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进一退二还三”
  ——乌兰察布盟发展生态农牧业纪实
  刘红星
  驱车阴山山麓南北,极目远眺,深秋的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大地,黄灿灿的覆膜玉米,绿茵茵的人工草场,还有那山峦丘陵间时而滚动着的珍珠般的羊群,令人一抹昔日对荒山秃岭、穷乡僻壤的记忆。
  这里的人民在盟委、行署制定的“进一退二还三”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整整4个春秋,义无反顾,艰苦实践,终于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的阳光大道。
  找准路子:穷山恶水构新图
  以农牧业为主的乌兰察布盟,坐落在中国北方降雨量稀少的那条贫困线上。这里生态环境恶劣,地贫缺水,风大沙多,生产经营粗放。“八五”期间,内蒙古被列入国家级贫困的旗(县)中大半在乌盟境内。由于多年来盲目滥垦,1994年,全盟耕地已扩展到2400万亩,为建国初的2.5倍,人均12亩。据专家测定,这里40%的耕地重度风蚀沙化,50%的天然草场沙化退化,森林覆被率仅为5.7%。全盟近百万农牧业人口被逼到沙进人退的境地。
  事实上,在以往的岁月里,乌盟人民也曾向穷山恶水发起过一次次的冲击:水路、旱路、草路,等等。然而,为水、为旱、为草,单一突破,最终因各种条件所限未能根治顽疾。尴尬的局面迫使后来人深刻反思:治山治水犹治国,需要有顺应自然、经济规律的系统观念和全局意识。乌盟盟委、行署在广泛调研、大量解剖总结各类成功典型基础上,“进一退二还三”经济发展战略于1994年应运而生。
  所谓“进一退二还三”,是指每建成1亩精种高产高效田,退下2亩风蚀沙化旱坡地,还林还草还牧。盟里的设计是:在加强农牧业基础建设中,通过调整优化结构,辅之以科技,实现耕地上的精种高产高效,以“进”促“退”;立草(林)为业,通过逐步退耕,开发治理,恢复生态,实现再造新牧区,以“退”逼“进”;发展畜牧,通过种养结合,为牧而农,搞活农畜产品加工,实现建设畜牧业大盟构想。
  经过4年实践,这一战略已被专家认定为治理阴山北麓丘陵干旱区的成功之路。
  综合治理:粮丰畜旺收入增
  察右后旗三井泉乡是这个盟出了名的穷地方。多少年来,这里人均种着十多亩地,打着十几斤粮,年收入仅十几元钱。1993年大旱,全乡赤地千里,近30%的人口举家外迁。盟里把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实施“进退还”战略的示范乡,盟委书记将这个穷山沟定为联系点。全乡舍“两麦”(小麦、莜麦),推适宜在高寒冷冻山区种植的“两杂一薯”(杂粮、杂豆、马铃薯)坐正席;全乡一次性退耕2.8万亩,种草1.58万亩,新建灌丛草场8130亩。乡亲们购回绵羊和山羊,搞好加工促致富。
  似乎是大自然的有意考验。1997年,旱魔再次重创三井泉。可奇迹出现了。虽然这里耕地减少一半,人均占有粮却增加到700公斤、牲畜发展到10头(只)、收入增加到1800元,分别比过去提高了5倍、3倍和10倍。全乡16个粗淀粉加工厂和制砖、皮件等乡村办企业红红火火。
  三井泉的成功是全盟的缩影。眼下,各地创造的跨县连乡生态建设、小流域治理披绿致富、万亩滩开发创高产、牛羊育肥反季销售以及1亩玉米2只羊、3亩土豆1口猪等等,已在全盟推广开来。在这些被专家、被广大干部群众认可的典型、模式背后是一场撼天动地的壮观工程:在“进”上,全盟打配机电井1.4万眼,建设旱作稳产田240万亩,200万亩覆膜玉米首次在乌盟大地安家落户,马铃薯面积也由1994年的150万亩扩大到400万亩。今年,这个盟水、旱高产攻关田达到700万亩,以占总播面积40%的耕地产出了85%以上的粮食,为“退”让出了一席之地;在“退”上,种草种树800万亩,治理小流域400万亩,森林覆被率攀升到7.5%,为“还”奠定了基础;在“还”上,以种子工程为重点,全盟基本实现了村村有牲畜改良点,牲畜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7.2%和36.3%。
  全盟在耕地减少1/3的情况下,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12亿公斤以上;畜牧业结束了长期以来2%递增的低速徘徊局面,连续3年达到7.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比1994年翻一番半,达到1780元。
  夯实基础:四大产业显神威
  农牧业基础产业的大踏步发展,为这个贫困地区的经济再跃新高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乌盟确立的马铃薯、杂粮、肉食品、皮制品四大主导产业如鱼得水,几近神奇地向前跃进。
