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失节的寇准——观《乾佑山天书》
王评章
  历史的某段生活或某个人物,无论是沉潜的还是浮现的,时常在以后的某个时期蓦然地被特别注视和回忆。这不仅因其独特的光彩或沉痛的经验,而且在于它们穿透了历史,击中了以后某个时期的精神、心灵问题。
  郑怀兴创作的戏曲历史剧《乾佑山天书》,写的是晚年寇准为了复相位而终于附和了自己一贯反对的天书。他以为谋大事可以不拘小节,跪下去可以再站起来,结果相位谋到了,一生却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崩溃。
  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寇准在现实的诱惑面前动心了,他暗中模糊了自己的精神身份和生命立场。寇准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是治国的能臣,而在于精神上的安邦。早年他刚直诤谏,敢于扯住皇帝的衣袖,直到把是非说清楚才让退朝回宫;他痛斥畏敌迁都的怯懦,能强迫宋真宗亲征澶州……所以被称为“魏徵”。他的身份是时代的精神御史、精神谏官,是时代精神的清洁力量。这便规定了他精神人格的纯粹性和彻底性。
  人的根本,是必须用全部的生命激情和力量去守护的,寇准却将他之所以为寇准的东西拿出来作交换。这不是什么道与术、原则性与灵活性、道德精神与历史功利的矛盾问题,而是放弃自己的精神身份和生命立场。他一脚踩空,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攀住,没有什么人能够援手。
  对此寇准愤愤不平:王旦为之,天下不议;老夫为之,受尽指责。的确,从今人极端张扬个人权利、选择自由的角度看,寇准完全可以逃避崇高,卸去时代精神象征的重负,选择平常人的身份。问题在于他一方面享受着时代赋予他的权威、尊严、力量和重要性,一方面又要求个人降格降调,进退自由的权利,这未免太不公正了,尤其在时代精神文化面临着困难时,拒绝对时代所负有的责任和使命。
  历史和命运常常是公正的,人在这方面放弃多少,就在那方面得到多少,人要在这方面得到多少,就得在那方面失去多少。作为精神的旗帜,寇准背靠着整个时代和整个文化价值体系而获得力量并受其保护。他因此握有真理,代表正义,负有盛名。否则太宗、真宗怎么会容忍被他扯住袖子不让退朝?然而寇准他一旦背弃对时代的承诺,时代也就断然地收回赋予他的权威和力量。面对着众叛亲离,寇准何能有言自辩?
  寇准之所以让人特别地难受和痛苦,在于作为时代的集体精神寄望和价值指归,他背叛了自己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原则,对整个时代的精神伤害特别深刻。其次,对于寇准要求“自我降格降调”的一己权利,时代对之又是一时无可奈何的。当他辜负了时代,便会造成人们由于对他的失望转而对时代文化价值体系的怀疑和虚无,由于受骗而对基本的生命立场和精神原则产生智者敢引为非,强者强引为非的破坏和堕落。
  事实上,不仅寇准们的失节引起我们的心烦意乱,而且由于时代的不同,寇准们的公共性和个人性问题也成为一个日渐尖锐、棘手的扰乱我们心灵的问题。由是,《乾佑山天书》写的就不只是古代的人和事了,而且回应着或者说紧紧抓住了今天的精神问题,并力图从历史深处汲得经验和智慧。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承古启今 返本开新
福建省文化厅厅长 吴凤章
  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福建省泉州市人民政府和莆田市人民政府协办的“福建省古老剧种晋京汇报演出”即将在首都落下帷幕。红火喧闹的南国剧坛为岁末的京城添加了一缕春色。这是继’97福建剧展之后又一次福建戏剧艺术的晋京展演活动。这前后相衔、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戏剧活动,其传递的文化信息是相当明显的,即大致折射出了闽省近年来在戏剧创作、生产、研究诸方面的取向和选择。然而,它们又各有侧重。如果说’97福建剧展是以呈示“闽派戏剧”阶段性创作概貌为主旨的,那么,此番的晋京演出意欲展示的则是在古老剧种的保护、研究与创新方面的实践和努力,它更多揭示了传统戏剧在当代多元文化空间中存活、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宋元南戏是中国戏剧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随着宋代海上交通的日益发达与经济贸易往来的频繁,当时流行于温州、杭州一带的南戏传入福建,在与福建一些民间优戏杂剧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兴化戏、梨园戏等地方剧种。此次晋京展演的莆仙戏(兴化戏)、梨园戏等便享有“南戏活化石”的美称。
