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危机过后话欧安
  吕岩松
  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军事打击的可能性已基本排除,武装冲突和军事对峙让位于政治谈判,可以说,举世瞩目的科索沃危机已告一段落。不过,人们对有关欧洲安全问题的思考似不应就此停止。
  几年前就有人指出,民族矛盾及其引发的冲突是冷战后欧洲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科索沃危机为此提供了新的注脚。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巴尔干的民族分界线与国家边界线差别很大。一个民族在边界线一侧拥有自己的国家,在另一侧则处于少数民族地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于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一个国家”成为巴尔干民族主义势力的共同目标。历史上,“大阿尔巴尼亚”、“大马其顿”、“大保加利亚”、“大塞尔维亚”等梦想多次发生碰撞,甚至兵戎相见。几年前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武装冲突均可视为新危机、老问题。不过,这种问题并非巴尔干特产,西欧国家也有。北爱尔兰是英国的痛处,法国也有不安稳的少数民族。
  虽然南斯拉夫政府坚持科索沃问题是其内政,但这场危机最终还是被国际化。结束流血冲突、防止巴尔干火药桶再度升温是外部大国的共同利益,这也决定了它们在国际调解过程中更多地采取合作态度。不过,深一层看,美国、欧盟和俄罗斯都想获得欧洲安全事务的主导权,它们还是就科索沃问题展开了一场角逐。
  在激烈的竞争中,美国明显占了上风。波黑打了4年后华盛顿才积极介入并争得外交调解主导权,而科索沃危机从爆发到美国特使独领风骚只有3个月,实力是外交的后盾,再次得到验证。上述事实表明,美国对欧洲安全事务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当然,制约美国强权政治的因素还是存在的。例如,由于中国和俄罗斯的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始终没有授权北约对南斯拉夫动武。
  欧盟起初积极参与科索沃危机的国际调解,但很快便沦为配角。欧盟出师不利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各成员国固守本国利益,拿不出统一的外交政策;第二,虽然欧盟与南斯拉夫经济联系密切,但它对南政府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的影响力十分有限。英国一家大报日前发表评论说,美国的成功使欧盟再次“丢脸”,欧洲人还没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
  为阻止北约对南斯拉夫动武,俄罗斯同美欧大国激烈对抗,甚至以中断与北约合作相要挟,其强硬态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过,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美攻俄守是基本态势。但科索沃危机表明,俄罗斯无法容忍西方忽视其大国地位,在关系到战略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它也不肯轻易退让。由此看来,北约同俄罗斯的“特殊伙伴关系”还很脆弱,双方对欧洲安全主导权的争夺还将继续下去。


第6版(国际)
专栏:

  我向联合国交存新“地雷议定书”批准书
  本报联合国11月4日电 记者符福渊、周德武报道: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今天下午在联合国总部将中国政府对新“地雷议定书”和“禁止激光致盲武器议定书”的批准书正式交给安南秘书长,并向新闻界阐述了中国政府在地雷问题上的立场。
  秦华孙说,中国政府一向重视地雷问题的人道主义关切,主张在各国正当自卫权利和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下,对地雷的使用进行适当、合理的限制,并在全球范围内杜绝地雷滥杀无辜平民的现象。中国认为,消除地雷对平民的伤害,应从两个目标入手:一是对地雷的使用进行适当、合理的限制;二是加强国际扫雷努力。
  秦华孙指出,中国作为《特定常规武器公约》最早的缔约国之一,积极参加了该公约所附“地雷议定书”的修订谈判,为顺利达成新的“地雷议定书”、进一步加强对地雷的合理限制做出了重要贡献。江泽民主席去年11月郑重宣布,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国际扫雷努力和国际扫雷合作,包括向国际扫雷基金提供捐款,在扫雷培训、技术和设备方面提供援助。中国政府不久前批准了国际扫雷援助方案,准备向一些雷患严重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地雷议定书”是1980年签署的《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的附件之一,对于地雷的使用作了严格的限制,联合国于1996年5月对原议定书进行了修订。今年8月29日,中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修改后的“地雷议定书”和公约新附加的“禁止激光致盲武器议定书”。江泽民主席于10月12日签署了批准书。


第6版(国际)
专栏:

  海湾国家不响应美对伊政策
  本报阿布扎比11月5日电 记者林皎明报道:美国国防部长科恩加紧海湾穿梭访问,试探阿拉伯各国对美国准备对伊拉克进一步施加压力的“多种选择”的反应。多数海湾阿拉伯国家对“有限军事打击”持保留态度,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缓解目前美伊对峙危机。
  科恩昨天结束在沙特阿拉伯的会谈,随即连续飞抵科威特、巴林和卡塔尔,与这些国家领导人会晤。其间,科恩还视察了美国驻扎在海湾的第五舰队司令部。今天,科恩在阿布扎比与阿联酋领导人会晤,然后飞往阿曼、埃及和土耳其。这是伊拉克政府10月31日宣布停止与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任何形式的合作之后,科恩离开伦敦立即开始的海湾之行。
  据美国国防部发言人昨天称,美国已得到有关阿拉伯国家对美“采取适当措施的支持”。据今天在伦敦出版的黎巴嫩《生活报》透露,沙特政府向科恩表示,它对伊拉克政府宣布停止与联合国特委会合作表示遗憾,但是,它仍然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一危机,避免军事打击对本地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造成负面冲击。沙特同意对伊拉克政府施加压力,迫使伊拉克认真执行它与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今年2月达成的协议。沙特政府同时重申,“沙特不允许使用其基地打击伊拉克的政策没有发生变化”。
  阿联酋《联合报》今天引用消息灵通人士的消息:“本地区所有国家对向伊拉克施以有限军事打击持保留态度。”


第6版(国际)
专栏:

  印巴开始第二轮会谈
  本报新德里11月5日电 记者李文云报道:印巴两国间“一揽子”双边会谈的第二轮谈判,今天开始在新德里进行。
  双方的水资源秘书首先就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杰拉姆河上游乌拉尔湖口的水坝工程争端,进行了4小时会谈。由于分歧依然严重,会谈无任何进展。
  乌拉尔水坝工程是两国间久已存在的争端。1984年印度开始在乌拉尔湖口修建一座拦水坝,巴基斯坦抗议水坝的修建将影响下游巴方的水量,水坝于1987年停工,此后印巴双方就此进行过8轮会谈,未能达成正式协议。
  另据此间报道,由巴基斯坦国防秘书阿里·汗率领的代表团已于4日抵新德里。他将于6日与印度国防秘书库马尔会谈锡亚琴冰川问题。过去两周内,在这处世界最高的76公里长的阵地上,印巴军队已发生了7次交火。


第6版(国际)
专栏:

  塔政府军与反政府武装交战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4日电 塔吉克斯坦政府军与胡多别尔德耶夫率领的反政府武装4日凌晨在塔北部发生激烈交战,死亡10多人。
  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塔总统新闻秘书赛义多夫说,原快速反应旅旅长胡多别尔德耶夫率领上千人的反政府武装向总统卫队、国防部和内务部部队在列宁纳巴德州行政中心附近的驻地发动进攻,占领了州警察局大楼,抓走了若干名警察作为人质。政府军迅速作出反应,立刻包围了反政府武装。目前,双方战斗还在继续,塔北部局势十分严峻。
  去年8月,胡多别尔德耶夫率领的快速反应旅与总统卫队在塔首都杜尚别以南发生武装冲突。塔总统拉赫莫诺夫因而撤了胡多别尔德耶夫的旅长职务。此后双方不断发生交火事件。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政府第一副总理马斯柳科夫11月4日呼吁国家杜马尽快通过政府提出的反危机措施,否则政府成员将准备辞职。图为马斯柳科夫(右一)在记者招待会上。 新华社记者 胡海昕摄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三角”会代替“轴心”吗?
  ——德法英关系新变化
  本报驻德国记者 江建国
  11月2日,德国新总理施罗德首次出访,第一站就是英国。在他访问的前一天,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德国的《星期日世界报》上撰文宣称,英德重建政治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施罗德主张的“新中间派”和英国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就是一回事。施罗德访英期间,两国决定建立半年一次的外交部长磋商制度,还决定成立一个由双方高级官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具体研究把“第三条道路”转变为具体政策的措施。有评论指出,施罗德此行有可能在欧洲构成新的德英法三角,从而代替早已形成的德法轴心。
  人们还记得,当年科尔就任总理后首次出访的国家是法国,而且是在就职以后的第三天。他和密特朗手挽手站在凡尔登第一次世界大战阵亡将士墓前,显示德法和解和友谊的场面。现在,施罗德不仅把英国作为他首访的国家,而且不久前,他还以“日程繁忙”为由,婉言谢绝了法国邀请他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的纪念活动。德国和英国的关系在升温,这是不争的事实。
  施罗德仰慕布莱尔领导下的英国工党。他成为社民党总理候选人后,曾多次提到要以布莱尔为榜样。他还主张德、英、法三国共同推进欧洲建设。他说,要想争取英国重返欧洲,就应该在欧洲给英国以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英国报界甚至联系他出身于历史上一向与英国关系较为密切的下萨克森州的事实,联系到当今英国王室来自汉诺威的历史渊源,以此来推测他对英国发生好感的原因。在施罗德竞选获胜的当晚,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十分满意地表示,德国新总理将会以更坦率的态度,赞同“英国跻身于欧洲居领导地位的国家之列”。
  施罗德的态度引起了法国的不安。在法国看来,英国始终是“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让英国重返欧洲,就意味着欧洲大厦有朝一日会垮台。平心而论,法国对施罗德心存疑虑是有一些事实为依据的。
  其一,施罗德从来不是欧洲货币联盟的热情支持者,他多次对欧元能否如期问世表示怀疑,甚至声称在勉强达标的情况下引进欧元会造成一场“灾难”。他曾明确表示,欧元应该推迟实施。
  其二,施罗德取代科尔,标志着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过切身感受的德国一代领导人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在法国看来,战后成长起来的施罗德,很难具有科尔那样对德法友谊以及对欧洲统一进程意义的“本能”的重视。更何况施罗德说过,虽然德国不应该在欧洲谋求领导地位,但经济实力的强大也应该包含有政治上的“内涵”,德国应该“自信地”去维护其民族利益。
  其三,德国政府所在地将迁往离法国更远、离东欧更近的柏林,而德国在历史上一向与东欧和俄罗斯维持着密切的经济关系。
  除了这些背景性的原因之外,德国红绿联合政府的对内政策走向也对法国的内政造成某些冲击。例如,新政府已基本决定最终放弃核电,这对法国的绿党是一种鼓舞。鉴于法国的电力80%来自核电,社会党、共产党都主张保留核电,德国政府的这一政策有可能加剧法国政府内部的冲突。此外,设在法国北部哈各的核燃料再加工厂的业务20%来自德国,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希拉克总统直截了当地说,德国的这一政策“损害法国的利益”。
  但是,仔细分析,德英的接近更多的是施罗德和布莱尔要对西欧的社会民主党进行“现代化改造”的理想追求促成的,并不具有欧盟政策制定和实际操作层面上的意义。英国至今毕竟还留在欧元区的大门外面,更何况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新中间派”主张和布莱尔的新工党的“第三条道路”还有不少差异。
  耐人寻味的是,施罗德虽然没有对法国表现出像科尔那种热情,但实际上却使若斯潘社会党政府在政策上找到了知音。若斯潘是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信奉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他曾倡议欧盟拿出钱来制定一项共同的就业纲领,因遭科尔的反对而未果,而现在施罗德政府把克服失业放在首位。不久前在奥地利的欧盟首脑特别会议上,欧盟各国已在把克服失业置于优先地位方面取得共识。英国报界据此认为,德国的心还是“向着法国”。法国曾力主建立一个“经济政府”,控制欧洲央行的独立地位。而现在,德国社民党主席、施罗德政府的“超级部长”——财长拉方丹上任伊始,就向德国联邦银行和欧洲央行发起攻势,要求它们降低利率、放松银根,“不要仅仅把维持币值稳定放在首位,也要为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作出贡献”,他力主加强欧洲货币联盟的11个成员国组成的委员会在货币政策上的发言权,这正中法国下怀。在欧盟东扩和机构改革孰前孰后问题上,施罗德也悄悄在改变科尔的立场。他在奥地利的欧盟首脑特别会议上表示,欧盟东扩“比想象的困难得多”,要东欧国家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番话立即引起波兰的强烈反应,要求施罗德澄清立场。法国当年正是反对把东扩放在机构改革之前的。英国的《独立报》最近说,施罗德不像第二个“布莱尔”,倒像第二个“若斯潘”。法国担心巴黎—波恩轴心受到损害其实并没有多少道理。
  在英国加入货币联盟之前,德英接近有限度,德法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变化——这也许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德法英三方关系一个恰如其分的结论。
  (本报波恩11月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不同寻常的访问
