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评改革开放二十年
  任仲平
  (一)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邓小平同志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整整经历了二十个年头。改革开放二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单元”,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备受关注、争相评说的焦点。当人们集结知识,用新的智力和眼界破解这一不同寻常的二十年时,人类思想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吸引力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在这二十年中,中国人民的命运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人口占整个人类的1/5,占发展中国家的近1/3;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败关系着一个新型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兴衰,而即将过去的这个世纪,恰恰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轰轰烈烈到遭受严重挫折,又于改革开放中焕发生机的世纪;三、改革开放刚刚进入攻坚阶段,整个进程如何向前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
  历史的长河有时是停滞的混浊的,有时又急转直下,一泻千里,这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有历史的契机和积累,也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的对于客观规律的认知和把握。认真研究和正确评价这不同寻常的二十年,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把握规律,更有成效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
  改革开放二十年,波澜壮阔。我们只能选择重要关节,选择几个角度、几个方面进行评说。也只有这样,才可能抓住要领,也才可能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
  事实和数据也许是枯燥的,但它最简单,也最雄辩,在评说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就时,最容易找到共识。
  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1976年以前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8年之后的二十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
  截至199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产值为9020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在这期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是新中国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比同期发展中国家高4.8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高7.3个百分点,比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高6.5个百分点。
  1997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第三十二位上升到第十位。外汇储备139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旅游业收入由2.6亿到121亿美元,跃居世界第八位。实际利用外资2500亿美元,年利用外资额连续五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二十年中,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成倍增长。农村居民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人民币提高到1997年的2090元;城镇居民由343.5元增加到5160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增长8.1%和6.2%。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84元增加到267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每年增长7.7%。199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280亿元人民币,比1978年的211亿元增长218倍,年均递增32.8%。
  我们还可以从国家巨变和人民生活巨变中分解出更多的数据来翔实论证我们的成就。上述几个数据的典型意义在于:它们是基本数据,收入、消费和积累,包括国家的和个人的,足可反映全貌;有可比性,与历史比,与其他国家比,有立体感;引用外资、外贸和旅游方面的数据,是为体现开放程度。
  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的国家正处在转型期,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转型时期往往是最脆弱的,因为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是转轨,进入新的轨道之后,就会长驱直入。而我们是在转型时期取得了重大成就的。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和发展学院共同公布的1995年世界竞争力评价报告,在参评的转型国家排行榜中,中国排名第一。转型期的成就,不只在其已经达到的高度,更在其发展势头。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起动从落后到先进、从贫弱到富强转变的过程并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对于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们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化,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体制变革的基本状况是:经过二十年的努力,我们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调节功能在大大增强。高度集中的,以行政手段管理为主的统购统销、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体制,已基本形成。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明确的改革目标和方针,正在进入攻坚阶段。宏观调控体制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资体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
  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很多困难甚至风险,我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很低(1997年仅为733美元),但是,我们在变革,在发展,二十年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位世界银行专家评价说,“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个世纪才能取得的成就。”
  (三)
  三场大风大浪考验了我们的力量和成就,考验了我们党的威望和成熟。
  这三场风浪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国内国际政治风波,近年来的亚洲金融风波,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这次金融风波,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严重动荡和影响,展示了一种深刻的危机。在这场来势很猛的动荡中,我们的国家在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事业在继续大步前进。战胜洪涝灾害的意义不仅在于战胜灾害本身,更加在其所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可欺侮,不可战胜的强大凝聚力量。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状态。由此可以看到我们国家的内在力量、驾驭和整合力量、把一切力量凝聚成综合国力的力量。事情发生在中国,影响遍及全球。在这个意义上,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场抗洪抢险斗争,是当今世界的重大事件。
  三场风波,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最近十年,其中两场发生在年前和年内。就像历史在有意检测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成败,有意遴选走向新世纪的强者。来自政治、经济、自然的这三个方面的严重考验证明,我们的国家站起来了,在大风大浪中站起来了,在改革开放中站起来了,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站起来了。
我们的国家社会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精神面貌一新。不管异己的敌对的力量来自何方,是来自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来自大自然,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
  与此相联系,二十年中,我们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大大提高。在大国关系中,在各种力量的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由于我们紧紧把握已经发展了的时代格局和世界局势,以中国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为出发点,开展广泛而积极的外交活动,理智务实、通情达理、仗义执言、反对强权、排解纠纷、沉着自信,被国际舆论称作是“负责任的大国”、“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
  (四)
