得知那位华人学者的脚扭伤,正借宿在一位朋友家中疗养。为了使这位读者尽早看到所需的书籍,苏珊便利用下班后时间,驱车50公里为该读者送书上门。
  澳洲最大的义工组织是“净化澳洲”,参加者多为具有环保意识的年轻白领和青年学生。平日大家都忙着各自的事情,一有需要,便褪下西装穿上蓝领工作服,或是打扫卫生,或是捡拾垃圾,或是清除废料,或是种植花木……但更多的则是作环境保护宣传,如号召人们拒绝铺天盖地的废纸广告,在商场尽量少拿少用塑料袋,以节约森林资源、减少“白色污染”。圣诞节那天,人们都在欢乐度假,而“净化澳洲”组织的很多成员却放弃假日,自愿到邦迪海滩、环形码头、悉尼歌剧院、皇家植物园、达令港等风景名胜地和闹市区义务打扫卫生。笔者在达令港的花园广场曾路遇一对捡拾垃圾的年轻恋人,胸前别着“净化澳洲”的证章,手中各提一只大编织袋,只要看见废纸、果皮、塑料袋、饮料罐,便细心地拾进编织袋。“昨晚这儿举行了露天歌舞晚会,难免没有废弃物……能为净化澳洲做一点事,这样过节更有意义!”
  虽然在街头巷尾见到的“义工”多为年轻人,但翻开社区“义工服务中心”的名单,却发现报名参加“义工”者,多是功成名就的中老年人。琼原是悉尼某产院的主治医生,退休后在家栽花养草倒也怡然自得。但闲赋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无聊,便主动申请加入“义工”行列。当社区“义工服务中心”问她愿不愿意到30公里以外的坎布斯医院妇产科作义工时,她毫不犹豫地应承:“那儿缺妇产科专家,我正好去发挥余热。”于是琼从此风里来雨里去,整整五年没有间断每周两天的“义工”服务。由于她经验丰富,态度和蔼,不仅赢得了同行的尊敬,更赢得了产妇的信赖。“老年人最好的心理疗养就是适度工作……想着还有人需要你,心里就感到无比快乐!”
  像琼这样的退休专家以“义工”身份重返原岗位,工作起来自然轻车熟路,得心应手。然而更多的老年义工并非内行,而是转到另一个陌生的行当,从头学起。梅森和爱米莉夫妇之所以成为塔龙佳动物园的义工,皆因热爱动物。梅森退休前是某大公司的总经理,而爱米莉退休前是税务官,两人的工作均与动物不沾边,但当塔龙佳动物园在悉尼几家大报上招募义工时,夫妻俩同时报了名。“不懂就学,活到老,学到老,没有谁是‘生而知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夫妻俩逐渐由外行转为内行,于是被安排去搞动物园的外联工作。但凡有学校、企业或旅游团等集体参观游览,夫妻俩就充当导游,安排食宿、车辆以及旅游路线,并解决临时出现的困难。中国沿海某城市的电视摄制组到塔龙佳动物园拍摄动物保护方面的电视片,自始至终都由这两位老义工陪同。夫妻俩跑上跑下,十分周到热情,还时常开着自己的车送摄制组到他们想要到的地方。摄制组人员半开玩笑地问其“目的”,夫妻俩皆认真地回答:“为了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这世界不能只剩下人!”
