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含泪看《人子》
  李德润
  我实在被感动了,随着《人子》故事情节的发展,眼泪禁不住地往下滚落。不只是我,当场灯亮的时候,我看到一同观看的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以及一些影视评论家,他们的眼里也都包满了泪水。
  《人子》是北京电视台新近拍摄的大学生题材的八集电视剧,讲述了一个“学子救母”的撼人心弦的故事———北方大学学生王自力的母亲患了尿毒症,救母换肾需要二十万元医疗费,这对于他家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母子情深,王自力这位“当代孝子”同下岗的父亲一起担负起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他做家教、扫厕所、当看护、卖血、帮教授做实验……然而这只是杯水车薪。为了救母亲,为了筹集这二十万元钱,最后他到处“推销”自己,甚至被迫要退学把自己“卖”给一家电脑公司……
  以家庭亲情为主线铺展故事的这部电视剧既塑造了一位承继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又有浓烈的时代气息与时代精神。作品以“孝”为核心,又突破了“孝”的局限,使之上升成为对社会责任、向厄运抗争的动人颂歌。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今天越来越多地被人提起。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天经地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千万万龙的传人奉行了数千年。可是,当今社会现实里,欲说“孝”,还真不容易。从一项对一所职业中学调查结果得知:在一个班的六十名学生中,能准确说出父母生日的不足十人,其余的人都答不上来。又据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中百分之八十的家书不足三百字,百分之九十的内容是要钱。人们还经常耳闻目睹在城乡的一些家庭中常常为赡养老人之事闹得不和,虐待父母行为亦屡有曝光。毋庸讳言,今天,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同时,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却被许多人淡忘甚至抛弃了。一个人,如果连对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好,能指望他对同志,对人民好吗?如果连自己朝夕生活的家都不爱,能指望他爱家乡爱祖国吗?问君能有几多孝?单就这一点来说,《人子》的问世就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和现实、和生活、和群众贴得很近很近,是契合时代的需求应运而生,回应着人民群众对传统美德的呼唤。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部电视剧并没有惊心动魄的事件,也没有着意去编织引人入胜的故事,而是实实在在地以情动人。编导演等主创作人员十分注重细节描写、人物心理刻画,竭尽全力发掘内蕴的、感人心灵的力量。在十分尊重生活真实的描写中融进了艺术家自身诚挚的情感与高尚的理想。剧中许许多多来自生活的情节、细节的描写、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让观众感到真实可信、理解接受,因而在情感上唤起强烈共鸣。王父为给妻子付药费,终日辛勤劳作,甚至不断卖血。当自力了解到这些真实情况后,他有点生爸爸的气,十分动情地对他爸爸说:“您不该瞒着我,我是您的儿子呀!听着,从今儿开始,不是您一副肩膀在扛这个家,是两副,听见吗?是两副!”对父母、对家庭充满深深的爱,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听到王自力字字动情的肺腑之言,我流泪了;当王自力向许院长作保证用做家教、扫厕所、卖血等每月挣来的一千多元给母亲付药费时,许院长说,这些钱给你妈治病刚够零头的。王自力哑然片刻之后,他近乎庄严地对院长说:“有一点我可以肯定,我要为我妈治病,就是把我自己身上的血榨干我也要为我妈治病!”赤子心声,令人心颤,我又止不住流泪了。剧中类似的动人之处,不胜枚举。除亲情之外,这部戏对人间友情、爱心和奉献精神也描写得比较成功。一片孝心动天下。学校、社会、同学都震惊了:“王自力不能没有母亲,我们不能没有王自力!”大家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反映出多层次、多侧面的爱心与奉献。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剧中的主要演员都很胜任。扮演王自力的栓子、扮演王母的徐守莉、扮演王父的周传一等都演得相当出色。他们的行为到位,他们的情感到位,赢得观众的认同感。
