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98-12-18

1998-12-18新闻联播 文字版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篇目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br/>专栏:<br/><br/>  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篇目<br/>  北京<br/>  中国的改革经验说明了什么———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和经验张宇<br/>  中国二十年改革经验的理论思考 阎志民<br/>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br/>  牢牢把握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 龙新民<br/>  天津<br/>  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的成功实践———来自天津开发区的报告天津市委党校、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课题组<br/>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二十年的演进与发展 周立群<br/>  当代中国发展机遇的分析<br/>  房良钧<br/>  河北<br/>  论中国农村民主建设的新发展 朱贵玉 王宇飞 李兰色<br/>  马克思主义公有制理论在实践中的重大发展 刘土尧<br/>  山西<br/>  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握实践邓小平理论总体进程的方法及启迪 杨企玉 吴敏 高健生<br/>  内蒙古<br/>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任逸群<br/>  辽宁<br/>  论邓小平二十年前“北方谈话”的伟大意义 陈文清<br/>  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 王会全<br/>  解放思想二十年:启示与思考 张凤羽<br/>  吉林<br/>  党的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论正确认识经济工作与党建工作的关系 关连珠<br/>  论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战略蕴涵 张澍军<br/>  论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与中国社会政治稳定 刘晓凯<br/>  黑龙江<br/>  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设 金增林 陈静 王永贵<br/>  上海<br/>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浦东带入二十一世纪 周禹鹏<br/>  试论邓小平的创新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刘泽雨<br/>  再就业工程的社会意义<br/>  高国希<br/>  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政策导向 花建<br/>  山东<br/>  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跨世纪中国改革的主线 包心鉴<br/>  邓小平人口思想在山东的成功实践 鹿立<br/>  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恢复和高扬 商志晓<br/>  安徽<br/>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整体竞争实力———学习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报告有关论述的体会 回良玉<br/>  改革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小岗村农业“大包干”的历史启示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社科院调查组<br/>  邓小平视察黄山时的重要谈话是加快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行动指南高开华<br/>  提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思考 乔传秀<br/>  江苏<br/>  解放思想与“苏南模式”<br/>  黄文虎 沈建国<br/>  论邓小平创造科学理论的思维方式 陆剑杰<br/>  论20年来文艺健康发展的历史经验 陈辽<br/>  浙江<br/>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规律探索 万斌 郁建兴<br/>  论实现文化产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陈立旭<br/>  略论邓小平实践观的几个特征 洪德裕<br/>  福建<br/>  论三种标准的历史意义及其内在统一 潘叔明<br/>  邓小平建设经济特区思想的认识与实践 石兆彬<br/>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道路是如何形成的 陈甬军<br/>  河南<br/>  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深化与发展 梁周敏<br/>  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 王永宽<br/>  试论“义利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导向 黄亮宜<br/>  湖北<br/>  学习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论述的几点认识<br/>  陈恕祥<br/>  论解放思想 张武<br/>  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工作重点实现向经济建设转移的理论思考 丁俊萍<br/>  湖南<br/>  邓小平理论是解放思想的旗帜和灵魂———湖南省实施“先导工程”的调查与思考<br/>  李凌沙 曹监湘 赵应云<br/>  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周正刚<br/>  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论略 张忠良<br/>  我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科普思想与中国科普实践 颜青山<br/>  江西<br/>  对我国公有制经济改革的理论思考 梁坚 魏民<br/>  社会主义改革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中国改革20年历程的回顾与思考<br/>  何庆怀 龚荣生<br/>  广东<br/>  广州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和探索<br/>  周素勤 顾涧清 曾伟玉 梁兴华<br/>  深圳对外开放的实践与思考<br/>  倪元辂 吴忠 李剑星 黄盛华<br/>  广东农村改革与农村经济发展 王晖<br/>  广西<br/>  党的基本路线与广西的脱贫<br/>  何龙群<br/>  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 钟启泉<br/>  海南<br/>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在海南经济特区的新实践<br/>  徐冰 鲁兵<br/>  四川<br/>  天府之国改革之乡———四川改革开放二十年回顾与展望<br/>  谢世杰<br/>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新学说探析 管文虎<br/>  云南<br/>  邓小平理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 张文孙<br/>  贵州<br/>  农村改革的新探索———对湄潭土地制度建设试验的评估与探讨张万铎<br/>  重庆<br/>  二十年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俞萍<br/>  陕西<br/>  所有制结构优化新论———十五大报告对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张建新<br/>  论邓小平理论的时代特征<br/>  杜治平 庄关然<br/>  甘肃<br/>  从甘肃20年的改革开放看解放思想的先导作用 李均<br/>  中小企业与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姜安印<br/>  试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 吉彦波<br/>  青海<br/>  中国东西部产业结构联动升级中的产业对接模式研究<br/>  翟松天 徐建龙<br/>  我国西部地区所有制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br/>  田源 李连峻 姚惠敏 杨松义<br/>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民族问题理论的新发展 关桂霞<br/>  宁夏<br/>  一个回族村二十年来的变迁与启示 宋志斌<br/>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的发展 巴莎 齐岳<br/>  新疆<br/>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新疆巨变<br/>  朱培民<br/>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十大贡献刘仲康<br/>  西藏<br/>  西藏历史的新飞跃热地<br/>  