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地方热线

  宽甸:启动“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 段心强
  编者按:哪里植被遭到破坏,旱涝都很容易成灾;植被保护好的地方,既能抗旱又能抗涝。辽宁省宽甸县长期坚持植树造林,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每有旱涝而不成灾。他们有很多成功的做法,其中贯穿着一条红线:变过去要求人们植树为引导人们自觉植树,变过去监管人们不要乱砍滥伐为引导人们主动管好山林。这一经验十分重要,可供各地借鉴。
  在鸭绿江边,有片掩没在绿树丛中的地方——宽甸县。几年来,这里大雨滂沱不成涝灾,干旱多日庄稼照样生长。因此,农业连年丰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这得益于我们启动的‘绿色银行’”,县委、县政府如此介绍,“我们多年坚持植树造林,累计面积已有55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215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高达76.1%。”
  让“绿色银行”
  能够取出钱来
  宽甸县属于长白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这里曾被森林覆盖,但随着人口增加,人们在施展非凡创造力的同时,也暴露出非凡的破坏力——砍伐森林;创造了幸福,也制造了不幸:山秃、水断、人穷。县委、县政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人们大多知道:绿化荒山投入小,回报多,是建“绿色银行”,但过去由于植树造林“大锅饭”,实际上没人管,只见栽树,不见成林,很少回报,大家不够关心。有时管理过严,一律不许砍树,大家不能得到好处,也不关心林木生长。这些事实说明:要造好林,必须让大家能从这个“绿色银行”里不断地取出钱来。因此,他们根据全县的地形地貌、气候变化和群众生活需求,划分公益林、商品林和多功能林。除公益林不准动外,对商品林、多功能林采取一系列灵活的政策——
  承包拍卖荒山荒地,调动人们建设“绿色银行”的积极性。他们从宽甸的实际出发,制定了《林地开发性承包的若干规定》和《荒山使用权拍卖试行办法》,把荒山、荒地、荒沟、荒滩、宜果宜林的残次蚕场和残次林承包、拍卖给个人,掀起全方位、多层次开发“四荒”的热潮。现在已有3.5万户农民承包31.8万亩荒山、荒地,全部为之穿上绿装;400多个干部、市民、农民购买“四荒”地3万多亩,把一个个山头变绿。大西岔乡小荒沟村有居民268户,其中128户承包了荒山5000多亩,新植板栗树20万株,棵棵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实行“活立木”有偿转让,把营林全过程推向市场。植树造林周期长,见效慢,尽管林业部门反复讲对农民的好处,大家还是以为“远水不解近渴”,乱砍滥伐现象一直禁而不止。县委、县政府针对这种情况,制定了《活立木有偿转让试行办法》,把现有生长着的林木有偿转让给农户,让他们自己管理,主动间伐,既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又制止了乱砍滥伐现象。现在全县12个乡镇已有480户农民购买幼林活立木5300亩,这些林木长势普遍比过去好。
  消除无用材
  提高林分质量
  宽甸县委、县政府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许多山林由于管理不善,虽然看上去一片葱绿,实际上没有可用之材;有些森林采伐后缺乏人工培育,变成一片片次生林;有些林区管理虽严,但由于抚育间伐跟不上,林分过度郁闭,病虫害较多,也影响林分质量。他们针锋相对,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砍掉低产林,栽种新的品种。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员对全县的山林进行普查,每亩有树200棵以下的定为低产林,逐步把这些林木砍掉,然后多方集资,重新栽上新的良种树。几年来,他们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造林91万亩,与丹东鸭绿江造纸厂合资造林11.6万亩,发动群众建设薪炭林基地20万亩。双山子乡有1万亩林地,每亩有树100棵到150棵,属低产林。他们把这些杂树砍掉,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购进日本落叶松,栽种4000多亩,又种植刺槐4000多亩,这两种树木质好,抗病虫害,生长快,有效地提高了林分质量。现在,幼树长势喜人:日本落叶松亭亭玉立,傲立山崖;刺槐林郁郁葱葱,绿树成荫。如今,刺槐树一方面不断地为农民提供烧柴,同时,农民还能不断把枝杈卖出去做中密度板,每年都有收入;20年后,落叶松将提供更加丰厚的回报。
