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戈壁通天路
  ——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新华社记者 徐殿龙 新华社通讯员 王艳梅 本报记者 王向东
  今年10月,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40周年。40年来,一代又一代戈壁航天人用智慧、先进的技术、科学的方法,用青春和热血,在茫茫戈壁深处写下了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创业奉献史,铸就了科技强军、科技强国的通天之路。
  大漠丰碑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的这个卫星发射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个综合性导弹、卫星试验基地。
  建设初期,这里茫茫戈壁,荒无人烟,最高气温达42.8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34摄氏度。创业者们只用两年半时间,就建起了技术工艺水平可与当时的美国、苏联媲美的发射场。从这里共发射卫星33颗,发射成功率达100%;发射各类导弹、火箭1000多枚,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00多项。昔日的不毛之地矗起了座座丰碑,一个又一个的“第一”在这里创造了出来:
  1960年11月5日,这里成功地发射了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这是我军武器装备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在这里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拥有了具有实战能力的战略导弹核武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这里升入太空,揭开了我国航天史上的新篇章;1975年11月26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从这里升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从这里起飞,直插南太平洋;1981年9月20日,我国第一次在这里用一枚火箭同时发射三颗卫星,标志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1987年8月5日,这个基地成功地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走向世界
  1986年1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中国和瑞典签订了由中国发射瑞典“弗利亚”卫星的合同。这是中国航天签订的第一份外星发射合同。
  走向世界,开发宇宙空间,为人类造福,是中国政府的愿望,也是戈壁航天人的美好愿望。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把目标定在世界航天的高水平上。基于卫星回收技术之上的空间试验是80年代各国竞相进行的热点。1987年8月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第九颗返回式卫星上,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搭载了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卫星在太空飞行5天后,成功回收,法国的有关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代表中国航天界打入世界航天市场的第一次尝试。它的成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
  时隔一年,他们又为联邦德国成功地提供了5件卫星微重力试验装置的搭载发射服务。目睹这次发射的瑞典空间公司和联邦德国探空公司的负责人回国后分别致信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试验设备和技术力量相当优秀,完全符合国际商用卫星发射的要求。我们热切期待着与你们进行新的技术合作……”
  正当戈壁航天人昂首挺进太空之际,世界航天发射面临着严峻挑战。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法国“阿里亚娜”火箭发射失败。而中国,在1992年这个国际空间年,也饱尝了卫星发射失利的苦涩。
  然而,戈壁航天人不愧是“中国征服宇宙的第一代人”。就在中国面对国际航天市场严峻挑战的时候,1992年8月9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升空。10月6日,又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将瑞典“弗利亚”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圆满履行了中国发射外星的第一个合同。
  戈壁航天人以他们不懈的努力,辉煌的业绩,向世人证明:中国航天与世界同行。
  飞向未来
  世纪之交,戈壁航天人以当好科技强军开路先锋的姿态,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瞄准国际航天市场的发展趋势,立志再创辉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为了适应跨世纪航天高科技的发展需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加大了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工程。如今,中心已经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技术拔尖人才,涌现出了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一个基本适应航天技术新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队伍已经形成。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科研试验管理体制。同时,他们还建立了每年举办科技年会,进行科技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审以及每4年进行一次的大规模的专业技术竞赛等制度,促进了技术建设。仅“八五”以来,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上百项。
  他们坚持“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方针,坚持严上加严、细上加细、慎之又慎的工作作风,保证了科研试验任务的高成功率。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其昨天的辉煌业绩,今天的奋力拼搏和有着巨大感召力的精神力量,正飞向新高度,飞向未来。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湄洲湾环保力度亟待加强
  本报记者 赵永新
