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略论 产业投资基金
  □文玲 张国平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
  产业投资基金,是一种通过发行基金券(受益凭证),将不确定多数投资者的不等额出资汇集成一定规模的信托资产,交由投资专家组成的专门投资机构按照资产组合原理进行投资,获得的收益由投资者按出资比例分享的投资工具。其基本特征是集合投资、专家管理、分散风险、运作规范、共同受益。产业投资基金按其性质不同,可分为实业投资与证券投资。根据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现阶段我国所要设立和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本质上应定位于实业投资,而非证券投资,即致力于向未上市企业直接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改善我国投融资结构的现实需要看,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有其客观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一是满足我国城乡居民对自有资产进行保值、增值的需要。目前银行存款总额的70%—80%是广大老百姓的钱,人们面对存贷款利率一降再降,急需寻找一种风险比股市低、收益比利率高,且能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投资方式。而产业投资基金恰好能满足城乡居民的这一需要。二是满足将无数零星小额的社会闲资和短期消费资金转化为巨额的中长期建设资金的需要。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可以在众多中小投资者与国家大型建设项目之间架起一座前者参与、后者投资的桥梁,为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建设资金来源分散与大型建设项目投资需求强度大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将集资的间接性与投资的直接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三是满足帮助国有企业逐步摆脱资本金普遍不足这一困境的需要。目前总体上看,国有企业最大的困难是资本金普遍不足,且被沉重的(向银行)还本付息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这里的要害问题是负债结构不合理,来自银行以外的社会直接融资微乎其微,长期没能跳出“银—企”债务的樊篱。而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将有力地推动资金主体多元化、投资形式多样化和融资手段市场化进程,使企业能够借此变间接融资为直接融资,重新调整自身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多元化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基金对企业经营的参与,容易形成对企业的产权约束机制和投资行为的社会监督机制。四是满足扩大吸引外资的需要。由于海外基金能直接形成较大规模的可利用外资,所筹外资不构成债务,资金运用较为稳定;加之它一般不对企业形成控股,也不直接经营受资公司,而是通过资金和一定的技术援助,取得部分股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促进受资公司发展。因此,海外基金不失为我国新形势下吸引外资的一种可行方式,通过它一方面能够更多地吸引外资为我国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成功经验,提高本国企业的管理水平。
  产业投资基金的体制意义
  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多方面的体制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产业投资基金是严格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设立的,它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它所发行的基金券实质上是出资者投资的产权证书,不仅要求自身所代表的产权必须明晰,而且要求基金设立后用于投资对象的产权也必须是明晰的。这就是说,划清产权边界、资产评估准确、财务制度健全、真正实现“四自”,是企业获得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作为集合的投资工具,基金的社会行为也同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理当以资源配置的实际效率和可预期的社会经济效益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出发点。因此,只有那些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能够从制度上保障投资基金安全、高效运作的企业,才有希望得到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可见,产业投资基金无疑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迅速生长的助推器。
  第二,有利于促进金融体制改革。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宏微观经济的投资行为开始由粗放的数量驱动型向集约的效率驱动型转变;社会经济表现形式在基本完成货币化进程后,已开始对金融资产结构的全面调整,力求从制度安排到规范确认,为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创造新的供给局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亚洲金融危机更是警示我们加大金融体制改革力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迫切任务是积极开拓投融资渠道、健康发育资本市场:寻求既有别于财政、银行、股市,又便于宏观管理和指导,既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又富有凝聚力和活力,既能有效避免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失衡,克服众多个体投资方式的无序性,又能开辟卓有成效地传导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融资渠道,形成稳定的资本市场,使之成为长期投资的场所,而非投机者的舞台。为此,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地发展一批重点产业投资基金。因为只有当大批实力雄厚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资本市场,致力于产业的长期发展,建设资金才会涌流,理性投资才会成为公众投资理念的主流。
