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陈镇的变迁
  郭培华
  昔日靠鸡蛋换食盐,今朝日产衬衫40万件;当年住土屋、烧土灶,如今80%的农民建造了新舍、20%农民搬进了三层小楼;昔日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今天没有电视机的农户已数不出几家……
  这就是曾经闻名全国的“高产穷乡”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如今她摇身一变成为富裕的工业乡镇。
  20年前,大陈镇一批被全国各省地邀去担任农技师的种田能手,在走南闯北之时,敏锐地捕捉到致富信息,回乡来率先开始兴办工业。他们从缝破麻袋起步,逐步搞起服装加工和生产,不出10年,村村都办起了服装厂,大陈镇成了远近闻名的服装之乡。1977年,全镇人均收入不足百元,1987年达到870元,尔后10年,义乌县为了促进大陈镇经济的发展,从管理体制、财税、金融等八个方面给予放权,确定大陈镇为全县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大陈镇在镇里开辟了工业小区。他们对进区企业的地段安排,不分所有制性质,凡是税收高、对国家集体贡献多的优先录进。到1994年末,工业小区企业已达240多家,出现了一批日产衬衫能力超万件的企业。全镇服装企业日产衬衫最高达40万件,成为与大连、石狮、虎门齐名的我国四大服装基地之一。1997年,工业产值实现16.89亿元,上缴国家税收1600多元,农民人均收入5680元。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四面八方
  江西苎麻集团创民族品牌
  本报讯 在刚刚结束的九八秋冬季服装服饰博览会上,江西苎麻集团所在的“井竹”牌苎麻面料、苎麻衬衫、苎麻保健袜受到众多消费者和商家的关注,并在本次博览会举办的质量检测评比中获奖。
  江西苎麻集团所在的江西省宜春,是我国优质苎麻生产基地。多年来,他们依托资源优势,不断开发研制苎麻新品,早在80年代后期,就成功地开发出苎麻长纤竹节布,成为外商点名要的产品。近几年在纺织行业遇到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他们抓住“麻”字大做文章,加快资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联合地区16家企业组成贸、工、农、科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由单一的坯纱、坯布等初级产品向色纱、色织、针织、服装等最终产品转变;由单一的国际市场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曹文)
  社旗农民互联网上闯市场
  本报讯 河南省社旗县苗店乡曹台村农民曹永丰,前不久加入了电脑国际互联网,使他生产的“赊店”牌粉丝和绿豆粉皮等土特农副产品在全省及湖北、山东等地一炮打响,并远销到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获经济效益26万多元。
  据统计,在该县像曹永丰这样利用国际互联网种田闯市场的农民已达到286人。
  (刘鲜芝 赵兰奇 揣留庆)
  江永香柚打入国际市场
  本报讯 又到香柚飘香时,湖南江永城乡洋溢着浓浓的丰收喜悦。自11月以来,从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大中城市来订货的客商络绎不绝,江永“永明”牌香柚也随之远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
  江永县是有名的香柚生产基地,香柚种植面积达13.3万亩,年产量达2万余吨,但因受市场等因素影响,曾出现香柚价低、卖难等问题。对此,江永县委、县政府一班人通过市场分析,确立了“育品种名牌、创质量名牌、卖市场名牌”的思路,从香柚的生产栽培、科学管理以及市场营销,大力实施“名牌化”精品战略,终于引来国内外八方客商。(莫胜 周永桂)
  黑龙江省绥棱县,今年抗御风雹等自然灾害,农业夺得第十个丰收年。图为靠山乡前进村农民晾晒玉米。李耀卿摄(附图片)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水产开发的优惠政策,采取承包、租赁、联营等多种机制搞活水产和特种水产开发,全县16万亩湖泊、水库、水塘、河沟得到有效利用,年水产总产值6亿多元。图为发展稻田养蟹的场景。周跃东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开发皮鞋中低档产品,农民住进商品房,酱菜端上农家餐桌。建湖的做法告诉我们,要——
  寻找农村市场新亮点
  周公祝 金伟忻 刘宏奇 袁文清
  国内著名皮鞋生产企业江苏森达集团,在巩固城市市场的同时,下半年又推出了中低档的“好人缘”牌皮鞋。此举的目标就是填补名牌产品在农村市场的空白。在江苏建湖已有一批企业像“森达”一样,把产品的市场定位在农村,并且有了一批面向农村市场的新产品,使得农村市场的开拓出现了一片片亮点。
  建湖县对启动农村市场有许多独到的认识和做法。它首先启示我们,开拓农村市场,要转变对农村市场的认识,强化对农村市场的研究、细化和引导。县里在做农村市场调研时,发现企业对开拓农村市场存有不少误区和偏见。有的缺乏信心、耐心和细心,不是不敢下乡,就是期望农村一下子爆出一个什么“消费热”,“一口吃成大胖子”;有的重视农村生产资料市场,而忽视农村生活资料市场的开发;有的不了解农村真正需求什么。有的甚至把农村市场当成推销城里积压产品的场所。
  针对农村市场的新情况,该县提出企业应从小处着眼,从农民的衣食住行玩的新需求着眼,细化市场,挖掘亮点。该县有一批酱菜加工企业,过去都把市场定位在国外和城市市场,认为农家腌咸菜、做酱油,“自产自销”是老传统。后来,他们把油盐酱醋用货郎担挑到村头叫卖,市场大开。江苏绿隆集团有万亩基地,他们生产的系列酱菜,上半年销售2000多万元,半数市场在农村。我们在建湖几个乡镇的农贸市场里看到,过去见不到的酱菜,也在摆摊设点。这些都说明,农村自耕自食的消费模式已经被打破,农民的生活消费与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该县的玛莎集团生产化妆品,过去一直企盼进入国际市场,对身边的市场不屑一顾。去年以来他们开发物美价廉的洗发精、护肤品,进入了农家,企业生机再现。
