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经济)
专栏:

  希望成为最好合作伙伴
  西班牙第二副首相兼财经大臣 罗德里戈·拉托
  我本人很高兴能够在这次欧洲记协与人民日报社举行的盛会上发表演讲。今年是中国同西班牙建交25周年。25年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不断加深,合作日益广泛。在这25年间,我们两国国内都发生了十分重要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两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同时,我们两国政府间也加深了理解,扩大了合作。
  近20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些进步与发展是同20年前开始的改革与对外开放分不开的,是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亚洲金融危机不但严重影响了亚洲地区的贸易往来,还严重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今年5月,中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在访问西班牙时强调指出,中国正在尽其全力确保经济稳定。这表明中国同时也希望能够在亚洲和世界经济稳定中起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一定会日益提高。
  今年,欧盟同中国的关系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并不断深化。毫无疑问,今年4月间双方领导人的互访与交流以及欧盟积极、迫切地同中国发展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等,都是欧盟今年国际事务日程表上最重要的几项日程。这一点,可以从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最近对北京的访问中看出。身为欧盟成员国的西班牙,希望成为中国最好的伙伴之一。
  最近几年的西班牙经济,无论从宏观经济稳定角度来讲,还是从经济增长角度来讲,都在以一种令人瞩目的速度和方式增长着。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比整个欧洲经济增长的平均数要高1/3。西班牙希望能够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和西班牙建交25年来,不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文化方面,我们两国的双边关系是令人满意和欣慰的,但这种良好的关系还应该进一步发展。我认为我们双方应当把经贸关系放到同政府间关系和民族间关系同样重要的地位。我这次访华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中西两国的贸易合作关系得到加强,使目前正在日益增加的中国在西班牙的投资和西班牙在中国的投资有更大的增长。这同时也是西班牙政府的目标之一。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加强新闻交流 促进中欧合作
  人民日报社社长 邵华泽
  我1996年访问欧洲时,曾与欧洲记协达成共识,即通过中欧新闻界的合作交流,推进中欧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合作。我现在高兴地看到,我们正朝此方面迈开步伐。
  中国自70年代末实行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从1979年至1997年的19年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8%。去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8%,零售商品价格仅上涨0.8%,实现了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1996年增长3.4%和4.6%。今年,我国一些省遭受了特大洪灾,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但我国政府果断地采取了增加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等有力措施,使我国今年实现经济增长目标有了保证。
  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人民由衷地支持改革开放政策。因此,我国决定继续加快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还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
  中国和欧盟关系的发展势头很好。今年4月,中国和欧盟领导人在伦敦首次举行首脑会议,签订了“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建立了领导人年度会晤的机制。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刚刚访问了中国,同中国领导人举行了卓有成效的会谈,并签署了三个重要协议,中欧关系的发展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中国和欧盟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着相同或类似的看法,中欧经贸合作有着很大的互补性,中欧合作前景十分广阔。中欧加强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和有益于亚欧合作,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我相信,我们今天召开的“中国与欧盟:发展中的伙伴关系”研讨会,不仅可以加强中国和欧洲新闻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可以促进中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两大崛起的巨人正在靠拢
  ——“中国与欧盟:发展中的伙伴关系”研讨会综述
  本报记者 张宝祥 田俊荣
  由人民日报和欧洲记者协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与欧盟:发展中的伙伴关系”研讨会于11月5日至8日先后在北京、上海举行。“这是第一幕歌剧的第一个音符!”欧洲记协代表团团长卡尔塞多在研讨会临近尾声时这一句发自内心的话,显示着研讨会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并为今后的续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这是一次高规格、高层次的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会见了前来参加研讨会的欧洲记协代表团;前来访华的西班牙第二副首相兼财经大臣罗德里戈·拉托在会上发表了演讲。这又是一次内涵丰富的研讨会。中方介绍了改革开放的最新进展,包括国有企业和金融制度改革等问题;欧盟方面则介绍了即将启动的欧元以及它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双方着重对中欧关系的发展、媒体在中欧关系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这还是一次坦诚友好、富有建设性的研讨会。一些分歧正在消弭,比如欧盟方面认为,中国在人权方面取得了成绩和进展。
