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民族素质的核心和基础
  李红锋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也就是说,理论素质是民族素质的核心和基础。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先进的思想武器,掌握了科学的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健全的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能力,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建设是一个全局问题,一个战略问题,一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封建地主阶级打败奴隶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先进的生产力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如果从理论上来总结,掌握了先进的思想武器是一个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不可战胜,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指明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在当代中国史上,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二十年,一条最重要、最根本的经验,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过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都是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指引下,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取得的。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的成熟和进步,也标志着我们党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新时期二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这个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是我们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好纪念,也是我们为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所做的最重要准备。
  现在,我们党和国家正处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性时刻,回顾新时期的二十年,展望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到理论的重要,旗帜的重要。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跨世纪,对于中国共产党人、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民族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首先是一个政治概念。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不但要有足够的物质上的准备、组织上的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思想政治上的准备、理论上的准备。国际竞争力,是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军事力的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也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竞争。
  当然,理论素质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持之以恒,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因此,要正确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也要有必要的制度保证。但是,最重要的是有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高度自觉性。有了高度的自觉性,学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理论兴趣;积以时日,就能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逐步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就能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不断深化对理论和实践中种种问题的认识,逐步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第10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读《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概论》
  张竹梧
  钟健能著的《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概论》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主要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情况,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大量涌现出来,并且十分突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关系到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如果说由革命到建设转变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十分必要,那么,在今天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变的新时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更是一个重大课题。作者把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一门科学专门研究。在对这门科学的研究中,作者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分析、研究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而是把它置于时代发展的总背景下,从不同视角历史地、辩证地加以考察和研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学习和研究它离不开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者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在史与论的结合上下功夫,既显示出较深厚的理论内涵,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作者探幽发微,在结构的布局、观点的阐发、内容的叙述等方面,都着眼于突破和进展,力求给人以新的启示。


第10版(理论)
专栏: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专论(7)

  探索者的新路与建设者的热土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及新的创业
  张高丽
  内容提要:●十八年来,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并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
  ●总结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统一。
  ●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经济特区的第二次创业,以江泽民同志“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精神统揽全局。
  作为改革开放产物的深圳经济特区,至今已走过十八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当我们对深圳经济特区进行回顾和展望时,深深感到在中国创建经济特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的远见卓识;深深感到只有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才能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使之“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遵照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兴办经济特区的重大决策,打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在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中,邓小平同志一直十分关注,并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构成了邓小平理论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为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
  早在1979年4月,广东省委负责同志向中央谈到在临近港澳的地方创办出口加工区的设想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还是办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亲临深圳视察,并挥毫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再次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了重要谈话。这个谈话的发表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推动经济特区发展进入了一个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新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和关心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创办经济特区一开始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以后又多次视察深圳,并在1994年6月提出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好,要把发展经济特区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基本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要搞多久,经济特区就要搞多久;强调深圳经济特区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经济特区要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明了继续办好经济特区的方针、政策。它是对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不仅对经济特区,而且对整个沿海开放地区,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邓小平同志和党中央的关怀指导下,深圳经济特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第一次创业并正在进行第二次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路子。二是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大胆探索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相继进行了国有企业、物价、劳动用工、计划、财税、金融、土地、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改革,特别是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建设工程招投标、改进国有资产监管、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等多项改革举措,在全国较好地起到了探路和试验作用。三是充分利用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坚持瞄准国际市场,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基本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格局。四是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交通、通讯、金融等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是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果。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和干部,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建设,重视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培育了“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等称号,在加强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深圳取得的巨大成就,靠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靠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靠特区建设者的艰苦创业,但从根本上说,靠的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以及特区建设者认真学习和实践这一理论。