  察右前旗精淀粉加工厂是全盟4个3000吨以上的同类加工企业之一,阴山南北黄澄澄的马铃薯源源不断地运往这里。由于当地马铃薯质量上乘,产量可观,引得美国阳光食品有限公司、台湾三大食品公司、呼和浩特富广公司、奈伦集团等注入3.35亿元巨资,纷纷前来加盟开发。
  以燕麦、荞麦、莜麦、豆面等杂粮为主的绿色保健食品,也远涉重洋,行销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河南省双汇集团的引进,牛羊肉食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已具备了年加工、冷储牛羊300万头(只)的综合生产能力,皮制品的年加工能力已达到制革120万张、加工皮件5000万件。
  星星之火燃起燎原之势。以农畜产品为主的粗精加工厂(点)遍布城镇、山村,19万多农牧民进入流通市场,40%的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据了解,今年四大产业增加值为39亿元,占全盟国内生产总值55%以上,比4年前纯增30个亿,占新增额的83%。农牧民来自这些产业的收入,已占到人均纯收入的75%。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地方经济

  30多年来,大庆人同沙包地、盐碱滩搏斗不止,营造了240万亩人工林,使森林覆盖率由不足1%提高到10.28%——
  盐碱滩上的绿色希望
  □许知春 王忠一
  抓“绿”,大庆的兴奋点
  1996年3月,正是植树的季节。当时的市委书记王先民一到任,首先倡议的就是搞绿化。他提出的“看见大庆就看见森林,进入大庆就进入了花园”的目标,至今大庆人还念念不忘挂在嘴边。
  从此谈绿、抓绿成为市领导的兴奋点。市委、市政府在几个月的时间里,连续4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林业发展战略问题,还高薪聘请3位生态专家做顾问,邀请一批科研人员来帮助谋划。经过半年的孕育,出台了构建大庆绿色生态工程的战略决策。
  工程从1996年启动,到2001年完成。这项仅造林就得投入2.5亿元的跨世纪工程完成后,将植树造林159万亩,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4.3%,90%以上的农田、80%以上的草原将得到森林的有效庇护。一个乔灌结合、网带片相连、农林牧镶嵌、城乡毗邻的具有大庆特色的生态防御体系将形成,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的改善。
  “咋能成林咋造林”
  在大庆,首先尝试股份制造林的是新店林场。林场提出以土地为本金,职工出苗出人出力,栽植管护入股,15年为一轮合同期,树木成材后林场、职工按4∶6分成,林粮间作等经营收入归职工所有。
  据介绍,新店林场股份制造林3年已造林5800亩,入股职工70户,是职工总数的43.2%。由于职工造林积极性高,在连续3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造林成活率达85%。林场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林、牧、粮、副、旅游同步发展。
  “咋能成林咋造林,不管用什么办法能栽活树就行。”市长杨信说。
  1998年3月,大庆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大庆市绿色生态工程建设步伐的若干规定》,作出了“统一规划,无偿用地,引资造林,谁造谁有,林权归己”的决定,系统、明确地确定了引资造林的各项优惠政策,让在大庆造林的市内外投资者有宽松的条件,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这一决定发布后,一时间,投资者蜂拥大庆。
  宋成贵,青海省西宁钢厂的退休工人,在报上看到大庆引资造林的优惠政策后,马上找到大庆市林业局,要在大同区兴隆泉乡利用荒地造林。听说这块统一规划的土地要无偿给外来人造林,农民和乡村干部都有点想不通,拒绝了他。
  事情传到了刘海生书记耳朵里,刘书记立即指示市林业局:无偿划拨土地给宋成贵,按规划他要哪块给哪块,谁也不能设置障碍。
  大庆市今年规划的46.8万亩招商引资宜林荒地,现已与投资者签订造林合同的达7.8万亩。
  目光瞄向盐碱滩
  正是由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大庆地区漫天黄沙飞舞的天气不见了,沙化速度由过去的年进500米下降到20米了。耕地、草原、油田、人民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森林的庇护,大面积的沙地变成了良田。
