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科技)
专栏: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九九八年中国科技发展回顾
  柯弁
  阳春三月,新一届政府一句“科教兴国”的郑重宣召,唤起科技界多少雄心。“玉门关前,春风重度,新世纪提前跨入”,这出自一位老科学家的质朴词句,勾画出的却是一幅奇美的前景。
  尽管从国家范围看,科技的总体投入尚不能满足需求,但政府将它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力度之大仍出人意料。在6月召开的香山会议上,有科学家指出,如果说过去科技界一直是在为投入而奔走呼号的话,那么现在,他们最紧迫的任务便是怎样早出成果,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对于科技部和中科院来说,这种压力显得尤为明显。
  基础研究需要政府的支持,风险投资的筹集则是企业研究开发的题中之义。同样是在3月份的“两会”上,政协的第一号提案便涉及风险投资。政府显然已把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的金融、法律、舆论环境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11月,北京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正式建立。尽管资金总量有限,但企业化的运行机制和严格的监理制度,杜绝了“崽卖爷田心不痛”的低投资回报,堵死了用高科技风险投资介入房地产开发的歪门邪道。10月27日,白头发的麦戈文在钓鱼台国宾馆说,他准备在这里度过他的第二个蜜月。不过度蜜月的新人并非麦戈文夫妇,而是中国的科学技术部和麦戈文领导的国际数据集团(IDG)。后者计划在今后7年里投入10亿美元建立风险投资基金,资助350家公司,提供40万个就业机会。国际资本如此大规模地进入中国风险投资领域,为规范化的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香港永新高科技投资公司在清华大学等高校注资转化高科技成果,这种过渡性的风险投资方式同样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回报。“宽带多媒体数据广播系统”的产业化成功,在信息高速路亟须提速的今天,利用大量闲置的有线电视网资源,为因特网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一条顺畅的下行通道。
  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知识经济已初现端倪。党中央对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高度重视。在8月份启动的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教育部的“211工程”,国家经贸委、科技部的技术创新工程一起,搭建起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框架,将一本本论著上的纸上谈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它对下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毫不亚于80年代中期开始的科技体制改革。
  尽管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经济,但有识之士仍然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不能忽视对基础产业的建设和改造。今年夏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以严酷的事实为这一论点做了最好的注脚。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利设施建设、天然林保护措施接连出台,可持续发展由空泛的概念转化成与每个人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的主题。从黄河断流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到淮河治污、太湖治污和北京市的环境紧急整治,以先进科技为基础的环保工程将毋庸置疑地成为下世纪中国的一大支柱产业。而“超级杂交稻”研究工程的启动,铁路的进一步提速,洁净煤燃烧技术的研究,国产20万千瓦汽轮机组的改造,电动汽车的逐步产业化,这些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给所谓“夕阳工业”带来了无限生机。
  基于这些变化,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在其“国际科技竞争力报告”中,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从1997年的第二十四位提升到今年的第十三位。中国的科技论文总数和进入SCI论文索引数第一次进入了世界前十名。科技部朱丽兰部长对此的评价是,虽然这只是反映了一个侧面,但它确实也体现了中国科技竞争力整体水平的提高。
  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今年8月,复旦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运用他们的新方法,人类基因图谱的绘制速度将有所加快。上海新黄浦集团的财力支持,更为这些基因专利在医学和制药领域的广泛应用预先铺设了道路。几乎在同时,中科院的科学家们进入了大熊猫克隆这一生物技术的前沿,如果进展顺利,这一成就完全可以和“多利羊”的诞生相媲美——后者今年4月产下了第一只羊羔,这将为珍稀物种的保护提供又一种有效的手段。事实上,中科院植物所的科学家已经取得了类似的成就,他们利用克隆技术,今年已在香山培育出50万株珍稀花卉,并在广东建立了大型花卉培育基地。在湖南,湘雅医学院在国内第一次完整克隆出疾病基因,它的巨大价值,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有所体现。
  科技产业方面,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国产GSM移动通信技术和设备制造的兴起。“巨(龙)、大(唐)、中(兴)、华(为)”4家企业的快速抢滩,在国内移动通信市场上收复了大片失地。而中国公众信息骨干网CHINANET于今年2月的第二次扩容,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联成了一个整体。到目前为止,上网者已经达到170万之众,对于急需获取信息、接受继续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广大劳动者来说,其巨大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现实的经济效益。
  当1998年走近尾声的时候,又一位炎黄子孙、美籍物理学家崔琦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欣喜之余,中国内地的科学家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感受。《科技日报》为此专门开设了一个专栏,探讨通向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的道路。尽管科学家们理智地指出,获取诺贝尔奖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但它毕竟是每一位科学家最辉煌的梦。
  让我们在期待中迎接来年。


