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海天追星
  ——记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
  新华社通讯员 邹鹏辉 新华社记者 奚启 新本报记者 陈祖甲
  以“远望号”命名的中国航天远洋测量船队,20年来31次远征太平洋,圆满完成了航天发射海上测控任务,为我国航天事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辉煌业绩。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等新型航天器相继问世。为此,必须建立海上活动的航天测控站——远洋测量船队,才能完成全程测控。
  1978年,我国自主研究、设计、制造的“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航天远洋测量船先后下水。这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法国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远洋测量船队的国家。两年后,“远望号”船队首次乘风破浪驶向南太平洋,执行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海上测量任务,首战告捷。我国航天远洋测控事业的辉煌帷幕就此拉开。
  1982年10月,“远望号”船队圆满地完成了我国第一枚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海上测量任务,为我国新型武器的研制和定型作出了贡献;
  1984年,我国发射的试验通信卫星因故障没有进入预定轨道。在太平洋上游弋的“远望号”船队及时测定了卫星飞行中的数据。航天测控中心据此将失控的卫星重新“捕获”,火箭研制部门从“远望号”提供的数据中分析出故障所在。70天后,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准确地进入轨道;
  1990年4月,我国首次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守候在太平洋上的“远望号”船队比合同规定提前22分钟准确地提供了卫星轨道参数。
  1997年,在执行“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测量任务时,“远望号”又成功地对卫星的转速和姿态进行海上测控,实现了我国的航天远洋测量向海上测控的质的跨越……
  20个春秋过去了。“远望号”船队在太平洋上畅游50余万海里,出色完成国家的重大科研试验和卫星发射测控任务。中央军委给“远望号”记了集体一等功。
  “远望号”船队长期与惊涛骇浪为伴,其工作和生活环境是常人难以体验的。“远望人”以自己的智慧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掌握了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稳定跟踪、船姿定位、精确校标等海上测控高技术,其精度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电磁兼容是海上测控的国际性难题。“远望号”上集中了通信、测控、导航、气象等10多个系统的精密设备,仅在不足4000平方米的甲板上,就耸立着60多副大大小小的天线,大的比最大的锅盖还大几倍,小的如细杆。每一副天线都不断地发射和接收强烈的电波信号,而钢铁船体本身又构成一个巨大的磁场,紊乱的磁力线干扰着电波的有序传送。“远望人”迎难而上,从频率分布、天线空间、功率分配、时段区分等角度入手,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让高度密集的电子设备在一条船上,有条不紊,各得其所。“远望人”首次采用新技术,在测量“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卫星时,他们在海上连续跟踪和控制卫星长达10个小时,实现了世界上罕见的航天海上测控。
  “远望号”船队取得的辉煌业绩,得益于改革开放,得益于有一支适应在世界三大洋执行各种航天远洋测控任务的科技专业队伍,一支能胜利合成编队和单船航行的指挥员队伍,一支具有自航自修自救能力的远洋航行动力队伍,一支掌握了陆地海上两套本领的后勤保障队伍。
  20年来,他们围绕海上航天测控开展学术研究和科研活动,瞄准国际航天技术前沿,学习高科技,运用高科技。他们强化科技人员业务素质,实行科研课题负责制,以课题研究带动测控任务,以测控任务促进课题研究,取得了科研与测控双丰收。“八五”以来,在完成海上测控任务的同时,他们还获得了192项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800多篇论文。
  蹈海战天20载,“远望号”又面临新的挑战。在未来的蓝图上,他们将远航三大洋,执行新型航天器的海上测控任务。“远望人”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新世纪。(附图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启动
  2005年实现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
  本报北京12月8日讯 记者白剑峰报道:国家环保总局今天在京召开渤海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正式启动“渤海碧海行动计划”。
  渤海是我国的一个近封闭内海,海域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约18米。据对沿海11个城市的邻近海域监测,仅有两个城市的邻近海域大部分保持在一类海水水质,其他9个城市的邻近海域水质均为三类或超三类,水质不断恶化。近年来,渤海渔业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小黄鱼等濒临枯竭,各种鱼类的优势年龄普遍降低,平均重量偏小。同时,海域环境灾害日趋严重,赤潮发生呈上升趋势。
  渤海行动计划的重点海域是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以及13个重点城市的毗邻海区;重点河口是辽河、海河、黄河的主要水系和小清河、五里河等河口;重点控制的污染物是氮、磷、COD、石油类。
  据了解,渤海近岸海域的环境保护分阶段推进,力争实现三个目标。近期目标是:到2005年,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海上船舶和石油平台污染源达标排放;沿海地区污染物入海总量要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渤海近岸海域环境严重污染的趋势减缓,岸边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沿海防护林体系全面建成。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技界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
  肩负历史使命 提供科技支撑
  本报北京12月8日讯 记者贾西平报道:首都科技界今天举行座谈会,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有关负责人及著名科学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出席了座谈会。