  第三,有利于增强经济政策在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中的可操作性。产业投资基金因其投向、种类各异,对国民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效应。通常,用于短期项目的产业投资基金的发行具有加速经济发展的扩张效应,而那些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基金的发行则会在一定时期内对经济发展起收敛作用。前者适用于缓解经济萧条,后者适用于治理经济过热。政府只需在基金审批和投向把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便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经济运行中的诸多矛盾。此外,在投资导向上,为了突出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及其先导性、规模经济及其市场竞争力、瓶颈拓宽及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适应性,还可通过分类确定产业投资基金设立标准,积极鼓励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行业性、专业性基金的发展,使其在设立之初就能充分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
  规范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
  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项改革举措,要使其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在其起步阶段就找准切入点,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缘此,应从多方面入手,做好产业投资基金运行的规范工作。
  第一,牢牢把握住产业投资基金设立的两大要素。基金在发起设立时,要将发起者与管理运作人才的选择放在所有工作的首位。发起者必须由那些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社会公认的效益好、信誉高、知名度广的企业和金融机构联合组成,这对奠定其自身素质和社会形象有重要意义。同时,鉴于基金的具体运作在许多情况下取决于管理人员、专业人员、调研分析人员的素质状况和努力程度,其声誉、成效与他们的能力、才智密切相联,因此必须对他们按照专业标准进行严格规范的考试考核。
  第二,合理设计基金规模。产业投资基金大体上分为基础产业基金、支柱产业基金和高科技产业基金三大类。无论设计哪一类基金规模,都应以投资方向及其相应的技术经济指标所要达到的基本投资量为测算基金规模最低资金量的依据。产业投资基金要通过规模性的投资行为,将失衡的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整合,并对普遍存在的地区产业结构同构化的企业资产加以盘活。同时,主向投资和辅向投资在时间构成上应有所区分,以求既能当年给投资者满意的回报,又能抓住回报周期长、效益好、保障投资者未来利益的项目。
  第三,建构规范的运作机制。分权、制衡是产业投资基金健康发展的制度要求。任何一种产业投资基金,不论是以投资公司形式发起设立,还是通过订立信托契约形式发起设立,也不管是采取开放式还是封闭式,其管理人与托管人都必须严格分开、相互制约。否则,若合而为一或者混为一体,不是角色错位,就是角色缺位,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要在体制上做到泾渭分明:管理人负责基金运用,托管人负责资产保管;管理人由投资专家组成,托管人由主管机关认可的银行担任;托管人执行管理人投资指令,负责资金清算和资产保管交割,监督管理人执行基金公司章程或信托契约。
  第四,选择科学合理的组织类型。可资我们借鉴的组织类型有开放契约型与封闭契约型,开放公司型与封闭公司型。这里所说的开放与封闭,是对基金吸纳和聚集方式的形象描述;契约型与公司型,是从基金组织内部结构特征角度作出的概括。这些类型的具体选择与运用,一要看何者能更充分地体现基金所应矢志追求的稳健投资这一本质规定,二要看能否赢得广泛的市场需求。从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目标取向看,我们倾向以“适度开放的契约型”为主导性组织类型,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发行受益凭证,募集资金。所谓适度开放,就是在限定的期限内对自己所发行的受益凭证进行赎现开放。由于它的性质是开放的,受益凭证不能上市也无需上市,所以它不仅不会加剧股市资金供给不足的压力,而且可以避免投资基金受益凭证在二级市场上的投机炒作。基金运作须保持一定的流动性,以对管理公司形成有效约束,有利于基金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严格规范基金行为。规范产业投资基金,需要有一套相应的法规和实施细则,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审计、税收、财务报告等配套制度,明确基金各当事人的责任和权利,保证财务资料、投资信息全面真实公正地披露,以达到严格规范基金运作及其行为的目的。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点研究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原因与影响
  □刘韬
  原因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源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市场资金大量逃逸。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外国投资者出于对整个新兴市场的不信任,也撤离了俄罗斯市场。到1997年12月,已从俄罗斯撤走100亿美元。外国资本的撤离,还带动俄国内资金的外流,目前每月流出的资金为15亿美元左右。其次,出口形势恶化。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对原油和其他燃料、原料需求的剧降,从而导致了世界石油和天然气以及原料价格的暴跌。俄是燃料、原料的出口大国,这方面的出口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80%。今年仅此一项就要减少50亿美元以上的收入。且俄的石油生产企业原为财税大户,但为减轻其负担,政府不得不采取降低石油消费税等措施,从而使原已囊中羞涩的财政收入更加捉襟见肘。