  在澳大利亚,“义工”们之所以愿意义务劳动不拿工钱,除了像梅森夫妇那样出于“动物保护”的明确目的外,更多的人是出于宗教信仰和人生需要,甚至还有失业者吃着福利去干“义工”以获得工作经验……澳大利亚政府对此持鼓励态度,不仅在舆论方面积极导向,还在主要社区成立“义工服务中心”从事组织安排工作,同时还大力表彰有贡献的义工以为“榜样”,“净化澳洲”的主席延·凯恩就曾被评为“’95澳大利亚人”(相当于中国的十大杰出青年)。由于“义工”的义举多为自觉自愿,故他们的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往往优于端铁碗的工作人员,因而也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和赞赏。在如此重“义”的氛围里,“义工”行为自然就在澳大利亚方兴未艾,蔚然成风。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从“空气有价”说起
  黄晴
  据报道,欧盟国家对洪都拉斯原始丛林中产生的新鲜空气表示了浓厚兴趣,愿出钱购买。出售空气的具体方式和数量眼下尚不得而知,但据说欧洲买主的开价高达900万美元。
  此事促成洪都拉斯政府要成立一个专门办公室,对新鲜空气这一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销售,此外,政府还号召农民大种松树以净化空气。
  空气是人类须臾不可或缺的资源,空气是大自然对人的慷慨赠予,由于空气一般来说无所不在,人类在很长时期内并未意识到它的珍贵,空气不具市场价值。近世以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和能力的大扩张,地球生态出现了大危机,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新鲜空气成了稀缺之物,于是便有了市场价值。
  欧盟国家购买新鲜空气的举动或许是一种“作秀”,但这是一种有益的“作秀”,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有助于人类在生态危机前警醒,及时采取“补天”的措施。
  历史证明,人类经常是短视或盲目的,不少人类学者指出,历史上许多文明的湮灭,本质就是人类不善自我约制的结果。无节制的人口增长,无节制的生产和开发,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舒适,掠夺性地对待自然环境。然而,“人有千算,天有一算”,沉默的大自然终于在忍耐已久后开始报复,水源干涸,良田变成荒漠,许多“六朝繁华地”成为荒漠中的遗址。今天,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波及空气,空气是无所不在的,人类或将无处遁逃。
  国际社会已经看到“选择的必要”,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唯一可行的选择。
  选择包括生产方式的选择、环境效应应成为生产效益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GDP不应是进步和发展的唯一指数,谋其利先避其害应成为生产活动中的重要准则。
  选择包括生活方式的选择。俭朴不应仅仅是一种美德,而应作为人类长久生存的必须而成为普遍的价值。所谓“小康”不仅是某一经济发展阶段的称谓,而且应是一种自觉的节约消费模式的选择。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在环境问题上,地球上的人们正面对着这样一个哈姆雷特式的疑问。庞贝城的古罗马人在维苏威火山爆发前,以狂欢滥饮相应对,末日心态的结果就是无可挽回的末日。在环境的“火山”前,当前的人们也面对着一种态度的选择:明智还是疯狂,这是一个问题。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爱护巴黎的“绿肺”
  杨汝生
  新年伊始,位于巴黎东南埃松省的塞纳尔森林的所有入口处都竖上了“禁止机动车辆驶入”的大牌子,林中的所有停车场也统统关闭。据说,巴黎附近的枫丹白露、朗布依埃、福斯勒波斯以及凡尔赛周围的林区也将采取这种措施。这个决定虽然对那些经常在林内驱车的人带来不便,但却得到广大森林爱好者和环保主义者的热烈欢迎,他们视此为最好的“新年礼物”。
  塞纳尔森林面积约3000公顷,林木葳蕤,遮天蔽日,林内柏油道路纵横交错,餐饮娱乐设施齐全,是休憩漫步的好去处,自从6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每年到这里游玩的人高达200万人次。正因为如此,这里的森林已经遭到严重破坏,尤其是车辆排放的废气致使道路两侧的某些树木枯萎。这也是埃松省政府不顾某些人的抗议和反对,断然制定这项法令的主要缘由。
