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音乐、美术、电影、电视等等艺术正走入电脑世界,越来越受到“数字化”的影响。了解这一现状,有利于我们思考艺术的未来。
  艺术面临数字化
  张戈
  半个世纪之前,美国的科学家们把那台作为计算弹道的积分运算机推出实验室的时候,包括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的电脑已经成了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和钢琴。
  音乐的数字化
  人类接触和体会艺术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最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应该是音频艺术,也就是音乐。几乎在电脑发明的同时期,使用模拟电子技术的电子音乐设备就已经诞生了。那时的电子音乐家其实就是电子工程师。他们每天需要考虑的并不是音符和节奏,而是波形和包络。他们使用电子线路振荡发生的波形通过扬声器发出声音。其实这也只能叫做声音而不是音乐,因为它的声音实在难听。不过,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这一局面很快改变了。到了六十年代末期,模拟的音色音乐合成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很完善的程度。这时的音色不再像快没电的门铃,它已经可以合成出相当优美的音色,这些音色很快就被一些前卫的音乐家们所采用,在当时涌现出一批很出色的电子音乐家。他们的作品带有鲜明的未来主义色彩。
  正当模拟电子音乐技术如日中天的时候,数字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地出现在音乐家面前。首先就是数字采样技术。这种技术就是将波形的形状通过高速的AD转换器件变为数字串,按照数字的方式记录和处理,然后再通过DA转换为模拟信号从音响系统播出。数字化音乐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做到极高的保真度,而且在其处理和复制过程中不会产生噪音。这看似简单的道理事实上引发了一场人类视听领域的革命。作为这场革命的最普及的产物就是CD,也就是激光唱片。可以记录74分钟音乐节目的CD唱片的音质超过任何一款以录音磁带为介质的录音设备。音乐制作领域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合成器也发展为以采样为主要音色来源。这样的合成器的音色其实就是真实乐器的声音采样加以数字化处理存放在合成器的内存中,演奏时调出,这样的合成方式可以做到与真实乐器音色十分相似。这一点比较符合当今环保要求:“取自自然,还给自然。”在录音领域也发生了数字化革命。使用传统模拟磁带录音的设备已经开始渐渐退场。使用DAT和ADAT为介质的数码录音棚开始迅速发展。到现在,使用电脑硬盘和电脑软件进行的录音已经为很多音乐工作室所认同并开始迅速普及。这种全数字的音乐制作过程从一开始就是数字化的,一直到最后从用户的CD音响中播放出来,都不会产生失真或者噪音。
  明天的音乐制作可能和现在也不太一样。音乐的合成也许不需要借助专门的合成器,而是直接在电脑中以软件的形式生成。1997年和1998年已经上网了不少试验性的软件合成器,有些品质相当高,完全不劣于专业合成器。但是目前它们的效果仍然受现在速度太慢的电脑限制(有些朋友可以以为现在的电脑已经很快了,非也!慢得厉害!)。值得庆幸的是,1998年底使用USB接口的电脑数字化音频接口已经上市了。明年的前卫音乐人可能不再需要在合成器和录音机的丛林中穿梭了。唯一需要的就是一台快速的电脑,加上UA—100作为外界音频输入的数字化转换器,再加上MA—150U作为数字化音乐还原监听使用,配以大量的音色生成软件、作曲软件和录音软件以及效果处理软件,在电脑上,一体化地将音乐制作出来。
  美术的电脑化
  图像方面由于对数据量处理能力的要求更高,由于每个电脑都有可以显示画面的显示器,而且随手胡画比乱弹琴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电脑美术比电脑音乐更加吸引人。另外一个原因,大概是由于人的眼睛长在耳朵前面,先入为主。几乎每台电脑的软件中总有几个用来画画的。我相信大多数电脑初学者都对扑克牌游戏和画笔倾注了更多的时间。使用电脑来画画和用真正的画笔画画最大的区别是画家手上苦练多年的童子功无法充分体现出来。这一点既是缺点也是优点。一方面,艺术家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用画笔和画布自如地体现自己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他们可以抛开现有的手法所固有的缺点,更加自由的想象,发挥无穷的创造力。很多不曾有机会从小学画,但是有着良好艺术灵感的人可以不再被画笔所烦恼。自己的一切艺术灵感可以通过电脑这种神奇的工具发挥出来,而且并不差,或者说相当不错。这一点和电脑音乐有相同的地方。很多出色的电脑音乐家并不是从小练琴的,而是半路出家,但是利用电脑这样的神奇的工具,他们仍然可以制作出令人叹服的音乐作品。