  总结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在现代化建设大背景下不断成长。回顾深圳经济特区所走过的征途,实质上就是沿着邓小平同志开辟的道路,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大胆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试验;总结深圳经济特区的实践,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借鉴与创新相统一。在十八年来的实践中,我们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指导性体会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敢闯精神,才能不断开创新局面。在社会主义中国兴办经济特区,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别的途径和方法可循,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大到全部建设成就的取得,小到每一个新观念的形成,每一项改革开放措施的出台,无一不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是对深圳实践最好的总结和概括。今后,深圳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关键还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扬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警惕和克服满足现状、因循守旧、贪图安逸的倾向,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
  只有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1992年初他视察深圳临离开前,还特别嘱咐深圳要搞快一点。现在回过头来看,深圳经济特区十八年来最突出、最有说服力的方面,就是创造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业绩。正因为经济快速发展,深圳才得以在南国边陲迅速崛起,为兴办各项事业提供保障,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得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产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并反过来促进深圳自身发展;才得以不断增强辐射力,在先富带后富、促进其他地区走向共同富裕方面作出应有贡献。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历程,有力地印证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断的正确性。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这一思想,全力保持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
  只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也是改革,不改革开放就没有出路,并要求经济特区发挥改革的“试验”作用和开放的“窗口”、“基地”作用。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要求,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伊始即大力推进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充当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深圳的改革不仅注意突出重点,单项突破,而且注意整体配套,全面推进,在所有制、价格、市场、社会保障、分配、法规等方面探索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十大体系”;深圳的开放不仅注意引进外资,而且注意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大胆借鉴、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创造出来的优秀文明成果,按国际惯例办事。纵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改革开放是全部工作的主旋律,其方向就是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经济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在1989年6月曾指出:“八十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我与广东同志谈,要两手抓,一手要抓改革开放,一手要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在市场经济发育较早、内外环境十分复杂的深圳经济特区,能否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备受人们关注。十几年来,深圳积极探索搞好经济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如在社区,把它与创建安全文明小区结合起来;在企业,把它与企业文化建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在村镇,把它与股份合作经济管理结合起来;在全市,把它与创建文明市、文明区活动结合起来。实践证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增创特区优势,既包括增创经济优势、物质文明优势,也包括增创精神文明优势、思想政治优势、社会全面进步优势。”“深圳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区,两个文明都搞好,都走在全国前面才算真正合格。”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从经济特区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中,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把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更好。
  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才能获得夺取胜利的力量源泉。经济特区事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这项伟大事业的主体力量,也是这项伟大事业的受益者。十几年来,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努力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方面,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大于一切、高于一切的位置上。无论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还是坚持每年为老百姓办实事,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深圳人民从稳步改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切身体会到经济特区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不断增强荣誉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如一些重大措施出台前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每年召开的市人代会专门设立市民旁听席,对一些重大问题在媒体上展开大讨论,等等,都使广大市民在自觉参与中既感到光荣又受到教育和鼓舞。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和建设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深圳经济特区建设全面推向新世纪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前十年,对于我们党和国家是至关重要的时期,对于深圳经济特区也是至关重要的时期。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全球范围的经济技术竞争日益加剧;随着我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各地都加快了改革和发展步伐,经济特区既面临不可多得的机遇,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要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深圳经济特区的第二次创业,以江泽民同志“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指示精神统揽全局,落实好广东省委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具体工作部署。
  加大体制创新力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包括: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精心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真正把政府主要精力转到规划、监督、协调、服务上来;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各类企业和全社会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障体系;继续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进一步发展混合经济,鼓励国有经济和各种非国有经济相互渗透和联合,鼓励个体、私营经济、民间科技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