  位于东南沿海的福建,自宋代以来便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声腔剧种,数百年间流丽悠远、绵延不绝。在历经风雨沧桑之后,至解放前夕不少剧种已濒临凋蔽灭绝。建国后,随着历史的巨变,古老的戏剧艺术也如同枯木逢春,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方针的指引下,全省各地积极挖掘、抢救古老剧种,在对剧种和剧目的辑佚、溯源、考证的同时,对舞台演出形态、舞台形象等方面也作了现实的梳理与整合,整理、编演了大量的剧目。其间,莆仙、梨园等剧种曾数度赴京,《团圆之后》、《春草闯堂》、《陈三五娘》等剧目已成经典之作。新时期以来,福建在古老剧种的保护、抢救、创新等方面又拓开了新的局面。
  值得提及的是,这次各携两部剧作赴京的剧作家郑怀兴与王仁杰,乃是新时期“闽军”的两员骁将。其《新亭泪》、《节妇吟》等剧作在全国享有盛誉。此次呈现于京华舞台上的剧目,是他们近年来思索和探寻的一次展示。《乾佑山天书》试图揭示的是一代名相寇准在事功与道义、正身与治世之间的徘徊和两难;《叶李娘》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形象;《董生与李氏》表现了在封建伦理无形网络中人性的挣扎与冲突;而《皂隶与女贼》则体现了一种颇耐咀嚼的普通人的侠骨柔肠……泉州木偶也具有丰厚的文化传承,其历史可推溯至明初。近些年来,黄奕缺等木偶表演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维妙维肖的舞台形象,蜚声于海内外。此次晋京的泉州木偶折子戏专场,可以说是荟萃了其中的精华。在舞台艺术的表现上,这些剧目一方面尽可能地保留着古老剧种的演出形态和表演程式,着力突出其剧种特色,同时又注意师古而不泥古,力求以一种承古启今、返本开新的艺术方式,即不是简单地因循传统、画地为牢,而是试图在维系其古剧种价值和风貌的同时,激活其现实的艺术生命力,使之有可能超越自身的局限,从而支撑起新的现代性内涵。
  近年来,在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倾力扶持古老剧种,并将其融入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之中。尽管在日趋繁复多元的当代文化时空中,古老剧种的存活与发展很可能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历程,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我们有理由相信,福建古老剧种的文化命脉将承传延续下去,犹如老树虬枝,栉风沐雨,以独具风姿的丰神品貌,承接着新世纪的辉煌。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在情、理、法之间的皂隶与女贼
吴修飞
  王仁杰创作的梨园新剧《皂隶与女贼》和传统的梨园戏相比,有较大突破。小梨园戏传统上多以生旦为主要角色,长于抒情。而《皂隶与女贼》的主要角色却是丑、旦。丑又非一般的市井无赖,糊涂昏官,却是一位正直、笃实的下层皂隶,知书不多但极拘于礼义。旦亦非传统梨园戏曲中的大家闺秀、娇弱女子,而是一位独行江湖、艺高貌美的女盗贼。更值得称道的是,该剧注重挖掘人物内心在情、理、法之间的强烈震荡与冲突,很富艺术感染力与现实意义。
  《皂》剧的故事并不复杂,但作者在单纯的情节中展示了人物强烈的内心冲突。
  和恃强凌弱、刁钻狠辣的众皂隶不同,杨一索是一个受尽欺凌、老实厚道的善良人。因而当他乍见女贼一枝梅时,怜香惜玉之心油然而生,爱慕之心与怜悯之情同时催发。若不是刚领受“公务”不久,恐会马上为其脱枷解链了。待到上、下岭时,终于忍不住为一枝梅脱了枷。
  荒山土地庙,寂寂渺人迹。天上地下,唯皂隶与女贼二人,孤男寡女漫漫长夜,似乎应有故事。女贼计划以色迷住皂隶后伺机逃走,于是便主动拉皂隶坐于火边“相挨相依”,原本动心的皂隶活到“这岁数”初闻女人味实想和她亲近亲近,但却忽又顾虑到自己是皂隶,女贼必有所求才如此作为,又颇觉有违“大丈夫”之誉,不禁自打掌心。不料女贼竟又牵手温存,软语吹拂,皂隶刚静的“色心”又骚动起来,禁不住想入非非……谁知又忆起先祖杨震大清官的遗训,不由得自己掌嘴静心。二次不行,女贼又生一计,求皂隶救她一命,并许财色兼收。皂隶亦觉人财两得,双双飞走,“好哉妙哉!”禁不住拿出钥匙欲放女贼。然而,“监守自盗赴刑场”的法威令他心悸,儒家传统仁义礼智信之大理使他心虚,权衡良久,终于息心。待及一枝梅被张公张婆设计救走之后,他终于还是落了个说不清的“监守自盗”罪名。至此,他虽然没有悖理,却犯了法,爱恋之情也无结果。
  女贼一枝梅,亦并非无情无义、杀人不眨眼的凶恶之徒,却是一位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的女侠盗。押送途中,戴罪之身自是急于逃脱以冲出法网。故几次三番不顾伦理虚情假意勾引皂隶,谁想却不自觉地被这恪守传统伦理、忠于职守的“君子”所感动。在张公张婆救了她之时,曾犹豫再三,逃脱罪责是她一路所求,而委罪于皂隶又实非心愿。但若不走又违了张公张婆报恩心情,只得忍痛脱逃。而在皂隶因她受罚即将打入死牢之际,感伤至深的她终又忍不住投案自首,救了皂隶,了结了心愿,却又落入了法网。
