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理论)
专栏:学习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市场农业与农业市场
  李纪恒
  学习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农村经济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在这个新的条件下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更高的阶段,对于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具有全局性意义。”这是我国农村改革二十年的一条基本经验,它指明了我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向市场农业转变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哪里?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以满足农民自身生存需要为目标的自然经济的办法,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的办法,都不是我国农业的出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市场化,在于实现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摆脱了传统体制的束缚,农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目前农业发展又遇到了新的难题,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增产不增收,好像农产品多了,市场已饱和,农业的市场就这么大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农业不仅有市场,而且前景广阔。市场是由供给和需求双方构成的,判断我国农业有没有市场,必须从供求两个方面来分析。从需求来看,收入水平是消费水平的基础。收入的差距就是消费和需求的差距,也是需求的潜力。我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还比较低,现在还不足四百公斤。1997年我国人均肉类消费四十七点八公斤,而发达国家人均消费肉类达七十六点五公斤。我国人均占有水果也比较低,1996年仅三十八公斤,而世界人均水平则高达七十公斤。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需求总是逐步向多样化、高级化发展,这无疑会扩大对农业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将会越来越细,第二、第三产业的充分发展,将会使更多的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其结果必然不断扩大对农产品的需求。另外,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很低,1996年我国肉类出口量为五十八点二万吨,仅占世界肉类国际贸易量的0.8%,大有潜力可挖。从供给来看,目前农产品卖不出去的主要原因:一是信息不灵;二是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三是流通渠道不畅,销售半径短;四是市场发育缓慢,交易规模小。总的看来,目前我国农产品卖不出去,不是农产品绝对过剩,而是由于没有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是因农产品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某个产品的相对过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搞好宏观调控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围绕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调整农业的投资结构和产品结构,使农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也才能更好地保护农业。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发展市场农业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是否存在国家宏观调控,而在于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整个经济的运行。之所以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为市场农业,主要原因就是这种条件下的农业,是以市场为中心来组织生产经营的。但是,任何社会经济行为都是与一定的国情联系在一起的。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大力发展市场农业,首要的条件,就是要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土地作为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要素,只有在经营制度比较稳定的基础上,建立起灵活的、有效的流转机制,推进规模经营,才能实现土地与劳力、资金、技术的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率和比较效益。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更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区域特色农业。这是减少地区间的产业趋同和市场上的恶性竞争现象,减少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农业生产者的利益损失的可行办法。要按照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形成优势产品密集带,将千家万户的农民与现代市场联系起来。特别要抓好主导产业、建设商品基地、兴办龙头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创建名牌企业和开发名牌产品,促使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必须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变“生产——加工——销售”为“销售——加工——生产”,以销定产,生产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拳头产品。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使之成为市场农业的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两个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使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形成最佳组合,诸如贸工农之间的组合,科工贸农之间的组合,农科教之间的组合,等等,把有限的资源调配到最需要的地方,以取得最好的效益。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市场农业发展。农业是弱质产业,要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促进市场农业的发展,就必须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大力发展和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此,既要注重提高科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贡献份额,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的应用能力。
  发展市场农业必须有政策保护。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决定了市场的作用也有局限性和盲目性,这在农业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农业的比较效益低,生产周期长,风险大,受自然条件限制多,纯粹的市场导向必然会排斥对农业的投资,结果造成产业结构的失衡和农产品的紧缺。这就决定了市场农业必须依靠政府保护,发挥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比如,运用好信贷和税收政策调控农业生产,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利益等等,使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政策落到实处。
  强化市场机制,着力培育农业市场
  农业市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基础。没有农业市场,就无所谓市场农业。当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
  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市场建设要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外资一起上的办法,用多种投资形式办市场,真正做到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在发展重点上,要突出特色,这是专业市场的生命。要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培育和发展要素市场。通过市场关系的发育,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高效率的商品流通网络。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劳务、资金、信息、土地等农业要素市场,尤其要加速培育农村资金市场。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多渠道搞活农村资金市场。
  建立、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市场运行规则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建立农业市场运行的正常秩序,保障农民交易的合法权益,保证市场的公开性、竞争性、平等性。市场的建设和管理要实行管办分开,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一顶帽子”管理市场,“一个本子”收费。
  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在当前农村市场发育水平低和农户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使他们成为农户走向市场的中介,有利于拓宽农业市场,加快市场农业发展。