  巴黎不仅有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等历史名胜,而且拥有大量的森林和绿地,也是绿色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首都之一。仅大巴黎地区的森林就有27万公顷,占地区总面积的23%,其中属国家森林管理局管辖的公有森林有189个,约有8.7万公顷,另外还有地区管辖的森林和私人森林等。遍布市区和郊区的这些森林和绿地,不仅使花都的风光变得更加绮丽,而且像吐纳空气的“肺叶”,有利于保持首都温暖、湿润、清新的气候。然而,令人不安的是,这些森林因整年都有数以亿计的游人和车辆进入,已经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森林中的一些动物和植物也相继绝迹。一些“老巴黎”不无惊诧地发现,巴黎的气候已今非昔比。难怪许多人已开始纷纷外迁,到首都以外的地方另觅新的住所。
  国家森林管理局大巴黎地区的一位负责人解释说,在塞纳尔森林和其他森林采取的这种措施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在充分考虑公众对大自然日益增加的兴趣和它逐渐失去自身平衡的忧虑的基础上,经过十多年的考虑和研究后作出的。他说,“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把大巴黎人和森林分开,而是要还给他们一个真正的森林”。在关闭通往森林的道路和取消林内停车场的同时,已在它的四周修建了无数个新的停车场,游客仍可把车存放在那里步行或骑自行车到林内游玩。
  为了保护这些“绿肺”,巴黎市各级政府和巴黎市民作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市政府在规划城市建设布局时,把使每个市民都能在离家至多500米的地方有一处绿地作为自己的目标。市政府有关的法律还规定,兴建公共设施和住房必须同时考虑一定比例的花园和绿地面积,否则不能动工。无法在地面上开辟花园的,也应在楼顶和空中修建花园或绿地。巴黎除了有布洛涅森林和万塞纳森林外,还有413座园林、街心花园和散步场所,其中150多处是1977年以后建成的。在1995年落成的法兰西国家图书馆的中间空地上,设计者还别出心裁地将诺曼底地区的一小块森林搬到了这里。这120棵长了40年的成年松树已经成功地在此安家落户,每棵树高20余米,重12吨,运输它们时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现在,人们在阅读之余,还可以享受围绕松林漫步思索的莫大乐趣。1996年巴黎市还专门制定了保护面积在100公顷以上森林的特别法令,禁止在周围50米内兴建房屋。
  法国总理若斯潘去年年底在写给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社会党议员比昂古的信中说,法国森林在保持国土平衡和整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在保护水利资源方面,还是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以及维持生物多样化、防止自然灾害、向公众提供娱乐场所、发展地方经济均有重要意义。他已经委托这位议员为1999年准备一个对国家森林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法案。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飘雪时季好读书
  邹德浩
  进入雪花飘飘的冬天,加拿大的书刊出版与销售也转入旺季。加拿大多伦多兰德姆出版社的苏珊女士说:“这与人们在外面跑累了,想回家过正常生活的心情有关,在漫长的冬季,人们消磨时光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另外,这也与圣诞节临近有关,人们多愿在此时买书送礼,总之,秋季和冬季绝对是书籍销售的最好季节。”
  多伦多迪斯坎图书发行公司的玛莎也表示,前来选购圣诞礼品的人占了绝大多数,但买书自己读的人也不少,因此,一般的出版商,都趁秋冬旺季印刷发行最有实力作家的小说,以及其它各种名著。至于书价,一般的精装本售价约为30加元,平装本约为10至20加元不等。
  被列为1997年11月最畅销书的乃是厄奎哈特的第四部小说《底层的画家》。这是一部关于爱尔兰裔加拿大人家庭史的书,主要描写了人与艺术的冲突。另一部最受瞩目的作品,则是苏妮的《干枯的祈祷》,它描写了一个祈雨人如何解救干旱5年的北达科他州小镇的故事,其书籍与电影版权,已为作者带来了200万美元的收入,据称买家还包括影星汤姆·克鲁斯的制片公司。