  《福建省1997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在全省海域中,湄洲湾水质较好,达国家海水二类标准。记者日前在泉州市采访时了解到,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湄洲湾环境保护的工作量也在急剧增加,前景不容乐观。
  湄洲湾地处闽东南,总面积为516平方公里,是福建沿海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它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耕海牧渔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同时又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区。随着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湄洲湾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应急海上重大污染事故的能力严重不足。1993年10月,福建炼化公司在泉州市肖?开发区全面建成投产,实际生产能力为450万吨/年,所需原油全部通过油轮经湄洲湾运输。1996年2月,“安福”轮在该公司的10万吨油码头卸油时发生重大漏油事故。由于油码头和港口缺乏应该具备的应急装备和指挥协调能力,从码头工人发现漏油到围油栏布放完毕共花去3个多小时,加之没有专门的吸油船,造成600多吨原油泄漏,污染严重。据了解,福建炼化公司将与两家外国公司合作,把炼油能力扩大至1200万吨/年,海洋污染事故的风险频率将随之增大。在湄洲湾建立应急突发性重大事故的指挥中心及专业队伍势在必行。
  此外,湄洲湾的海域功能区划滞后,区域性污染仍在增加。湄洲湾集全国重点养殖基地、石化基地和旅游风景区于一身,三者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湄洲湾的开发始于80年代,直至今年4月,《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才正式出台,具体的界限划定还需时日。湄洲湾为莆田、泉州两市共同开发利用,由于缺乏有效的统一管理机制,导致这一海域的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破坏了海洋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安定团结。
  随着福建省“发展蓝色产业,建设海洋大省”经济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湄洲湾的开发活动将更加活跃,面临的环境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只有尽快建立海上应急指挥中心和区域性环保机制,抓紧实施海域功能区划,进一步加大环保力度,才能保住湄洲湾这片碧海,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首都举行红十字会法颁布五周年纪念会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记者王雷鸣)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今天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会,纪念红十字会法颁布5周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珮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名誉副会长何鲁丽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朱开轩主持。
  据了解,红十字会法颁布以来,中国红十字总会坚持依法履行职责,努力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自1991年以来,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就先后接受国(境)内外捐赠价值14亿多元人民币款物,并及时投放灾区,使4000多万灾区群众得到救助。在今年入汛以来,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中,全国各级红十字会募集折合人民币约6亿元的款物,及时送往灾区用于灾区群众的救助和防疫工作。
  彭珮云在讲话中指出,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历来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红十字会法颁布实施5年来,从总体上看,红十字会法的实施情况是比较好的,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为此,彭珮云希望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重视红十字会法的实施,对红十字会的工作给予支持、保障和监督,对违反红十字会法的行为要认真加以查处。她同时要求各级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使红十字会法的各项条款都能够落到实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打破传统服务格局 建立新型发展模式
  北图北大清华共享文献资源
  本报北京11月5日讯 记者孟宪励报道:北京图书馆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开展多方面合作,以求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一项包括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更便捷的文献服务、合作开发网上资源等为主要内容的合作协议书今天在北京签订。此举将为国家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之间资源的共同开发和利用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受服务、技术等条件方面的限制,各图书馆之间图书、期刊重复订购,使本来有限的资金造成浪费。如今,双方将利用协调会、网络主页、通报等各种方式,加强信息资源的交流,达到资源的优化利用。据北京图书馆副馆长周和平介绍,北京图书馆每年居高不下的外文期刊多达7000万元人民币的订购费用将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少。
  北图以更加灵活、便捷的服务措施,保证资源共享的实现,并成为两校图书馆查找原始文献的基地。这一协议将使两校具有助教以上职称的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均可获得外文外借证,两校系以上教学单位可获得集体外借证。同时通过馆际互借渠道,北图还可将对方所需的图书和复印件送至两校图书馆。
  目前北图上网运营500万条书目数据和200万页的全文信息,访问量由今年8月的80万人次上升到10月的184万人次,其中全文信息所占总访问量比例由8月的30%上升到10月的50%以上,网上资源开发显示了广阔的前景。为此北大、清华将提供技术、资金、设备、人员培训等各方面的支持,双方直通光缆年底连通以后,运行速度和容量将大规模提高、增大,并为我国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