  ——记哈总统访问乌兹别克斯坦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孙勇军
  10月30日,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参加土耳其建国75周年庆典之后飞赴塔什干,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作为总统的随访人员,从哈萨克斯坦也飞去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其中包括副总理卡里布让诺夫,内务部长苏莱曼诺夫,国防部长阿尔腾巴耶夫,教育、文化和卫生部长库舍尔巴耶夫,能源、工业和贸易部长阿布里亚佐夫,以及多位州、市领导人,加上随同总统访问土耳其的外长托卡耶夫,有人称,这次到塔什干的差不多有哈半数政府成员!
  分析家认为,如此庞大的代表团访乌,一方面说明哈对此访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表明哈乌之间实在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会谈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两位总统就进一步发展双边政治和经济关系、地区稳定与安全、阿富汗局势和共同感兴趣的其他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双方签署了7个协定:乌哈永久友好条约、乌哈关于1998—2005年加深经济合作条约、两国政府关于海关事务合作协定、关于合作打击犯罪的协定、关于进行合作生产的协定、两国首都经贸、科技和文化合作协定、乌教育部与哈教育、文化和卫生部合作协定。签字仪式结束后,两国总统联合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卡里莫夫总统首先指出,他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就所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单独会谈,双方在政治、经济和人文方面的观点和立场是相同的。他们详细讨论了两国间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现状和前景、地区安全和面临的其他一些国际问题,决定进一步共同努力以加深双边合作和中亚地区的合作。双方还讨论了独联体的前景问题,认为独联体结构应进行重大改革,应把发展经济合作,建立经济贸易自由区作为主要方向。两位总统对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局势作出了一致的评价,认为只有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和冲突双方作出让步,才能实现该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卡里莫夫总统指出,乌哈永久友好条约的签定为两国直到下世纪、乃至下一个千年中发展广泛的、多边和双边的合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纳扎尔巴耶夫总统说,他同卡里莫夫总统的会谈是在推心置腹、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气氛中进行的,“这在两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哈乌都是从前苏联中独立出来的主权国家,两国有史以来没有任何政治的、边界的、军事的冲突,相互应像对待远处的主权国家一样,发展各方面的合作。两国签订的永久友好协定规定,当一方受到侵略时,另一方将给予援助,这表明该条约具有结盟性质。卡里莫夫表示,当哈萨克斯坦受到侵略时,乌兹别克斯坦将第一个给予援助。
  哈乌两国深居欧亚大陆腹部,又同是中亚地区性大国,该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两国的立场和努力。在当前中亚周边形势“红灯频闪”、局势起伏不定的时候,两国加强合作,致力于地区和平,无疑有助于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的安全与稳定。
  (本报阿拉木图11月4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红场发生爆炸事件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4日电 当地时间4日晚7时许,莫斯科红场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汽车爆炸事件,肇事者和三名军人受伤。
  据此间新闻媒体报道和目击者透露,晚7时零5分,65岁的《俄罗斯真理》杂志记者奥尔洛夫驾驶一辆莫斯科人牌小汽车快速向克里姆林宫救世主大门冲去。在距离大门约10米远处,奥尔洛夫引爆炸药后立即跳车。据安全部门的人员说,车内装了相当于6公斤梯恩梯威力的炸药。总统卫队人员受重伤,其他两名警卫和肇事者本人也受了伤。肇事者已被安全部门拘留。
  俄安全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这是一起恐怖事件。但莫斯科警察局拒绝对事件发表评论,仅说事件“正在调查之中”。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宪法法院做出裁决
  叶利钦无权参加下届总统竞选
  新华社莫斯科11月5日电 俄罗斯宪法法院5日做出终审裁决,俄罗斯现任总统叶利钦无权参加下届总统大选,理由是他目前已经是第二次担任俄罗斯总统了。
  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俄罗斯宪法法院是根据俄联邦现行宪法第八十一条规定做出上述裁决的。俄宪法法院认为,根据俄宪法“一个人只能连任两届总统职务”的条文,叶利钦不能参加2000年的总统大选。俄宪法法院规定,宪法法院的决定是终审裁决。
  俄总统新闻秘书亚库什金当天表示,叶利钦总统对宪法法院的裁决表示满意。叶利钦认为,宪法法院的裁决完全是根据法律原则,而不是出于政治因素作出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马新两国同意改善关系
  新华社吉隆坡11月5日电(记者吴定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5日同到访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举行会谈,双方同意搁置两国间的分歧,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
  马哈蒂尔在会后举行的联合记者招待会上说,双方同意解决双边关系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境内的丹戎巴葛火车站海关搬迁问题和马来西亚向新加坡供水问题。他说,新加坡也同意帮助马来西亚克服当前的经济困难。
  吴作栋说,新加坡愿意帮助马来西亚解决金融问题以渡过难关,有关细节将由两国官员具体商讨。他强调说,两国间可能出现分歧,但重要的是缩小分歧,扩大共识。
  吴作栋是5日上午抵达这里进行为期一天的访问的。
  今年5月以来,围绕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境内的丹戎巴葛火车站海关搬迁问题、马方向新方供水问题以及新空军使用马领空等问题上的分歧,马新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第6版(国际)
专栏:

  桑特谈欧委会明年任务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11月4日电(记者郑甦春)欧洲联盟委员会主席雅克·桑特4日在此间宣布,1999年将是欧盟继续巩固一体化最新成果,为进入21世纪作好准备的一年。
  桑特强调说,欧委会在新的一年中的首要任务是,保证1999年1月1日问世的欧元是成功的世界性货币,并创造必要的条件保证就业和经济持续增长,为使欧洲成为世界上强大和开放的一极打好基础。另外,欧盟东扩也将是新的一年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欧洲中部和东部10个国家加入欧盟的谈判将继续进行。


第6版(国际)
专栏:

  越领导人强调推进革新
  据新华社河内11月5日电 据越南报纸报道,越南党政领导人近日在国会分组讨论当前经济形势时强调,必须继续推进革新事业,保持政治和社会的稳定。
  越共中央总书记黎可漂说,促进经济增长必须依靠实行开放的基本政策,必须排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东西,同时要清除办事拖拉、官僚主义等弊端。
  越南政府总理潘文凯说,只有在各种社会和政治问题得到控制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得以实施。但是,保持政治稳定要靠越南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第6版(国际)
专栏:

  以内阁开始审议和平协议
  巴表示继续追捕极端分子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1月5日电(记者戚德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5日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上月23日在美国签署的临时和平协议提交内阁讨论审批。
  在当天上午举行的内阁会议上,内塔尼亚胡将和平协议文本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美中东问题特别协调员罗斯以及美驻以大使沃克写给以色列政府的6封信件分发给了各位阁员。上述信件主要阐述了有关以安全和美方就以巴和谈中要解决问题的立场。
  据在场的以政府高级官员说,内阁对协议的辩论要持续一两天,内阁表决结果目前尚难预料。据悉,协议待内阁审批通过后,将提交议会审批,初步时间定在下周。
  本报开罗11月5日电 记者朱梦魁报道:据来自加沙地带的消息,正在西班牙访问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昨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已经对被以色列通缉的30名巴勒斯坦极端分子中的12名进行监控,并将继续追捕其余的极端分子。他同时表示,巴方将“百分之百”地履行巴以临时和平协议中关于打击恐怖活动的承诺。在阿拉法特发表上述讲话后,内塔尼亚胡办公室当晚发表了一份新闻公报,对阿拉法特的讲话表示欢迎。


第6版(国际)
专栏:

  11月5日,以色列内阁举行会议,开始审议上月达成的以巴临时和平协议。图为以总理内塔尼亚胡(中)、外长沙龙(左)和内阁秘书长纳韦在内阁会议上。
  新华社记者 姚大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