  孰料,在推官审明案情原委之后,竟也深深地被二人感动了,“禁不住、生恻隐”,在夫人帮助下,“法外施恩情”,成全二人,发配他乡,于情、法之间找到了判决之理,留给观众一个深远的审美空间。情、理、法的冲突并不是一个时髦的主题,而在一个情节单纯的仅有六出的戏曲中,将三者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并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是一次成功的创新。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11月30日至12月4日,由福建省文化厅主办的福建古老剧种汇报演出在北京工人俱乐部举行。梨园戏《皂隶与女贼》、《董生与李氏》,莆仙戏《叶李娘》、《乾佑山天书》,以及泉州市木偶剧团演出的木偶戏专场,展示了福建省在古老剧种的保护、研究与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果,显示了传统戏剧在当代多元文化空间中存活、发展的可能性与美好前景。这里选登部分剧评、剧照,以飨读者。
  提线木偶戏《火焰山》
  莆仙戏《叶李娘》
  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感人的《多彩世界》
志华
  鞍山市话剧团创作演出的话剧《多彩世界》,是一台洋溢着青春旋律、流动着动人音符的校园生活剧。此剧自1996年问世以来,已连续在辽宁、江苏、河南、北京等地演出了八百多场,它在获得文化部全国儿童剧新剧目奖的同时,也在众多的中小学生中赢得了广大的知音。
  《多彩世界》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不属大气磅礴的主题:它讲述了几个中小学生校园生活的一段成长经历,在朴实、简洁中透射出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一个优秀班级里,农村来的学生洋洋考试得了“双百”,可是她没有钱请同学们吃糖果,连学费都交不起的她,想要退学。等到妈妈卖冰棍替她凑够了学杂费时,她又将钱送给了一位因丢了钱而看不了病的老爷爷。房产处长的儿子大帅,花钱请同学代写作业,并声称要给班主任李老师要房子。足球迷雷雷嫌自己的母亲卖烧饼丢人,不准她到学校来。母亲病危之际,雷雷才真切地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是妈妈。几名学生及其家长的不同命运,引发出学生、老师与家长、同学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和情感碰撞。经过校园生活的洗礼,学生们最终都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的成长经历留下了校园这一培养少儿成长的世界是何等丰富多彩的印证。此剧催发着人们面对可塑性极强的孩子们,学校、社会和家长应如何教育、引导等问题的思考与警醒。
  《多彩世界》是一部儿童剧,它将欣赏对象定位在中小学生这一群体。由此出发,它用轻松活泼的舞台风格承载了一个厚重的主题。虽直面现实,但又不去刻意展示矛盾,而是在幽默风趣的演出中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此剧的情节是有张有弛、洗练简洁的,艺术地再现生活的平凡与真实,精心地构架一个个戏剧冲突,在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语言生动鲜活、动作性强是此剧的又一特色。剧中没有冗长说教,念白通俗易懂,节奏富于变化,全剧始终由人物的行动、人物的命运推动着剧情向前发展,加上演员表演自然、投入,台上台下时常产生情感共鸣,小观众在亦哭亦乐中得到审美的愉悦。
  今年深秋,《多彩世界》已是第三次进京演出,每一次都有可喜的加工和修改。初冬时节,此剧又应邀踏上奔赴福州等地演出的行程。一出儿童剧在三年时间里演出八百多场,拥有近八十万人次的观众,若没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这是不可想象的。在戏剧市场整体环境不尽如人意之际,鞍山话剧团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能有意识地选准突破口,注重观赏性,边演边改,常改常新,这是寻求戏剧走进市场的一条可资借鉴的经验,从中也可以看出艺术工作者培养青年观众、繁荣舞台艺术的一份可贵的自觉和高度的责任感。(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视剧《红螺寺》开拍
  以北京怀柔县境内红螺寺为背景的二十集电视连续剧《红螺寺》日前在京开拍。该片讲述了清乾隆年间,曾代乾隆皇帝在红螺寺记名出家的内史古正昌,长期操纵帑银帑利,制造了著名的长芦盐案和假人头案,意图把御史和刑部侍郎置于死地,最终受到惩治的故事。