  从商业艺术品领域看,数字化艺术的突出优点就更加明显。我们日常见到的各种传媒上面的图片基本上已经都是电脑参与制作的,有很多吸引人的广告作品都是以其画面新奇,构思独特而著称。这些作品的制作已不可能离开电脑这样一个数字化工具,这样的艺术品已完全成为数字化艺术了。
  全面渗透艺术
  除了美术作品外,电影电视领域电脑的运用就更为大家所熟悉,大家可以随口说出不少使用电脑特技制作的著名影片。更为有趣的是有的电脑甚至没有人来充当演员,所有人物和场景都是在电脑中被虚拟出来的“数字化人物”。真不知道,如果电影都成为这个样子的话,那么现在那些红得发紫的影星会不会就此下岗呢?
  数字化的艺术品在被欣赏的手段上也和其它的艺术品很不相同,或者说手段和方式更加“数字化”。人们欣赏美术作品需要去美术馆,而现在美术馆已经被“数字化地”搬到了网上。网上的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地欣赏到作品,甚至可以对作品进行修改或者讨论。音乐作品更是如此,网上有无数的音乐站点,人们除了欣赏之外,还可以积极参与讨论甚至制作。网络给了数字化的艺术家一个无限的数字化舞台。在传统方式下,很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品不一定能够有机会展示给大家,而在网上,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机会把自己的作品提供给所有的人,让人们去欣赏去评说,而不会有门户之见和门派之争。
  数字化的艺术发展非常快,但是它的前景会怎么样,现在有很多种不同的预测,会不会发展得过于“数字”而失去人性的一面?在被这样的艺术品包围的人会不会变得很冷漠很机械?传统的艺术和数字化的艺术是不是可以并存?传统艺术家和新一代数字化的艺术家是不是可以互相理解沟通,从而将先进数码技术和传统艺术中的“人气”融会贯通?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解决。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保护徽学
  本报记者 刘琼
  远山悠悠,绿水长长,畴头漫谈子曰,坊间常诵诗云。不是国画胜似国画的徽州,拂去岁月的风尘,在满目的钢筋水泥墙丛中,愈显其古朴沉静的底蕴。
  美轮美奂的山水人情自不待说,历史的厚重使美丽的徽州愈加魅力四射。前不久,在偏居皖南一隅的绩溪县城召开的国际徽学研讨会吸引了近百名中外学者,研讨范畴涵盖文化、经济、法制、思想、社会多方面,提交的论文无论是选题还是研究深度都达到新的水平。正值区域文化研究逐渐降温之际,作为与久负盛名的敦煌学、藏学齐名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的徽学研究的中兴意味着———
  抖落千年的风尘,托起沉甸甸的历史。
  徽州,古称新安,今易名黄山市,位于安徽的南部,东邻浙江,南接江西。明清时期,文化极其发达,有“文献之邦”、“东南邹鲁”之誉。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宋代以后,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和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如新安理学、徽州朴学、新安画派、徽州篆刻、徽派版画、徽剧、徽州刻书、新安医学、徽菜、徽派建筑等十大流派,以及徽州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方言等,简直不能一一而足。由以上罗列可见,徽州不仅是程朱桑梓、道学渊源,还是艺术的家园,许多艺术门类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近年来艺术界对此已给予充分研究和论述,此不赘言。