  农村市场需要引导,但更需要把握农民的需求趋势,开发合乎农民口味的产品,这也是建湖开发农村市场中反馈的一个重要信息。眼前的农村市场中,“卖不掉”与“买不到”同时存在。对此,建湖有不少企业不仅把市场目标瞄准农村,而且还精心为农村市场开发了一批产品。塑料工业是该县庆丰镇的支柱行业,有大小60多家塑料制品企业,以前他们只生产工业用塑料制品、包装箱、板材等,与眼前的农村市场不沾边。近年来他们专门开发了农村民用塑料制品,像油箱、搓衣板、塑料盆、篮子等20多个品种,现在已有2500多个经纪人用小船装、自行车拖,到处吆喝,市场扩大到周边四五个县,该镇此类产品年销售已达1.5亿元。
  农民商品房的开发,是建湖启动农村市场的大手笔。在该县的蒋营镇我们看到,这个昔日的水乡渔村小镇,经过3年的努力已建成“四纵四横”的集镇道路框架,浇筑硬质路面达15万平方米,而在开发道路的同时,他们及时在路旁统一规划兴建了9万平方米的农民商品房,全部销售一空,还吸引了附近五六个县、乡的近百户农民前来落户,集镇人口由1994年的5000人发展到了1.2万人,农民住楼房、烧液化气、看有线电视,生活质量大为提高。该镇农民商品房的开发,不仅满足了农民的新需求,而且节约了大批耕地,还带动了彩钢厂、胶合板厂、水泥厂、砖瓦厂等一批企业的发展,集镇面貌焕然一新。据县有关部门介绍,该县已成立15家乡镇商品房开发机构,去年农村兴建商品房就达12万平方米,2556户农民喜迁新居。
  农村市场的开拓,还需要我们的企业确立一种强烈的机遇意识。建湖的实践告诉我们,谁在此时领先一步,谁就能抢得主动,占领广阔无比的农村市场。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里访农会
  ——台湾农业考察见闻之二
  本报记者 夏珺
  (一)
  从台中去往大里,沿途是一片平畴沃野,碧绿的稻子像一张锦织的地毯一直铺向天边。欣赏着秀丽的田园风光,我在想象农会是个什么样子——既然是农民的组织,乡土气息一定很浓吧?但实地所见,却出乎我的意料。
  大里市农会大楼是一座地下两层(带停车场)、地上6层的建筑,虽称不上壮观,但在大里这个新兴的小城市里也够风光的。楼内设施比较现代化,除办公用房外,楼内还设有餐厅、教室、阅览室、健身房、歌舞厅、会议室和礼堂,会议室可提供4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农会的工作人员皆穿西服扎领带,办公全部电脑化。从外表看,农会很难找到传统印象中农民的影子。一位同行的大陆记者说,这农会有点像银行,又有点像写字楼,还有点像宾馆。
  台湾的城市化程度是比较高的。据农村发展基金会提供的资料,台湾2100万人口中农民只有400多万,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是兼业农。我们考察沿途所见乡村几乎全部城镇化了,有点像苏南和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小城镇。
  (二)
  大里市位于台中市南,原为山地人散居的荒野,经过近200年的开发,如今已是一片肥沃的平原,盛产水稻、烟叶、蔬菜、龙眼、荔枝及花卉。大里原是一个乡,1993年撤乡设市,现有人口17万多。
  农会是农村社区的经济组织,有点类似生产合作社,组织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但它又具有一定的行政职能,什么新技术的推广、农民的教育、医疗保健等等,也全是农会的事,农会几乎涵盖了农民全部的生产、生活。大里市农会总干事林金泗先生介绍说,这个农会成立于1920年,已有近80年的历史,现有农民会员8100多人。农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每4年一届的会员代表大会(正式会员必须是农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再由理事会推选出总干事。当然,这是有经济条件限制的。入会的农民必须有0.1公顷以上的土地,当选理事、监事的必须有0.4公顷以上的土地。
  说“农会像银行”并非夸张。经营除外汇以外的金融业务,称得上是台湾农会的一个特色。所有的农会差不多都是从金融起家的,而且金融业务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里农会大楼的一层是信用部,实际上也就是一个银行,办理存款、放贷、水电煤气电话等收费业务。据林总干事透露,大里农会的存款余额达230亿元新台币(约合人民币50多亿元),占大里市存款余额的四成以上;放贷14亿元新台币,基本可以满足农民生产所需贷款。
  (三)
  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譬如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代耕、代收、代储,以及农民的教育、医疗保健等,算是农会的主业。主业之外,农会还要经营副业。如大里市农会就办有一家花市、两家超市和一个加油站。因为农会的运作主要靠经营收入维系,除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财政是没有补贴的。据介绍,当选为理事、监事的,要拿财产做抵押,如果经营出现亏损就要赔偿。农会之间自然也存在竞争,经营差的会被业绩好的“吃掉”。台湾全岛有300多个农会,大里市农会当属众多农会中的佼佼者。
