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农业精品唱响田间
  ——记大连抓精品促农业现代化
  本报记者 张书政
  瓦房店市张屯村的盐碱地,庄河市老龙头的荒甸子,古城金州西隅的残壕废垒,俱往矣!取代它们的是水网如织、田垄纵横、铁牛银锄的沃野丰仓。如今的大连地区,已涌现千亩以上机械化、喷灌化的精品粮田14处,百亩以上精品菜园16处;还有“精品号”的果园、畜禽养殖场、水产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苗圃、花卉、园林式村庄等,共计10个类别。
  去年,这10个类别的115项农业精品工程实现产值达到11.9亿元,纯利润1.9亿元,出口创汇7400万美元。今年“市级”精品工程已发展到175项,还有数以千计的“县级”精品工程,它们为今年农业特大丰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催动大连地区向现代农业高歌猛进,奏响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田间喜剧。
  “贡品”地誓做“精品”乡
  大连地区是传统农业的“贡品”之地。辽南、辽东的“贡米”、“贡鱼”、“贡果”、“贡丝”、“贡玉”等,历史上享誉宫廷。
  应该说,昔日“贡品”都是农产品中的精品,只不过产量有限、生产手段落后罢了。访民问史,贡品等土特产品的精妙,启发了大连市实施农业精品工程的思路,市委书记于学祥、市长薄熙来和主管农业的副市长贾崇斌等市领导认真研究了全市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得出结论:农业生产多出精品,农产品像“贡品”,是“名特优”,是“拳头产品”,不就提高市场化程度了吗!
  精品工程的标准,市政府做了明文规定,概括为“三有”、“三好”、“五高”。即:有较大规模,有较高档次,有领先水平;周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好,产品质量好;外向型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单位产量高,经济效益高。
  农业科技革命绿浪宜人
  大连的农业精品工程科技含量高。粮食、水果、水产、畜牧和林业共引进、推广新品种30多个,推广粮食两茬生产的规范化栽培、海珍品人工增养殖、畜禽快速育肥、果树早产早丰和花卉、蔬菜保护地规范栽培等30多项先进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的精品工程,采用国内外先进设备、技术、工艺、管理手段,都已成为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为农民提供服务和带动农户发展商品生产的“龙头企业”。
  大连还把创优质名牌产品作为精品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普兰店市莲山牌特种稻、莲花牌蔬菜、双塔牌苹果等优质产品注册后,成为国际农粮市场上的抢手货。皮口镇大连雁鸣水产品加工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知名度高,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8种产品直接进入欧、美超市。
  应用生物工程、信息技术、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产品储运加工新技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大连取得丰硕成果。去年大灾之年,全市精品粮田平均单产536公斤,比一般粮田多收一成。今年,大连农产品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产值可达124.5亿元,乡镇企业年产值将突破2000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可达3400元以上。
  精品工程编织精美生活
  精品工程实施一年来,全市共投入资金8.6亿元,占农村资金投入的1/4。他们筹资来自5个渠道:一是各级财政投入,二是银行贷款,三是吸引国内外资金,四是乡村集体和农民集资,五是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投资。
  四平镇集体投资100多万元,组织万名农民会战19天,使得前进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标准高、质量好,果树梯田、农粮梯田如画如诗。民营猪场大连础明实业公司参与市精品工程建设后,投资3000多万元,实行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年出栏商品猪万余头,175天达标出栏,瘦肉率达62%,最近又引进德国屠宰加工生产线,建成大连市首家猪肉分割小包装和熟肉制品加工厂。
  长白山余脉的庄河山岭深处,有个现代新农村的精品工程。这里碧瓦花墙,楼群园林,欧式建筑令人赏心悦目。如果不身临其境,人们难以置信这里几年前还是一个贫困村,这就是庄河市徐岭镇宫洼村前洼屯。这个屯利用大连开发区和大连保税区的对外开放优势,办起一个集体企业塑料厂,生产编织袋、塑料软包装食品袋等,红红火火;他们还兼并了沈阳保船面粉公司编织厂,又与营口芦雁纸制品公司联营成立彩印厂。前洼屯农、工、商、贸等五业兴旺。全屯139口人,20人经营种植业,20人经营畜禽业,近百人搞工、商、贸,人力不足,吸纳庄河市贫困山区的400名富余劳力。
  在大连,农业精品工程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像酵母菌似的,越发展越多。世纪之交的“大连田间喜剧”越演越火。
  压题照片:大连普兰店市四平镇重视精细耕作。图为该镇前进山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使荒丘变成了新坡地。
本报记者 张书政摄(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摄影比赛