  尤为珍贵的是,在徽州或多或少都能寻觅到各类“文化”的踪迹。据《徽州地区简志》记载(未包括江西婺源县),全区现有五千多处地面文物中,仅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三十六处。馆藏文物多达五万余件,尚不包括民间私藏。在大量的地面文物现存中,最有特色者当属古建筑。据不完全统计,境内现存古建筑四千七百余处。古建筑中最多的又是古民居的现存,有近四千幢。黟县西递村存有明清民居三百余幢,保存完好者一百二十四幢,街巷布局依然如旧,建筑古朴典雅,被国内外建筑学者誉为“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和“世界上最美的村镇”。“牌坊之乡”歙县现存各式牌坊八十余座,耸立在县城的“许国牌坊”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许国所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之海”,“立多破少”。
  没有创造,就没有生命。没有承传,就没有根基。没有徽州人的文化珍藏,就没有徽州文化的今天和未来。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度过漫长曲折的沧桑岁月多遭毁坏以至湮没,尤能“健在者”很少。徽州能有如此之丰富的现存,不能不说是个奇迹。长期以来,史家将之归功于“立多破少”。即徽商的鼎盛和“以学进仕者众”,积聚了大量的商业资本与官宦资本,构成徽州文化兴盛的原始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徽州周缘的崇山峻岭使其历史上很少被战事波及,文化现存被破坏的少。
  事实上,许多学者和徽州地方文化工作者都认为,徽州文物保护之所以如此完善,与徽州深受程朱理学影响、文化崇敬之风深入民众这一客观事实休戚相关。据说,当年“文革”浪潮也曾凶猛地冲击徽州,是老百姓偷偷地用灰浆抹盖,才使黟县宏村承志堂等处金碧辉煌的木雕得以幸存。记者采访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绍泉时,他除了确认这一传说外,还强调,一门徽学始兴与五十年代徽州文书的面世有关,而徽州文书的保存及发掘就有赖于百姓的自觉收藏和无私奉献。
  半个世纪以来,徽州地区的历史,由于传世的文化典籍丰富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目。近年来,又因发现大量的明清徽州契约、地主账簿等文献资料,更引起学者们的重视。现存文献资料的丰富,为对徽州各方面历史作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
  谈及徽州契约搜集的佳话,历史学家陈高华颇有些沉痛地指出,历史上与徽商齐名的晋商等其他商帮迄今未形成研究规模,就是因为缺乏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导致了许多重要历史的断流。徽州的文化时尚应多多提倡。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黄山和白狱)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一语双关的五言绝句妙尽徽州往昔的灿烂荣华。披阅徽州的历史,记者为其盛况倾倒欢欣的同时,也“勾起”一个疑问:距离徽商“盛时”不过百余年,徽州的经济已呈相对衰退之势,除了躺在历史的怀抱里沾沾自喜外,如何合理地用活祖宗的文化遗产,为后人创造出更加丰厚的历史?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文化随笔

  仿声和骂声
  朱国良
  曲艺之中,我最喜欢看相声了。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曲苑杂坛》,如同小朋友爱看“蓝精灵”、“一休哥”、“米老鼠”一样,我差不多是每期必看。的确,我们的生活需要讽刺和幽默,更需要欢歌和笑声。
  相声,这被侯宝林先生称之为“笑的艺术”的艺术形式,利用捧、哏、逗、说等等手法,其中精彩的片断,风趣的对白,熔高雅诙谐于一炉,合寓意和风趣共一体,常常会使得“台上台下呵成一气”,大有“一个小丑进城胜过十个名医”之妙呢!至于相声段子中那意思是针砭时弊、革故鼎新也好;是嘲讽世事、激浊扬清也罢;是忍俊沉吟、陶冶性情也行,其意味、意趣都是极浓的。但就我孤陋寡闻且“眼见为实”的几次听相声的情况而言,有的相声则如夏天馊了的饭菜,有些变味了。一些相声则是一味的仿声。你说什么,我则学什么,鹦鹉学舌,东施效颦。有学说话配音的,有学歌星唱流行歌曲的。其实,偶尔为之,倒是新鲜。老是如此,令人倒胃!这种亦步亦趋的仿声,失去观众,“老调子终要唱完”,也就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了!