  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邓小平同志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要更好地发挥这些“窗口”作用,必须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质量和水平,增进经济的外向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和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度。一是加强同全国各地的合作,吸引内地有实力的企业来深落户,支持深圳企业到内地投资和扩张,使深圳有更大的发展腹地和空间。二是同香港开展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合作,重点加强同香港在基础设施衔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口岸管理服务、进出口贸易以及金融、信息、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三是扩大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争取落实对外商实行国民待遇的各项措施,更多地引进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重点争取全球最大五百家跨国公司和大财团来深投资,上一批举足轻重的大项目,使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大产业升级力度,继续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深圳情况看,加快经济发展,既要注重投资的拉动,根据需要和可能扩大投资规模,又要注重市场的拉动,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外贸出口和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既要注重强化经济管理,搞好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又要注重优化产业结构,继续发展先进工业、第三产业和“三高”创汇农业,尤其是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摆到振兴深圳经济的战略位置上来抓。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科技,越高越好,越新越好。”深圳由于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认识早,行动快,措施得力,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连续五年以超过70%的增幅发展。但从现有条件来看,还大有潜力可挖,必须加大发展力度,大幅度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到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要占工业总产值的43%以上,使之成为深圳经济的第一增长点。要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生产、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以企业为科技开发主体的能有效促进发展的新机制,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型材料、机电激光、医疗器械等主导产业,办好一年一度的高科技成果交易会,建立高新科技风险基金和投资市场体系。
  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大力增强城市现代化功能。深圳的发展目标是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城市发展理应树立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是以高起点规划为前提,覆盖全市二千零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保证五十年不落后,制定规划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科学安排城市组团、产业布局和发展空间。二是以高标准建设为基础,主要建筑和重大工程项目要博采众长、形成特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成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城市景观。三是以高效能管理为保证,从局部管理、单项管理转向全面管理、综合管理,从一般性管理转向现代化管理。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实现和加强现代化管理方面,经济特区也应走在全国前列,也应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深圳是一座急剧发展的新兴城市,当城市建设达到一定阶段,强化管理将成为中心课题,实行现代化管理急需提上议事日程。今后要瞄准国际一流标准,进一步建立科学管理体制,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治理,特别是搞好净化、绿化、美化工作,使深圳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花更多、城更美,成为园林式、花园式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加大“两手抓”力度,努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越是加快改革开放,就越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点对深圳至关重要,事关深圳的形象和声誉。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既要加强基础性工作,又要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抓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和干部,坚定经济特区的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下大力气,坚持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旗帜鲜明地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决不允许这些丑恶现象在经济特区的土壤上滋生蔓延。三是抓好依法治市工作,把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与立法结合起来,重点加强体制改革、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立法,全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要求执纪执法人员严格做到“十不准”,着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氛围。四是抓好文明市、文明区的创建,要继续以“同在一方热土,共创美好明天”为主题,以创建文明区为基础,以创“三优”为重点,大力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综合素质,努力把深圳建成全国文明城市。
  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党的领导水平如何,党的建设状况怎样,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是否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直接关系到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为推动领导班子建设,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正在全市开展的创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活动,集中时间对县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风党纪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群众意见大、影响当前改革和建设工作的问题,提高整体素质,努力做到思想上有明显提高,政治上有明显进步,作风上有明显转变,纪律上有明显增强。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学习和运用邓小平理论的表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增强大局观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深圳得到坚决贯彻执行。二是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要出自公心,虚怀若谷,互相支持,不断增进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纠正和防止违反民主集中制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三是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正确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廉洁自律,严格管好自己,并严格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当好人民的公仆。四是弘扬伟大的抗洪精神。要坚持求真务实、言行一致,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工作作风,提高领导艺术,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减少事务性活动,在实干中考核和建设班子,在实干中识别和挑选干部,通过实干增创新优势,通过实干跨入新世纪。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通信

  《反杜林论》简析
  谢龙
  《反杜林论》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应予必读的一部著作,是恩格斯适应党的理论建设的紧迫需要而撰写的。1875年统一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建立,为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作了组织准备,这是巴黎公社失败后革命走出低谷的一个重要事件。但由于缺乏理论准备,两党合并中原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在党的纲领问题上对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观点作了无原则的让步,使党的理论水平更趋下降,特别是伯恩施坦等机会主义分子大肆鼓吹的杜林错误观点在党内通行无阻、自由泛滥。杜林妄图以他的“理论体系”取代马克思主义,宣扬与贩卖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机械论拼凑的哲学、庸俗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向马克思主义全面挑战,并以“左”的“激进”的言词自封为“最后真理”,为机会主义分子提供理论武器,使党内思想出现混乱。于是,在党的领导人李卜克内西的请求和马克思的授意下,恩格斯毅然应战,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撰写了这部论战性著作。
  为了戳穿杜林的真面目,澄清理论是非和适应提高党的理论水平的需要,《反杜林论》系统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全部理论内容,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亲笔撰写的仅有的一部百科全书式著作。该著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心,通过层层剖析杜林“新体系”的错误观点,对科学社会主义从其理论渊源到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都作了历史的分析与十分精到的阐释。全书由三个版的《序言》、《引论》(其中的《概论》是全书的纲)与《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三编二十九章所组成。
  《反杜林论》作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的“教科书”,在历史上已树丰碑,但因一百二十年来社会主义的曲折历程,它的使命并未完结。颇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针对杜林模仿空想社会主义、“从他的至上的头脑中,从他的孕育着‘最后真理’的理性中,构想出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标准’体系”,《反杜林论》着重阐释马克思、恩格斯如何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恩格斯集中论证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发现把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其意义即在于指明这两个伟大发现把社会主义从“求助于理性来构想”、“从头脑中构想”转为从“有关时代的经济”或现实社会的“经济的事实”中去寻找与发现,因而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这也是《反杜林论》全书的基点,掌握了这个基点,是正确领会恩格斯阐释、特别是对哲学阐释的关键。比如,把“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作为“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强调要“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否定了在“物质”概念上的陈旧观念;在真理和道德问题上,强调它们的相对性,反对绝对主义的真理观和道德观;在平等和自由的问题上,强调它们的具体性与历史性,反对先验的抽象的平等观和自由观;对辩证法坚持其批判的和革命的本质,既把辩证自然观的核心规定为关于对立和区别“只具有相对意义”的认识,又明确地反对把辩证法当成“单纯证明的工具”,强调对现实过程要作“历史的和经济的证明”,等等,都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所必须坚持的。正是《反杜林论》的这个基点,实现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使新哲学成为“共产主义世界观”。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髓与这个基点是一脉相承的,今天学习《反杜林论》应着重对此予以理解和掌握,以切实地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点提高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