  艺术实践一再证明,作家艺术家要反映的是他反复感受到的东西,是他感受很深的东西,是深深打动过他的情感的东西,才能写出情感充沛、以情动人的作品。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而又情感健康的作品,才能感人肺腑,激起共鸣。《人子》的创作成功正基于此。据该剧编导之一牛富强说,这部作品取材于当代大学生中的一个真实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深化、创造而成。为了创作《人子》,他们深入到大学、医院、学生家庭进行采访,广泛了解情况,加之创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的切身体验,写起来十分动情,和剧中主人公的命运息息相通,眼泪常常滴落到稿纸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作品,当然不可能都是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之后写成的,但那些亲见亲闻亲身经历的生活,经过提炼加工、升华,写入作品,便会特别具有一种亲切感人的力量。愿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开掘能够唤起人民大众共鸣的东西,创作出为人们口传心颂的优秀之作。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电影创作的新风貌
  ——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选感言
  孟犁野
  两年前,长沙电影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树立精品意识的号召,这在电影制片策略思想上是一次飞跃。在精品意识的指导下,近两年来的电影创作有了新的进展,呈现出新的艺术风貌。这从今年电影金鸡奖的参评影片的阵容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参评尤其是那些入围各个奖项的影片,它们在努力反映现实、讴歌时代精神、弘扬民族正气、谱写革命诗篇方面,在“三性”结合与对艺术完整性及创新探索的孜孜追求方面,在对现实与历史的审美把握的准确性与诗化处理方面,在制作的精致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现。其中的导、表演艺术与造型艺术有长足的进步。尤其可喜的是,这些影片塑造了一批以普通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真实感人的银幕形象,为新中国电影画廊增添了新的光彩。
  这种进步集中地反映在入围“最佳故事片”的五部作品上(以片名笔画为序):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可以说是一部既具有民族感、历史感,又有当代感与电影视听美感的力作。创作者以当代人的思维与目光,诠释了这位被称作“一代天骄”的历史人物,突出地表现了他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艰难的心路历程。影片通过对这个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历史人物的重新审视,宣扬了生命、爱、团结与宽容、忏悔等具有普遍性的意识,有助于同具有不同历史观的人,尤其是当代青年人进行沟通、对话。此片场面壮观、气势恢宏,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大进军———席卷大西南》,根据影片所依托的史实的特点———此时已没有著名的大仗可打,创作者只得另辟蹊径———除个别战役外,其余均作为后景,集中笔墨刻画人物。影片生动地表现了刘伯承、邓小平在席卷残敌过程中的文韬武略,并将二人之间没有顿号的美谈,形象地呈现在银幕上。此片情节线索繁多,但繁简剪裁得当,造型考究,浓淡相宜。
  《安居》,题材虽小,但开掘较深。影片真实地描绘了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情感失重与调整后重新找到平衡的过程,较深刻地揭示了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难能可贵的人间真情。叙事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各种造型元素不显山不露水地融入了剧情。
  《红色恋人》,影片的某些情节与主人公的某些行为,是否完全符合历史真实与革命组织纪律,确有可挑剔之处。如果把它看作一部革命浪漫气息浓厚的政治传奇片或情节片,也许符合影片的实际。影片的艺术包装很成功,观赏性较强。情节紧张,悬念迭出,节奏明快。观看此片对我们可能是一次陌生的审美体验。
  《黑眼睛》,此片在思想境界的开拓上,较以往同类题材的作品又有新的提升:它不止于张扬残疾人的自立自强意识,还在生命价值的层面上给所有的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影片对这个很难回避表现困境窘情的故事予以诗情化处理,风格清新淡雅,气氛温馨。它同《安居》、《非常爱情》等片一样,体现了创作者在世情浮躁下的一种人文关怀。