  封山育林,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一大批作为打柴场的天然幼林和沙化蚕场、陡坡、裸岩,每亩有树都超过200棵,在这些地方封山育林是培养森林后备资源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他们制定了《封山育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封山育林成果与采伐限额挂钩,与村干部、护林员的报酬挂钩,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同时,他们还帮助农民另辟生产门路,增加其他收入,妥善解决封山育林与放牧、养蚕、打柴之间的矛盾,使农民在封山后生活没有困难。目前,全县划定的126万亩封山育林面积,已完成118万亩。
  实现从产品到商品
  “惊险的一跳”
  马克思说过,从产品到商品是惊险的一跳,如果跳不过去,损伤的不仅仅是商品,还有商品生产者。宽甸县委、县政府领会了这一点,引导农民用“商品观念”取代“小农思想”,利用森林资源,搞好多种经营。因此,他们根据各地的土壤和气候,在宽南、宽东种植板栗36万亩,在宽北栽种越冬梨12万亩,在鸭绿江边种植艳红桃4000亩;在森林里种香菇、滑菇等食用菌,利用林区山沟养林蛙。
  原来这个县多是卖原料,外地稍一加工就赚大钱,等于把自己的“摇钱树”栽到人家地里。因此他们以原料为龙头,层层深加工,形成产业化。现在,全县已建成板栗、食用菌、集成材、中药材等多项创汇产业——这些产业的结构模式是:龙头企业——基地开发——农户生产。他们与意大利合资建立华意木业有限公司,用圆木加工各种规格的集成材,全部出口国外,使木材价值由原来的3000元1立方米增加到7000元,有效地带动了农民的植树造林积极性;和上海宝钢公司合资建成中密度板厂,用各种树枝、树杈作原料,一年生产中密度板4.5万立方米,使原材料价格由1立方米500元增加到1700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保护用材林起到积极作用;和大连土产公司合作,建成板栗加工厂,使板栗明显增值,带动了板栗树的发展……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一位专家历时四载,成功仿制敦煌壁画上的古乐器。然而,这项恢复“千年绝响”的重要成果,却由于开发资金不足而尘封于库房。人们不禁要问:
  神韵虽初闻
  佳音何时续
  本报记者 祝谦
  年近七旬的郑汝中先生,是一位忠厚长者,敦煌的漠风,把他的脸庞吹成古铜色。
  郑汝中早年即投身艺术,酷爱民乐。他先后在安徽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琵琶教师、器乐教研室主任。曾痴心设计和制作了二胡、古筝、琵琶等乐器用于教学,首开大学教、研、制并行之先河。
  1980年秋,他去敦煌作学术考察。面对莫高窟这座举世无双的艺术宝库,郑汝中顿觉胸中升腾起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腾”画:此生应从敦煌起步,潜心探索和开发古代文化史、音乐史、乐器史,让古乐器从壁画上走下来,让今人领略古代艺术的魅力,做一件无愧于先祖、有益于后世的善事。
  回到安徽后,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独具的慧眼,写了一篇对敦煌石窟壁画音乐舞蹈图像进行拓荒开发的论文,寄给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段文杰十分器重,特聘他为敦煌研究院的兼职研究人员。
  对一位痴迷于敦煌艺术的学者来说,这该是多么丰厚的回报?!然而,郑汝中仍不满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纸请调,郑汝中遂于1986年在人生的“知天命”之年,来到他魂牵梦绕的西部荒漠,深情地投入敦煌石窟那博大精深的怀抱。
  1988年,郑汝中与敦煌研究院音乐舞蹈研究室的庄壮联名,递交了“敦煌壁画乐器仿制研究”的立项报告。报告获得甘肃省科委的批准。
  从此,郑汝中肩负着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担,在那个可视而神秘、熟悉而陌生的领域探索。眼观六路,笔摹八方,脚踏高低,手扶洞壁,一年365天,天天泡在形形色色的洞窟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山顶洞人”。有时,为了赶完一处壁画,忍饥挨渴,昼夜不分。累了,听听鸣沙山的仙乐;渴了,想想月牙泉的甜水;饿了,品品壁画上古乐的音韵。
  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历时4年,郑汝中与敦煌壁画上6000余件乐器图像相厮相守。他不辞艰辛,不怕琐碎,不避浩繁,按有关文献记载,精心进行分类,逐一校勘、钻研、考察、整理,筛选出34种54件乐器,进行仿制。“走下壁画的古乐器”,突出敦煌古韵,保留古代乐器内部的共鸣性能,同时,积极吸收现代乐器的科技最新成果,使每件乐器古色古香,又有良好的发音品质,集古典美、现代美,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