  可大庆人没有止步。他们本着先易后难、宜草则草、宜林则林、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引进适生树种,推广应用适用技术,开始向盐碱滩宣战了。
  大庆地区属于世界上最难治理的苏打盐碱类型。但过去这里却是湿生植物群落维持着生态平衡,盐碱化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在遭受不合理的生产生活等人为破坏后,生态平衡、盐碱化程度越来越重。要根治盐碱,就必须创造更高一级的新的生态平衡。
  大庆人把目光瞄准了这个世界难题,正信心十足地协力攻关……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又闻小站稻花香
  □傲腾 恩艳
  收获时节,记者来到天津南郊驰名中外的小站稻产地。一阵阵风吹来,平展展的沃野上金黄的稻子涌起千重金浪。据说这里生产的优质稻米销到国外1公斤近100元,一般小站稻米价格也比普通大米高出30%左右。小站稻是北方稻农辛勤与智慧的结晶。
  明代大科学家徐光启最早在天津葛沽一带培育小站稻品种。清末防军提督周盛传在今天的小站镇一带屯田练兵,当时的驻兵40里设一大站,10里设一小站,周盛传指挥部就设在现在小站镇。周盛传率兵开田种稻,引来运河肥水浇灌,逐渐提纯形成“小站稻”品种。小站稻米“作粥葛沽米粒长,晶莹剔透赛琼浆”,成为专供皇室的贡米。
  20世纪70年代,由于水源的变化及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原因,加之稻改旱等政策误导,使小站稻一度失传。
  1990年,天津津南区委、区政府决定恢复小站稻这一优质品种。在国家有关部委及天津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优质小站稻开发中心担起了“恢复传统小站稻”的实验任务。在实验田里,他们完全恢复了小站稻历史上的栽培条件———选优良品种、施有机肥、浇优质清水,还采用机械插秧、生物防治等现代化科技手段。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现代科技结合,小站稻的传统风味得以恢复。当年秋收,津南区聘请专家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小站稻米品尝会,将实验田里的小站稻碾出晶莹的米当场蒸熟,并与其它名牌米一道摆在大家面前进行无标记品尝,结果,小站稻以“白里透青、油光发亮、黏香适口、回味甘醇”的优秀品质博得了一致好评。
  实验成功后,优质小站稻的种植面积在津南区逐年扩大,从1992年的700亩,发展到现在的3万亩。“公司加农户”的产业雏形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利益同享、风险共担,产、供、销一条龙的发展路子。“日思”牌小站稻米在中国北方食品检测中心的21项常规检测中,有害元素含量15项指标为“零”,其它6项也符合国家规定的绿色食品指标。这个结果,超过了日本的“樱桃”米和泰国的“金象”米。
  “好酒不怕巷子深”,名牌不怕价位高。“日思”米每公斤7元多的价格畅销各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日思”米货到即空。很多日本旅游者一下飞机直奔津南小站镇,在小站稻开发中心购小包装小站米后用自带水、自带电饭煲煮饭品尝,他们品尝到正宗小站米口味后再购买寄回日本。一度天津邮局堆积了上万吨寄往日本的小包装小站米,邮局难以承受,只好转上海寄出。正在田间忙碌的优质小站稻开发中心主任王溟介绍说:“目前,优质小站稻种植基地刚刚开镰,各地订货单就如雪片飞来。”谈到小站稻的规划,他说:“最近投资近8000万元的津南水库已经开始蓄水,可望将双闸等5镇的咸水地区改为淡水灌溉,3年内小站稻可以扩大播种面积,届时可实现利税1000万元。”
  在成熟小站稻田里徜徉,一阵阵稻香沁人肺腑,一张张喜悦的笑脸迎面而来。一位名叫王利元的农民种了400亩小站稻,年收入达52万元。他说,谁说种田不能发财,关键在你种什么,怎么种。农民季德龙更是喜出望外,“我们不用化肥、农药,浇灌水是无污染的净水,产出来的米香,田边渠里的虾、蟹、小鱼也比别处香,不信来我家做客,尝尝鲜,这叫“百听不如一闻”……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让农民的钱袋子活起来
  □陈君华