论西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层次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br/>  牛治富<br/>  中央直属机关工委<br/>  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和启示<br/>  邵华泽<br/>  邓小平外交思想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工作的历史性调整与开拓戴秉国<br/>  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统一性 戴舟<br/>  西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格勒<br/>  不断发展壮大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央统战部<br/>  新时期人民政协事业的开拓与发展全国政协机关党组<br/>  我们今天怎样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 宋海庆<br/>  论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 董京泉<br/>  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br/>  傅江鹰<br/>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br/>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 桂世镛<br/>  论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经济理论 魏礼群<br/>  充分认识农业的基础作用<br/>  尹成杰<br/>  中国价格改革20年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马凯<br/>  我国新时期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 唐家璇<br/>  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辉煌二十年 朱丽兰<br/>  对外开放二十年 石广生<br/>  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不动摇积极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高昌礼<br/>  ’98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宋德福<br/>  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邮电通信事业发展之路 吴基传<br/>  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br/>  盛华仁<br/>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责任 张克智<br/>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国钢铁工业 王万宾<br/>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伟大实践 刘洪<br/>  关于提高立法质量的几点思考 杨景宇<br/>  村民自治亿万农民当家作主的伟大实践 李宝库<br/>  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业<br/>  刘江<br/>  邓小平军民结合思想是国防科技工业实施历史性战略转变的根本指导 朱育理<br/>  学习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构想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郑新立<br/>  论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并正确处理三者关系 林兆木 常修泽<br/>  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的特征与作用 何盛明<br/>  中国的经济改革与住房发展 郝圣锟 李锦 张景伊 贾衍邦<br/>  遵循邓小平理论贯彻十五大精神建立稳固平衡的国家财政 郭代模<br/>  对外开放二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张燕生 王允贵<br/>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对外开放事业推向21世纪<br/>  许毅 欧阳宗书 杨良初<br/>  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性跨越 张左己<br/>  解放军总政<br/>  邓小平空军建设思想与空军跨世纪的建设和发展<br/>  顾维展 丁茂战<br/>  邓小平科技强军思想与军队武器装备的跨世纪建设和发展<br/>  单玉泉 宋泽滨 邢树森<br/>  论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新贡献 王泉<br/>  江泽民同志对确立邓小平理论在全党指导地位的重要贡献<br/>  黄宏 季明 卢冀宁<br/>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挑战,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 林建超卢春祥 程坚 仇万红<br/>  攀登科学技术高峰,创造跨世纪的辉煌———学习江泽民同志有关科技思想的论述 王少君<br/>  新形势下加强部队全面建设的基本指导原则———对成都军区某炮团按江主席“五句话”总要求全面建设过硬团队的理论思考<br/>  叶作军 卫晋<br/>  九八抗洪胜利的重大意义和宝贵启示 张国初<br/>  论改革中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赵子忱<br/>  军民共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启示 郐万增 包德忠<br/>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做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坚强卫士于建文 王军营<br/>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成功实践的理论思考<br/>  王建伟 曾凡光 曾祥祯 朱正俊<br/>  “两个武装”与现代军事人才培养———海军优秀舰长柏耀平成长道路的启示<br/>  尹学龙 吕刚 姜洪军<br/>  新时期武警部队履行使命的强大思想武器<br/>  张补旺 孙祥瑞 华金良<br/>  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社会前列的理论思考 田书根<br/>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之路 陈玉田<br/>  中央党校<br/>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br/>  江流<br/>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飞跃与深化 赵曜<br/>  二十年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李忠杰<br/>  邓小平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 郭德宏<br/>  中央文献研究室<br/>  论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龙平平<br/>  陈云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确立 朱佳木<br/>  历史转折的先声 王宁<br/>  中央党史研究室<br/>  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兼答哈里·哈丁和麦克法夸尔两先生对中国改革的质疑 李向前<br/>  中国历史性转折的源起与发端———从全面整顿走向十一届三中全会 张化<br/>  教育部<br/>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吴树青<br/>  邓小平教育理论的主题和科学体系 顾海良 方晓利<br/>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贡献 雍涛<br/>  20年来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黄百炼<br/>  加强教育与科技的联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br/>  金林祥 周瑾 庞守兴<br/>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胜利前进———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 余源培<br/>  论新时期解放思想的历程及规律性 朱海风<br/>  中国社会科学院<br/>  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大胆探索<br/>  张卓元<br/>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br/>  徐崇温<br/>  国企改革在理论与实践的艰难探索中前进 金碚<br/>  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再创新世纪中国农业辉煌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所课题组<br/>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br/>  更好地担负起屯垦戍边的使命 王运华