  除这些入围“最佳故事片”影片外,入围“最佳儿童片”的《花季·雨季》与入围“导演处女作奖”的《爱情麻辣烫》、《白骆驼》,以及入围单项奖的《长征》、《激情辩护》等片,都在创新探索上有不凡的表现。
  与精品意识增强的同时,电影艺术家们的创作个性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示。出现了一批对现实生活与历史故事作诗化处理的作品,这在前几届参评作品中是少见的。胡炳榴(《安居》)、吴天明(《非常爱情》)、陈国星(《黑眼睛》)等执导的以抒发纯净美好情感为主旨的一批抒情正剧片,成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现象。历史题材作品如《长征》(导演翟俊杰),突破了以往同类影片只把抒情段落当作战争场面间隙的穿插的局部叙事技巧使用,进而在美学追求的层面上,对全片作总体的诗化构思与处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而黄建新的《睡不着》等,则呈现出另一种审美情趣:冷隽中蕴含着热情,乐观幽默中流露出一丝悲凉、苦涩。
  在对近期电影创作出现的新进展、新风貌感到欣慰以至激动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它的不足与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剧作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即使出色的表演与苦心营造的气氛,也无法弥补那些由于剧情的不合情理与人物形象的单薄而带来的困窘。要在观赏性上狠下功夫。节奏拖、说教多、情趣少、想象力弱的痼疾,虽然有明显的克服,但远未绝迹,这是影响作品赢得观众、赢得市场的重要障碍。尽管有了进步,但提高电影艺术水准的任务,还是任重而道远呵。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亚洲歌舞话祝福
  冯双白
  都说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但是,当我把首届亚洲艺术节各个国家表演团体的演出节目单收集起来的时候,却好像收集了满把的春苗,它们是那样的生机勃勃,我的眼前,是翠绿满天。
  来自朝鲜、韩国、缅甸、老挝、斯里兰卡、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艺术家们,会同中国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舞蹈家、民族器乐演奏家们,为中国观众献上了不少精彩节目。在我的印象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集中地欣赏亚洲歌舞表演艺术,还是第一次。它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举办,平添了一种回眸往事、放眼未来的味道。这次艺术节在亚洲文化交流的历史上也的确具有首创的意义!首届亚洲艺术节,使我们大饱眼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国立艺术团,一如既往地充满着激情,在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整齐一致的动作里,在充满民间情趣的女子集体舞里,在悠扬的伽椰琴声里,表现出朝鲜民族的美感和深情。缅甸艺术团的演出里,除去那些来自民间的《插秧舞》、《采茶舞》给人带来了亚洲国家尚在保存着田园般的意趣之外,那些古老的《宫廷小侍从舞》、《蒲甘宫廷舞》、《少女舞》,让人一下子就了解了缅甸作为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国家,曾经在自己的文化中创造了怎样的优美和精致。
  这次艺术节使人大开眼界。早就闻听斯里兰卡的歌舞艺术中有许多模仿动物的表演,十分出色。看了他们的演出之后,仍旧有出乎意料的感觉。《蛇神和老鹰》的动作,并没有去刻意地模仿蛇之蠕动或鹰之飞翔,而是在面具的帮助下着力于善恶之斗,颇有些动人心弦。《大象舞》是由一群女舞者表演的,她们用柔和的手臂甩动把大象的神态尽意画出,女性的身体虽然依旧袅娜,但是和她们所表演的象的憨态和笨重恰恰形成了有趣的艺术比照。来自日本的“狂言艺术”,给人以幽默、风趣的艺术美感。在北京工人体育场搭了一个巨大无朋的水池子之后,来自越南水上木偶剧团的表演让小观众笑逐颜开。“旌旗飘扬”、“舞凤舞狮”、“狐狸捉鸭子”、“斗牛”等等表演,既细致可爱,又生动风趣。“水上木偶”,这是我国宋代史书上曾有过零星记载的“玩艺”,今天在中华大地上久已失传了。越南水上木偶剧团的演出,早已经誉满全球,被西方艺术家们赞为“越南田野艺术之魂”。最令人感到意味深长的是,他们的表演据说就是从公元12世纪越南李朝年间的艺术流传下来的。这个时间,恰恰就是中国的宋朝。有许许多多的事实都可以述说亚洲人民之间的艺术往来是久远而丰富的,越南“水上木偶”,或许能够在这跨越了时空的表演中给出新的明证?