  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在签字仪式上说,此举将促进北图全方位地发挥国家馆的龙头作用,对打破传统的服务格局与模式,建立面向21世纪新的发展模式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北大、清华来说,可以通过这种合作更便捷地利用北图的文献资源,为两校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环太湖五市共商保护太湖大计
  新华社南京11月5日电(记者李灿)环绕太湖的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与浙江省嘉兴、湖州二市的100多名专家,日前在苏州召开了环太湖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共同商讨保护太湖生态环境、科学利用太湖的问题。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由于长期以来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的影响,湖水已由80年代的一、二类水占90%变为三类水占70%,水污染形势已相当严峻。根据近年来对太湖进行的大量考察,专家们在研讨会上分别就太湖水资源现状、湖水污染防治、生态农业建设、环境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及防治、环太湖地区气象特征、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人口控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
  为实现国务院提出的太湖在本世纪内变清,在2010年以前进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战略目标,与会专家们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近两年内,尽快建立法律保证体系,制定综合治理太湖的流域性法规和净化太湖的保护条例;建立区域环境共防共治的管理机制,并加强执法力度;在治理太湖工程中,应把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作为治理重点;采用高技术,应用新工艺,提高治理污染效率;管理和控制倒流,防止河道污水进入太湖;挖深湖床,增加库容,提高太湖自净能力;解决好治理污水资金不足的问题。下一步,要致力于建立环太湖地区的生态农业体系;开发和推广农业绿色技术;重视建设生态文明乡镇。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雪龙”号起航赴南极
  执行中国第15次考察任务
  据新华社上海11月5日电(冯亦珍、汪涛)“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今天上午从上海港起航,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十五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
  “雪龙”号上载有117名科学考察人员和5辆大型汽车、雪橇、油料等。本航次预计航行1.8万海里,历时147天。在这次考察中,考察队将围绕“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这一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在南极洲和南太平洋开展多学科的综合考察。并将与美国科学家合作,开展相关项目的研究。这次考察的重点项目是:冰盖考察,将在去年的基础上延伸1000公里,进而揭示这块白色大陆的形成过程、演变规律,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系。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四川青年绿色行动”启动
  本报成都电 记者梁小琴报道:以“保护母亲河,关爱我们的家园”为主旨的四川青年绿色行动日前正式启动。滔滔的大渡河畔,1000多名彝汉青年在200多亩荒坡上种下了2100多棵槐树、杨树,并且倡导全省青年团员投身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绿化全川、保护长江的伟大事业。
  继9月1日四川在全省停工砍伐天然林之后,为了引导青少年清醒认识四川保护和发展森林面临的紧迫形势,四川省林业厅、共青团四川省委发起了“保护母亲河,关爱我们的家园——四川青年绿色行动”,动员广大团员青年每人每年种一棵树,每个团组织承包一座荒山,让青山鸟鸣代替油锯呜咽,让植树的歌声代替伐木的号子。
  此项活动在全省宜宾、泸州、攀枝花等10个长江、金沙江沿岸的市地州同时启动。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才跨黄河探断流 又赴长江万里行
  罗万雄踏访沿江生态
  本报讯 11月3日前后,贵阳晚报记者罗万雄在京采访了水利、地质环境、地理、大气物理方面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叶笃正、曾庆存、刘东生、章申等著名科学家,继续进行“长江可持续发展考察万里行”的踏访工作。
  黄河断流,’98长江特大洪水,世界瞩目。为呼吁社会关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树立保护生态、珍惜水资源的意识,贵阳晚报社具有地理专业知识的记者罗万雄,于今年4月至6月徒步考察了黄河断流区,从黄河入海口到青海省的龙羊峡水库,进行了全流域的采访。提出了“湿润地区植树,一棵树是一座小水库;干旱地区植树,一棵树是一部抽水机,要加大西北地区的引水量,营造大面积森林植被,改造生存环境”等符合实际的建议。有关专家和新闻界同行赞扬罗万雄的建议既有专家视角又有群众观点。著名科学家张光斗、刘东生说罗万雄在做于国于民有利的跨世纪课题。
  此次在京采访相关学科的高层次专家后,他将赴青海、西藏、云南、四川,从上游沿江考察、采访,直到东海之滨的长江口。
  据介绍,罗万雄是今年长江抗洪后沿全流域考察采访的第一位新闻记者。刘东生说这是用中华民族凝炼成的抗洪精神在考察采访探求洪水形成的深层因素。(黔仁)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为贯彻科教兴县,培养人才,3年来投入1.6亿元,修建教学楼和增加教学设施。
  图为县第二中学新建成的教学楼。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快速增加
  卫生部制定预防与控制规划
  本报北京11月5日讯 记者艾笑从卫生部举行的预防控制艾滋病座谈会上获悉:我国艾滋病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实际感染人数已超过30万。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现有控制艾滋病的能力得不到明显加强,到2000年,我国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有可能超过百万。