  另外,现居住在多伦多和纽约的72岁文坛“新秀”帕克,其处女作《罗斯与格拉西亚的秘书》,描写的主人公是17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女继承人。此书写了10年才问世,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经销商苏珊掩饰不住兴奋地表示:“我们太高兴了,这本书简直供不应求,在我们经销的书中,有两本书同时走红真是少见。”
  去年还有另外两部重量级作品问世:《拉里的晚会》和《巨石障碍》。一部是以男主角的心理视角为线索,在1797年和1997年之间行云流水般地来回游移;另一部是描写一个知识分子,涉嫌杀了他妻子的情人。而鲁西的《她去哪里了?》则勇夺英联邦最佳小说奖、达特茅斯图书奖和加拿大作家协会奖三大奖,该书的精装本仅在加拿大就发行了4.5万册。
  加拿大的书店大多数规模不大,几十平方米的营业面积,陈设简洁,大众化,谈不上什么特色。但一些老书店能拥有自己忠实的顾客,魅力多来自书店的选书能力,店里的新书区的确摆的都是言之有物的好书。近几年图书市场竞争激烈,各种书店、书摊越开越多,目前在加拿大已拥有21家连锁书店的“章回书店”,计划到2000年时要开75家分店。加拿大的图书市场也已步上美国的后尘,抱持理想主义默默耕耘的小书店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不过,加拿大最大的“达西书店”负责人索丽亚·达西最近表示,尽管如今出版量大得惊人,值得一读的好书却未必有多少,有品位的读者们还是喜欢去那些充满人情味的小书店或专业书店,“超大型书店所以能生存下去,主要是有人不停地出版商业垃圾”。
  对于大多数的读者来说,平日花几十加元买一本书仍是笔不小的开支,为了满足喜爱书籍却又难以忍受高额书价的人的需要,多伦多市图书馆每年秋末冬初都举办一次“二手书大拍卖”活动,爱看书的中下层人士只用5加元就能买回一袋子图书(每袋约10册左右)。在去年的“二手书大拍卖”活动中,多市图书馆把4000多册小说及其它二手书拿出来拍卖,以达到汰旧换新、物尽其用的目的。随着圣诞节的临近,一些二手货商店和慈善组织也把一年来积压的图书降价50%至70%出售,想看书的穷人有时也能买到一些好书。
  不管人们买新书还是买旧书,加拿大人爱读书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寒冷的冬季,“雪夜拥炉一书在手”,是呆在家里打发时间的最好方式。此时出版商推出众多新书上市,书店降价出售积压图书,也都是看中了这一良机,把新旧图书作为圣诞礼品送到了众多的家庭。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探春 朱富贤摄于波兰华沙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社会广角

  委内瑞拉
  青年一瞥
  管彦忠
  卡罗尼娜·路易斯近些日子比较消闲。几周前,她刚从大学的社会传播专业毕业,正在一边找工作一边办理去美国的签证手续。她说,“我要出国学习英语,但将会回来。我们这一代人相信能在环境的变化中找到出路”。
  这位刚满24岁的姑娘与离了婚的母亲同住在一套公寓里,虽然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诸如毒品、婚姻、政治组织等两人看法不尽相同,但她们仍然是好朋友。上大学期间,她为一家青年杂志当编辑,每月10万玻利瓦尔(合200美元)的收入不算多,也可补贴家用。现在没有工作了,可她没有失望,指望从美国学成归来后,就业的大门能为她开启,因为“外国的文凭在这里很吃香”。
  卡罗尼娜的情况在当今委内瑞拉的青年中有些代表性。
  根据不完全的统计,委内瑞拉15岁到29岁的青年有600多万人。其中有59%的人因家庭经济等原因没有读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这么多青年缺乏足够的教育,令教育界和社会忧虑。
  从经济自立的情况来说,有40%的青年已进入劳动市场,但只有20.5%的青年人独立生活,其余的靠父母供养,将自己挣的钱存起来,用于将来的个人计划,或出国旅游用。21岁的时装模特卡洛尔在大学学习绘图设计,半工半读,她说,“我挣的钱都攒下来,留着将来到波士顿学习英文时用。有了更多的知识加上勤奋工作,就能够得到理想的生活”。“走出四壁”,去了解异域的文化,寻求发展的机会,成了当今许多委内瑞拉青年追求的目标。
  委内瑞拉的青年人95%以上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社会活动,但只有17%的人愿意参加某项公益活动。大多数青年是某个体育组织的成员,参加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人为数不多。21岁的萨拉萨尔表示,“我是信教的,这是家庭教育的结果,但我不相信教会,从不去教堂,宗教没有给我信心”。