  1992年3月17日,由18名音乐界、敦煌学界的著名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在北京对这批“从壁画上走下来的乐器”进行了技术鉴定。著名音乐理论家吕骥先生观其独特造型、闻其美妙音律,激情挥毫:“千年绝响形犹在,考索精作韵更清。”敦煌学专家柴剑虹说:“这项工作体现了敦煌学研究的新水平、新成果、新气象和新方向。”
  石破天惊。敦煌壁画仿古乐器粲然问世,赋予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一个新的生命群体。吹奏、打击、弹拨、拉弦,洋洋洒洒,构成一个独特的敦煌乐器体系,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民乐的内涵和阵容。
  然而,自1992年鉴定后,一搁就是6年。这批鉴定的样品,如今长眠在敦煌研究院的一间库房里,黄尘蒙面,弦断体裂。郑汝中痛心地说,我很想把它们修复整理好,但是,又有何用呢?这些本应登堂入室,供人欣赏的艺术珍品,没想到它们从壁画上走下来,却遭受了走进库房的厄运。
  郑汝中谈起此事,感慨万千:仿制古乐时,住地下室、喝大碗茶,我处之泰然,如今“亏”了民族瑰宝,我寝食不安。
  郑汝中,这位把精力倾注于敦煌壁画乐器仿制事业的研究人员,年已六十有八,离休在家。郑先生的这项“事业”,因知识要求的多样性,目前尚后继无人。若不在郑先生手中将这批乐器开发出来,一旦郑先生作古,不仅他个人的毕生奋斗付之东流,那些历经千年才从壁画上走下来的乐器也将再次走上壁画,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人类利用的时间表不知又要后推多少年。
  据介绍,开发这批乐器,有50万元就够了。区区50万元,竟难住了一项巨大文化遗产的开发!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随想

  有感护林碑石被沙埋
  陈沸宇
  前不久,记者来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采访时发现,于80年代初建设的近20米宽的防沙基干林带的某些段落被砍伐殆尽,原已被固定的沙丘现在每年又以2至3米的速度推进。
  记者注视着眼前肆虐的黄沙,目光所及之处碰到了一块当年“荒漠林爱护规定”的水泥碑石。不幸的是,这块碑石已被沙砾埋去了大半部分。读着这块碑石上告诫人们要保护林带的有关条文,心中翻涌一种无言的悲凉,不由得想起了两千多年前繁盛一时的楼兰古国。史载,那里原来也曾是绿树成荫、鸟禽翩翩的一方乐土。后来由于生态环境破坏日甚竟变成了生命的禁区。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发现就是这里产生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森林法”:砍树一棵(未断),罚马一匹,砍断树枝,罚母牛一头……
  楼兰古国早已灭亡,眼前景象又是这般如此!综观古今,保护绿色,说起容易做起难。究其原因,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仅有条文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条文,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今年我国遭受南北水灾之后,各地普遍加大了保护生态、治理水土的力度,并出台了若干措施。但我们须记取历史的教训,在制订条文之外,还必须上下一心,真抓实干,且要严格执法,为了自己的家园,为了子孙后代,我们已到了要用血汗甚至生命来保卫绿色的时候!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优质高效之路
  ——山西原太高速公路建设纪事
  贾华越 刘伟
  日前,驶上刚刚建成通车的山西原太(原平至太原)高速公路,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高标准的双向6车道黑色路面,优美流畅的线型、美观别致的护坡挡墙、壮丽凌空的飞架天桥等等,因势而起,各自成景,令人心旷神怡。
  原太高速公路是国家“九五”重点公路项目之一。全长94公里,总投资26亿元。从1996年6月动工之日起,原太路的建设者们就确立了优质高效的具体目标。
  征地拆迁涉及2个地市、5个县区、15个乡镇、85个村,拆迁任务40天内完成,是山西公路建设史上组织得最好的一次。
  工程管理以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技术力量保证与国际惯例接轨,严格执行合同要求和施工规范。工程建设要求高起点高标准施工,技术指挥平均高于国家标准1个百分点,同时细化规范,对每一个技术环节提出具体要求,最后以严格的检查手段保证达到技术指标。总指挥部在工期目标的总体要求下,制定分阶段合理工期,先求质量,再求速度,使工程质量和工期保证有机地统一起来。
  原太路建设从招标开始,就对建设单位提出严格要求,参建队伍必须是具备较高施工能力和施工水平,业绩突出的队伍。原太路的监理单位人员素质和装备水平在山西省公路建设中首屈一指,他们与建设单位自检、政府部门监督共同形成严密的监控体系。过硬的建设队伍和监理队伍保证了过硬的质量。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在原太路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滹沱河1号、2号特大桥施工中遇到的复杂地质条件,采用钻孔压力灌浆法新工艺。路面施工中采用浮动式基准梁施工,有效地提高了路面平整度。
