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专论(1)

  最宝贵的经验和最可靠的保证
  蒋金锵
  编者的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之际,本报陆续收到大量理论文章。从今天起,本版开辟“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专论”栏目,发表有关文章,奉献给亲爱的读者,奉献给伟大的时代。
  党的十五大报告郑重强调:“全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近二十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显示了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坚定信念。
  党的基本路线和二十世纪
  中国的第三次历史巨变
  在近代中国,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而要真正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只有也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只有也只能依靠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的指引。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毛泽东思想,和党以此为指导制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时期的正确路线与一系列策略原则,引导中国人民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使二十世纪的中国在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这个第一次历史巨变的基础上,发生了更为深刻的第二次历史巨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与一系列方针政策,引导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展示了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和青春活力。这就是举世瞩目的第三次历史巨变。它使社会主义中国不仅稳稳地站住了,而且大踏步地前进了,它以无可比拟的磅礴气势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意气风发地迎接着下一世纪更为伟大的变化。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中国人民的幸事。第三次历史巨变证明了毛泽东同志早在革命胜利前夕的一个预言:“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我们之所以善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世界,是因为我们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有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党的基本路线。
  二十年前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永放光芒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实现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伟大历史转折。这就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转到改革,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十年动乱造成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转到创造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党在确定工作中心转移和作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同时,又针对拨乱反正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思潮,旗帜鲜明地强调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逐步形成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此,不论遇到什么干扰,碰上什么风浪,面临什么情况,我们党总是毫不动摇地坚持这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们经受住了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考验,雄辩地证明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当国内发生政治风波的时候,党和政府依靠人民的力量果断予以平息,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进行。当国际上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挫折、国际局势发生剧变的时候,我们党坚持把注意力集中在办好自己的事情上,坚定地继续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迈进。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和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面对国内的深刻变革和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动,强调要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使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党更加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实施各项重大决策,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总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考验又一次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同时,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解决许多深层次矛盾,回答各种思想理论问题。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地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基本路线,作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一系列新的科学论断和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所作的报告,进一步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战略,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这个报告作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而载入史册。
  由上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光辉历程,始终是同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贯彻和展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指引我们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胜利越过了各个重大的历史关口,有效地研究和解决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可以说,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一个中心”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第三次历史巨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而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回顾在我们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探索社会主义所走过的艰辛而曲折的道路,对比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的严重挫折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蒸蒸日上,联系中华民族赢得机遇加快发展的辉煌业绩,我们应当牢牢铭记和把握这个最可宝贵的经验。
  一条正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实际和顺应时代要求的路线
  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运用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决政治路线问题的伟大成果,是把握这一理论的主题,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是以这一理论的基础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为立论依据的对当代中国发展规律的能动反映。要认清坚持这条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唯一正确性和长期不可动摇性,最根本的是不能凭主观愿望,不能凭别国的模式,不能凭对本本的教条式的理解和过去的框框,而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客观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个阶段的发展规律和这个阶段的基本路线之间的内在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其性质来说,已是社会主义社会;就其发展程度来说,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这个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其发展目标是经过长期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正是这许多基本要素,决定了我们党必须也只能提出和坚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样一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发展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前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应当高度重视解放、发展生产力。在这个阶段,业已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虽为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生产力的发展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突出提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要求。在这样一个阶段,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才能牢牢抓住社会的主要矛盾,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所以,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外敌入侵,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无论是反对霸权主义对我内政的干涉,还是抵御西方某些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无论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还是克服腐败现象;无论是开展“严打”斗争,还是消除其他各种影响安定团结的因素,都是为了创造和保证更加有利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更加有利于解放、发展生产力的环境和条件。切不可不解其意而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偏离,更不能动摇这个中心。对这样那样危害社会主义的问题,应当保持警惕,认真对待。