  该剧由郑泉宝执导,郑万隆任艺术总监,李丁、孙树林、张炬等主演。怀柔县人民政府、中国人口音像出版社和北京大地房地产开发总公司联合拍摄。   (王  莹)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小剧团走向大舞台
  今年10月下旬,湘西沅水中游的泸溪县辰河高腔剧团带着古装《目连》戏从上海乘飞机抵达法国巴黎,作为期一个月的民间文化交流演出。辰河高腔《目连》古装戏在法国颇受观众青睐,第一场演出竟是掌声经久不息,连续谢幕六次。异域观众称赞辰河高腔戏是一枝“古老的戏剧奇葩”。
  辰河戏发源于泸溪县浦市,盛行于泸溪、沅陵、黔阳等县,成为沅水流域的一大地方戏曲。浦市位于沅水中游,明初已是湘西一大集市。当时客居浦市的一些江西殷实商贾,常唱家乡戏曲自娱。初结合傩愿戏,以人声帮腔融进祭祀音乐,后试以唢呐、笛子帮腔,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辰河高腔。     
   (侯自佳)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大禹治水》播映
  日前,一部广告片在北京各大影院随片播映,其磅礴浩气撼动人心,这就是由香港导演徐克为润迅通信发展有限公司执导的《大禹治水》。
  征服洪水,造福苍生,古老的故事凝聚着中华民族忘我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大禹治水》一片虽仅有九十秒,却将润迅通信致力于延续大禹治水精神,追求在现代通信领域纵横驰骋发展的意愿表现得酣畅淋漓。天穹下,一只苍鹰腾空而起,传递着大禹聚集民众治水的号令。随着一个个现代化蓄水闸门拉开,一座座蒙古包灯火闪亮,企业利用尖端科技服务大众的创意得到了真实体现。此片审美角度新颖,具有较高艺术品位。
     (赵民)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大气磅礴 动人心魄
王敏
  就在’98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不久,南京前线话剧团就非常及时地将反映抗洪斗争的话剧《大江东去》呈现在首都舞台。
  作品以惊心动魄的1998年抗洪抢险为背景,塑造了以段曙光为代表的英雄群体形象,将在国家危难时刻解放军的柱石作用和军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凝聚力,揭示得十分动人。
  横贯舞台的长江大堤禹州段———它简直是整个抗洪大堤的缩影。在这里抗洪的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而又面临着缩编的部队特功连。他们在自己团队的旗帜进入荣誉室之前,用自己的青春和血汗为她再添上耀眼的光华。军民在这里同洪水搏击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由于性格、境遇以及价值取向的不尽相同,不可避免、甚至很激烈地发生着碰撞。而且,几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在撞击、净化、升华。小战士高林娃的父亲在老家因护林被人打死了,他哭着跪在地上遥遥为父亲送行,为了保卫大堤不肯回家。即将转业到当地的团长段曙光,没来得及同未婚妻叶建萍商量,就把她准备盖大厦的花岗岩碎石用来堵了洪水,为此和未婚妻几乎分手。教导员陆春涛这个形象非常有新意。他体检查出有癌症嫌疑,要他回去休息等确诊,然而他却毅然追上队伍,来到抗洪最前线。妻子和战友以为他不知道自己的病情,都瞒着他,他心里明镜似的,早就知道了。当段曙光流着眼泪问他为什么不听话时,他说,如果我不是癌症,我的岗位本来就应该在这里,而如果我确实是癌症,我更应该在这里战斗,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而不能躺在床上等死。这样的生命观闪烁着时代风采。他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自觉地让生命发出最耀眼的光华。他果然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同洪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和血汗筑进了大堤,保卫了国家财产,人民的生命安全。当特大洪峰顺利通过后,战士们和衣躺在大堤上酣睡的调度,令观众心热,从这些相貌平常、满身泥水的战士身上人们看到了伟大的军魂。我们这支军队的光荣传统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优秀品质在百年不遇的’98抗洪斗争中凝聚与飞跃为一种富有崭新时代内涵的伟大“抗洪精神”。这是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她不仅屹立在舞台上,而且永远矗立在全国人民的心灵深处。