  为了优质高效,沿线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第一天娶过媳妇,第二天就亲手拆迁新房;3万名筑路员工严冬搭暖棚施工,酷暑顶骄阳大干,万家团圆的春节,工人们在简易的工棚里吃一顿饺子,又走上了寒风凛冽的工地。
  经交通部及省有关部门检查,原太路路基、路面压实度达到100%,路面平整度及弯沉值达到100%,路面平整度指标达到全国最高水平,砌筑工程尤其被誉为“工艺品”,60多个“样板工程”更为以精美取胜的整体工程争光添彩。它的建成,对晋北地区资源开发及社会经济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
  题图:山西原太高速公路。刘通摄(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记者见闻

  深圳
  市府大院割地
  市民喜添新绿
  本报记者 胡谋
  11月7日晨,深圳市委、市政府大院正门两侧突然变了模样,一夜间院墙被胶合板施工护围“套”了起来,院内外不少工人正忙着平整土地,给护围刷油漆。记者在现场见到施工单位的负责人范先生,他指着施工图说:“这里40天后将诞生一新的街边花园,市委、市政府大院正面360米长的院墙因此后撤10米,让出5000平方米。”
  深圳市委、市政府大院“割地”与民之举已非第一次。市城建办园林绿化处负责人老李介绍:3个月前,市委、市政府就将办公楼后院的一大片“领地”割出,建了个1.5万平方米的市民公园,公园的健身场、老人活动区、大草坪掩映于新植的5万多株乔灌木之中。
  深圳市不久前提出用两三年时间建成花园式城市,并要求沿街单位打开封闭式围墙和绿篱。让市民也享受每个庭院“透”出的绿色、美景,为此市领导办公会决定:带头将“自家庭院”的封闭围墙改为通透式,并“割地”与民。市里的要求和先导举动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响应,据了解,各个区及沿街单位都已行动起来,有的已拿出规划方案,正准备实施。
  负责施工的梁队长告诉记者:大院后撤空出的绿地将采取园林造景手法,对原有的绿地重新进行植物配置,保留现存的高大树木,以添植的18种苗木组成三条花圃带,新建的小径穿蜒其中。他说:“我们力争30多天完工,早日让市民多一个休闲的处所。”
  到深圳办事的应先生徜徉在市委大院门口,他赞叹:好多城市的机关也拆围墙,但那是搞经商门点、建楼堂馆所。深圳市的做法眼光长远,让人敬佩。
  深圳一直很重视城市绿化,特区范围内主次干道中间及两侧已建成1000多万平方米的疏林、草地,常年葱郁,四季花香。1994年提出建成园林式城市的目标,现在深圳的绿化覆盖率达47%,今年又“加码”为“建成花园式城市”,市委书记张高丽说:“我们向国际性城市标准靠拢,营造优美环境,这将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效应。”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清廉乃为政之要
  中共甘肃宁县县委书记 邓晓龙
  邓晓龙,1956年10月生,大学文化。历任共青团甘肃庆阳地委书记,西峰市委副书记,合水县县长,1997年10月任甘肃宁县县委书记。
  宁县作为古郡名邑,历史上曾有过辉煌。本世纪70年代中期,也创造过连续两年每年给国家交售粮食上亿斤,成为当时全省贡献最大的两县之一。但我来到这里所面对的是人多财政亏的局面。如何重振曾有的辉煌,必须寻找切入点。
  来宁县不久,我发现,部分机关单位和一些乡镇,干部大吃大喝比较严重,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反应强烈。要改善干群关系,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就必须刹住干部吃喝歪风,消解群众怨气。为此,我自己率先做起,下基层不进酒馆,在乡镇机关食堂就餐,不许上烟酒,吃了饭按规定付伙食费。县委也集体研究制定了反腐倡廉制度,各级纪检监察部门把查处公款吃喝、请客送礼作为查办案件的一个重要方面。
  公正用人是刹吃喝歪风、杜绝请客送礼的重要一环。我们在班子建设和选拔干部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凭工作、看政绩、重公论、讲原则,做到公正、公开、民主。同时,对那些四处活动,请客送礼的,不仅不提拔,3年内也不予推荐。
  廉政不是目的,干部廉洁了,但如果不为民办实事,群众仍不会满意。因此,勤政为民方是根本。我们要求各级干部要真抓实干,克服形式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实话,报实数,干实事,求实效。今年初,针对县城污浊混乱状况,我们开展了创建文明县城活动,拓宽改造街道3条609米,修筑管渠1302米,解决了排洪排污问题,完成了马莲河桥西公路900米的引道铺油,整顿了交通秩序,整理了市容市貌,宁县县城焕然一新。3月,我们县乡干部带头,开展了马莲河流域工程治理,修整流域27.62平方公里,预整造林地2.38万亩。