  改革开放二十年的最大成就是,我们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比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比二十年来我们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更内在,更本质,更加具有长远意义。关键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对于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核心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知和把握。使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一个比较清醒的全新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从纵向看,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有别于发达和成熟阶段的社会主义;从横向看,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切合我们国家的实际,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不能照搬任何国家的模式。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都有一个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问题,有一个处理好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既要充分吸收、利用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先进成果,发展生产力,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国内外的历史经验,以及我们国家需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的现实,邓小平理论第一次鲜明深刻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观念必须更新,“一大二公”的经济体制必须变革,关起门来建设社会主义的状况必须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必须改革;另一方面,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有社会制度、发展方向、指导思想、依靠力量、领导力量和专政力量的保证,必须有一个和平安定的国内国际环境,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是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是两个中心;是两个基本点———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是一个基本点。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一场伟大的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几乎凝聚了我们对于时代、对于国内外历史经验、对于社会主义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认识,包容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于社会主义的理想和追求。可以说,这是一条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政治成果,根据中国国情和国际环境而选择的强国之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多长,这条道路就有多长。我们就要坚持一条道路走到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为了找到这条道路,我们几乎又回到历史的起点,一切从头开始。重新认识我们的国情,重新认识我们的时代和形势,重新检点我们的制度和机制,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ABC,重新找到起点和基点。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实践是起点和基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起点和基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起点和基点。我们的党和人民,经过深刻的思考、郑重的探讨、交流、切磋,甚至论辩,逐步地在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一致。一些暂时不清楚的问题,先干起来,在实践中解决,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成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解决,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坚定、成熟,忠诚地卓有成效地实践着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着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在所有制关系、分配方式、公有制实现形式等方面,在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成熟。
  追溯历史,总结经验,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认定三场风波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所提供的警示,从而印证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灾难提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进行改革;1989年的政治风波以及在国际范围内发生的有关危机提示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近年来的亚洲金融风波提示我们,对外开放必须注重经济安全。来自三个不同方面的警示,再一次印证我们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确定我们前进的轨迹,指引我们从胜利到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同时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央对于形势的分析是正确的,应对措施是有效的,我们的改革处险不惊,是稳定成熟的。
  (五)
  历史的前进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互相交错的力量,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历史变革。即使我们建立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权和先进的社会制度,即使有了比较好的体制和机制,有了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强化了对于社会矛盾的驾驭和整合,社会发展仍然不是一条直线。
  如果我们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结果、一个历史事变来看,我们就能够比较容易比较集中地看到成就,看到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历史进程。如果我们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作为一个过程,我们就能比较充分地看到其间所遭遇的坎坷和曲折,看到我们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还面临着很多风险和挑战。改革开放,前无古人,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也没有十全十美、只有利没有弊、只有得没有失的方案供我们选择。我们的任务是,权衡利弊得失,取其“利”多“得”大者为之。总结过去,回顾历史,展望未来,迎接挑战,我们也只能遵循大处着眼的原则,取其大者而评之,取其大者而为之。
  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瞩目,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二十年的基本情况是,我们的生产总量增长较大,人均产值仍然较低;发展速度较快,整体效益相对偏低;沿海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迟缓;先富地区先富群众生活变化很大,后进地区和后富群众生活变化相对迟缓;观念更新变化较大,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相对缓慢。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市场经济要有健全的法制、有效的机制,真正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难以避免发展市场经济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对外开放,使我们开阔了眼界,有利于我们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审视和设计自己,发挥我们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不设防,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包括经济的和精神的。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不懈地进行反腐败斗争,以保证我们干部队伍的廉正和生机,这是关系我们事业成败,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充满希望和生机的21世纪,即将向我们敞开大门。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预示我们,新的世纪并不平静。作为一个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新型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何走向新世纪,参与新一轮的世界性角逐,并在这场角逐中不断取得主动,必须作出加倍的努力。改革开放二十年是一场演练,也是一种积累,我们走出了一条道路,锻造了一支队伍,酿就了一股豪情,积累了丰富经验。最重要的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坚定、成熟,具有在复杂形势下驾驭全局的能力,在亿万人民群众中具有崇高的威望。我们必须珍惜我们所得到的这一切。我们的力量只能集中,不能分散;只能团结,不能分裂;只能稳定发展,不能动荡不安;只能励精图治,不能松懈麻痹;只能艰苦奋斗,不能贪图享受。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紧紧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我们就会应付各种局面,战胜各种困难,夺取更大胜利。