  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内部原因源于俄日益恶化的社会经济形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税收不力,预算赤字严重。多年来,巨额财政赤字一直是困扰俄罗斯经济、社会生活的一大难题。直接表现为各级政府大量拖欠工资,以及退休金和养老金。仅今年3月份一个月就拖欠工资70亿卢布以上,退休金40亿卢布以上。到6月初拖欠的工资总额已达666亿卢布。从预算收支的情况看,去年俄预算支出超过收入7.4%。而经过这次危机后,1998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比原计划增加1.5—2个百分点。导致财税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税管理制度极不完善,全国有40%的经济活动在偷税、漏税,抗税的情况也十分严重。俄罗斯国内的贸易活动至少有70%为实物交易,税收的流失显然难以避免。税收与其他预算收入的收缴率在去年仅为60.2%。俄联邦税务警察局长阿尔马佐夫认为,在俄罗斯“违反税收法的现象已经严重到能威胁国家生存的程度”。另外,油价的大跌和经济的萧条也使财政收入骤减。
  第二,错综复杂的债务日趋严重。用发行短期债券来弥补预算赤字的做法始于1995年,到1997年末俄共发行短期国债约580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者拥有40%。政府把借来的钱一方面用于发放拖欠的工资和养老金,另一方面新债还旧债。钱没有投入生产领域,也就没有了产出。目前俄全国公债总额是年预算收入的4—5倍,内债高于预算收入的2—2.5倍,外债高于收入的1.5倍。另外,俄还有数额巨大的三角债,1997年末企业三角债已达到GDP的200%。
  第三,投资严重萎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俄罗斯基本上仍是一种粗放型经济,要走出经济困境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投资。但自1992年以来,投资额却逐年下滑,1995年的投资额仅为1990年的25%,1996年又比1995年少18%,1997年又下降5%。在危机爆发后,俄政府不得不大幅提高短期债券的收益率,以遏制外资抛售短期债券。但是,这又导致俄国内商业银行把资金投向收益率高、又有政府作保的短期债券,而不是用于生产性贷款。而且,在大量企业效益低下、亏损严重(1997初,亏损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2%,到9月增加到50%)的情况下,银行不愿把资金贷给企业,而是更乐于进行金融投机,其后果只能是使俄丧失摆脱危机的原动力。
  第四,银行体系状况极糟。在私有化过程中冒出来的大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不善,坏账累累,且受市场资金严重萎缩的影响,经营状况每况愈下。今年上半年,俄前200家银行的盈利总和是26亿新卢布,较去年同期的108亿新卢布下降了76%。在央行以紧缩银根的方式维持卢布稳定的情况下,银行维持资金的流动已越来越困难,加上银行间相互失去信任,且欧洲重建与开发银行把俄罗斯的多数银行的评级均列为最低,俄银行体系已是摇摇欲坠,其信用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
  影响
受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其周边独联体国家。卢布迅速贬值立即冲击乌克兰货币,乌克兰9月7日宣布其货币事实上已贬值了35%;由于俄罗斯是白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吸收了后者70%的出口,俄罗斯的金融危机自然对白俄罗斯打击甚大;而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及波罗的海各国因向俄出口奶制品工业的滑坡而纷纷感到压力增大。再就是德国,它是俄最大的债权国,俄外债总额中有40%是欠德国的,俄金融形势的恶化直接压迫马克汇率下跌。另外,东欧也受到了来自俄罗斯的巨大压力,这将直接影响英、意、德等发达国家对该地区的出口。由于投资者对俄罗斯乃至整个新兴市场信心的丧失,会影响包括拉美在内的整个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币值稳定,对动荡的全球金融形势形成了新一轮冲击。8月底,全球各大股市在俄罗斯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全面下跌。
  虽然我国与俄罗斯间的金融往来较少,俄在华以及我国在俄的投资规模均不大,但俄罗斯金融危机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对俄的贸易。1997年俄来华旅游人数约80万,在各国来华人数中仅次于日本,这部分旅游收入今年将会大幅削减。另外,俄罗斯金融危机使东亚经济复苏更为艰难,世界经济形势更趋黯淡,这也必然会在深层次上对与世界联系日益紧密的中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重视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
  □孟西安
  前不久,由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和陕西省国际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西部资本市场研讨会”在西安召开。与会的8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问题进行了讨论。
  专家们在讨论中认为,资本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主要包括证券市场(表现为股票、债券、基金等的交易)、产权市场(非证券化和未证券化的那部分资本市场,直接表现为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以及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借贷等。因此,资本市场兼有筹资和资产重组的二重功能。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在不高的水平上告别了短缺,外延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因而,一方面,国家和地方需要扩大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以启动经济;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将更多地通过社会生产的不断重组来实现。这样,目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西部地区属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大型国有军工企业和配套中小国有军工以及国有机械、轻工等企业在整个工业构成中比重过大,所有制和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相当重,也就是说资产重组和产权交易任务很重。然而,西部地区不仅没有一家投资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而且连上市公司也相对较少。不仅如此,西部地区的资金正向资本市场较发达、资本回报率较高的东部地区流动,这对缺乏建设资金的西部来说是很不利的。