  扩大内需和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不但需要千方百计使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而且需要想方设法使农民的钱袋子活起来。
  首先,要降低农民实物收入比重,提高农民货币收入比重。过去农民缺吃少穿,习惯了把收的打的都储藏起来,以备一时之需。现在搞商品经济,对于农民来说,适当有点储存是必要的,但如果把大量产品储存起来,不仅损耗大,而且沉淀了一大笔资金。现在越来越多的精明者已懂得让多余的产品在流动中增值,在转化中增值,使钱袋子越来越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尽量帮助农民降低实物收入比重,提高货币收入比重,植树及时更新,养猪加快出栏,追求收益最大化。
  其次,降低纯农业收入比重,提高非农业收入比重。农业生产要进一步发展,农业收入要进一步提高,这是毫无疑义的,一点也不能动摇。但从收入的角度看,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纯农业生产周期长,钱来得慢,而非农业收入来钱快,可以不断投入生产和经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广大农民要逐步提高非农业收入的比重,在积极发展粮食和多种经营的同时,主动发展二、三产业。根据自身情况,有的可以迁入城镇,就近“农转非”;有的可以大搞加工和开发,实行亦工亦农;有的可以劳务输出,在农闲时多创收入。
  再次,降低“死钱”比重,提高“活钱”比重。勤俭节约永远是美德。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赋予勤俭节约以新的内涵。保持一定的储蓄是必要的,有利于防病、防荒、防突变,更何况建房、结婚之类大宗支出需要预留资金。但要把握好度,不能一有了钱就沉淀在钱袋子里,要舍得加大投入,适度消费,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舍得提高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扩大生产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推动市场繁荣和经济活跃。整个经济环境好了,对大家都有利,可以从中挣更多的钱。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武安改造“空心村”
  本报讯 河北省武安市把搞好“空心村”治理改造提上了强化土地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今年启动了50个村的治理改造工作。目前,全市通过改造“空心村”节约控制占用耕地3000余亩。
  前些年,武安市农村住宅村外新、村内空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导致“空心村”的出现和耕地的浪费。武安市明确规定凡进行“空心村”治理的村,由土地部门负责组织,免费进行测量规划;在补偿上,按腾出节约耕地亩数给予补助或奖励。(袁鸿亮 高更日 李学军)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近几年来,安徽省泗县草庙镇广泛宣传《土地法》,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狠抓老宅还田、住宅审批和村庄规划,有效地制止了非农业建设的乱占、滥用耕地,全镇人均净增耕地0.45亩。图为该镇土地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正在督查部分农户的旧房拆迁及老宅复耕。苏永才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渠县投放小蛇10万
  本报讯 最近,四川省渠县林业局下属的林业蛇类繁殖场又将1.5万条小蛇投放山林,4年来已投放10万多条小蛇回归山野。
  渠县针对全县森林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化,野生动物奇缺,鼠类危害猖獗等严重情况,广泛发动群众沿山、沿江河大搞四旁植树。1994年,渠县林业局投资20万元兴办渠县蛇类繁殖场。4年多来,他们先后在全县14个区的不同地点投放小蛇10.8万条,累计投资达30万元。(燕泽永 魏旭光)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牧民种草销国外
  本报讯 近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音高勒苏木四户牧民家庭牧场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把自己种植收割的200吨优质牧草销往日本。