  一些相声除了“老袋子装陈芝麻”,常常陷入了仿声的俗套外,还有走味的地方,那就是有的表演不仅硬塞进一些庸俗的笑料,甚至还出口成“脏”,差不多使相声成了一片充塞于耳的骂声。但这种“骂”,绝不是“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的精骂、绝骂,而是其中有两搭档你骂自己,我骂自己,把国骂、街骂、泼妇之骂、青皮之骂统统抖搂出来的“骂”;还有骂搭档相互倚墙之骂、隔山之骂。有时骂兴大发骂滑了口,还“城门失火”扩大化,叫台下某些有生理缺陷的人大受委屈。把真切深刻的含义作弄了,将意赅活泼的幽默抹煞了,“春风应笑我,年年戴旧帽”———总是一些老套头,使得这种讽刺的艺术成了艺术的讽刺,这是悲之所在,也是爱好相声的观众虑之所在。
  相声既然是一门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其遣词造句就应该是文明高雅的,尽管它的表演形式内容可以“上到国家大事,下到房门钥匙”,表演形式可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但是只是“泼妇骂街”,却不成体统。事实上,我们的相声艺术不是不要骂,只是不要谩骂和辱美。“骂得妙比赞得好更显妙趣横生”,就是这个意思。《三国演义》上有一回“武乡侯骂死王朗”,诸葛孔明这种精到精辟精妙的骂,就很有些艺术了。
  总之,相声作为春秋时就有了雏形的艺术品种,要开“口”有益,靠仿声去取宠卖乖,靠骂声去逗趣插科,那是一条庸俗的死胡同———行不得也!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达里奥·福名作惊动剧坛
  王洁明
  自十月二十八日意大利戏剧大师达里奥·福的代表作《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上演以来,北京中国儿童剧院内几乎每晚都座无虚席。由信都北方公司投资、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的这一出戏着实让首都话剧观众领略了一番现代讽刺喜剧的独特魅力。达里奥·福去年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今年他的代表作就在北京上演,其引进的速度之快,实在值得称赞。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讲述的是意大利警察局在审问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时将他拷打致死,为掩盖真相,他们请来一个“疯子”作家以编造一个“意外死亡”的故事,不料反而欲盖弥彰。该剧在欧美演出已有数百场,每到一处,总是大获好评。这次由孟京辉执导的中国版本的演出,导演做了大量中国化的处理,让观众更有亲近感,剧场效果也非常好,每场演出总是笑声、掌声、喝彩声不断。尤其难得的是几乎没人退场,票房收入也越来越高,这在近年的话剧演出中极其少见。然而处理过于中国化也引起一些专家和观众的不满,有的报刊载文批评,还认为戏内不该有粗俗的插科打诨。有人以为意大利人恐怕已经看不懂这出戏了。这些争论更令首都观众兴趣大增。
  这次的演员大都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名声虽不大,但是对角色的把握,对舞台节奏的控制都相当老到,状态也极佳。其中疯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和警长的扮演者赵环宇台缘尤其好,深受观众喜爱,也被许多圈里人认为是相当有前途的话剧演员。
  按原定计划,该剧在儿童剧院的演出将一直持续到十一月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将移师首都高校集中的海淀区续演一周。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邮苑

  中瑞两国联合发行新邮票
  瘦西湖和莱芒湖
  11月25日由中国和瑞士两国首次联合发行的《瘦西湖和莱芒湖》特种邮票将第一次把美丽的扬州载入方寸。为配合邮票的发行,中国集邮总公司与江苏省邮电管理局、扬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瑞士联合发行瘦西湖和莱芒湖特种邮票展销会也将于同日在扬州揭开帷幕。
  展销会由集邮展览和销售活动两部分组成。参展展品共一百五十框,有瑞士近年发行的邮票、邮品五十框,中国集邮总公司最佳集邮品评选的获奖作品,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际我国一百五十多个驻外大使和常驻国际组织代表由驻在国、地区寄往外交部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的实寄封,江苏省青少年迎接二十一世纪邮票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红印花小四分》、《宫门倒》、《中山倒》、《临时中立》、《放光芒》、《全国山河一片红》等邮坛珍品也将亮相扬州。邮展期间还将组织中瑞集邮文化交流活动、邮票与扬州集邮知识讲座、儿童邮票设计竞赛颁奖和著名邮票设计家签名活动。