  培育发展西部资本市场需要国家的扶持与帮助,但关键要靠西部的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与会专家强调,西部地区的各级领导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和懂得资本市场知识,学会运用资本市场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西部地区是资金短缺地区,然而西部有不少金融机构却是存款大于贷款的“存差行”,与东部沿海地区贷款大于存款的“贷差行”形成鲜明对照。究其原因,是西部的一些企事业单位热衷于要不必还本付息的财政资金,而对信贷资金却不敢贷、不敢花。西部不少人对“按劳分配”已经有了认识,但对“按资分配”很不了解,对货币资本有所认识,但对“人才和知识资本”认识不够,这都需要通过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去解决。
  现在,西部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央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大了对西部基础设施和能源建设的投资力度,为资本市场的运行提供了一定的货币基础。西部地区由于大型军工企业和国有中小型企业多,资源重新配置和资产重组任务重,为资本市场的运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此相适应,外商投资也开始向中西部基础设施项目转移。
  在讨论中,专家们还强调,西部资本市场尽管发育滞后,但已显示出较好的开端并具备了一些独有的优势。西部的知识和人才资源为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带的崛起,在西南和西北地区日益显示出了强有力的辐射力和带动力,特别是地处我国中西部地区衔接过渡地带和欧亚大陆桥中心的西安及关中地区,依托教育科技优势,依托自身国有经济的巨大存量,在已有17家上市公司和1家上市金融企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美好的前景。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中国与“经济联合国”》
  □施用海
  刘光溪撰著的《中国与“经济联合国”》一书,已由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凭借其多年研究多边贸易体制的理论功底,以及10年来参加第一线谈判的实际经验,在书中主要回答了当前中国与多边贸易体制关系中的一系列热点问题,主要包括:
  第一,中国与关贸总协定的关系。中国是关贸总协定23个创始缔约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政府,于1950年非法退出了该协定。由于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和中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之当时对国际经济关系格局和关贸总协定缺少客观的认识,新中国政府未能及时承认关贸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的关系事实上中断了30多年,拉大了中国经贸体制与国际经贸体制的距离。
  第二,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的情况下,复关和“入世”谈判却反而久拖不决?其中的主要困难是什么?作者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与复关和“入世”谈判的内在关系,强调了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的嬗变,特别是苏东剧变对谈判的消极影响,认为中国经贸迅猛增长,经贸体制正在转型,市场经济体制未到位,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多边贸易体制的职能、范围与作用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的“变动”要价等因素是阻碍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的主要困难。另外一些关于“入世”影响的误解和片面认识,以及某些产业部门注重自身利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谈判进程。
  第三,中国为什么坚持“入世”?“入世”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认识这些影响并采取什么对策?作者认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最终建立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争取良好的国际经贸环境是中国坚持“入世”的深刻原因。作者认为,中国“入世”只是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第一步,要实现产业经济、价格体制、投融资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经济理念等与国际接轨依然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所以说,中国“入世”既不可能马上给中国带来什么奇迹,也不可能马上带来什么灾难,最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入世”可以获得参与国际经贸事务的权利,缩短中国适应国际竞争环境的进程。世贸组织的根本目标是消除贸易与市场壁垒,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达到充分就业,提高成员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福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50年发展史上,130多个成员中没有一个因为加入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而出现经济崩溃,更何况具有自我循环功能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经济体系以及多种保护手段的中国了。再者,世贸组织并非是一个完全自由的贸易机构,它根据成员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与金融需要,规定了许多特殊灵活措施,以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面对“入世”后的影响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工商产业界的最佳因应对策就是尽快转变观念,丢掉幻想,参与竞争。
