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方高度评价俄中首脑会晤
  新华社莫斯科11月24日电 俄罗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拉赫马宁24日高度评价俄总统叶利钦与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2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首次最高级非正式会晤。他说,两国元首就巩固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达成了一致,俄中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正在向多极模式过渡的当代世界产生着重要影响。
  拉赫马宁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两国元首还就世纪之交国际社会的基本发展趋势取得了共识。此次会晤所达成的一致和共识在关于两国关系的联合声明中得到了全面阐述。
  拉赫马宁说,两国领导人在会晤中就当前的国际局势以及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发展俄中协作关系的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并重申了两国对巴尔干、波斯湾和亚太地区局势,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以及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迫切国际问题一致或相近的立场。双方还商定今后将就紧迫的国际问题加强磋商和协调立场。
  拉赫马宁说,两国领导人在关于俄中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强调要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俄中西部边界的勘界工作,而这也就意味着整个俄中边界在两国关系史中首次得到了明确的实地划分。他指出,俄中两国目前不仅明确划分了边界,而且还规定了在边境地区削减军队、建立相互信任和增加军事行动透明度的措施,这实际上标志着两国在亚洲大陆建立了一种保证边界安全的独一无二的模式。
  俄总统办公厅副主任普里霍季科23日晚强调,两国元首在会晤中不仅就双边合作问题,而且就主要国际问题达成了高度相互理解。两国领导人在会晤中非常认真地讨论了目前影响两国经贸合作发展的复杂原因,并对明春中国总理朱镕基对俄罗斯的正式访问寄予厚望。


第6版(国际)
专栏:

  关于伊拉克武器核查文件问题
  中国希望通过对话解决分歧
  安理会延长伊“石油换食品”计划
  新华社联合国11月24日电 (记者丁宝忠)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沈国放24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希望联合国特委会和伊拉克通过对话来解决它们之间关于武器文件问题的争议。
  沈国放在安理会磋商结束后对本社记者说,目前的问题不是伊拉克不同特委会合作,而是它们之间在武器文件问题上有些分歧。他指出,伊拉克应全面履行安理会决议,而作为安理会下属机构的特委会,也应严格按照安理会有关决议的授权和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同伊拉克政府达成的协议来开展工作。特委会在作出重大决定时,应寻求安理会的指导,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局势紧张的行动。
  沈国放说,中国期待一旦伊拉克恢复同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全面合作,安理会就着手对伊拉克执行安理会决议的情况进行全面审议。
  安理会当天听取了特委会主席巴特勒所作的关于执行其授权的情况通报,安理会重申支持特委会执行其授权。
  据新华社联合国11月24日电(记者谢美华)联合国安理会24日一致通过决议,将伊拉克“石油换食品”计划的实施时间再延长6个月。
  安理会是在审议了秘书长安南关于伊拉克人道主义形势的最新报告后作出上述决定的。安南在报告中说,尽管联合国于今年2月增加了伊拉克每6个月出口石油的份额,但由于石油设备年久失修,石油生产受到影响,伊拉克在规定期限内出口的石油并没有达到52亿美元的目标,因此伊拉克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人道主义形势。
  伊拉克目前正在执行的“石油换食品”计划将于本月25日结束,石油出口额只有30亿美元。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土地换和平的新突破
  朱梦魁
  根据巴以双方10月23日在美国签署的临时和平协议,以色列于本月20日从它占领的约旦河西岸杰宁一些地区撤出,1993年巴以奥斯陆协议所规定的土地换和平的原则,终于再次从纸上变为现实。这是巴以和平进程中的又一历史性突破,中东和平列车在停驶19个月以后,终于又缓缓启动。
  巴以此次达成的临时和平协议历尽艰难坎坷,实属不易,而要落实这个协议,更需要冲破重重阻力的决心和勇气。巴以双方的极端势力都企图抵制协议,甚至不约而同地扬言要处死签署协议的人,在以色列政府借口巴方安全保证不足而拖延讨论批准协议之际,11月6日在耶路撒冷发生了自杀性爆炸袭击事件。以色列方面再次推迟批准执行协议。但巴以双方的决策机构最终并没有被威胁所吓倒,而是采取坚决措施排除极端势力的干扰,让和平的方舟破浪前进。
  在巴以实施临时和平协议前夕,巴勒斯坦方面如约逮捕了被以色列通缉的30名巴勒斯坦人中的10人。以色列方面承认巴方在安全保障方面履约践诺,决定在撤军第一阶段先行撤出约旦河西岸9%的地区。根据临时和平协议,以色列同意释放关押的3500名巴勒斯坦人中的750名,在以军撤出的同时,有250名巴勒斯坦人作为第一批被释放者走出了以色列的监狱。经双方共同努力,加沙国际机场于11月24日正式启用。总的看来,尽管出现了许多波折和延误,但巴以具体实施土地换和平原则,仍算又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国际舆论总体对此表示欢迎和赞同。
  依据巴以签署的临时和平协议,以色列将在巴以谈判的第二阶段从约旦河西岸13.1%的地区撤军。即将开始的巴以最后阶段的谈判将讨论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前途、难民回归、巴勒斯坦实体的性质、安全安排、边界划分和水资源分配等一系列棘手问题。此外,以色列在这一阶段将在多大的范围内继续从约旦河西岸撤军,也是双方激烈争执的焦点之一。
  巴以和平更艰巨的历程还在后面,但和平已成为巴以人民的选择。背离这个历史的趋势和时代的潮流,只能重演劫难和悲剧。和平的道路虽有艰难险阻,但希望就在于坚定地向前迈进,停顿和倒退只能远离和平目标。