  20世纪就要过去了。由此上溯一个世纪,即19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正是我们的国家任凭列强宰割,进一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年代。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国家濒临崩溃边缘。而一百年后的这个二十年,我们洗雪了百年耻辱,在世界崛起。我们的成就,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扬,可以鼓舞今人,告慰先人;我们历史的耻辱、我们当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也一样不得忘却,不容轻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愈战愈强———站起来了,就再也不会倒下去。


第1版(要闻)
专栏:1978-1998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特稿(12)

  为改革发展创造和平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本报记者 黄晴 郑园园 陈特安
  改革开放的20年,是中国外交开拓进取,成绩斐然的20年。20年来,我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的互动,经济的联系,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在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都出现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已不再是口号,而是不争的现实。
  把握时代特征创造和平环境
  20年的外交辉煌,源于外交政策的战略调整,源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认识的重大转变。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敏锐地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1985年,他进一步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成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思想基础。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通过全方位外交,为国家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一个广阔的国际活动空间。
  1979年元旦,在完成了历时8年的谈判之后,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20年来,中美关系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美,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级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美,这次访问成为中美之间一次重要的战略对话。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美和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确认了两国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方向。中美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89年中国与苏联“结束过去,开辟未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1996年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关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1978年中日两国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到今年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20年来,中日关系保持稳定与发展的势头,并将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原则下,致力于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经历了80年代末的一段曲折后进入了全面改善与发展的轨道,已经建立起“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高层互访势头强劲,政治关系、经贸关系的水平不断提高。
  在“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的指导下,通过坚定而灵活的外交磋商,中英两国于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在1997年顺利回归祖国,洗雪百年国耻。澳门也将于1999年回归祖国。
  中国同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全天候”的友好合作关系,在反对强权政治,反对干涉他国内政的国际斗争中密切配合;在经济领域中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步入睦邻友好的新时期,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勘定边境线、推动经贸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在重大的国际事务中日益发挥出独特的积极作用。在日内瓦联合国国际人权会议上,七次挫败了西方的反华图谋,打破了西方在人权问题上的反华统一战线。在联合国多次挫败“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加入联合国的图谋。
  我们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0年来,中国外交精彩纷呈,大国外交、第三世界外交、国际和地区的多边外交、首脑外交、民间外交……全方位的和平外交使中国在大国关系调整中更加主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更加巩固,中国与周边国家更加和睦,中国提倡的跨世纪新型伙伴关系得到广泛认同,这就创造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舆论纷纷用“中国外交的觉醒”、“中国的外交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等评价我国20年来的外交。
  坚持实事求是塑造国家形象
  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关系,根据时代特点、形势发展和中国的国家利益确定方针,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我们的政策,是新时期外交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交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谁侵略别人我们就反对谁。我们讲公道话,办公道事。这样,我们国家的政治力量就更加重了。”
  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0年来,中国坚持了独立自主、不结盟、不称霸等外交政策思路,将坚定的原则性与务实的外交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使不少国家对中国由过去的“畏而远之”转变为“敬而近之”。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在处理台湾问题、香港问题、西藏问题等事关我国民族利益的问题上,坚决捍卫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旗帜鲜明地反击一切干涉我国内政的企图。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任何外国不能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能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们利益的苦果。”他表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没有回旋余地,主权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我国外交在主权问题上所坚持的不容讨论的原则,体现了一个站起来的民族的铮铮铁骨。
  在过去20年中,中国妥善解决了一些与他国的历史遗留问题、边界问题等。中国力求同有关国家达成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为合理解决争端创造和谐有利的气氛,以最终消除争端。这种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的全新思路,这种灵活务实的做法,是我国外交对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中国有理有节的外交姿态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和有关国家的理解,对世界、尤其是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了建设性的重要作用。
  在若干重大国际争端问题,如近年的前南地区问题、伊拉克问题上,中国从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按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判断,推动政治解决,为化解危机、避免局势恶化作出了建设性贡献。
  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度赢得举世称道。在世界热点问题和争端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仗义执言,主持公道,反对强权,排纷解难,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局,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日益扩大的道义影响力。中国理智务实、通情达理、顾全大局的形象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威望,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没有中国的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解决是难以想象的。日本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著名学者天儿慧最近指出,中国为国际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美国知名人士约翰·怀特海特赞赏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和行动方式,认为“中国明了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并以开拓的眼光对待这些问题,而不是从中谋取私利”。广大发展中国家更是称赞中国在建立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巴中友协副主席伊夫蒂哈·阿·汗认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尤为尊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这样的评语,“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敢于藐视霸权”、“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沉着而自信”……这样的评语勾画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国家形象。