  这次艺术节使人大有所思。来自韩国的“创作舞蹈团”(原译:创舞会)是最令当代艺术观众兴奋的表演团体。他们所表演的《流汗的石头》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整个舞蹈由女性演出,这已经与“石头”的意象形成了对比。而石头还能“流汗”,更是闻所未闻。创作者说:“活着的生物都要呼吸,呼吸的生物中恒温动物都要流汗”,“流汗表现了人具有克服困难的力量”,而流汗的石头又是韩国一个著名寺庙中一位佛教大师的碑石之别称,将这一别称作为整个舞蹈的名字,作为创作灵感的源泉,就是想将“被人的精神所感动的石头的汗、舞者的汗融为一体,表现韩国名字像基石一样的健康有力的精神品质”。这样的创作思路,已经从亚洲古老的艺术创作思路中走出来,具有了新时代的意义。
  作为亚洲艺术节的中国代表,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者们是十分亮丽的一道风景。他们演出的《秦俑魂》、《飞天》、《垓下雄魂》等节目把中国古典舞的精粹浓缩于一堂。《踏歌》的集体舞是真正的赏心悦目,其创作者非同寻常地直接从中国南北朝史料中挖掘动作素材和动态的意念,下了大功夫,一出手就“一鸣惊人”。北京京剧院的《风雨同仁堂》和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都给亚洲艺术节送上了堪称珍贵的礼物。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圆梦》笑迎世博会
  为迎接1999年本世纪最后一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昆明举行,北京佳艺中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云南省电视台联合拍摄歌舞音乐电视剧《圆梦》。本剧试图透过一位海外华人少女回到故乡云南寻梦,因致力于民族舞蹈的革新,而融入古老土地上迸发出的现代激情的故事,来展现云南美丽迷人的地域风貌、多民族的人文景观和能歌善舞的风情,折射出云南这片土地的岁月流程。该剧由张进战执导,李依凌、李君、方怡主演。(巴人)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彝族花灯演绎
  “罗密欧与朱丽叶”
  云南省玉溪市花灯剧团排演的《卓梅与阿罗》日前在北京演出,为在京举办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宣传周”活动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卓梅与阿罗》是根据莎士比亚名著《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它把发生在欧洲的爱情故事演绎为发生在中国云南哀牢山彝族地区的卓梅与阿罗的爱情故事。把侯爵、神父、亲王改成头人、毕摩、土司,把城市王府改成山寨部落,把莎翁原著中抒情散文诗似的对白换化为朴实含蓄的民族比兴语言,把话剧的格斗场面化为彝族式的花灯舞蹈。以载歌载舞的花灯剧的形式来表现莎翁的名著,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创新。
  此剧在中国第五届戏剧节上荣获“曹禺戏剧优秀剧目奖”,主演杨丽琼夺得中国戏剧第十五届梅花奖。明年’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期间,该剧将在云南昆明与各国朋友相会。(周文)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大潮》:村级剧团演村里事
  彭寿辉
  反映现代生活的戏曲剧目,如何闯出新路,赢得观众,既是个老问题,也是个新课题。近日,一出反映农村推行“股份制”的现代粤剧《大潮》,以其独特新颖的题材、朴实无华的技艺亮相于首都北京,令人为之惊喜。编演这出现代戏,并非闻名遐迩的剧院(团),也无大红大紫的角儿,而是来自深圳沙井万丰村。这是第一个村级剧团晋京献艺,并且上演的是根据村党支部书记潘强恩创作的小说《新桃花源》改编而成的现代粤剧。
  这出现代戏曾三易其稿。剧本着力写人、写情。摆脱了脸谱化的村党支部书记姬振华,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他虽坚韧无畏,也有苦恼、无奈的一面。他不满村里“分田到户”后的小康水平,要让村民富了更富。姬振华瞄准本村毗邻港澳的优势,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办厂,创办股份制公司。他在养父、妻子和心术不正的村副支书张秋道的阻力、破坏、反复折磨下,虽被迫下台,仍九死不悔。饰演姬振华的年轻演员陈世才,首次挑大梁,戏分重,却尽显其艺术潜质,表演大方得体,感情充沛,收放自如。剧中另一个角色———村党支委金玉玲,也塑造得分外生动、传神。她爱恨分明,内外如一。金玉玲极看重自身价值、人格,她认准了奋斗目标,九匹马也拉不回头。她理解姬振华,掂量得出“股份制”的分量、意义,始终站在姬振华的一边,她敬重姬振华,同情他婚姻出现的不和谐音符。当张秋道假惺惺奉劝姬振华:“领导面前要放乖,不能没大没小没里没外。”她不屑地面斥:“新丰人上下里外一个样,姬支书不晓阳奉阴违。”更妙的一笔是面对姬振华从香港回村的妻子张丽芳耻笑她“趁火打劫”,讨姬振华欢心,关系暧昧时,金玉玲不卑不亢,坦言她爱姬振华为建设家乡鞠躬尽瘁,冒险犯难,铮铮铁骨。她责问张丽芳,你不甘清贫,抛夫赴港,对不对得住自己的良心?饰演金玉玲的年轻演员邓晓云,表演到位,朴实自然。张丽芳、曾叔等角色的扮演者也各具性格、色彩。全剧的音乐、唱腔设计、伴奏均跌宕有致,极尽衬托、渲染戏剧规定情境之能事,使演出生色不少。