  双方认识到,中欧必须面向21世纪,努力发展长期稳定、友好合作的伙伴关系。究其原因,诚如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所言,是因为中欧合作不仅符合双方利益,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国和欧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一方面,欧盟需要中国,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给欧盟国家提供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在研讨会上,欧盟方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关注便是一例。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会上重申了中国政府加入该组织的决心不变。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魏根深则表示,欧盟愿意看到中国在1999年底前加入世贸组织。另一方面,中国也需要欧盟,欧盟已成为继日、美之后的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也是中国引进技术、吸引外资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
  中国和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两支重要力量,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肩负共同的责任。正如中国银行行长经济顾问朱民所说,在当前亚洲金融危机余波未平的大背景下,中国自身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币不贬值和扩大对亚洲国家进口,对亚洲经济复兴起了很大作用。双方发言人一致认为,一个上升的欧洲和一个崛起的欧元,将在稳定全球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中起重大作用。
  共同的利益和责任使中欧关系迅速发展。研讨会上各种数据表明,中欧政治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经贸合作不断扩大,双方还在航空、信息技术、汽车、能源、科技、环保和人员培训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马德里大学研究员尤兰达将中欧良好关系比喻为“两大崛起于世人面前的巨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一起靠拢”。在世纪之交,中欧关系还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中欧都愿为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进行多种形式的磋商和合作,双方在经贸往来、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前景广阔。
  推动中欧之间良好伙伴关系的健康发展是中欧主流新闻媒体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任务。研讨会主持人、本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形象地总结道,要通过媒体相互间报道,“使西欧的朋友不仅仅知道中国有可口的饭菜,也使中国的朋友不仅仅知道西欧有塞万提斯、斯汤达和达·芬奇,双方之间‘心理的距离’应该不再遥远”。(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心不变
  外经贸部副部长 龙永图
  当前有一些人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前景持悲观态度。主要原因是: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努力已经持续了12年,仍未能成功;二、当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陷入僵局,尤其是克林顿中国之行也未能推动中国最后加入世贸组织,这似乎表明中国在其他场合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上不大可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加之今年中国又遭特大洪灾,国内仍有不少困难尚待解决,因而有人以为中国政府不再把加入世贸组织当作一项优先任务。这是一种误解。
  首先,虽然克林顿访华之前的中美谈判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没有达成任何书面协议,但还是有进展的,而且是重大的、真正的进展。美国方面的谈判代表今年7月在日内瓦也指出,中美谈判业已取得实质性成果。其次,进入世贸组织是符合中国利益的,因此我们将继续坚持像其他国家一样,为自己的利益而进行谈判。
  中国要加入世贸组织需要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是要遵守世贸组织的各项规章。1994年中国政府的代表签署了乌拉圭回合的最后协议。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应怀疑中国遵守世贸组织各项规章的决心和诚意。其次是要开放中国的市场。在这方面中国也已经作出了重大的努力。从1992年到现在,中国的关税水平已降低了60%,而且中国承诺到2000年,关税总水平降到15%。就我所知,任何其他国家都不曾这样大幅度地降低税率。1992年我们对2000种产品实行进口许可证制度和配额制度。现在我们只对300种外国产品有进口许可证或配额要求。我们计划在2005年之前更进一步,取消对这300种产品的限制。许多人认为中国应该在世贸组织下一轮多边谈判之前加入它,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一看法。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制定下一世纪世贸组织的各项规则,这个组织是不大可能有效运作的。我认为中国越早加入越好。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作用重要
  西班牙驻中国大使 胡安·莱尼亚