(附图片)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土司衙门今依然
  本报记者 陈伟光
  从兰州向北驱车3个多小时,到达青、甘交界的甘肃永登县连城镇。像甘肃许多地方一样,这里的山不长草,农民照例住着土砌的房子,一派古荒景象。
  如果不是当地朋友热情相邀引路,记者绝想象不出,就在这里,居然藏着一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土司衙门遗址。
  元、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在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分设由各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分土司民”之官,官称“土司”。土司统其部族,负征调、守边、保城和朝贡之责。鲁土司是明、清两代西北众多土司中影响较大的土司之一。
  鲁土司系蒙古族,其始祖脱欢是元朝皇室后裔,封安定王。明灭元后,归顺明朝,洪武帝赐汉姓“鲁”,鲁土司由此得名。
  鲁土司衙门始建于明初,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衙门前有一座牌坊,额书“世笃忠诚”四个金粉大字。
  鲁土司衙门文管所的同志告诉记者,鲁土司是我国历史上世代延续最长的土司之一,共传19世,历561年。其衙门是现今国内唯一保存较完好的土司衙门,它对于了解和研究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土司制度,以及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具有重要价值。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

  为了新世纪的腾飞
  ——访广珠铁路公司董事长姚明礼
  本报记者 贺广华
  铁路是现代化工业的先驱,在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她依然丰采照人,不可或缺。经济繁荣、交通便利的广东珠江三角洲什么都不缺,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少了条铁路,精明能干的珠海人对此更是心急火燎,他们太想拥有这么一条推动新世纪经济腾飞的生命线了。
  出身铁路世家、40年奔波劳碌于铁路线上的姚明礼肩负起了这一重任。日前,这位身兼广珠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两职的大忙人,向记者介绍了广(州)珠(海)铁路的建设情况。
  广珠铁路全长142公里,但却拥有多项全国铁路之最。计划修建100座桥梁,总长约43公里,占线路全长的近1/3,为全国铁路线桥梁比重最大;其中,东海西江特大桥西端,是目前我国铁路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达56米,且孔数最多最集中,连续布置16孔,一次做成双线共32孔;该大桥主桥还将采用(64+5×116+64)米七孔一段钢混凝土连续梁,系我国铁路的首创;而上洲虎跳门特大桥主桥采用(120+200+120)米三孔一段连续刚构桥,也是我国铁路目前跨度最大的。
  广珠铁路于去年10月正式开工。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设计的2000多公斤图纸早已摆上指挥部的桌面,建设热潮正在兴起。目前,已对全线近1/3的厚层软土路基难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攻关;一个特大编组站场及一些重要工程正加紧施工,征地拆迁进展顺利。
  姚明礼董事长认为,一项事业的成功,必须有一个高素质、能战斗的领导班子。广珠铁路指挥部仅26人,有高级职称者达12人,其中有桥梁专家、工程专家、软土专家、概预算专家等等,他说:“大家从全国各地不同的岗位走到一起来,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尽快建成广珠铁路。”
  有“开荒牛”之称的姚明礼,曾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等多种荣誉称号。此前,他是广东三茂铁路公司的“领头羊”。三茂铁路系我国第一条合资铁路,以“自筹资金,自行建设,自主经营,自我还贷,滚动发展”而被誉为“三茂模式”,广为人知。他坦承:“自己已年过花甲,待4年后这条铁路通车,也就要退休了。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力求尽善尽美把路修好。”
  广珠铁路的兴建是广东开发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战略的一部分,不仅将给沿线七市一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插上翅膀,也将使即将回归祖国的澳门大有受益。其意义巨大,前景辉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