  卫生部负责人在会上宣布,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已经制定《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规划》的近期防治目标是: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途径传播、遏制经静脉吸毒传播的迅猛势头和使性病年发病上升幅度小于15%;远期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成人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数控制在全球较低水平。
  据了解,随着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艾滋病在我国也呈加速流行的趋势,形势十分严峻。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到1998年9月底,全国共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1170例,其中包括艾滋病病人338例,死亡184例。1994年以后,报告数逐年大幅度增加。累计报告数最多的是云南省,其次是新疆、广西、河南、四川和广东。20岁以下的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1073例,占9.6%。经静脉吸毒感染占67.5%,经性接触感染比例逐年上升。
  卫生部有关负责人在会上指出,根据疫情变化,我国政府近年来加大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工作的力度。在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基础上,开展了各种不同规模的防治试点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有效措施,如对高危人群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高危行为、推广使用避孕套以及在减少危害措施与社区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促进模式等方面的试点研究,取得了一些经验,有的已被推广和应用于预防控制工作。
  本次座谈会是为推动“’98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由卫生部、联合国儿基会和艾滋病规划署等共同举办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国防科大表彰优秀主讲教师
  本报讯 国防科技大学最近表彰并奖励了10名优秀主讲教师。他们的24寸彩照被张贴在学校教学大楼的显眼处。他们当中有立足三尺讲台、辛勤耕耘45年、桃李满天下的老教授,有勇于开拓教学科研双肩挑、获得多项奖励的中年教员,也有勤于钻研、授课艺术水平高的年轻教员。这一举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一个学先进、赶先进、尊师重教的热潮。(马望星)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江苏妇幼保健服务体系项目竣工
  本报讯 记者韩小丽报道:随着日前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的落成,以其为龙头的中日政府无偿资金合作江苏省妇幼保健服务体系项目正式竣工。该项目是由日本政府无偿提供价值17.28亿日元的妇幼保健基本设备,对江苏省妇幼卫生保健中心、13个市级妇幼保健所(院)、15个县级妇幼保健所进行援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投入1.2亿元人民币用于配套房屋建设、人员培训等。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用画笔任意勾勒、填色、拼图,这是“聪聪”幼儿电脑带给空军蓝天幼儿园小朋友们的惊喜(下图)!由北京金鹏电子公司开发成功的这种高科技幼教产品,把传统的幼教模式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地。
  胡刚摄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出版
  本报讯 以今年春季一支科学探险队闯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从事科学探险为内容的《走进世界第一大峡谷》一书,近日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作者张继民作为新华社记者,为采访这次科学探险,与队友们一道,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本书图文并茂地全面回述了这次惊心动魄的历险。(鲁雅芳)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工商行捐百万元给灾区儿童
  本报讯 近日,工商银行“奉献基金”管理委员会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一百万元,用于修缮学校校舍,帮助在大堤上和简易窝棚中的灾区孩子早日重返教室。
  湖南、湖北、江西、内蒙古和黑龙江五省(区)的十所受灾小学此次将受到“奉献基金”款项的资助,可使六千名小学生重新回到教室读书。(郝士)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短波

  专家现场观摩“中棉所30”
  本报讯 记者蒋建科报道:由中国农科院组织的“转基因早熟抗虫棉‘中棉所30’现场观摩会”日前在河南省新乡市召开,来自农业部、中国种子集团公司及河南、山东、吉林、安徽等8个省的代表近百人,现场观摩了延津县小店镇的“中棉所30”种子田和高产田,总结交流各地示范“中棉所30”的经验。由中国农科院棉花所育成的转基因早熟抗虫棉“中棉所30”,今年先后通过国家和山东省品种审定。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记者来信

  应重视青少年牙齿保健
  当龋病紧随心血管病、癌症之后,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提请世界注意的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的时候,牙齿保健工作亟待引起重视。
  据海口市政协委员杨维信大夫介绍,龋病同心血管病、癌症一样,发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美国儿童龋病发病率,30年代末为50%至60%,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升到80%。我国儿童60年代为40%;最新的调查结果为85%。龋病不仅发病率高,而且危害大。许多人因年幼时龋病未及治疗,牙齿过早脱落,影响饮食咀嚼消化,导致体质下降,甚至引起不良后果。
  预防牙病,关键是做好青少年的牙齿保健工作。杨维信大夫说,中小学生正值龋病发病的高峰期。据监测,我国7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6%至80%,人均4颗龋齿(即虫牙);17岁,恒牙患龋率42.2%。儿童牙龈患病率随年龄上升,15岁可达70%至90%。口腔卫生不良率城市学生65%至85%,农村学生比例更高。杨维信委员从一位牙科大夫的职业责任感出发,呼吁全社会重视牙齿保健工作,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的牙齿保健工作。 本报记者 鲍洪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