  邓小平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行了20个年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由于农业方面的改革和变化,由于为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技术而实行的特别的经济政策,中国走向了世界。正是由于这些最基本的因素,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一个非常繁荣、非常稳定和非常有分量的国家。首先,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经济状况史无前例地改善了。其次,作为一个国家,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并在本世纪末,成为国际社会上的主角。在经济成就改变了中国面貌的同时,国家的统一大业也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1997年,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回到了中国的怀抱;1999年,澳门也将回归祖国;在江泽民主席1995年提出的八项原则的指导下,中国将在下个世纪实现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中国社会发生了变革:走向市场,实行更为开放的经济。与此同时,国际社会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柏林墙倒塌了,苏联解体了,华约解散了,冷战结束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已被更为复杂和多元化的国际社会所取代。随着经济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和平与发展之间进行新调整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中国是多极化、和平与发展的新调整的坚定捍卫者。中国已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它已开始进行政策方面的改革,并且与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韩国、东南亚邻国,以及包括西班牙在内的许多其他国家改善并发展了关系。中国的影响越来越不只是局限在区域范围内,中国已广泛地参加到国际政治事务中。中国现在已变成一个更加繁荣和稳定的国家,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媒体的责任与作用
  比利时欧洲电讯社记者 米歇尔·德思
  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的时代。让我来举两个例子:
  第一,西方民主危机。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政治领导人,甚至政治本身已成为争论的导火索。团体和个人多半对政治都不感兴趣。这种情况令人担忧,同时也是危险的。结果在所有右翼组织中,弃权和反对票上升。在欧盟,这种感情上的民主失落已经影响欧洲一体化建设,人们对《马约》和《阿姆斯特丹条约》表现出的冷漠,就是证明。第二,起主导作用的地缘政治战略的危机。近来的全球化不仅仅是市场的全球化。在一个紧密相联的世界里,不同的文化正逐步表明各自的特点和价值。因此,他们正学着仰起头去对抗因技术、科学和经济优势而长期处于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我个人认为这种变革是必要的,但它也会因压力和内向性而发生变化。压力和内向性是潜在的危险现象,会在某种程度上使世界变得难以预料。
  面对这样的时代,媒体的责任和作用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它应当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让人们了解事实真相;其次是引导大家展开辩论,弄清是非,然后进行选择;第三是说服那些掌管需求的人作出新的转变,从在过去的40年里占主导地位的欧洲利益转变为欧洲价值。媒体应该说,这种必不可少的反思产生于全球变化的阶段。媒体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认识到,欧洲公民不是害怕走向一个2/3的社会,即其中1/3被排除在外;而是害怕走向一个1/3的社会,即其中2/3被排除在外。
  (本版照片为本报记者王景仁摄)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欧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驻中国代表团团长 魏根深
  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发展较快。政治上,欧盟已把其对中国的关系提高到同美国、俄罗斯和日本同样的高度,并同中国建立了每年进行高层对话的制度。欧盟和中国刚刚在4月份举行了首脑会晤,明年春天将进行第二次首脑会晤。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已有五个欧洲国家的总理或首相访问了中国。我的老板——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和另外两名欧盟委员会的委员刚刚结束在中国的访问。经济方面,中国同欧盟的贸易获得了显著增长。1979年,中国在欧洲的贸易伙伴中排在第三十四位,今年,中国已成为欧盟在世界上的第三或第四大贸易伙伴。从中国方面来看,欧盟是中国在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对象,中国今年对欧盟的出口增长了25%。
  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情况。欧盟正在集中力量实现两大目标:一是通过谈判扩大欧盟,二是明年1月1日启动欧元。中国一方面努力保证其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将继续进行改革。若中国和欧盟的改革成功,经济持续增长,那中欧关系将迅速发展,反之,中欧关系将会受到影响。
  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应该是全面的、平等的伙伴关系。当然,中欧关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欧洲和中国的经济基础。欧盟现在的经济发展相当健康,中国的经济情况也非常良好。中国虽然面临一些经济问题,但所有问题都不会动摇其体制,中国经济在未来10年、15年、20年内仍会保持高速发展,即保持着6%—8%的增长率。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已决定加快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也希望欧洲新闻界有关中国的报道更加平衡。我相信现在的中欧关系是有史以来最好的,并且还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发展着。中欧关系的发展依靠个人、依靠公司企业,也依靠国家政府和欧盟,而欧盟也因此赢得信任和承担责任。中欧关系的发展还依靠欧亚对话,1999年将在汉城举行第三次欧亚首脑会议。欧亚所有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届时将欢聚一堂,共商大计,以进一步加强欧洲同亚洲和中国的关系。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投资中国具有战略意义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秘书长 郑新立