  理顺农业市场价格机制,确保农业市场有序运行。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当市场价格难以保证农户的最低生产利润水平时,要实行保护价收购。对农用工业生产和经营,实行最高利润率和最高限价的办法,以降低农业经营成本,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要切实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制止垄断,防止非法牟利,消除行政对农产品市场的过多干预,防止某些行政单位操纵市场、垄断经营、牟取暴利。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尽快建立健全商业法规和市场制度,逐步把农产品流通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建立起全国统一、体系完整、功能完善、行为规范和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市场农业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


第10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认真兴邦 马虎误国
  董晓阳 朱任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毛泽东同志四十年前的这一教导,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认真”二字内含明智、求实、严肃、负责、专注、细致等丰富涵义,它既指人的行为和作风,又指人的品格和精神。要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正确深刻,办事专心务实,全身心投入。人们要想办成任何事,没有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不行的;反过来,有了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也就会相应有对工作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从而把事情办成、办好。可见,“认真”是人们办事必备的品质,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和保证。
  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共产党人正是靠着这种认真精神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的。但不可否认,当前也有一部分党员和领导干部忽视甚至丢掉了认真精神,代之以马虎、糊弄之风。马虎必然大而化之,敷衍塞责;糊弄则不讲真话、不办实事,弄虚作假。这种风气危害极大,其严重性不容低估。“认真”与“马虎”之间的对立,既是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的对立,又是两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对立。
  第一,表现在认识上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一切事物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二者相互包含又相互渗透。比如,真理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就构成了绝对真理。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认准了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普遍真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不惜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终生。而马虎论者却陷入相对主义认识论的泥坑,片面夸大事物性质的相对性。好像世界上“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根本没有什么客观标准。所以他们看什么都似是而非,干什么都模棱两可,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因而往往给党的事业造成危害。
  第二,表现在宗旨上的对立。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原则问题。站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为人民做事,兢兢业业地做人民的公仆。而马虎论者恰恰相反,他们的宗旨是为个人,为眼前。事事从个人的小圈子出发,时时盯着鼻子底下的利益。在他们看来,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众人打工。所以在工作上往往“例行公事”,敷衍塞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第三,表现在意志上的对立。意志是指人们确定目标,实现目标,为之奋斗的心理状态。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下决心为人民谋利益,自然会激发出坚强的意志。这种意志表现为热情洋溢,精神焕发,干什么都要干成干好。而马虎论者则不然,他们既无精神支柱,也无宏伟目标,自然谈不上什么坚强的意志。平日里心浮气躁,精神恍惚,言不及义,行无定势;在工作上能拖就拖,能躲就躲,实在不行,胡乱应付。这些人往往沉湎于生活的现象之中,游离于工作的表面之上,没事时大大咧咧,满不在乎;一遇风险就变脸失色,溜之大吉。这样的人,怎么能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呢?
  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曾对日本友人内山完造说过:“中国四亿人生着一种病,那名称就是马马虎虎,不医好这个病,是不能救中国的……应该学习认真,除去这一味药外,没有别的药了”。从鲁迅先生说这话至现在,靠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靠着发扬“认真”精神,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真正使认真成为所有干部以至全体国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克服一切马虎作风,还任重道远。为此,我们应当把讲认真、反马虎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第10版(理论)
专栏:

  源于实践的思考
  依靠群众 尊重群众 引导群众
  *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实践,是坚持和发展真理不竭的源泉。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正确引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极创造,是我们发现真理,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和基本经验。
  ——单兴栋(湖南)
  正确的领导意志来自于坚持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是真正的英雄,是实践的主人,他们最有发言权。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是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路。领导要善于挖掘群众智慧,善于总结群众的创造性,并把这些东西升华到领导的思维策略之中,形成决策。正确的领导意志,总是来自于坚持群众路线。
  ——王月桂(甘肃)
  做向导不要做“尾巴”
  *当前,各项改革正在加大力度,深入进行,亟需集中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同时各种矛盾也必然会增加,需要积极有效地加以引导和解决。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注意尊重群众意见,善于接纳群众意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按照江泽民同志要求的那样,学习、学习、再学习,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提高政策水平,做好群众的向导,而不是做群众的“尾巴”。
  ——蓝立青(北京)
  人民永远是领导活动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已经走过了几十年艰苦奋斗的历程,其中有胜利也有失误,有前进也有曲折。但是,这里有一个真理:那就是什么时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得到真正落实,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胜利,就兴旺发达;反之,就会受到挫折,甚至失败。人民永远是领导活动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实践的主体,而且是认识的主体、利益的主体。任何领导者只有集中人民的智慧,反映人民的意志,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坚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才能保证领导活动的正确方向。
  ——王继珍(四川)
  多接触群众
  *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按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要求,想问题、办事情,都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有意识地多接触一些“穷朋友”,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生活状况,满腔热情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自觉淡化“官念”,去掉“官气”,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做实践我党宗旨的模范。
  ——戴时木 刘明建(广东)
  依靠中须有教育和引导
  *党的干部相信和依靠群众,并不意味着放弃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而是要求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把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依靠中必须有教育和引导,使群众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党对群众的依靠有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使群众自觉地为实现党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而奋斗。
  ——庄建斌(湖南)


第10版(理论)
专栏:

  用邓小平理论指导政法工作
  高新亭
  内容提要:●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维护稳定靠改革、靠发展。
  ●政法机关必须把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政法战线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地位,负有重大责任。
  ●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至关重要。
  学好邓小平理论,以这一科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为经济和社会跨世纪的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习“稳定压倒一切”的重要思想,全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压倒一切的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江泽民同志也强调指出:没有政治稳定,社会动荡不安,什么改革开放,什么经济建设,统统搞不成。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