但对阶级斗争的估计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应当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不能把阶级斗争看轻,更不能看过,尤其不能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矛盾看成是社会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说,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极大地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直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显示出来,“和平演变”、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对社会主义的威胁才会最后解除,社会主义才会最后获得成功。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我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之后,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完全切合国情的,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在这个阶段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有四项基本原则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环境,保证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保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面对国际风云的变幻和国内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我们之所以能够坚定地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进,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发展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开放,焕发了社会主义的活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首先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来自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并经过这个实践检验的真理。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这个方向。但同时应当懂得,“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种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扭曲了的认识,也是违背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关系还不成熟,上层建筑还不完善。所以,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还必须改变过去封闭半封闭的状况,实行对外开放。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也是改革。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新的革命,它必然要在思想领域里反映出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是不断解放思想、排除“左”的束缚的过程。从打破“一大二公”,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以及在公有制主导下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打开国门,建立特区,到全国的大开放;从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莫不如此。要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前进,就决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离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抽象地谈论姓“资”还是姓“社”、姓“私”还是姓“公”问题。那些束缚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的“社”和“公”;而那些有利于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并不是什么“资”和“私”。同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排除右的干扰。决不能落后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发生动摇,甚至主张“全盘西化”。应当坚信,我们完全能够依靠社会主义制度除旧布新,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就一定要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始于五十年代中期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要到下个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走完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长期性。这是“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客观依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基本路线,不仅仅是当前一个时期所必须遵循的,而且是整个初级阶段都必须始终遵循的。不能因为生产力有了现在这样的发展就产生超越阶段的想法,忽视坚持基本路线的必要性。在我们看到当今巨大成就的时候,仍应当看到,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居于世界后列,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我们要长期扭住发展不放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运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措施和手段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建设“够格”的社会主义。越是取得巨大成就,越要戒骄戒躁,毫不动摇地坚持基本路线。同时,也不能因为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动摇信心,怀疑党的基本路线的正确性。应当认识到,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需要继续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具体体制之间的矛盾还需要继续深入解决的反映。这正好说明,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根本出路所在。越是关注于解决面临的问题,越要坚定信心,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从时代背景和世界全局上观察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把初级阶段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可以看出,这条正确反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规律的基本路线,顺应了时代的根本要求,指明了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经的道路,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坚强意志、巨大勇气和高度智慧。我们讲政治,讲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方向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动员和指引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
  综上可见,党的基本路线,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同价值观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既有客观实践作为最权威的根据,又有群众拥护作为最深厚的基础。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无疑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的最可靠的保证。依靠它,就能最可靠地保证我们在下个世纪更为深刻的变动中,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地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发展。依靠它,就能最可靠地保证我们在任何复杂的情况下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胜利地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依靠它,就能最可靠地保证我们经受住新的考验,胜利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依靠它,就能最可靠地保证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胜利地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
  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十年的实践和跨世纪的发展要求都告诉我们:“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都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基础,都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为客观依据,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们以其在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整体中的地位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配合,不可分割,不可或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需要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历史观在当代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把握住这“三个有利于”,就抓住了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根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坚持“三个有利于”,集中力量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国发展战略的根本环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维护“三个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保护和支持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有力保证。坚持改革开放,是按照“三个有利于”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真正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什么只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也不许以别的东西为中心?因为如果动摇了这个中心,就根本违背了“三个有利于”,就决然无法解决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挫折。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是不要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工作,而只是要求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工作必须围绕、配合这个中心来进行。为什么必须坚持两个基本点,而不可只要一个,不要另一个,更不可把两者对立起来?