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
专栏:

  走进厦门
  石兆彬
  金秋十月,人民日报在厦门召开第六届新闻摄影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名新闻摄影工作者在厦门进行了为期6天的研讨、采访活动。
  走进厦门,聚焦厦门,他们留下了一组组珍贵的镜头: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城市建筑、气势恢宏的海沧大桥,富有特色的鼓浪屿家庭音乐会,令人耳目一新的“厦门第一村”,温馨浪漫的“夜景工程”,心驰神往的金厦海域,还有白鹭自然保护区、环岛路、闽南古刹南普陀……
  透过这组镜头,使人们看到厦门经济特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精神风貌;使人们感到这是一座经济迅速发展,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感到这是一座整洁、有序,环境美丽、社会文明的城市。
  厦门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座美丽的港口风景城市,也是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同志“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指引下,厦门经济特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17年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投资环境日臻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厦门先后被评为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第十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位,并成为全国首批投资硬环境40优城市之一。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社会风气良好,城市环境优美,治安秩序井然。厦门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走出了一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成功之路。
  面向21世纪,厦门正在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目标努力奋进。
  ↑崛起中的厦门。李作描摄
  ↑陈嘉庚先生昔日创办的集美学村,几经发展已成为集美大学和集美华文教育中心,这是集美学村的外国留学生。
  王文津摄
  ←正在紧张施工的厦门海沧大桥是国家重点工程之一,是我国第一座三跨连续钢箱梁悬索大桥。大桥全长5927米,主桥双向六车道,计划1999年10月建成。它的建成把厦门岛和内陆海沧投资区联接在一起,对厦门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姜立摄
  →素有琴岛之称的鼓浪屿,文化生活十分活跃,这是小提琴手在演练小提琴。
  王清生摄
  ←假日,老人们在公园里休息、娱乐。
  王靖夷摄
  ↑厦门市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建成车渡联检大楼,各部门联合办公,大大加快了货物报关速度。这是报关中心工作人员为客商联检。高进忠摄
  ↓聚焦在厦门。李景录摄
  ↑厦门造船厂利用易地改造的机会,抓管理,抓品种,抓质量,抓市场,使原来只能修修补补的小船厂,变成以造万吨轮为主的新型船厂。这是为德国建造的集装箱货轮。
  汤序民摄
  →同安区马塘村以“工业领先,多种经营”的发展格局,使经济效益逐年提高。村民纯收入已达6500元,被称为“厦门第一村”。这是该村食品罐头有限公司工人在灌装线上。林少伟摄
  ←优美的环境,良好的生态,引来白鹭到这里栖息。
  吴志阳摄
  →海水养殖前景广阔,这是杏林区马銮湾网箱养殖基地一角。韩虹杰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