第6版(国际)
专栏:

  韩采取综合措施防止腐败
  本报汉城11月25日电 记者王林昌报道:为了消除公务员的腐败行为,韩国政府在加强制定腐败防止法的同时,决定进一步采取综合措施治理腐败。
  这些措施包括:大幅修改可能引发腐败的各种行政法规,加强行政司法过程中的透明度;奖励通过积极行动节减财政开支的公务员;加强行政机关之间的联系,对有腐败嫌疑的公职人员建立有效的调查体系,提高各部局的自我监查能力;在工程招标或政府工程签约时,政府和有利害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要签订“反腐败协定”。
  行政自治部、法务部、国防部、教育部、建设交通部、国税厅和警察厅也都结合本部门的情况出台了一些具体措施。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朝共庆合作协定签订45周年
  据新华社平壤11月25日电(记者张利)中国驻朝鲜大使万永祥24日在使馆举行宴会,纪念中朝经济文化合作协定签订45周年。
  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副委员长杨亨燮、朝鲜劳动党中央国际部副部长崔镇洙、外务省副相崔寿宪和贸易省副相金奉益等有关方面负责人应邀出席。
  万永祥在讲话中说,中朝经济文化合作协定是中朝政府间第一个协定,充分反映了中朝两国人民巩固和发展传统的中朝友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强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
  他表示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朝两国的经济文化合作和交流一定会迈出新的步伐。
  金奉益在讲话中说,朝中两国人民在过去的45年里,按照协定的精神,实现经济合作,相互交换在文化领域的好经验,有力地推动了两国社会主义建设。近年来中国党和政府提供的经济合作和援助鼓舞了朝鲜人民。
  23日,朝鲜贸易省和文化省在平壤玉流馆举行宴会庆祝协定签订45周年,万永祥大使等应邀出席了宴会。
  中朝经济文化合作协定是于1953年11月23日由周恩来总理和金日成主席签署的。