  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终于在大里农会找到了“农民的影子”。以林金泗总干事为主的一帮福建籍汉子,个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且边喝边侃大山讲笑话,气氛热烈而融洽。我们在感受着浓浓同胞亲情的同时,也寻到了期待中的乡土气息。联想起几天来的参观所见,记者不禁心生感慨:海峡两岸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着许多相通相似之处,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大家又都是同根生的华夏子孙,如能早日打开“三通”的大门,无疑将大大推进两岸农业的交流与合作,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毁林建庙与退耕还林
  李新民
  近日,寄自湖北和贵州的两封读者来信,引起笔者的关注。
  前一封信寄自湖北省孝感市林业局。信中反映:今年7月,正值长江流域抗洪抢险决战之际,湖北应城市却有人毁林建庙。来信说,那片被毁坏的林地是经过林业职工和市民近30年绿化而建成的生态林。
  另一封信寄自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来信说,“为了加速生态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县政府近日研究决定,“将全县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共计13.5万亩全部退耕还林。”
  在近年来洪灾频发的情况下,森林之于防洪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特别是今年夏天,特大洪水肆虐中国,水位之高,持续时间之长,实属罕见。有关专家再次证实,除气候等因素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是造成水患的重要原因。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是防止水患的治本之策。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有两大特点,一是周期长,可谓前人栽树,后人受益。二是要跨区域实现,即湖北、湖南等地防止水患要靠四川、贵州等地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善。由是言之,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退耕还林之举,尤显难能可贵;而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北省应城市,却发生如此毁林建庙的荒唐事,着实令人震惊。而且据说建庙者还振振有词:应城今年没发生洪灾,就是因为有寺庙护佑。遥想当年,古邺城的西门豹尚不把漳水泛滥与河伯神鬼相提并论,今天却出此荒谬之说,令人心痛。
  九八特大洪灾启示我们,人类与自然若不能和谐相处,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下大力气恢复森林资源。洪灾之后,国务院已做出决定,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对此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每一个人都知道森林对于防止水患的重要作用。坚决杜绝诸如毁林建庙之类的蠢事!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区域发展战略谈

  实施大林业综合改革尝试
  中共珙县县委书记 赵晓云
  珙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和四川省“以林为主,综合开发,农、林、牧协调发展”试点县。对林业养护体制的改革,一直是历届政府工作的重点。
  我们对大林业改革的探索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着眼于林业产业要素的优化组合。我县是一个以山地为主,林业资源比较丰富的盆周山区县,其“优势在山、潜力在林”的特点较为显著。但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林业管理体制和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争夺资源,各自为政,林业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是实现可持续经营森林的需要。大面积荒山消灭后山绿起来了,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是,对于贫困山区的农民来说,单是绿起来了是不够的,还需依靠绿富起来。我县森林面积90%以上都是集体林,农民能否通过发展林业富裕起来,这对于森林经营能否持续进行,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必须在注重发挥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林业的综合开发效益,真正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为了适应大林业的发展,形成管理范围更广泛、内涵更丰富的新的管理体制,我们于1991年撤销了县林业局,组建成县林业委员会。同时,使全县在取得林产品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好森林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的生态效益。