因为如果丢掉了任何一个基本点,失去了两者的统一,“三个有利于”就会变成一句空话,就会偏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可分割?因为坚持“三个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中国的腾飞,需要依靠作为主体的“一个中心”和作为两翼的“两个基本点”共为一体的作用。没有主体,不能带动两翼;没有两翼,也不能支撑主体。总之,只有坚持“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才能懂得“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本质含义,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统一,坚定、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始终坚持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的社会主义,是要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未来水平上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为此,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如果用肯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从一建立起便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就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又适应又不适应的基本矛盾,就认识不到这种矛盾的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就不理解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自己运动”的源泉和社会主义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从而也就不懂得社会主义社会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前进的社会。那就势必会用扭曲了的社会主义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立起来。这就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辩证法。而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本身就意味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国在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所以,我们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
  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始终坚持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坚持的改革开放,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改革开放。为此,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如果用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困难重重,一无是处,就看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就认识不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通过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解放、发展生产力,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就不能理解社会主义从资本主义那里吸纳一切有用的东西和利用一切有益的方法、手段,是为了不断壮大自己,取得对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最终胜过资本主义。那就势必会用扭曲了的改革开放同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同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性质对立起来。这同样违背了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辩证法。而实行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意味着坚持和推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离不开解放、发展生产力的根本要求和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保证。只有这样做,才能坚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维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开辟道路,从而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推向前进。所以,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必须始终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就能贯彻落实好党的基本路线,推动我们事业顺利前进;处理不好,就会破坏“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性,我们的事业就要翻船。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而发展和改革又是稳定的基础。在国内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改革的攻坚阶段,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如果没有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什么经济建设,什么改革开放,统统都搞不成。同样,如果不坚持发展经济,不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不可能维护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要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必须适应国内国际的形势,总揽全局,使发展速度、改革力度和社会所能承受的程度相互协调,实现稳中求进。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发展,“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也随着实践在发展中统一,在统一中发展。由于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因而只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改变,这个阶段就不会结束,党的基本路线就要一直坚持下去。而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实际生活总是不停地变动,“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也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的基础上体现统一,从而在新的实践中更好地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进行新的概括,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内容更丰富,体系更完善。党的十五大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坚持不懈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大的历史性意义。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全党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五大精神上来,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十五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同心同德,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坚定地沿着党的基本路线奋勇前进。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莫忘“挤”和“钻”
  韩玉芳
  当前,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正在全党兴起,广大党员和干部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把理论学习提高到新水平。但也有一些同志,借口工作忙,没能很好地读原著、学理论。那么,学习的时间从哪里来?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陕北公学召开的干部学习动员大会上讲的一段话,能给我们以启发。他说:大家要“在工作、生产的百忙中,以‘挤’的方法,获得学习的时间;以‘钻’的方法,求得问题的了解与深入。”
  “挤”和“钻”,是一种学习理论的好方法。时间紧,对于担负着一定责任的各级领导来说,确实是一种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已没有“挤”的余地。相反,只要肯于“挤”,时间总是有的。减少应酬活动,挤点休息时间,工作遵守计划,办事提高效率,时时处处珍惜时间,脑子里想着读书这件事,自然就能获得学习的时间。同样,读书对于不少人来说,是一件需要动脑的“苦差事”,但只要善于“钻”,总能学得进去。坐下来专心学习,静心思考,必有所悟,必有提高。“钻”不进去,就会浅尝辄止,不得要领;“钻”得进去,才会开卷有益,学有所获。“挤”和“钻”,相辅相成,“挤”得出时间,才能谈得上“钻”得进去,而只有“钻”进去,尝到了学习的甜头,才能“挤”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
  “挤”和“钻”,是适合于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方法。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工作在一线的岗位上,权力大,责任大,如果不注意从学习中提高自己,就可能迷失方向,站不稳脚跟,甚至顺着思想庸俗化的缺口滑下去。另一方面,从学习的目的看,学习是为了应用,各级领导干部身处实践的前沿,只要加强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就可以推进实践的脚步。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希望党中央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决定,使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如实而论,领导干部一方面更需要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另一方面是在紧张工作的情况下坚持学习更需要恒心和毅力,而“挤”和“钻”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
  “挤”和“钻”,是区别于形式主义的学习方法。“挤”和“钻”的学习方法要求人们自觉刻苦、经常不断、日积月累地学习,这就和那种图一时热闹的形式主义的学习划清了界线。毋庸讳言,理论学习在个别地方存在着形式主义的不良现象,有的热衷于造声势、开会议、发文件,而具体指导、督促检查不足,雨过地皮湿,热闹一阵,一切照旧;有的习惯于夸夸其谈,人云亦云,空喊口号,照本宣科,不动脑筋;有的满足于做表面文章,不分析情况,不实事求是地钻研问题。对比之下,“挤”和“钻”的方法就实在得多。它不装样子,不图形式,确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踏踏实实学习理论的好方法。
  “挤”和“钻”,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精神。在千头万绪的紧张工作中挤出时间学习,就要善于驾驭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能不开的会少开,能少说的话少说,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去掉繁文缛节,真正做到争分夺秒。而这正是雷厉风行、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的表现,是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社会生活要求的思想和工作作风的反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