  新年将至,天津市各大商场装饰一新,商品充足,到处呈现一派节日喜庆气氛。图为一家装点一新的商场。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早安排 早部署 早落实
  广西元旦市场品种多数量足
  本报南宁12月26日电 记者杜峻晓、罗昌爱报道:广西节日市场供应着眼于一个“早”字,以确保节日期间市场“菜篮子”品种多、数量足、质量好、价格适宜。
  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和北海等地市从7月开始陆续对货源的组织、生产作了安排,与有关生产场站、副食品基地签订元旦及春节活鸡、活牛、淡水鱼、生猪产销协议,并在10月底、11月初对活鸡、生猪的进栏情况作了检查。据自治区人民政府菜篮子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今年城乡市场副食品价格较往年略有降低,居民可以购买到物美价廉的副食品。
  广西是反季节蔬菜的主要产地,今年蔬菜的品种和播种面积比以往均有增加,加上近期天气较暖,各类蔬菜生产状况良好,病虫害发生少,蔬菜供应显得格外丰富。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仅南宁的市场上就有芥菜、生菜、菠菜、豆角、丝瓜、茄瓜、苦脉菜等50多个品种。今年的蔬菜价格较往年更趋平稳。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新闻简报  汕头市创办博士后基地
  广东省汕头市政府日前作出决定,与北京博士后联谊会、广东省博士后联谊会联合,创办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京粤博士后汕头科技开发基地”。汕头市政府首期拨款1000万元,作为博士后科技开发基地的科研开发扶助基金等。(侯伟生)
  京珠高速路湖北段开工
  京珠高速公路湖北段日前正式开工,公路北起北京,南到珠海,全长3500公里,跨越京、冀、豫、鄂、湘、粤五省一市。湖北段是最后开工的一段,纵贯湖北孝感、武汉、咸宁3市地的9个县、区、市,全长339公里。(杜若原)
  齐鲁石化乙烯工程投产
  日前,国家“九五”重点技改项目齐鲁石化高压聚乙烯装置开车成功,标志着齐鲁石化45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全面建成投产。这一工程是1996年11月开工建设的。投产后,可使齐鲁石化乙烯年产量增加45%,还新增12万吨高压聚乙烯生产能力。
  (刘磊宗建华)
  凌津滩水电站并网发电
  位于长江支流沅水下游的湖南凌津滩水电站首台机组日前并网发电。凌津滩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7万千瓦,将安装9台目前国内最大的3万千瓦的灯泡贯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均发电量可达12.33亿千瓦时。(据新华社)


第1版(要闻)
专栏:

  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全会
  李鹏出席 会议听取审议了九个报告
  本报北京12月26日讯 记者胡健、吴兢报道:今天下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出席了会议。
  会议听取布赫副委员长作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听取彭珮云副委员长作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听取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朝文、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伯勇、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金池、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开轩、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高德占分别作的关于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主席团交付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会议还审议了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四国情况的书面报告和我国承办亚太议员环境与发展大会第六届年会情况的书面报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主持今天的会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谢非、姜春云、邹家华、王光英、程思远、铁木尔·达瓦买提、何鲁丽、成克杰、曹志、丁石孙、成思危、许嘉璐、蒋正华以及秘书长何椿霖出席会议。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韩杼滨列席了会议。


第1版(要闻)
专栏:

  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
  本报评论员
  最近,一些外国学者纷纷撰文,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11月24日访问俄罗斯时发表的《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见本报11月25日第一版),称赞这篇演讲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中国与俄罗斯关系的范围”,“是这几年国务活动家发表的最精彩的演讲之一,为全人类规划了下个世纪的蓝图”;认为这是“能改变历史的讲话”,“是一次战略革命”。
  江泽民同志的讲话,高屋建瓴,充满时代气息,对二十世纪全球科技的空前辉煌和科学理性的充分发展进行了科学总结,对未来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为我们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新兴产业层出不穷。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迎接这场新的科技革命挑战,是摆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和希望并存。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抓住机遇,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紧紧跟上科技进步的时代潮流,不结合本国发展的实际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就会落后,就会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在新的科技革命中抓住机遇而不是丧失机遇,发奋图强而不是墨守陈规,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努力迎接挑战,加快发展,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水平的距离。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江泽民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特别是对当前国际上剧烈竞争的科学概括,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论断。近代历史的发展表明,哪个民族和国家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就发展迅速,就强大;因循守旧,就落后,就会被动挨打。我们要大步追赶知识经济,要在新的科技革命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紧紧咬定一个“新”字,要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上下功夫,真正搞出中国的创新体系来。同时也要看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只有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必须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进一步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科学无国界。随着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科技、经济越来越趋于全球化。要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挑战,不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地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十分需要加强与国际科技界和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科技教育的有益经验,不断丰富和壮大自己,成效显著。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二十年前的科学大会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我国科技事业从此走向辉煌。今天,当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印证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英明和远见时,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再鼓风帆,指引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迎接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让我们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为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早日腾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1版(要闻)
专栏:省区市的“务实之笔”