  饰演段曙光的王长林很有艺术功力。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前线话剧团老一代演员的传统和风范。他是那样热爱他的角色,熟悉他的角色,他通过准确的细节、炽烈的情感塑造了一个我军基层干部的形象。在这一形象身上,有着老一代军人的执著与坚毅,更有新时期军人的蓬勃朝气、火热情怀和雷厉风行的作风。
  据南京的同志讲,这个戏四天四夜拿出初稿,六天六夜立在舞台上,经过四十多天的排练达到今天这个程度,而且还在修改。他们是在用抗洪的精神塑造抗洪英雄的形象。主创人员两次深入抗洪第一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虽然时间紧迫了一些,来不及精雕细刻,但毕竟为创造一部具有史诗规模和深度的伟大戏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和基础。当然,要真正成为一部艺术精品,还须假以时日。这就不仅需要逼真地表现出它的表象,更要通过矛盾的设置、发展,揭示出它丰厚的内涵,塑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形象。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个戏还大有潜力可挖。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影节研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
  第七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11月下旬在重庆举行。电影节举办了“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中国电影”大型学术研讨会。
  参加研讨会的既有中国电影理论界颇有建树的理论家评论家,也有工作在创作一线的电影工作者,还有热心电影理论评论工作的文艺研究者和重庆市的业余作者。广电总局副总局长赵实同志撰写论文并出席了会议。在这些论文中,有从宏观角度论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电影总体发展轨迹;有从电影创作实践的角度,分析提出了有关中国电影类型化创作的历史沿革和经验总结;也有从观赏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新时期电影观众观赏心理的流变;还有从编剧、摄影、电影教育、电影技术、电影发行、电影事业管理以及不同片种的角度,全面回顾评价了中国电影二十年的整体面貌。本次研讨会将对中国电影在二十一世纪的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理论总结。
  (小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董翠娜主演《状元媒》
  山东烟台京剧团演员董翠娜日前在京演出了张派传统名剧《状元媒》。董翠娜曾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先生亲授,她在剧中扮相端庄秀丽,表演朴实大方,唱腔圆润华丽,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今年三十六岁的董翠娜现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一级演员。她十四岁从艺,1984年拜张君秋先生为师,主演过《望江亭》、《玉堂春》、《秦香莲》、《四郎探母》等剧,多次夺得全国戏剧表演赛大奖。淡泊名利,坚守戏剧舞台,一份平常心、一种对京剧艺术的执著追求构成董翠娜极为可贵的人生品格。                       
   (刘 文)
  董翠娜在《状元媒》中饰柴郡主(附图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张保平饰演多尔衮
  山西晋城上党戏剧院一团近日来京演出了上党梆子《初定中原》。《初定中原》为新编历史传奇剧,描写了清世祖福临幼时,摄政王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一段生死恋情,展示了摄政王、太后、小皇上之间爱情、亲情和权力的生死较量。  饰演多尔衮的演员张保平,唱腔韵味纯正,嗓音浑厚圆润,既高亢激越,又婉转抒情。表演自然大方,刻画人物准确细腻。他将摄政王多尔衮刚愎自用而又真情不渝的独特个性表现得极富艺术感染力。
  张保平1973年考入山西戏剧学校晋东南分校,主攻须生、小生,主演过《忠烈千秋》、《寇准背靴》、《杀惜》等剧,在舞台上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多次荣获山西省戏曲调演金牌奖等,深得当地群众厚爱。    (刘 文)
  张保平(右)在《初定中原》中饰多尔衮(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