  突出经济外交拓展经贸合作
  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使中国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再设定主要敌人,而是把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作为外交活动的基点,把拓展对外经贸合作,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作为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目标。
  邓小平同志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以对外开放为重要特征的经济外交功不可没。目前,中国已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经贸往来。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七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已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提高到1997年的3250.6亿美元,在世界排名从第三十二位跃居第十位。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已从1980年的第一家,增加到1997年底的30多万家,合同外资金额5200多亿美元。改革开放前,中国利用外资几乎等于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3483.5亿美元。中国在境外设投资企业5000多家,遍及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迄今,中国已连续5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并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至目前的1430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国际社会和舆论普遍称赞:中国已成为稳定亚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
  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曾对中国有过两个期待,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对人类有较大贡献。他说:“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走过20年的改革开放之路,新世纪的曙光在辉耀,我们正稳步地、锲而不舍地走向这个目标。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主席会见斯卡特总理
  指出中、巴新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长远和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南太地区和平与稳定
  本报北京12月16日讯 记者廖先旺报道:今天上午,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斯卡特。
  江泽民首先对斯卡特总理率团访华表示热烈欢迎。他说:“总理阁下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此次访问是两国关系中的一件大事。昨天朱镕基总理与总理先生进行了十分有益的会谈。相信此次访问将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作出新的重要贡献。”
  江泽民说,中、巴新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巴新是南太岛国中最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我们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建交23年来,中、巴新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贵国多位领导人包括总理阁下都曾访华,中国领导人也曾多次出访巴新,这些互访加深了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了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两国在经贸、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富有成效。
  江泽民说,中、巴新虽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我们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两国都致力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中、巴新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长远和根本利益,也有利于南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同巴新的关系,只要双方牢牢把握长远和根本利益,着眼于21世纪,继续共同作出努力,相信中、巴新友好互利合作关系将会长期、稳定、健康地向前发展。
  斯卡特对有机会访问中国并同江泽民主席会见感到非常高兴。他说:“巴新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作为巴新总理,我非常珍视同中国领导人的友谊。昨天,我同朱镕基总理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谈富有成果。我感到很满意。”斯卡特对巴新、中两国保持高层互访势头给予积极评价,希望两国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斯卡特表示相信,他对中国的访问一定会推动巴新同中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参加会见的有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赵伟之、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驻巴新大使张鹏翔和斯卡特总理的主要随行人员等。(附图片)
  江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斯卡特总理。新华社记者 刘建国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朱镕基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有关条例和暂行规定(草案)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 朱镕基总理今天上午召开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失业保险条例(草案)》和《关于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的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暂行规定(草案)》(简称《暂行规定(草案)》)。
  会议认为,国务院于1993年4月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简称《待业保险规定》),但随着改革的深化,现行的失业保险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的需要,因此在《待业保险规定》的基础上制定新的《失业保险条例》,是迫切需要的。
  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以各种手段骗购外汇、非法套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已经严重危及国家金融、经济的稳定和安全。针对这些情况,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外汇管理措施,对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了严厉打击。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违反外汇管理规定行为,维护正常外汇管理秩序,拟定了《暂行规定(草案)》。
  会议决定,《失业保险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颁布实施。《暂行规定(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批准有关部门发布实行。


第1版(要闻)
专栏:

  李鹏参观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图片展
  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本报北京12月16日讯 记者傅旭报道:今天中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观看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图片展。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为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举办的这次图片展,于昨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为期16天。图片展共分六个部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完善监督机制、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积极开展人民代表工作、加强与外国议会友好往来。图片展用200多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几十个重要的历史镜头,展示了我国20年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历程,同时也展示了我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在十五大精神指引下,朝着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迈进的脚步。
  观看图片展后,李鹏指出,这个图片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示了这个制度的重要性和发展过程,展示了人大制度发展的未来。