第6版(国际)
专栏:国外特写

  “东方红”村悼英雄
  本报驻哈萨克斯坦记者 孙勇军
  在阿拉木图市郊有个以东干人为主体的村落,这里居住着大约1.1万名居民。最初它是一个由纯东干人组成的小村子,后来陆续有一些维吾尔、哈萨克、俄罗斯等民族来此定居,村子的规模渐渐扩大。
  村子的名字很美,叫“东方朝霞”。考虑到汉译惯例,就直接叫它“东方红”吧。11月7日大清早,一位东干朋友打来电话约记者参加那里举行的东干英雄纪念碑揭幕式,追悼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牺牲的人们。
  东干朋友告诉记者,卫国战争爆发后,共有180名“东方红”村的小伙子走上前线,约有半数为国捐躯。他们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其中包括两次“苏联英雄”称号获得者伊马什·阿赫梅托夫。这位朋友说,他的叔叔二战时是步兵营营长,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光荣牺牲。
  记者在现场遇到了一位老者,据说他是这次纪念活动的发起人之一。老人说,几乎每个东干家庭中都有人为国捐躯或受伤,他们为了今天的和平生活献出了青春和生命。卫国战争胜利53年了,经历过战争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不能忘记创造了和平生活的人。因此,他与其他村民一起,集资修建东干英雄纪念碑,并选定十月社会主义革命81周年纪念日这天举行隆重的揭幕式。老人说,这样就更有纪念意义了。
  东干人是中亚各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据记载,1862年—1877年间,我国西北地区许多回民来到中亚定居下来。因他们来自天山以东,可能还与甘肃有关,当地人称之为“东干人”,并一直沿用至今。直到今天,他们仍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说着具有浓重西北口音的汉语,保持着晚清时代的生活习惯。(本报阿拉木图11月1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力主修改北约核战略
  提出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
  新华社波恩11月25日电(记者刘钢)德国外长菲舍尔23日公开提出北约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建议后,遭到了美法等国的批评,但他仍坚持北约应该修改核战略的主张。
  菲舍尔对25日出版的《法兰克福评论报》说,他知道核大国拒绝改变自己的核战略,所以才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加以讨论。
  他认为,有核国家与无核国家看待这一问题的角度不同是自然的,他提出这一问题绝不是“企图分裂”北约。
  德国外交部发言人艾德曼24日说,在12月上旬北约秋季会议召开之前,德国将就北约未来的战略提出自己的立场。他还说,菲舍尔外长提出修改北约核战略的建议是想在北约内部引起一场讨论,并就此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否认存在地下核设施
  本报平壤11月25日电 记者赵嘉鸣报道:朝鲜外务省发言人24日在此间强调,“自1994年朝美核框架协议签署以来,朝鲜忠实地履行了该协议,除已经冻结的宁边地区核设施外,朝鲜不存在任何与核相关的地下设施。”
  这位发言人是就朝美本月16日至17日在平壤就平安北道大馆郡金仓里地下设施问题进行协商一事回答朝中社记者提问时作上述表示的。发言人指出,“在朝鲜有很多地下设施是事实,但这些设施与核设施毫不相关。美方无视这一事实要求,对有关设施进行检查,这一做法是对朝鲜主权和尊严的严重的践踏和亵渎,是朝方绝对不能接受的。”
  这位发言人最后说,“尽管如此,如果美国方面对朝鲜作出相应的补偿,有鉴于朝美关系,朝方可以考虑作为特例安排美方前往有关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但他同时警告说,“如果美国方面借机提出其他要求,只能被视为是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将使问题的性质发生变化,朝方的上述考虑也将随之取消。”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美议员要求调整对古政策
  本报驻美国、墨西哥记者 马世琨 张勇 张仓吉
  美国发行量第二大的《今日美国》报日前刊登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国会山的一些议员们最近在传阅一封信,其内容主要是要求克林顿总统成立一个两党委员会,重新审视美国的古巴政策。这封信原本由16名参议员签名,上月已递进白宫,但后来又有6名议员要求联署,于是就在国会山上传开了。
  美国前副国务卿罗杰斯这样阐述议员们上书总统的背景和理由:“我们对古巴的政策在过去1/3个世纪中没有变化,古巴亦然,但是世界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看法无疑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过去30多年,美国对古巴始终实施孤立政策,但古巴并未被搞垮,时势世事则沧海桑田,今非昔比。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美古对立的依据和条件已不复存在,美国继续制裁古巴的政策越来越受到怀疑、反感和抵制。被美国视为眼中钉的古巴却日益得到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近年来,古巴奉行多元化外交政策,成效显著。古巴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关系,今年以来先后与危地马拉和多米尼加恢复了外交关系。目前,绝大多数60年代与古巴断交的拉美国家先后与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卡斯特罗主席今年除了访问巴西、牙买加、多米尼加等6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外,还实现了对南非和瑞士的正式访问,出席了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加勒比论坛会议和第五十一届世界卫生大会,与拉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领导人保持了接触和对话。5月11日,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太平洋集团成员国一致同意接纳古巴为该集团的观察员。
  在加强同拉美国家关系的同时,古巴积极改善和发展同西欧国家及加拿大的关系。今年4月初,古巴与西班牙一度冷淡的关系趋向正常,受到拉美国家的欢迎。4月下旬,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对古巴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正式访问。
  9月,联合国大会第七次通过决议,要求美国解除对古巴的经济封锁。不难看出,美国的古巴政策在国际上已何等孤立。
  在美国国内,对古巴的封锁政策也遭到反对,美国商人尤其不满。乘美国制裁古巴之机,西欧、加拿大和日本企业纷纷到古巴投资、设厂、搞贸易,而美国商人只能坐失商机,干瞪眼。他们算过账,如果解除对古巴的制裁,美国仅从两国贸易中每年就可以净挣15亿美元。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在近在咫尺的古巴赚钱,他们只能冲着政府出气。更使美国政府尴尬的是,一些美国知识界和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政府不顾古巴1100多万人的死活,坚持制裁,是不人道和违反人权。他们甚至指责高喊维护人权的美国政府搞两面派。在美国的古巴人社团内部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主张向古巴提供食品和药物的“新一代”。议员们在信中说,“越来越多的美国各界人士对现行古巴政策的长远影响感到担心”。
  此外,古巴也一再对美国表示愿意改善关系。今年年初,卡斯特罗主席在接受美国CNN记者采访时,还发出欢迎克林顿总统访问古巴的邀请。古巴的大度姿态和灵活政策显然将了美国一军。
  迫于形势,美国对古巴政策也有所调整。今年3月,克林顿总统宣布了放松对古巴经济制裁的4项措施,包括允许旅美古巴人每年向国内亲属汇款1200美元,恢复运载人道主义援助物资的飞机从美国直航古巴,加快向古巴出口药品的审批过程等。这一决定受到古巴和国际舆论的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上书的22名参议员中,竟有14名共和党人。这一现象传达出一个信息:由共和党把持、强烈主张制裁古巴的国会也出现松动,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华盛顿与墨西哥城政治观察家认为,这将会减少克林顿政府受到来自反对古巴的游说集团的压力,增加调整对古巴政策的回旋余地。
  (本报华盛顿、墨西哥城11月21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连载