司马义·艾买提在广西考察时指出 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要上新台阶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br/>专栏:<br/><br/>  司马义·艾买提在广西考察时指出<br/>  民族地区经济建设要上新台阶<br/>  新华社南宁12月17日电(陆汉魁、沈桂才)国务委员司马义·艾买提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进行考察时指出,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总结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经验,贯彻十五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经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br/>  司马义·艾买提说,事实证明,民族团结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可靠保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为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各民族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搞好团结。各民族的党政干部要做民族团结进步的模范,做奔小康的带头人。<br/>  司马义·艾买提指出,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要进一步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破除封闭保守的落后思想,在国家大力扶持的同时,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向小康目标大踏步前进。<br/>  司马义·艾买提说,旅游业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也是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广西的民族旅游业潜力很大,山清水秀,文明历史悠久,风俗风情独特。今后要立足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旅游业。<br/>  司马义·艾买提强调,民族工作要一如既往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注重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搞好各民族的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抓好文化和科技的普及,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的整体素质。

第二届全国“十杰百优”外来务工青年评出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br/>专栏:<br/><br/>  第二届全国“十杰百优”外来务工青年评出<br/>  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 记者唐维红报道:今天上午,团中央、公安部、司法部等部委联合授予10名青年第二届“全国杰出外来务工青年”荣誉称号。<br/>  当选的10名青年是:精心施工创一流质量的优秀管理者周国允;苦练技术、一专多能的青年突击队长徐希庆;创办企业,致富不忘家乡父老的青年企业家邱金发;刻苦钻研、掌握维修真本领的青年技师黄方;发奋图强、返乡创业带领乡亲致富的李东旭;勤奋学习、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伸张正义的青年律师王永林;勤奋敬业、为企业发展无私奉献的青年毛纺女工钟线;勇于探索、取得多项专利的青年发明家金徐凯;不怕流血牺牲、誓保一方平安的保安员左典强;艰辛办学、为家乡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才的小学校长宋家昌。受到表彰的还有100名全国优秀外来务工青年以及一大批外来务工青年良师益友和“千校百万”培训工作先进集体。<br/>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在颁奖会上讲了话。

图片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br/>专栏:<br/><br/>  第二届全国杰出外来务工青年评选活动在北京揭晓。他们是周国允、徐希庆、邱金发、黄方、李东旭(上排左起);王永林、钟线、金徐凯、左典强、宋家昌(下排左起)。新华社发

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提出 推进分类管理 建好“三支队伍”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br/>专栏:<br/><br/>  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提出<br/>  推进分类管理 建好“三支队伍”<br/>  本报北京12月17日讯 新华社记者刘思扬、本报记者陈鹏报道:人事部部长宋德福近日表示,要以推进分类管理为重点,培养高素质社会化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高素质职业化的经营管理人员队伍、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br/>  在此间举行的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宋德福提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要通过健全制度,制定政策,拟定《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条例》等措施,争取用5年时间,在社会化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建立起与公务员管理相互配套、各具特色的新型管理体制,包括逐步推行以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任用制度。<br/>  宋德福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稽察特派员制度,成立中央大型企业工作委员会,适当调整干部管理范围,这三项重大的决策和改革,为推进分类管理创造了难得的机遇。<br/>  宋德福提出,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要通过健全制度,创新机制,研究制定包括选拔任用、培训、考核、监督、奖惩等内容的《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办法》,争取用5年时间,在职业化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新的人事管理体制。<br/>  宋德福说,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改革人事制度、实现分类管理的重大成果。要在总结前5年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机构改革,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尤其要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他提出,要利用机构改革时机,推行轮岗和竞争上岗工作;完善考核制度,强化激励机制;完善考录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深入开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树立公务员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