  与会科技工作者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回顾了20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科技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对策以及新世纪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前景等进行了探讨和展望。周光召在讲话中说,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科技界肩负着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为我国工业、农业、国防现代化提供科学技术支撑,为国民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贡献,还要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工作方针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广大科技人员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学技术深入渗透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加快我国科技自身发展的许多方面取得重要的研究成果,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者达到了世界科技的前沿。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北京鼓励
  认养绿地
  本报北京12月8日讯 记者吴坤胜报道:首都绿化委员会近日宣布,一项鼓励海内外机构和个人认养绿地的活动已在北京展开。凡属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都可通过一定程序,自愿负责一定面积林木绿地的建设、管护、养护,保证绿地不受破坏。认养者享有在绿地内竖立标志牌权和绿地命名权。但不得改变绿地产权关系,不得改变绿地的功能,不得在标牌上标注有商业广告的内容。
  北京市现有绿地1.7万公顷,市区人均绿地8平方米。绿地认养有望弥补绿化建设资金不足和市民参与绿化建设意识不强这两方面的不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中国书法家赴巴黎举办大展
  本报讯 应法国政府文化部、教育部和巴黎索尔邦大学亚洲远东研究中心邀请,中国书法家代表团日前启程飞赴巴黎,举办“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
  这次展览是中法两方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策划的。展览选择了20位已故名家的作品,其中有吴昌硕、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谢无量、刘孟伉、沙孟海、林散之,毛泽东的草书中堂《清平乐·六盘山》真迹也首次出国展出。还有当代北京书法家赵朴初、启功、沈鹏、欧阳中石、康殷、刘炳森、李铎、刘艺、王镛、朱乃正等的精心之作。据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法国索尔邦大学远东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巴黎现代中国书法大展”已于12月5日在巴黎索尔邦大学开幕。(文英)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打好淮河治理攻坚第二仗
  安徽将建18座污水处理厂
  本报讯 记者任建民报道:为实现2000年淮河水变清的目标,今后两年,我国将在淮河流域建设5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其中安徽省将建18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20万吨。这是记者日前在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启动研讨会上获悉的。
  经过国家有关部门和沿淮四省政府的共同努力,去年底淮河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达标排放,完成了水污染防治第一阶段的任务。第二阶段的治理任务主要是做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按照《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计划》,到2000年,将在淮河流域建设52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363万吨。总投资60亿元,拟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5亿美元。
  由于淮河流域范围太大,建设部决定将世行项目的实施地主要安排在淮河流域安徽段。安徽省建设厅、荷兰DHV公司和北京德基工程公司多方合作,在北京和安徽成立了两个项目办公室,利用世行贷款需要做的大量前期调查研究工作已正式展开。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倡导品学兼优 激励奋发成才
  建昊奖学金奖励在校大学生
  本报北京12月8日讯 记者董洪亮报道:在纪念“一二·九”运动63周年之际,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今天在人民大会堂颁发“中国大学生跨世纪发展基金·建昊奖学金”,表彰151名全国各地高校学生,其中北京大学于安池等10人获特等奖,每人奖金1万元;郑州纺织工学院滕玉欣等141人获优秀奖,每人奖金3000元。
  建昊奖学金是团中央、全国学联和北京建昊集团于1996年共同设立的,基金总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连续10年对在校优秀大学生进行评选表彰,今年是第三次评选。今年获奖的学生有的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有的把所学知识用于实践,服务社会,有的扶危济困,品格高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一二·九”运动老前辈韩天石、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春华和各地部分获奖学生代表、北京高校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电子出版格局改变
  八家高科技企业成立电子出版社
  本报北京12月8日讯 新华社记者李斌、本报记者杨健报道:为促进出版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新闻出版署不久前正式批准希望电脑、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万方数据等8家高科技企业成立电子出版社,这使图书出版社独揽电子出版权的局面一去不复返,标志着我国电子出版市场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近年来,信息产业在我国获得快速发展,多媒体电子出版业作为信息产业和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电子出版物达到625种。
  电子出版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长期以来,拥有电子出版权的主要是图书出版社,于是形成了这样的局面:有电子出版权的,不一定有科技实力;有科技实力的,没有电子出版权。
  专家说,信息企业进入电子出版市场,必将推动我国电子出版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据了解,获得批准的8家高科技企业多年来已经在电子出版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