  制裁下的航空业
  ——利比亚纪行之二
  本报特派记者 王传宝
  利比亚航空业是国际制裁的最大受害者之一。据统计,6年来,利比亚航空业的经济损失高达25亿美元,仅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的损失就达20亿美元。在制裁前,这家航空公司拥有的黎波里、班加西等大型民航机场7座、各式客机30余架,因其拥有石油经济的强大后盾曾显赫一时。为了解利比亚航空业的现状,记者在抵利后就很快前往的黎波里的国际机场进行实地采访。
  机场距离首都的黎波里市约有20公里。从笔直宽阔的机场大道可依稀看到利比亚航空业昔日的雄风,然而路面上的坑坑洼洼却真实地折射出遭受国际制裁的利比亚的苦难。机场偌大的停车场内只零星地停放着几辆汽车,机场大厅门前行人稀少。由于利比亚国内航班没有被列入制裁范围,当记者到达机场大厅时,10余名飞往利比亚南部城市塞卜哈的乘客正在办理登机手续,然而,候机大厅的航班显示牌上却一片空白。问及原因,机场工作人员解释说,由于英美等西方大国阻止国际社会向利比亚出售飞机零配件,绝大多数的民航客机不得不停止运营,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架飞机能够正常飞行,每天运营的航班只有一两次,所以没有必要把航班信息打到显示牌上。
  一位飞往塞卜哈的乘客告诉记者,由于航空公司损失巨大,空中和地面服务受到很大影响。一些航班干脆取消了机上饮料和食品的供应,许多机场巴士停止了运营,最让人头疼的是,几乎所有的航班都难以正点起飞。
  记者在距离的黎波里近500公里的苏尔特机场见到,这座可以起降大型客机的机场上,除一架执行特殊任务的客机外,仅有一架小型救护机孤零零地停在那里。
  制裁给利比亚航空业造成的影响又何止这些,据报道,自1992年4月制裁开始以来,利比亚航空公司派驻各地的代理处几乎一夜之间全部关门,上千名工作人员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来源。
  同时,国际航空禁运使许多危重病人难以运往国外医治,急需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能保证及时运到利比亚,使许多病人得不到有效治疗。据利比亚官方称,6年来,共有1.6万人因缺医少药而死亡。
  利比亚遭受制裁缘于10年前的洛克比空难。近来,洛克比危机出现了峰回路转的局面。虽然目前全面解决洛克比危机仍面临许多难题,但积极态势的出现无疑会给解除航空禁令增加可能,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欢迎。
  (本报突尼斯电)
  图为的黎波里机场空旷的候机大厅。本报记者 王传宝摄(附图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拉那烈当选柬国民议会议长
  据新华社金边11月25日电 (记者雷柏松、张瑞玲)柬埔寨奉辛比克党主席诺罗敦·拉那烈亲王25日当选柬第二届国民议会议长。至此,因政党分歧而迟迟未能正常运转的柬新一届国会将正式开始运作。
  根据本月13日柬人民党和奉辛比克党最高领导人会议达成的协议,柬新一届国民议会于今天上午召开会议,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举行选举,结果作为唯一候选人的拉那烈以105票支持当选为本届国民议会议长。人民党名誉主席韩桑林和该党另一位高级官员、现任司法大臣姜思农分别当选第一和第二副议长。
  7月26日大选产生的122名国会议员中有115人出席了今天的会议,其中包括人民党主席谢辛、副主席洪森、奉辛比克党主席拉那烈和桑兰西党主席桑兰西。因故出国没有参加会议的7名议员均属桑兰西党成员。
  拉那烈在当选议长后说:“柬埔寨人民最渴望的是国家的和平、稳定与安宁。没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建设国家。奉辛比克党决定和人民党组成新的联合政府就是为了使柬埔寨结束多年的流血冲突,实现真正的民族团结与和解,领导全国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这也是西哈努克国王陛下所要求的。”
  拉那烈说,奉辛比克党和人民党已经就新政府施政纲领完全达成了一致,这为两党进行新的合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第6版(国际)
专栏:

  11月24日,巴勒斯坦新建的加沙机场正式启用。加沙市和附近的巴勒斯坦人兴高采烈地来到机场目睹新机场正式启用。中午12时,机身上有巴勒斯坦国旗的阿拉法特专机自埃及飞至机场并安全降落,图为机组人员举着巴勒斯坦国旗走下飞机。新华社发


第6版(国际)
专栏:

  欧盟可能对土报复
  新华社布鲁塞尔11月24日电 (记者郑甦春)欧盟委员会主席桑特24日在此间说,如果土耳其抵制意大利商品,欧盟将考虑对土采取报复措施。
  桑特在与来访的意大利总理达莱马就意土外交危机交换意见后对记者说,欧盟“坚定地”站在意大利一边,支持意大利拒绝向土耳其引渡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领导人奥贾兰的决定。但他希望意土两国能够友好解决问题。奥贾兰是在两周前进入意大利境内时因持假护照而在罗马机场被警方逮捕的。土耳其立即要求将他引渡。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洲国家加强反恐怖合作
  据新华社布宜诺斯艾利斯11月24日电(记者薛鸿)第二届美洲国家反恐怖大会24日在阿根廷马德普拉塔闭幕。会议通过的《马德普拉塔协议》决定建立美洲国家反恐怖委员会,以加强该地区国家间的反恐怖合作。
  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在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说,要想消灭恐怖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付诸实际行动。
  本届大会通过的文件指出,美洲国家面临着恐怖活动的经常性威胁,因此应当建立一种崭新的地区安全理论,统一立场,协调政策,将保护美洲大陆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作为反恐怖斗争的首要目标。
  大会决定成立的美洲国家反恐怖委员会由各成员国有关机构代表组成,它将作为一个独立的技术性组织,在充分尊重各国法律的基础上,对地区反恐怖活动加以协调。
  大会还决定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资料库,加强对各国间人员流动及航空往来的控制。今后每年至少举行一次信息交流会议,以推动反恐怖合作。会议还建议美洲国家组织采取具体措施,推动新机制尽快投入运作。
  为期两天的美洲国家反恐怖大会由美洲国家组织主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