第11版(科技)
专栏:

  老气象话新气象
  ——访中国气象局局长温克刚
  林立
  人们多用“新气象”来形容生活新面貌。采访中国气象局的温克刚局长,谈的是改革开放20年气象事业的成就,“老气象”谈“新气象”,可谓意趣横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温克刚已经在山西省气象部门工作了16年。从气象台的预报员干起,温克刚对当时落后的条件深有体会。“那时候气象预报最主要的手段是天气图。各观测点把数据报上来之后,我们负责把它绘制成天气图。然后半经验半理论地进行外推,有时候也根据统计相关的原理作一点模式分析。总的来讲是比较粗糙的。对于长期趋势分析和短时间突发性天气,我们报不了,也根本不敢报。”
  1969年,天津渤海石油平台因天气异常发生重大事故。周恩来总理指示,一定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可是在动乱年代,这一工程严重延宕。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当时的中央气象局党组也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气象事业的发展之路。”70年代,先是接收处理国外气象卫星资料。80年代以来,“风云一号”、“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使我国跃居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温克刚说:“自从有了卫星云图,我们就没有漏报过台风,去年,11号台风于8月10日在关岛以东洋面生成,8天之内卫星始终跟踪了这一近年来威力最大的强台风,将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从“七五”开始,气象部门就组织了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建设。现在数值预报的时效从以前的2到3天提高到现在的5到7天。数值预报需要巨型计算机的支持。中央气象台采用的克雷和银河—Ⅱ计算机,都是当时能够采购到的最先进的机型。
  雷达方面,从711型模拟型雷达,到数字化雷达再到多普勒雷达,气象部门的雷达系统不断更新。而卫星通讯系统,使气象部门数据传递大大加快,信息量扩大了上百倍。在历次灾害性天气中,气象部门的减灾防灾能力大大增强了。“现在我国的气象现代化在发展中国家中达到了领先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至少缩小了30年。”


第11版(科技)
专栏:

  70年代的气象预报强调“利用革命群众丰富的实践经验,两条腿走路”,常有基层预报员为了收集一条气象农谚(上图)走家串户。今天,无人自动值守设备担当监测天气的重任(下图)。