  参加社区组织的青年不到1/10,加入政治组织和生态组织的青年不到两个百分点,大多数青年对政治生活和传统的政党表现冷淡。他们对许多事情更多地持批判的态度,不指望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对问题的思考比一些成年人想的要复杂得多。23岁的瓜依科出生在西南部的梅里达,到古巴学习过电影摄影,并在葡萄牙和西班牙居住过。他说,“在大选中我没有兴趣投票。我不愿加入那种腐败的机构,不愿为它去作贡献。那些想成为政治家的人是为了掌权和捞钱。非政府组织掌握着很多资金,也搞官僚政治”。
  这几百万青年出生于动荡不定的70年代中期。他们成长的时期正是委内瑞拉意识形态混乱和经济危机的时期,国家的政策对青少年缺少关注。80年代在拉丁美洲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社会上的腐败现象和经济不景气的外部环境在青年身上留下烙印,令他们心寒。世界在变化,现在18岁至25岁的青年人对前途没有绝望,也不懒散。他们憎恶平庸无能,希望自己能够有所创造,他们未来的生活是以个人计划为中心的。他们相信自我,不愿意求助别人,但重友情,讲义气,不能容忍对朋友的背叛。他们不相信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崇尚个人自主,并称这并非“自私自利”,认为从长远说,个人喜爱的和讲求伦理道德的劳动可以对社会作出贡献。在新闻媒体尤其是影视的影响下,他们对消费和娱乐倾注更多的精力。
  如今,委内瑞拉民主体制稳定,经济在恢复增长,这些青年对前途并不担忧。世界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爆炸使他们开阔眼界,可以更自由地对未来作出自己的选择。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

  韩国虎——吉祥象征
  徐宝康
  韩国无虎,但爱虎。无虎是近代的事儿,而爱虎则是长远的传统。
  古松下,一只虎席地而坐,目视着松枝上两只叫喳喳的喜鹊,铜铃般的双眸,闪烁着柔和的目光,长长的尾巴轻轻地卷曲,也许是喜鹊那吉祥的叫声,打动了兽中之王的心灵,虎两耳竖起,张口聆听。这是一幅具有代表性的韩国民间虎画,名叫《虎鹊图》。它从韩国的朝鲜时代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韩国百姓崇拜的虎图腾。在这幅画里,人们既看不到猛虎的残暴,也领略不到百兽之王的虎威,反而有一种温顺、亲昵之感。
  一日,笔者到韩国一民家做客,书斋的墙壁上也挂着一幅《虎鹊图》。主人娓娓叙说:“我们民族对虎有一种特别之情。在人们的心目中,虎不是猛兽,而是神灵、灵验的吉祥动物。”
  虎为猛兽,人人皆知。为何韩国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把虎视为吉祥之物呢?主人接着讲了一段传说:“韩国国土的70%为山地,古时虎多为患,人们常受袭击,所以一开始人们也把老虎视为民生的一种威胁。然而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逐渐适应了生存的环境,并摸透了虎的习性,于是由过去的打虎转为尊虎、敬虎。这样一来,人虎和睦,反而平安无事。”
  在韩国的历史上,人们把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猿、鸡、犬、猪视为捍卫土地的神灵。人们把这十二神灵雕刻在坟墓的石围上,以驱邪灭鬼。虎作为十二神灵之一,有山神灵物之称。据传,太白山下有一农户,家境十分贫寒,家母病逝,家父重病缠身,儿子是个孝子,每天除侍候父亲外还到母亲的墓前吊唁,此举感动了山中一虎,天天尾随其后,暗地保护。一天,当儿子上山为母亲吊唁时,突遇碗大冰雹并被打昏,虎见其状速将这位孝子叼回家中,令其得救。此事传出,人们对虎更加钟爱,奉其为“精通人性的孝子”。后世人们对虎的崇拜达到顶峰,虎画在民间广为流传。每年正月初一,上到王宫下至民宅,千家万户都把虎图张贴在大门上,愿虎驱鬼,确保一年平安,五谷丰登。此后,人们一直把虎视为吉祥的象征,并与虎和睦相处。
  今年是戊寅年。在迎接虎年之际,韩国大街小巷到处张贴着吉祥的虎画。汉城著名的文化街等地举办了各种“虎画展”,购画者成群结队。各大报纸也在头版头条刊出大幅虎画,大标题为《重新跃起》。面对韩国历史上最大的金融动荡,人们盼望吉祥之虎能够为韩国经济的重新跃起带来虎虎生气。
  一首诗这样写道:
  虎跃之时总要躯体伏地。
  为战胜难关,我们要脚踏实地,
  把挑战化为机遇。
  为再次腾飞,我们要团结一致,
  增强自信和勇气。(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