  现代粤剧《大潮》的晋京演出,其意义已远远超出演出本身。它予人启示———编演现代戏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世上难事,难不倒有心人,倘若多些像万丰村党支书潘强恩这样的作家,拥抱生活,写熟悉的人,写曾被感动过的场面、事件;倘若多些像万丰粤剧团这样的表演团体,心无旁骛,真心实意地演戏,何愁无上乘剧作?!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抗洪精神颂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中宣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主办的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演出的《抗洪精神颂》电视晚会。这台晚会具有明确的主题,艺术地再现了江泽民同志总结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传大抗洪精神。日前,来自文艺界和影视界的专家,晚会的主创人员,部分演员,以及来自抗洪第一线的英雄代表和烈士家属聚集一堂,对《抗洪精神颂》进行了研讨,现刊发部分发言。
  刘小莲:(空军武汉基地副政委):我们基地的部队主要是战斗在长江流域的抗洪前线。在我们抗洪斗争刚刚取得决定性全面胜利以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把内容非常丰富,艺术力非常强的这样一台节目,奉献在全国观众面前,这也是抗洪精神在文艺界、宣传界的一种体现,为电视文艺晚会反映重大现实题材开拓了一条新路。
  金铁林(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这台晚会采取了多种手段,既有真实的画面,又有舞台造型、音乐、表演、朗诵,它凝聚成为一个整体。加上真人和英雄的亲属到场,整个节目既集中又感人。
  孟欣(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副主任):接这台节目到完成只有二十多天的时间。我们接这个晚会的时候,已经接近了抗洪的尾声,所以我们的主题要全面地、准确地、生动地、艺术化地概括整个的伟大抗洪精神。我们整台节目,主创人员和演员一共三千多名,涉及到的演员和涉及到的单位有一百多个,大家共同努力,完成了这台节目。
  邹友开(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主任):这台节目主要体现了这么几个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为了体现主题,剧组的同志把总书记的讲话复印下发,要大家吃透精神,然后围绕主题作准备。第二是这台节目气势恢宏,舞美布置好,演员表演也好。第三是以情感人。节目除了真实的画面、叙述性故事以外,最大特点就是以情感人,《众志成城》、《风雨同舟》催人泪下。第四是新创作的节目多。主创人员深入第一线,去感受那激烈、火热的抗洪场面。主创人员有了激情,才能创作出有感情的节目。
  邓林(晚会舞蹈总编):舞蹈是一种形象的艺术,放到节目里面它能够把当时抗洪前线的那种悲壮的,动人的,鼓舞人心的画面表演出来,而诗歌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音乐是听觉的熏染,所以把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成了晚会的“音诗画”这么一个艺术形式,很富有艺术感染力。
  鲁蓓(高建成之妻):我和我家里人一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也哭了一夜,特别是看那个小品《血肉之堤》特别感动,表达了当时真实的情况。最后说的那番话,充分地表达了我的感受,所以我觉得我应该振作起来,勇敢地挑起生活重担。
  仲呈祥(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我认为晚会成功第一宝贵的经验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光有激情还不行,还得要靠他们灵敏的、健全的审美神经去进行创新。这台晚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有新东西,电视艺术工作者充分调动了电视语言的手段,组成了一些新的艺术产品样式。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同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相结缘,可开发的处女地很广阔,很多形式都是未知领域。
  吴京安(演员):我们演出《血肉之堤》这个短剧的所有演职人员都没有电视文艺直播的经验,这个短剧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我们有的只是两个字:真诚。这台晚会的大部分主创人员都到大堤上去过,感受特别深。如果没有生活,没有对这种抗洪精神的深刻体验,这个短剧不会成功。
  李双江(歌唱家):这个节目最重要一个特点是英雄无言。我们的连长、指导员高建成没有出场,一句话都没有,这就是真实的英雄。英雄无悔,英雄无言,他的精神、形象是靠许多侧面反映出来、塑造起来的。他妻子的反映,连长的反映,被他用生命救活了的小战士的反映,把我们从艺术真实的氛围当中,带进了生活真实的氛围,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中国音乐剧前景如何