第11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寂寞让我如此美丽
  ——中国数学的文化背景和现实困境
  斯壮
  12月12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第一次成了数学家的舞台。世界各地有名望的数学家聚集于此,参加晨兴数学奖的颁奖典礼。这是一项褒奖年轻人的大奖,45岁以下的杰出数学家才能享此殊荣。
  大会堂宽敞的回廊里,一个单瘦的身影在眼前依稀浮现。20年前,45岁的陈景润正是坐在这个主席台上,为拂面的春风无声地喝彩。
  陈景润大概是现代数学最后一位孤胆英雄。随着他的辞世,阿基米德、牛顿、欧拉式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结束了。数学在形式上日益远离实在世界的同时,也越来越依赖外部条件包括雄厚财力的支持。证明一个定理的花销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单枪匹马的奋斗几乎很难有收获。中国的数学家们需要为自己卓越的头脑寻找赞助商。这是一个由遥不可及的明天和嗷嗷待哺的今天相互错位而成的困境。光凭数学头脑不一定能找到出路。
  其实,从历史上看,中国数学是“入世”的。翻开中国数学史,最具浪漫主义色彩也最具想象力的是墨子,但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到了“非攻”之类的政治任务上;唐代柳宗元关于空间的无穷即“无中无旁”的判断极其精彩,然而这位天才的流放者同样未能进一步发挥他的灵感;《九章算术》中充盈着代“数”学的萌芽,但秦九韶还是愿意称之为“术”。
  丘成桐说得好:中国古代数学的主要贡献在计算及其实用化。我们算圆周率算得位数很高,但是对数学理论没有系统化的研究。几何学的逻辑结构和抽象代数在古代中国从来没有生过根。
  这位数学家认为,有时候,数学理论过于注重实用,应用科学反而难以从中受益。在某种程度上,对形式逻辑、抽象思维和唯美主义的漠视,不仅阻碍了欧几里得式的数学大师的出现,也使中国古代数学很难像希腊数学那样,对科学和文化的进程施加永久性的影响。
  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今天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天文、数学纯理论性基础研究,因为要“两百年后才能看到效益”而受到冷落。中国的人才太少了,由于经费原因,一些有成就的数学大师,时下正在国外;中国的人才又太多了,如果都与国外的工资水平持平,政府的财政赤字就将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大量流失,骨干队伍日渐老化,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的院士们曾为此放声疾呼,希望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今天的数学虽然已远远脱离了现实世界的桎梏,但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数学常常在其他学科的发展中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出现,承担起不可替代的作用。微分方程和复数概念对麦克斯韦电磁学方程的及时帮助,非欧几何在物理学上的迅速应用,这些都是历史给急功近利者的当头棒喝。
  晨兴数学奖的设立者是有远见的。他们拿出重金,在数学所成立了“晨兴数学中心”,以全新的模式建立数学研究的基地。中心不仅高薪聘请著名数学家前来讲课,也以高于国内工资2至5倍的薪水吸引数学人才到中心做课题研究。中外数学家把它称为“中国迈向数学强国的重要一步”。
  “中心”的创始人杨乐等老一代院士是有远见的。他们不图名利,淡化学术上的追求,把大部分精力放到了为年轻人铺路搭桥的事业上。他们正在做的,就是为新一代数学家创造一个可以安于寂寞的环境。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在数学家抽象的时空里,也许只有寂寞,才能催生最美的花朵。


第11版(科技)
专栏:

  行天御毒
  ——记电脑反病毒专家刘杰
  张同德
  大洋彼岸,荧光闪烁的电子公告牌显示:通过对全球47家反病毒厂商共同认定的病毒疫苗库中的18245种病毒进行检测,中国研制的“行天98”反病毒软件查出病毒18129种,检测率达99.36%,位居世界第一。
  “行天98”反病毒软件的研制者、年仅28岁的反病毒专家刘杰,望着电子公告牌的显示结果,欣慰地笑了……
  1988年,刘杰考上了郑州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那时,郑州大学总共才有60多台微机,而全校使用计算机的同学有千人之众。同学们互相拷贝磁盘,使许多病毒进入微机,机器陷于瘫痪。
  刘杰用自己的程序做了杀毒盘,在机房一用就灵。这是他自己,也是郑州大学第一个杀毒盘。
  1993年10月,世界计算机博览会在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的第二天,刘杰坐在门后的一个摊位上,陷入了沉思。1992年大学毕业以来,他在深圳、北京、郑州之间到处流浪,干的是程序活,吃的是程序饭。他投入巨大精力研制的“译林在线式英汉词典”(简称“译林”),因为头一天开幕没有争取到摊位,未能上会销售。今天,刘杰讲明与摊主售后分成,才在门后一个摊位有了立足之地。
  就在此时,命运之神向刘杰张开了笑脸。几天吆喝叫卖下来,“译林”竟然签下了10万盘的订单!此后,“译林”连续半年占据全国软件销售排名榜榜首。
  比尔·盖茨及其同事十分赞赏刘杰的编程能力,以一年40万美元的酬金,邀请刘杰到美国从事技术开发,刘杰婉言谢绝了:“许多人帮助外国人挣中国人的钱,我为什么不能挣外国人的钱呢?”
  今年8月26日,北京市科委的数十台计算机开机后,开始几分钟还看似正常,但硬盘的指示灯一直在闪烁。随后,机器速度越来越慢,接着,屏幕上打出一行提示:系统出现故障,需要重新启动。
  然而,当人们关上机器,重新启动时,机器却毫无反应,屏幕一片漆黑,有的主板被烧,有的硬盘遭破坏……
  刘杰接到北京市科委的求助电话后,建议他们立即关掉电脑的电源,等候处理。刘杰派他的助手赶到科委,马上对机器进行查毒处理,半个小时后,从机器中查出并杀死了数百个CIH病毒。
  这时,刘杰想起了一个从未谋面的“黑客”——陈盈豪。不久前,此人设计了一个每月26日定时发作的病毒,通过因特网慕名找上门来,与刘杰的反病毒成果进行碰撞、搏杀。
  刘杰收集到了陈盈豪的这一病毒的病样,按其姓名每个字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将这种病毒命名为CIH病毒。
  鉴于5月份出版的“行天98”顺利地查杀了这种病毒,刘杰对它没太在意。只是由于合作关系,他将CIH病毒提供给了世界最大的一家反病毒机构,谁知CIH病毒竟给这家反病毒机构出了难题。
  这家机构曾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接到计算机病毒的病样后,一周内颁布检查病毒的方法。然而这次它接到CIH的病样后,却出乎意料地沉默了两个多月,只是对它在全世界的组织和机构发出了警报……直到9月份,它才公布了检查CIH的版本。
  如今,看到CIH病毒在我国如此肆虐,刘杰当即向公安部计算机管理监察司报警。公安部于8月31日发布了通告。
  经过多方努力,CIH病毒到10月底在我国大势已去。经过这场劫难,世人的防毒意识普遍增强,这其中,刘杰功不可没。
  刘杰出名了,然而刘杰想得更远:根据比尔·盖茨关于“养肥羊才能剪羊毛”的市场经济观点,他将“行天98”反病毒软件赠送给“联想”集团,供其在70万台“联想”微机上无偿使用。他还公布了自己的网址——www.sdxf.com,供大家免费下载使用“行天98”反病毒软件。