  今年年初,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深的新情况,我国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发展的好势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到年初确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1998年是中国“九五”计划的第三年。到2000年,“九五”计划《纲要》确定的奋斗目标将全面实现。在确保今年和明年经济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已经着手研究“十五”计划,即到2005年和2010年经济发展的有关问题。初步设想,到201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按1998年不变价格和现行汇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可达2.3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1700美元左右。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提供了互利互惠的发展机遇,为各国带来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近年来,中欧经贸联系日益紧密。今年,双方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采取了一些促进合作的新措施。最近,桑特主席和一些欧盟国家领导人相继访华,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双方经贸合作的气氛越来越好。许多欧盟成员国的跨国公司来华兴办合资或独资企业,事业迅速发展,市场不断扩大。事实证明,这些来华投资的企业家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中国一向十分重视同欧盟及其成员国发展互利合作关系,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欧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外交部西欧司参赞 李瑞宇
  我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欧关系出现了改善和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今年以来,欧盟及其成员国为进一步发展对华关系,主动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在欧盟成员国中,中法关系在高水平上继续稳步发展。中德在各个领域的务实互利关系不断深化。中英关系在香港顺利回归后翻开了新的一页,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中国同西欧其它国家的关系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中欧政治关系的发展也带动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扩展。欧盟已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国家也是我国引进技术、吸引外资和贷款的主要来源之一。截至1998年8月,欧盟国家在华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8976项,协议金额346.5亿美元,实际投入157.5亿美元。截至1997年底,中国从欧盟国家引进技术共6864项,合同金额为380亿美元,占中国同期引进技术总额的44.9%。
  世纪之交,中欧关系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首先,中国和西欧都致力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对许多重大国际问题有着相同或近似的看法。双方都十分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愿为对付恐怖主义、环境恶化和国际犯罪等全球挑战,改善人类生存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并进行有效的合作。第二,中欧互利合作有着广阔的前景。欧洲企业家要想在中国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采取更加积极和务实的态度。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中欧对亚洲复兴的作用
  中国银行行长经济顾问、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朱民
  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起了三个作用:一、中国本身的增长稳定了亚洲地区;二、中国维持了人民币的稳定。如果中国的人民币贬值,将会给整个亚洲带来新一轮贬值倾向;三、中国直接对亚洲一些国家进行了支援。迄今为止已向亚洲国家提供了45亿美元的支援。同时,中国也在努力加强对亚洲国家的进口。比如对泰国的进口,到8月底增长了29.8%,对菲律宾的进口增长了50%,对马来西亚的进口增长6.9%,对韩国的进口增长8%。
  再看欧洲方面,欧元11国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0%,美国占16%;欧元11国的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的20.6%,美国只占4.1%;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欧元11国有1000亿美元的经常项目上的盈余,而美国是近2000亿美元的赤字。美国连续七八个月以来出现的经济持续增长势头现在开始减缓,虽然三季度美国有3.2%的GDP的增长,我们估计美国明年的经济增长在2%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欧元的出现会有益于建立一个新的全球的货币和金融体系,一个崛起的欧元将对全球经济稳定,特别是亚洲经济稳定起到很大的作用。
(附图片)


第2版(经济)
专栏:

  让人民认识欧元
  英国《经济学家》和《卫报》记者 艾德拉·古奇
  在离欧元正式启动仅有11个星期的时候,我们欧洲公民只有一半人知道这一情况,而有近1/4的人认为他们还是要把欧元兑换成本国货币才能买到东西。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我们在宣传欧元及其必要性方面做的不够。这是谁的错呢?我认为,我们记者也要为欧洲公民如此缺乏有关欧元的常识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常常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随着欧元启动日期的临近,许多政府开始举办系列研讨会或讲座,向人们提供关于欧元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而且相当成功。荷兰、芬兰、德国和法国人民对欧元的了解是比较多的。我们记者也要为改变欧洲公民的一体化意识落后于一体化进程的状况做出自己的努力。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