  音乐剧最先起源于西方,融会了英美民间歌舞、说唱、喜剧等表演艺术形式的优长。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音乐剧漂洋过海而来,因其综艺性、开放性与娱乐性深受中国观众喜爱,中国的音乐剧事业由此得到了发展。从80年代至今,伴随着对西方音乐剧优秀剧目的介绍与表演的逐步进行,国内艺术院团已编创了近百部音乐剧。早期的《芳草心》、《山野里的游戏》、《搭错车》,近年来的《秧歌浪漫曲》、《新月》以及今年5月出台的《四毛英雄传》,皆为中国音乐剧的探索之作。其共同之处在于努力寻求一种普通观众喜闻乐见的通俗音乐剧形式,综合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多种表演因素以表达新的内容与题材。自然,其中有成功,也有败笔。
  日前,北京艺术研究所、音乐周报联合举行了“中国音乐剧回顾与展望”座谈会,音乐戏剧界专家学者就音乐剧创制、表演、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成绩与不足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大家认为,音乐剧灵活自由的形式更加适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中国音乐剧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刘玉)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日本侵华纪实》开始摄制
  大型文献纪录片《日本侵华纪实》的摄制工作,日前在中国电影资料馆开始启动。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南京大屠杀图证》编委会联合摄制的这部影片,将在对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的,包括日、美等国拍摄的有关日本侵华的电影胶片和图片资料进行挖掘、整理、翻译的基础上,以真实的影像图片画面,全面深刻地揭露日本自1874年侵略台湾到1945年投降,七十年间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中国进行侵略的罪恶历史。
  这部《日本侵华纪实》将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第一部全面反映日本侵华历史的文献纪录片。(刘诗)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校园剧《生命的歌》受到学生欢迎
  辽阳市艺术团最近晋京演出的校园剧《生命的歌》受到首都中小学生们的欢迎。在演出中,不断赢得学生们的掌声。他们说,剧中反映的是他们的生活,感到亲切。该剧以抗洪斗争为背景,描写了一位中学生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故事。(文一)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夫妻自演《夫妻没话》
  三年前,一对生活中的夫妻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台小剧场话剧《夫妻夜话》,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等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随着赴日本、新加坡演出成功,人们记住了他们的名字———孙文学与许波。眼下,这台力图透过对夫妻生活中种种转瞬即逝的情绪细腻的描写,折射出时代的变迁的舞台剧,正由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与江西丰源电力集团拍成电影《夫妻没话》。
  影片将吸收电影及话剧之长,全剧只有两位演员,他们既是生活中的夫妻,又是影片中的夫妻,演员和场景之少,都是电影史上不多见的。(张恂)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享受艰难》赴京演出
  应文化部邀请,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新剧目《享受艰难》,于十一月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一日在北京上演。《享受艰难》是近年来儿童剧舞台上为数不多的一部现实题材作品。它将视角伸向当代中学校园生活,以艺术的形式探讨了一个既现实又现代的主题,即在巨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应如何正确面对艰难、挫折和挑战,建立起时代所呼唤的健全人格。该剧在严肃的思考中,着力渲染青春的热情与活力,思想性与观赏性得到较好融合。《享受艰难》曾于今年六月在上海公演,由欧阳逸冰编剧,黄意璘导演。此剧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主要由青年演员担纲。


第10版(大地周刊·舞台屏幕)
专栏:

  《畲山风》在京公演
  浙江西南部的丽水地区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所在地。畲族素有歌的海洋之称。畲民以山歌表达爱与憎、歌颂美好、鞭笞丑恶、传播知识、交流感情。这次四幕大型歌舞剧《畲山风》的创作、演出是集四十多年文化工作者对畲族民间文艺挖掘创作之大成。该剧通过描写畲民族祭祖、劳动、生活、爱情,艺术地再现了畲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爱美和能歌善舞的民俗风情,展现了浙西南绮丽的山水、秀美的人民。被誉为摄影之乡、中国“巴比松”的浙江丽水摄影,被美术界誉为“丽水巴比松”的油画展也同时在北京展出。(文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