第11版(科技)
专栏:

  治黄莫照搬治长经
  袁可林
  目前,数千里黄河两岸正掀起修堤筑坝热潮。对此,治黄专家戴英生等人提出:治黄应从黄河实际出发,不能简单套用治理长江的方法。
  专家们认为,黄河治理实质上是“治黄”,解决泥沙问题。不然,单纯随着河床的增高而加高大堤,一旦大堤决口,危险性会更大。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只要修成小浪底水库,下游便可抵御百年一遇大水。实际上,小浪底以下还有伊洛河、沁河等支流,据资料记载,发洪水时两个支流最大流量可达1.8万立方米/秒,不可盲目乐观。
  专家们认为,应坚持修堤筑坝和加强科研并举的方针,即在大力搞好现实防洪工程的同时,要从宏观上加强有关基础问题的科学研究。
  其一是关于黄河流向的研究。黄河在历史上先后大改道6次,小改道20余次。一次改道改变一次流向,这中间究竟有什么内在规律?当前治黄从中应吸取哪些有益之处?
  其二是应着手开展关于黄河改道的研究。应在地学研究成果基础上,综合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力争做出一个是否需要改道的论证;如果需要改道,那么是大改好,还是局部改好?位置应怎么确定?等等。
  其三是进一步加强以环境工程地质因子为主的冲决模式分析和溃决模式分析研究。应该看到,黄河下游相当一部分河道已成地上悬河,其中开封地段的黄河已高出开封市地面14米多。显然,这种情景为河堤安全的治理提出了许多有待研究的课题。此外,还应加强黄河断流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


第11版(科技)
专栏:

  香港电脑网络罪案增加
  据香港警方提供的数字,过去5年电脑犯罪案的举报数字不断上升,从1993年的4宗上升到今年的35宗,增幅近8倍。
  另外,商业罪案调查科电脑罪案组协助政府各部门从电脑系统中搜寻及证实犯罪证据的个案也有所增加,从1993年的10宗增至今年的56宗。
  警方发现,目前的“黑客”多为年轻人,虽然其中大部分只是贪玩,尚未构成严重犯罪,但警方担心,香港缺乏法例监管网上活动,市民对电脑保护意识仍薄弱,电脑犯罪可能猖獗。(辛华)


第11版(科技)
专栏:

  不尽的长歌
  ——忆高士其
  李宗浩
  北京的冬天总是那样地干冷,空气凝重。10年前,科普界的泰斗高士其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悄悄地走出了北京医院,走过十里长街,走出了黎明的星空。
  你终于摆脱了束缚你数十年的轮椅,毋须别人搀扶而远走高飞了;你也不再艰难地启动受损的喉头,哼出令人难懂的喉音,唱着:“生命啊/你是一首唱不完的歌/你歌唱欢乐的大地/你歌唱喜悦的春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这首著名的科学抒情诗《生命进行曲》,是在1973年万木萧疏的季节里写出的。当时是那样地令人惊喜和鼓舞。记得我那时握着你僵硬强直的手说,“高老,你这首诗简直像一股穿过千百层岩石的激流,在冲击着我的心。”
  你曾跟我说,你原来的名字是“高仕錤”。由于你厌恶那些贪官污吏和钻营之徒,在1935年《读书生活》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时署名为“高士其”。你说,“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当“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传来时,你不顾年迈多病全身趋于瘫痪,连续3天参加了首都民众自发的大游行;你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夜以继日地写信,向中央提出关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建议;你给邓小平、方毅等领导同志写信,提出关于加强科普工作的意见……这与时下某些没有官位要争官、有了位置拼命捞的权钱交易者们,形成了鲜明对照。
  90年代初,我在美国作“访问学者”时曾到过芝加哥大学医学院。1928年你在那里攻读医学博士,为了研究细菌病毒不幸染毒,从此进行性瘫痪困扰你几乎60个春秋。把你这位才华横溢又具坚强毅力,精通科学又具艺术素养,极有理智又具丰富感情的人“囚禁在椅子上;但是哟,魔鬼们禁不住我们声浪的交响。我的电子也在激荡,我的原子也在爆炸”。
  一个真正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就像你那样做人,君子自强不息,为科学奉献一切,为事业鞠躬尽瘁,对同事满腔热诚。你已经走了10年永不再回,你的声音似已遥远,但我们没有将你忘记。无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自强不息的生命进行曲是一部写不完的史诗,永远唱不完的长歌!(附图片)


第11版(科技)
专栏:

  考察“野人”要尊重科学和法律
  国家林业局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人士近日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国家不支持非科学意义上的大规模群众性“野人”考察活动。
  针对最近部分媒体有关“神农架悬赏50万捉拿‘野人’”的传言,国家林业局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司有关人士说,这一活动是不科学的,如果未经国家主管部门的同意而进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之内,则是违犯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规的非法行为。
  有关人士指出,目前绝大部分“野人”考察者并非科学家。发现的所谓“野人”其实都是野生动物。国家组织了多次科学意义上的考察,至今尚未发现存在“野人”的确凿证据。要揭开“野人”之谜的谜底,必须也只能依靠科学考察。(聂晓阳)


第11版(科技)
专栏:

  藏语新词汇折射科技之光
  “组合音响”、“微机”、“生物”、“化学”……这些藏语中以前没有的词汇如今成了西藏人的常用词。
  西藏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人员益西说,藏语中的外来词汇主要集中在科技领域与服务行业。据益西介绍,西藏现代科技落后,藏语中没有指称科技文明概念及宏观事物的许多最基本术语,以前甚至没有指称事物的量词。
  随着许多高科技产品进入西藏市场,走进千家万户,几乎所有表示这些产品名称的汉语词汇也都融入藏语口语之中,如“冰箱”、“磁带”、“电子表”、“天线”等。此外,“升”、“米”、“平方米”等量词也出现在藏语中。(石永红)


第11版(科技)
专栏:

  国家计委信息明年上网
  国家计委最近决定,明年起计委的经济信息上网运行,同时鼓励单位与公民通过因特网对国家计委的决策提供意见。
  据电信部门介绍,我国的经济信息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掌握,由于过去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做得不够,甚至有的部门垄断信息,致使企业不能及时得到需要的信息,影响了企业的正确决策。(顾万明)


第11版(科技)
专栏:

  肤纹研究表明中华自古是一家
  中国遗传学会肤纹研究协作组组长张海国副教授等经多年研究得出结论:中华民族自古是一家。
  人类肤纹是指(趾)、掌(跖)部位的皮肤表面因皮嵴和皮沟走向不同而形成的皮肤纹理。由于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肤纹,在出生前已经定型并终身不变,所以肤纹已成为经典的人类遗传标志。
  研究采集了中国全部56个民族、5.7万多名健康男女共126个群体的肤纹,对达到参数指标的52个民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当今中华民族肤纹特征可分为南方群、混合群和北方群三大群。值得一提的是,藏族表现出明显的北方民族特征,这也从遗传学的角度论证了藏民族从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陆斌 尹惠娣)


第11版(科技)
专栏:

  鸡回窝迟 大雨将至
  龟背潮 大雨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