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涛声协奏最动人
  ——海洋采访札记之四
  本报记者 李新彦 白剑锋
  前不久,记者来到辽宁省盖州市的一个村庄采访。这里正在兴建一个可停泊400条渔船的船坞,工地上一片沸腾。但是,随行的营口市海洋局的负责同志却说,船坞属于非法建筑。根据财政部、国家海洋局1993年颁布的《国家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用海单位使用国家海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到海洋主管部门办理海域使用证,实行有偿使用。但是,该村只向盖州市水产局交纳了海域使用费,并没有得到海洋局的批准。营口市海洋局得知这一情况后,先后两次责令该村立即停建船坞及有关工程,同时申明任何单位和个人无任何理由越行业、越职权审批使用国家海域。
  事实上,海洋局的措施并没能阻止该村“大干快上”的进度。由于《海域使用管理暂行规定》只是部门规章,其法律效力很难被其他部门认同。
  这个村庄船坞建设中暴露的问题,是“群龙闹海”体制的一个缩影。多年以来,陆上产业向海洋延伸便产生了海上的行业管理,传统的行业管理各有各的法规作后盾,而且“自成体系,家家通天”,从而造成管理权重叠、决策程序分散、政出多门、令出多头等。由于体制不顺,眼前有利的事,大家争着管,矛盾重重;眼前无利的事,大家互相推诿,管理失控。
  据了解,类似的冲突在沿海地区普遍存在。辽宁大连港航道锚地和当地养殖区经常发生矛盾,依据《海上交通安全法》和《渔业法》,双方都有权划定作业区,结果养殖区与航道锚地重叠,轮船的螺旋桨被网缠住的事故屡屡发生,农民要求索赔,年年纠纷不断。
  河北石油勘探开发部门也经常和渔民发生争执,由于石油勘探开发和养殖捕捞许可证颁发单位不同,区域难免重叠,一些渔民动辄以污染问题纠缠海上石油作业单位。
  辽东湾某地区,林业部门变卖林场,土地部门出售砂石,交通部门批建码头,已使海岸资源受到巨大的创伤,海岸逐年后退。
  湄洲湾是福建沿海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重点耕海牧渔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区。但是,由于海域功能区划滞后,三者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湄洲湾因为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破坏了海洋环境,影响了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海洋管理涉及农业、渔业、林业、海洋、港口、交通、城建、石油、旅游、环保等诸多部门。虽然各个部门管理海洋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权限交叉,职责不明,结果往往管理效率低下,漏洞很大。
  在广大的海域里,由于普遍存在无序、无度、无偿开发,许多海域缺乏综合功能区划,往往造成互相争资源、争空间,最终牺牲的是海洋环境与资源。
  福建厦门市为了走出“群龙闹海”的怪圈,近年来成功地探索出一条集中协调、专家咨询、综合执法的海洋管理新路子,实现了管海“一盘棋”。过去,厦门市有15个分别隶属于中央、省、市的涉海部门,以行业管理为主的传统海洋管理体制造成了各自为政、权限交叉等弊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厦门市决定大胆改革,走海洋综合管理之路。1995年,该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海洋管理协调小组。次年,又成立了海洋专家组,为厦门海域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咨询。1997年,厦门市海洋管理办公室正式挂牌,成为市政府进行海洋事务综合管理的常设机构。海管办组织海洋专家和有关部门,制定了海洋开发与保护的总体规划,为实行综合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撑体系。同时,海管办组织8家涉海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队伍,联合成立了海上综合执法协调小组,实现了“海上执法一把抓,问题处理再分家”。厦门市通过实行海洋综合管理,解决了各涉海部门之间的矛盾,减少了许多扯皮和内耗,使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持良好,为我国进行海岸带综合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去年,厦门市被国家环保局首批授予“环保模范城”光荣称号。
  有关专家指出:海洋管理管什么?怎么管?这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海洋管理包括国家海洋合法权益管理、海洋环境管理和海洋资源管理。世纪之交,建立科学的现代海洋管理体制势在必行。首先,国家应增强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切实完成协调产业间关系、监督管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活动的任务。其次,应组建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目前,分散的海洋管理体制造成了各家“分兵把守”的局面,一方面形不成海上执法“合力”,单方面的执法力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队伍的重复建设又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为此,在海监、港监、渔政、海上公安等基础上组建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实属必要。另外,国家应尽快通过立法来确立海洋综合管理在整个海洋管理中的地位,确立现代海洋管理体制。
  人们期待着“群龙闹海”的局面早日结束,让阵阵海涛响起美妙动听的“协奏曲”。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全国环保产业会议认为
  环保产业将成朝阳产业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 记者赵永新从日前结束的全国环保系统环保产业会议上获悉:尽管我国的环保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对环保产业的监督管理和政策引导,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大力推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据介绍,截至1997年,我国已有9000多家环保企业,从业人员170多万人,年经营额达到520亿元左右,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7%。我国现实的环境问题和潜在的环境问题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生产方式的变革将进一步扩大环保产业领域,环保产业将成为21世纪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
  与会者认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环保模式过多地依靠政府,使得投资渠道窄,公众参与度低,运营市场化程度不高,机制不活,限制了环保产业的发展。环保部门要积极配合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制定有关经济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工业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活动向市场行为转变。要鼓励和引导建立专业性的环境治理公司,为保护环境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一条龙服务,把环境保护活动由过去的个体化、分节式、不连贯的小生产活动变为系统的社会化大生产活动,逐步实现污染治理集约化、投资多元化、运行市场化、管理企业化、产权股份化、服务社会化、队伍专业化,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保产业发展新机制。
  环保部门要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投资、税收、信贷和收费政策,鼓励环境保护的投资运营活动;鼓励国外环保企业进入我国市场投资和经营;通过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向,拓宽环境保护投资渠道,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希望工程征集10年历史资料
  本报讯 希望工程近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10年历史资料。凡体现和反映希望工程实施历程的各种文字、实物资料,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均予以征集,并建立全国希望工程档案资料库统一收藏。征集内容包括:书信、日记、照片、签名、题词、批示、文件、文章、书刊、文学戏剧作品、宣传画、宣传册、音像、光盘、影视片以及其他实物等。(郝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有了书法博士