  第四,中国现行经贸体制与多边贸易体制存在哪些差别?作者在书中用四章的篇幅介绍了世贸组织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里的多边协议及其规则,相对应地分析了中国在货物、服务业市场开放、规范投资政策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现状与新发展,然后找出一致与差距,从侧面说明和预示了中国复关和“入世”谈判的复杂性。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经济全球化需研究十大问题
  张宝珍在《经济全球化需要研究的十大问题》一文中提出,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问题。第一,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关系问题。两者是如何统一在当今世界这一新框架里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是怎么相互影响的,各国为什么对其有不同的政策。第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集团化的关系问题。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集团化不是绝对对立的,在某些方面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第三,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实力薄弱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经济全球化不能不慎之又慎,也就是既要积极参与,又要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回避经济风险,实现经济安全。第四,经济全球化与各国利益协调机制问题。如何建立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利益的协调机制,以保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建立什么样的协调机制,人们还在探索之中。第五,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及我国的对策问题。第六,经济全球化与企业全球经营管理问题。第七,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游戏规则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许多经济游戏规则应运而生。哪些规则发展中国家可以接受,要尽力执行,哪些规则虽可以接受,但需要一个过渡期,哪些规则不仅不能接受,而且要坚决反对,需要深入研究。第八,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和美国“新经济”的关系问题。第九,经济全球化与大国的经济关系问题。由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力量正在发生变化,各大国的经济关系正在重组。第十,中国的经济全球战略问题。
  (摘自《世界经济》一九九八年第九期)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报刊文摘

  科技影响世界格局的途径
  杨德才在《科学技术影响世界格局的途径和条件》一文中认为,科学技术影响世界格局不是任意的,只有通过特定的途径,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第一,以其物质形态作为战斗力。现代国家的决策者,都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国防现代化的目标。现代化的本质就是科学技术化。现代战争已成为科技战,发展着的未来战争则是高科技战,只有国防现代化,才能适应这种战争。第二,以其物质形态作为生产力。一个国家科技水平越高,生产力越强,经济实力越雄厚,在特定的世界格局中影响越大。第三,以其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精神。科技思想,既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科学思想,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文精神,是对自然、自然规律的描述,是一种“观念的财富”,因而对社会乃至世界格局的影响是独到的、巨大的。客观、求实、不断求知是科学技术的首要精神。科学的怀疑、尊重实践是科学技术的又一精神。科学探索没有止境,不断创新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技术精神。由于这些精神所在,科学技术,尤其高新科技成果在国际事务中,已成为一种威力巨大的作用力。
  (摘自《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八年第五期)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
  定量测算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和数学家首先提出的,目前已成为各国普遍重视的问题。我国于80年代引入这一理论和方法后,政府部门与研究机构组成的专题组进行了长期的、积累性的系统研究。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姜均露主编的《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理论与实践》一书收集的研究报告,即是他们多年探索和实践的成果,其中既有理论的探索,也有利用相同模型对全国及部分行业、地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的总结报告,并收入了关于这一领域内新方法、新思路及国外发展情况的研究报告。各篇作者均为长期从事这项研究的专家、学者,其研究报告对进一步理解这项测算工作的意义、辨清有关问题的实质,开阔思路,提高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开展具体研究工作提供了可用以比较、分析的依据。(美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