  李鹏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从1954年召开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经过40多年的历程,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李鹏指出,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对邓小平民主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在民主法制建设中,人大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人大不仅要加强立法,还要加强监督,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把依法治国的进程不断推向前进。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秘书长何椿霖等一同观看了图片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尉健行在中央纪委等单位召开的座谈会上强调
  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本报北京十二月十六日讯 新华社记者刘思扬、本报记者吴恒权报道:中央纪委、中组部、中宣部、监察部今天在京联合召开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的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尉健行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贯彻落实。
  尉健行指出,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维护和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从制度上保证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负起领导责任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建立和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邓小平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解决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问题的需要;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法制轨道的重要保证。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新时期党风廉政法规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对于其他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具体体现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这个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正常运行提供了制度保证。
  尉健行要求,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各级领导干部要起表率作用,从自身做起,带头执行责任制。他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所规定的各项责任,是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必须担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头贯彻执行。要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分析研究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状况,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要加强领导,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领会《规定》精神,增强责任意识。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以整风的精神深入进行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把惩治腐败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廉洁从政意识,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严格考核测评,加强监督检查。各级党委要负责领导、组织对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统一部署,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分工协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
  尉健行强调,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关键在于严格执行责任追究的规定。要重点追究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的渎职行为,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要把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加强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好,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创造更加良好的政治环境。
  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在座谈会上说,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规定》的重要意义,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严格执行《规定》,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决惩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刘云山在发言中说,要以《规定》的颁布和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的力度,为《规定》的贯彻落实和整个党风廉政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上海市委副书记孟建柱,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董雷,铁道部部长傅志寰,财政部副部长张佑才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就如何抓好党风廉政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工作作了发言。座谈会由中央纪委副书记曹庆泽主持,中央纪委和有关部委、省(市)负责人夏赞忠、赵洪祝、袁纯清、张柏林、张福森、干以胜、刘法合、王克、刘锷等出席座谈会。


第1版(要闻)
专栏:

  东盟—中日韩
东盟—中国
  胡锦涛就中国和东亚东盟关系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对东亚发展前景的信心;开展东亚各国互利合作应符合本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要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与调整,加强对国际流动资本的调控和监管
  本报河内12月16日电 记者杨汝生报道: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和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今天下午先后在这里的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这是继去年年底在吉隆坡成功实现首次首脑会晤后,东亚领导人的第二次聚会。与会各国领导人回顾总结了一年来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决心进一步拓展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战胜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迎接更加美好的21世纪的来临。
  当地时间下午2时整,东盟—中、日、韩领导人举行非正式会晤。当胡锦涛副主席和日本首相小渊惠三、韩国总统金大中步入会议大厅时,受到东道国越南总理潘文凯和东盟其他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会晤之前,与会各国领导人一起合影留念。
  胡锦涛副主席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高度赞扬一年来东亚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帮助和支持下为制止金融危机蔓延所作的不懈努力。东盟国家不畏困难,联合自强,坚持根据各自的国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革,面临的困难已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韩国克服金融危机的努力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他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深远的,启示是深刻的,挑战是严峻的。东亚如何摆脱危机、恢复经济增长,东亚将以怎样的姿态步入下一个世纪,为国际社会所关注。
  胡锦涛接着说,一年来,东亚国家就面向21世纪的地区发展与合作进行了思考和探讨,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正逐步取得共识。