  郑晓华、叶培贵近日获得了我国首批书法专业博士学位。他们师从欧阳中石,以丰富的书法实践和扎实的国学功底通过了冯其庸、史树青、沈鹏等知名学者的严格审核。
  图为叶培贵(左三)、郑晓华(左四)和导师欧阳中石(右一)在首都师大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上。李正摄影报道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科教兴农专家座谈会提出
  农科教结合振兴农业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 记者温红彦、蒋建科、王向东报道:农业科教领域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教兴农”发展战略?来自全国农业高、中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一批专家、学者,今天在此间举行“科教兴农”专家座谈会,针对目前我国科教兴农的现状及问题,农业人才培养状况及体制,以及如何将现有分散的科教兴农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探讨。
  专家们指出,当今世界正朝着知识经济的社会迈进,我们这样一个有9亿农村人口的泱泱大国,要想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必须首先发展农业,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在于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专家们认为,实施科教兴农,就要主动面向“三农”(农业、农村、农民),强化教育、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具体就是要将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要使农业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强化农科教结合,使农业行政、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部门共同承担使命,实现优势互补;要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培养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人才。
  专家们指出,科教兴农的落脚点是科技和教育进入千家万户,因此,要使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对科教兴农的认识,切实把农科教结合摆上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专家们呼吁,要加大对科教兴农的经费投入,加强农科教结合的机构建设,完善对农业科教人员的评价体系。
  此次专家座谈会是由农业部科教司和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共同举办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开通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 记者任建民报道:我国第一个专门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中青网”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通仪式。
  这个网络是由团中央主办的。它的开通是共青团参与国家信息化建设以及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据共青团中央有关负责人介绍,“中青网”的建设将分步骤实施,力争在3至5年的时间内,建成覆盖全国的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据统计,在目前近150万网络用户中,青少年用户已占到近八成,“中青网”的开通正是为广大青少年开辟了一个探索新知识的新天地,施展才华的新舞台。“中青网”的开通也标志着共青团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据悉,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要,共青团组织将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全国广泛开展信息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不断促进青少年网络工作体系的建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专家学者研讨图书市场
  本报讯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发行业必须深化改革,尽快建立一个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相统一,适应市场经济原则的经营结构和运行机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图书发行之路。这是参加近日在河南开封举办的首届“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市场发展与对策”理论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新华书店代表的一致看法。
  这次理论研讨会是由《中国出版》杂志社、开封市书刊市场研究会、开封市新华书店联合举办的。国家新闻出版署、新华书店总店和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河南省社科院、河南大学的专家以及河南、吉林、山东等地的新华书店代表参加了研讨。(刘占锋)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民俗学渐成现代学科
  本报北京12月24日讯 记者童古丽珂报道:国际民俗学界企盼着中国同行能对人类民俗学研究做出突出贡献,而我们也应对国际民俗学负起不可推诿的责任。这是12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民俗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暨中国民俗学运动80周年纪念大会上与会者的共识。
  中国民俗学发端于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征集活动。“五四”前后,在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下,中国民俗学在我国古老悠久的人文传统中,由历代史乘杂纂中的文人记录与学者论评进入了科学意义上的专门性学科建构,并逐步由歌谣学、民间文学渐进到民俗学,最终使中国民俗学成为一门既体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又汲取世界先进人文理论的现代学科。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本报将开办《电脑·通信·网络》专版
  本报讯 从明年起,人民日报将增办《电脑·通信·网络》专版。这块版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描述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给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专版拟开设以下栏目:《新闻回放》对两周内的重大事件进行回顾,力争使读者把握信息技术业发展的脉搏。《论坛》请政府官员、企业家和专家、学者以独到而深入的观点就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展开探讨。《电脑与生活》讲述普通百姓生活中发生的与计算机相关的逸闻趣事。《人物风云》图文并茂,反映知识经济萌芽阶段的人物风采。《八面来风》致力于搭建企业界、普通群众与决策层之间的桥梁。《信息动态》介绍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及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这个专版由教科文部主办,每月单周星期天在第四版上与读者见面。(萧人)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老少同赛计算机知识
  本报讯 随着家用电脑销售量年年攀升,由电子工业科普办公室、中国电子学会等主办的每年一届全国计算机知识竞赛也越来越红火。
  竞赛内容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软件编程等。
  今年千万名参赛者中年龄最小的仅12岁,而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已有83岁。“首都在线”网站第一次作为竞赛协办媒体之一,就超过了另外20家传统的印刷报刊,吸引了更多的参赛者。竞赛颁奖大会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祝华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