  这四户家庭牧主分别叫格日勒图、乔建友、郝志忠和周丰财。近年来,由于牲畜头数的增加及草场退化等多种原因,该旗天然草场产草量日益减少。1996年,他们被列入了正蓝旗农业综合开发草原示范户以来,建人工草地及改良草场面积达到2000多亩,并种植了多种优质多年生牧草和青贮玉米,每年饲草产量达到100多万公斤,卖给周围缺少草料的牧户,还将优质牧草销往国外。
  (翟洪江)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四面八方

  近年来,地处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的陕西镇巴县,对境内全国最大的巴山林野生原始木竹林实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并对采伐后的竹林采取封山、护笋、育竹综合恢复措施,以加快更新还林周期,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王运兴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国重点渔业县———浙江玉环县,进入冬汛生产以来,渔业捕捞进入旺季。前方3000多艘渔船昼夜生产,后方数千名妇女和老人纷纷走上码头赶补渔网,为前方渔业生产提供保障。图为大麦屿渔业码头一角。钟光伟摄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铁囤储粮好处多
  编辑同志:
  铁囤存粮是近两年来山东陵县、宁津、平原一带农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存粮方法。
  调查发现,过去农民储粮的容器一般有小隔仓、水泥缸、口袋,多直接堆放在屋内。由于储粮条件差,鼠咬、霉变、虫蚀等损失严重,平均每个农户在储粮过程中损失粮食60—100公斤。用白铁囤存粮解决了这些问题,深受农民喜爱。据介绍,白铁囤储粮优点是:绝鼠害、防腐烂、防虫害、易挪动,灵活性大。拆卸、安装自如,可随处安放。据调查,目前,陵县95%的农户购买了铁囤,贮存小麦1亿多公斤,不仅缓解了国家仓贮紧张状况,也使农民摆脱了“粮食存不久,灾来愁上头”的尴尬局面。
  山东省陵县县委宣传部
  康永和 任相国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农资合作社”
  □范杰
  不久前,河南省正阳县兰青乡王庄村“农资专业合作社”的大门前,挤满了庄稼人。他们拿着“小本本”在争相购领秋播所需用的农资。
  这就是王庄村47户农民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农资合作社”开张后的场面。别看小店不起眼,却招来了许多购买农资和前来科技咨询的乡亲。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发动“经济能人”和科技示范户,按照“入股自愿、合作互助、风险共担、按股分红、薄利多销、重在服务”的原则,有钱出钱,有场地出场地,有技术出技术,有劳力出劳力,47户庄稼人联合创办了“农资专业合作社”,现已吸收股金5万多元,全年为社员提供各类化肥、农药、农膜、技术、科技咨询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资合作社章程》还规定:凡是入股社员除了享受股金分红外,供销的农资一律从县农资公司、植保公司或土肥公司主渠道进货,销售时配发质量担保卡,确保货真价实。同时,他们以农资合作社为阵地,邀请县供销社农资公司的“庄稼医生”和县农业局植保公司、土肥公司农艺师为合作社的“科技顾问”,定期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还向乡亲们发放农业技术“明白纸”,激发了农民入股入社的积极性。据合作社统计,目前全村入股社员麦播所需用的40吨化肥、140公斤农药,已全部落实到户。


第9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省汉川市霍城村长毛兔种兔场,建场3年时间由当初63只兔子滚动发展到4.7万只,带动了河南、安徽等省市及本省50多个县市3870多家养兔户走上了致富路。今年1至9月,这个场出售种兔1200只,产兔毛2100公斤,回收兔毛800余公斤,创产值40多万元,纯收入10万元。图为该场刘小发(左)向本村专业户蒋庆方传授剪毛技术的情景。李新春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