  为纪念本次活动,中国集邮总公司将发行两种邮折,内插《瘦西湖和莱芒湖》、《麋鹿》无齿四方联、《韩熙载夜宴图》整版票、《太湖》加字小型张,并同时发行首日封、纪念封、极限明信片。
  (李俊良 邓庆龙)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曲协举办相声征文
  振兴相声艺术
  曾给人们带来无数会心微笑的相声目前已不及往日风光,相声文学创作滞后于演员表演、时代需求和群众审美习惯的现状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繁荣相声创作,中国曲艺家协会从1998年11月起至1999年3月31日止,举办迎接建国五十周年全国相声有奖征文活动。
  反映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业绩和精神风貌,歌颂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丰硕成果是相声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讽刺鞭挞一切阻碍社会前进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更是相声的独特功能。以此为主旨的应征作品须有鲜明的艺术个性,较强的可演性,而且是1997年以来创作的未参加过全国性相声比赛的单口、对口、群口及方言相声。获奖作品将由曲坛名流于迎接建国五十周年期间在首都上演。
  (于琴)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萨格勒布四重奏小组来华
  “萨格勒布弦乐四重奏小组”是克罗地亚历史最悠久的室内乐演奏小组,一九一九年诞生于克罗地亚首都。一九八七年,该小组由小提琴家高兰·康察领导,成员有高兰·巴克拉茨、安特·齐夫考威茨和约西普·斯托扎诺卫奇。一九九一年,马丁·约旦替代了后者。“萨格勒布弦乐四重奏小组”的足迹遍及全球。四位音乐家此次来华在广州、厦门、北京演出。演出曲目有鲁兹德亚克的《古典花园》、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一百三十一号、巴赫的《赋格的艺术》。北京演出在金帆音乐厅举行。(罗克)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二十部作品获北京文艺奖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近日揭晓。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电视剧《宰相刘罗锅》、话剧《古玩》、长篇小说《红处方》、歌曲《冰糖葫芦》、广播剧《爱的奇迹》、油画《遵义会议》等二十部在国内文学艺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作品榜上有名。(吴坤胜)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十二月邮品显示纪念性
  中国集邮总公司邮品分公司十二月一日发行《灵渠》邮票首日封一枚,十二月六日发行九八曼谷第十三届亚洲运动会特种纪念封一枚,十二月十二日发行《澳门建筑》邮票首日封一枚,十二月二十二日发行《海底世界》邮票首日封一枚、邮折一枚、纯金箔缩印精品珍藏版、金箔折一枚,十二月十八日发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邮票首日封一枚、专题册一本,另发行仿邮票第一轮生肖及花卉图案镀金工艺票挂历一册。(袁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上海当代诗会盛况喜人
  由上海新时代诗歌工作委员会和市教委、市文化局、市总工会、人民日报华东分社、解放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上海九八当代诗会,历时两个月,于近日结束,赢得了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热烈响应。诗会期间,由基层组织的诗歌朗诵会、演唱会、诗画联展活动,此起彼伏,听众与观众达百万余人次,激发了群众心中的诗情。
  (闻力)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马泰录制唱段VCD
  五千套由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中国敦煌国际影视文化娱乐中心和中国评剧院联合发行的VCD《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全盛时期唱段精选》于十一月十二日问世。VCD每套两盘,除《评剧皇后》创作于一九八三年外,其余均为马泰早年唱“红”的戏段。(刘琼)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天地一瞬

  风采——指挥家汤沐海 耿纯(北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