他认为,东亚各国有必要在如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要进一步增强对东亚发展前景的信心。东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东亚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也比较健全。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市场潜力,自尊自强的传统,勤劳智慧的人民,对教育和科技进步的重视,都是东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宝贵财富。令人高兴的是,东亚国家正根据各自实际,调整经济结构,健全金融体制,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经过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改革,扬长避短,兴利除弊,东亚定能重新焕发活力和生机,并在下个世纪的全球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第二,要进一步开展东亚各国的互利合作。各项合作应符合本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但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解决目前面临的紧迫课题,从长远看,还应当有利于各国增强自身竞争能力,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驾驭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挑战。中方呼吁本地区内外的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受危机冲击的国家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向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开放技术和商品市场,并切实加强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第三,要进一步积极参与国际金融体制的革与调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国际流动资本的调控和监管。这既是维护东亚国家经济安全的紧迫课题,也是确保东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需要。中方主张东亚国家就金融改革等宏观问题进行交流,可考虑在9+3框架内开展副财长和央行副行长级的对话,并根据需要适时成立专家小组,深入研究对国际流动资本进行调控的具体途径。越南代表对中国提出的上述建议持积极态度,并请专家组进行研究。
  胡锦涛指出,和平与稳定是东亚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东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就无从谈起。值得肯定的是,增强信任,对话合作,已成为本地区国家政策的普遍取向。珍视东亚国家业已建立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分歧,无疑对新世纪东亚的稳定、繁荣和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胡锦涛还补充说,中国作为东亚的一员,一向重视加强东亚合作。自去年首次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以来,中国为维护东亚乃至亚洲的稳定与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政府在自身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努力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同时坚持稳定人民币币值的政策,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操作预算和双边渠道向东亚受灾国提供了45亿美元左右的援助。中国为此承受的压力和付出的代价都是巨大的。与会国家领导人高度赞赏中国为克服东亚金融危机所作的努力和贡献。
  胡锦涛最后说,中国是本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东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不断促进中国自身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目前,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中国目前通过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保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为本地区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贸易投资机遇,这不仅将造福于12亿中国人民,也将促进东亚的稳定和繁荣。
  在紧接着举行的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时,胡锦涛说,去年年底,江泽民主席与东盟国家领导人实现了首次会晤,一致同意双方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并为此发表了《联合声明》。他高兴地看到一年来双方关系取得的新进展,并对这一关系的更大发展充满信心。他说,根据《联合声明》所确定的方向、原则和合作领域,我们保持了高层次友好交往,增进了相互了解与友谊;我们将经贸合作置于优先地位,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拓展各个领域的互利合作;我们同舟共济,相互支持,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我们对亚洲振兴的前景满怀信心,坚持根据本国实际进行调整、改革,并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我们以睦邻友好大局为重,坚持和平解决分歧,维护了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依据平等参与、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循序渐进的方式,促进了地区多边对话合作的健康发展。
  当谈到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时,胡锦涛说,中国与东盟国家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相互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无论时代风雨如何变化,发展进程如何坎坷,我们都将同呼吸,共命运。他表示,中国将通过全面对话合作框架,保持与东盟国家各个层次、各个领域、各个渠道的友好交往,增进睦邻互信与友谊;坚持以经贸合作为重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开辟多种合作渠道。既深化政府间经贸、投资、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拓展民间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既扩大双边经贸和投资规模,也探讨和推进在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投资区、湄公河流域开发等区域和次区域的联系与合作;加强在地区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合作。稳定本地区经济形势,防范金融风险是我们的共同利益所在。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维护自身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继续向东盟有关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中国愿从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恪守与东盟达成的政治共识,继续维护良好的对话合作气氛和势头,坚持通过平等友好协商,妥善处理彼此间存在的一些分歧和争议。
  胡锦涛表示,巩固和发展与东盟国家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的既定国策。同东盟国家一样,中国的发展建设也在经历严峻的考验。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能够战胜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也一定能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严重困难。他在发言中最后说,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国和东盟国家携起手来,精诚合作,就一定能够在我们睦邻友好关系史上谱写出更加光辉的篇章,就一定能够创造我们各国和整个亚洲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会晤还涉及到南中国海问题。有的国家提出南海问题,表示愿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磋商妥善解决目前的争议。胡锦涛阐述了我在南海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强调中国历来主张并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愿意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有关争议。中国对南海问题的态度始终是高度负责和十分克制的。近年来,中国与东盟有关国家的双边磋商与对话不断取得了进展。实践证明,双边渠道是处理南海争议的合适途径。胡锦涛还表示,中方将继续本着冷静和建设性的态度,与有关国家加强对话与协商。南海的局势现在是平稳的,今后也会保持和平与稳定。如果有人想利用南海问题干扰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友好关系,那将是徒劳的。越南代表东盟国家对中国重申坚持通过对话、协商方式处理中国与有关国家的争议表示赞赏。
  出席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和中国—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的东盟国家领导人有:越南总理潘文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文莱苏丹博尔基亚、老挝总理乔本潘、印度尼西亚总统哈比比、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缅甸总理丹瑞、泰国总理川·立派。
  外交部长唐家璇、部长助理王毅参加了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
  本报河内12月16日电 记者杨汝生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今天上午乘专机由南宁抵达越南首都河内,前来出席16日在此间举行的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和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晤。
  同机抵达的主要陪同人员有胡锦涛夫人刘永清,外交部长唐家璇,中联部副部长李成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孙广相,外交部部长助理王毅。
  当地时间9时10分,胡锦涛乘坐的专机平稳降落在河内内排国际机场。中国驻越南大使李家忠和越南外交部礼宾官员登上飞机热烈欢迎胡锦涛。越南少女和我驻越南大使馆女青年向胡锦涛和夫人刘永清献了鲜花。越南工业部长邓武诸、外交部副部长阮庭兵和越南驻华大使裴洪福夫妇到机场迎接胡锦涛一行。
  经停广西南宁时,广西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自治区主席李兆焯,自治区党委常委、秘书长邱石元到机场迎送。(附图片)
  胡锦涛副主席(右三)在越南首都河内参加东盟—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图为参加会晤的各国领导人合影。新华社记者 白连锁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