  我县大林业管理体制,自1991年改革以来取得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大林业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以木本植物及其产品为经营对象的生产经营实体,在县林委“管理、协调、指导”下开始正常运转,履行大林业的职能,并开始发挥专业生产、专业经营的作用,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开拓,生产力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经过5年的努力,我县的林种结构得到趋于合理的调整,用材林比重由73.3%下降到67.4%;经济林比重由7.1%上升到12.3%;竹林由3.9%上升到11%。
  大林业规模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全县大林业经营总面积达到75万亩,通过原木、蚕茧、机制纸、水果、茶叶等林产品的生产经营,实现大林业产值1亿多元。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三峡库区第一城
  本报记者 钱江
  湖北省秭归新县城是三峡库区第一座完成了整体搬迁的县城,至今刚刚两个多月。记者在不久前踏访了有千年历史的秭归旧县城——归州古街,那里的高楼大都已经放弃,将在2003年清理航道时拆除,现在街面已经冷落,唯有江潮如诉,说不尽千年故事。
  在秭归新县城——茅坪镇,记者看到了一派新气象。秭归老县城因处于未来三峡库区水位线之下,搬迁势在必行。如今,整座县城从旧址向东沿江迁移37公里,新址距离三峡大坝的最近直线距离只有2000米,新县城的许多人家,推窗远望,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历历在目,秭归新城成了将来观览三峡大坝的好地方。
  秭归新县城借助一条副坝与三峡大坝相连接,它和三峡大坝一样坐落在坚实的花岗岩地基上,非常稳固。副县长谭平说,确定新选址正是为了靠近三峡大坝,借三峡工程的诸多优势,使秭归的旅游、交通运输业首先发展起来。将来的秭归首先是座旅游城。
  秭归新城于1992年12月26日动工,经过6年建设,仅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就投资4.2亿元,现已完成170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目前城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比老县城扩大一倍半,总投资13亿元。如今秭归的城市功能已相当齐全,有居民3.5万人。城区11万伏变电站和供电系统运行正常,第一期1.5万吨水厂已经供水,二期3万吨水厂在建设中。1.1万门程控电话已经开通,城区马路都是高等级的。
  秭归新城的所有新建居民房全部按房改要求进行市场化配置,通过房改还为市政建设提供了重要资金。新城注意环境保护,目前绿化比例是30%,今后要达到50%。市政建设已做到雨水和污水分流,将来要建污水处理厂。居民一搬进新城就实行垃圾袋装化,还改变了能源结构,政府鼓励大家用电、用燃气,禁止使用燃煤。
  新建的有2000户人家的桔苑小区白墙黛瓦,富有峡江传统建筑风格。秭归老城有名胜屈原祠,大部分处于175米的水位线以下,不久后将迁建秭归新城,使这里的旅游资源也丰富起来。
  记者参观了建筑在山坡上的10层高的县办公大楼。过去,秭归有56个县级机关分散在各处,现在集中到一个楼里办公了。机关管理机构得以大大精简,这是一眼看得到的。当然,由于大规模建设,秭归决策者们面临的财政负担不会是轻松的,如何发展秭归经济,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长远命题。
  为建设秭归新城,几座沿江大山被劈掉了半边,然而建设者还是为秭归未来的发展留下了余地。在观光三峡大坝的绝佳景地凤凰山,至今没有规划详图。规划者确定了一个原则:新建设必须保护环境,使秀色更美,决不以损害环境为代价。
  秭归新城实现了规划者的愿望:她与三峡大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出现了。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办历史图片展,过去只是政府的事情,现在有农民办展了——
  戴元美办图片展
  本报讯 11月29日上午8时许,寒风嗖嗖。江苏阜宁县吴滩镇崔庄村头,人头攒动,200多位男女老少争相观看农民戴元美在这里举办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大型图片展。
  67岁的农民戴元美,目睹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他一家4个孩子都分别住进楼房,添置了全套时新家具和电器音响设备等,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他深感改革开放就是好!从9月中旬始,剪辑自己保存完好的20年来订阅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等报刊上有关改革开放辉煌业绩的图片资料,并从儿女给的零花钱中省出800多元,从中国图片出版社邮购《改革开放20年》大型图片资料,并自10月18日开始,在镇内外巡回展出这些图片。
  据统计,全镇26个村21所中小学及陈集、施庄等乡镇有3万多人次观看了这些图片。(刘训昌 邓正营)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服务台

  为鲜储葡萄寻“婆家”
  编辑同志:
  辽宁省北宁市常兴店镇是全国闻名的葡萄鲜储集散地,全镇拥有现代化葡萄鲜储恒温冷窖618座,今年葡萄鲜储量已近4000万公斤。这些鲜储葡萄中一级果率明显高于往年,但是,销售进度明显低于去年,价格也比往年偏低,每公斤售价仅为2.7—2.8元。这里的鲜储葡萄到目前为止,仅销出不足10%,大量的优质鲜储葡萄正在冷窖中静候买主。
  辽宁省北宁市常兴店镇人民政府
  于汝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