  陕西:调整结构激活力
  编辑点评
  在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各地情况不同,究竟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选准自己的突破口。
  陕西省针对本地区国有小企业困难、非公有制经济“腿短”的具体情况,调整经济结构。他们的做法是,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努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这种做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本报西安12月26日电 记者孟西安报道:陕西省委、省政府针对本省部分国有小企业经营困难和非公有制经济“腿”短的弊端,今年以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更加积极地实施所有制结构调整。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努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使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繁荣。这一决策找到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为全省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全省经验交流会上获悉: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改组、联合、兼并等13种形式,累计已放开搞活和改制国有企业3592户,占全省地市国有小企业总数的71.5%,这些企业80%以上已经或开始恢复生机;全省新增个体工商户10万多户,新增私营企业9951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0%和70%。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工业产值和税收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和24%,拉动全省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全省全年经济增长10%的目标很有希望。
  通过调查研究,省委、省政府了解到全省国有小企业占国有企业总数的90%,但负债率高达81.4%,相当多的企业资不抵债、难以为继。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1.8%,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做出决定,提出今明两年,全省在“抓大”的同时,将国有小企业全部放开、力求搞活。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逐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经过努力,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
  陕西从省到地县都成立了贯彻“两个决定”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全省县以上部门共制定各类配套政策达430多条,举办各类培训班200多期,有2万多人参加了培训,省里有55名厅处级干部深入第一线抓点跑面指导工作,还抽调了8000多名干部进驻企业帮助改革。
  陕西省委、省政府于今年5月下发紧急通知强调:坚决防止将国有小企业“一卖了之”,坚持多种改制形式;坚决防止“一推了之”,把妥善安排下岗职工作为改制的前提条件;坚决防止债务悬空,认真落实还债责任。到目前,全省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共采取的13种形式中,其中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联合、兼并4种形式进行改制的企业,占已改制企业总数的53%,而出售仅占12.5%。在放开搞活国有小企业时,还强调把改制与建制、抓大与放小、放小与扶小结合起来。
  陕西省各级财政筹措8000万元资金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工商、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也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开绿灯”。为解决个体私营企业进入市场“门槛高”问题,陕西省和西安市及各地市工商局先后实行了“一厅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
  国有小企业改革的铺开深入和非公有制经济的跳跃发展,出现了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可喜局面。今年1至10月,西安市已改制的国有小企业占总数的79%,新发展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比去年增长53%和90%。今年1至10月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增幅在中西部各大城市中名列第一。全省已有21.8万下岗职工和分流人员到个体私营企业就业。
  在陕西多种所有制成分平等竞争和新的择业观念日益被人们接受。个体私营经济不再被打入“另册”,在’98西安人才交流会上,人才市场达成用人意向6495人,其中到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工作的用人意向达82%。


第1版(要闻)
专栏:

  制定建设纲要 确定发展目标
  浙江向农业现代化迈进
  本报杭州12月26日电 记者袁亚平报道:日前,浙江省委全会通过了《关于〈浙江省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的决议》,使这个省向实现农业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这个纲要提出了跨世纪发展的战略步骤:到2005年力争有近1/3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到2010年有2/3的县(市、区)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主要目标是: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实现升级换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农业基本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格局;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教育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明显;乡镇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小城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显著;农民收入稳定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据悉,浙江是全国第一个制定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纲要的省份。纲要确定全省农产品商品率将达到80%以上,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00元以上。


第1版(要闻)
专栏:

  增加播种面积 落实科技措施
  云南今年农业全面丰收
  本报昆明12月26日电 记者汪波报道:云南省农业今年又获全面丰收。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316.3万吨,比上年增长3.51%,为历史上第五个丰收年。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业的产量、产值大幅提高,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可达620亿元,比去年增长4.1%。
  今年云南各地普遍增加了粮食播种面积,及早落实重大农业科技措施,并因地制宜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步伐。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5828万亩,比去年增加了11.5%,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859万亩,是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一年。全省水稻良种推广面积达1169万亩,玉米良种推广面积为1283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玉米“温饱工程”、玉米种子包衣技术等增产技术措施的推广面积均比去年大幅增加。全省今年养殖业可为农民增收20亿元。
  去冬今春云南共投入农田基本建设资金8.57亿元,比上年增加2583万元,完成不同层次的高稳产农田地建设210万亩,使全省高稳产田地累计达到2163万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