  维护稳定靠改革、靠发展。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改革和发展,只有建立在改革和发展基础上的稳定,才是积极的、持久的稳定。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群众可以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毫无疑问,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着力解决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改革和发展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的震荡和变化,密切关注和及时解决由经济问题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问题,并针对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化解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从而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维护稳定靠基层、靠群众。维护稳定,重在基层,关键是依靠和发动群众,走群众路线。要针对有的地方基层基础工作弱化,有的同志群众观念淡化的情况,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从源头抓起,在治本上下功夫。第一,落实领导责任制,解决必须抓的问题。全面实行维护稳定工作领导责任制,一把手负总责,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密切配合,实行矩阵式管理,促使维护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第二,健全组织网络,解决有人抓的问题。以基层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为重点,带动政法组织和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组织和动员群众参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第三,完善规章制度,解决怎样抓的问题。建立健全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加强监督,狠抓落实,使维护稳定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第四,坚持群众路线,解决靠谁抓的问题。认真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密切警民关系,为维护稳定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维护稳定靠综合治理。社会治安是维护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解决社会治安问题要靠综合治理,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把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教育的和法律的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落实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的各项措施。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严打。应针对社会治安出现的突出问题,继续坚持严打方针,有效地遏制刑事案件上升的势头。同时,也要注意宽严相济、恩威并重。注意加强治安防范工作,做到严打与严管、严防、严治有机结合,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学习“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加大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
  “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政法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打击经济犯罪。依法从重、从严惩处贪污贿赂等严重经济犯罪,重点查办发生在国家机关、经济管理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的大案、要案,推动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依法从重、从严打击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活动,重点惩处金融诈骗、制假贩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纠正“以罚代刑”、重罪轻判等执法不严、打击不力的现象。
  加强经济审判。依法及时公正地审理各种经济纠纷案件,调节经济关系,保障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应为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提供平等的法律保护和法律服务,保护各种经济成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妥善审理企业改革中发生的各种纠纷案件,清除经济活动和执法中的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依法保障和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宏观调控体系的健全。
  做好企业保卫工作。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协助党委、政府超前做好工作,化解矛盾,维护企业内部稳定,保证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把国有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之中,积极探索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三资”企业保卫工作的新路子,整治和维护企业周边治安秩序,预防和减少危害企业安全的因素。
  加强治安管理。从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局出发,从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出发,主动改进治安行政管理中与形势不相适应的地方,实行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完善管理机制,充分挖掘现有设施和管理手段的潜力,提高管理水平。各项管理工作都应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公开办事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接受社会监督。
  加强法律服务。继续推进法律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规范法律服务市场,提高律师、公证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水平。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特别是与发展市场经济和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经营和管理的水平。
  学习“依法治国”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
  依法治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坚定不移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政法战线在推进依法治国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负有重大的责任。应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扎实地推进工作。
  深化普法。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工作。应充分认识普法教育的长期性、艰巨性,坚持不懈地抓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逐步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更新法制宣传教育的观念,拓宽思路,改进方法,注重实效,全面深入地推进普法教育。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司法人员和青少年的法制教育。
  严格执法。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带头严格执法,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坚决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通过实行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等,逐步建立廉洁高效的行政执法机制。积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司法机关依法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通过建立冤案、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等,逐步形成公正的司法机制。
  强化监督。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根本保障。进一步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防止和纠正司法腐败,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司法公开,凡是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部门,凡是可以公开的执法活动都应公开,使行政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这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方面。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核心是扩大民主,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学习“关键在人”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人。人的因素是最根本的。政法机关担负着重要的任务,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能够担当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至关重要。因此,应采取措施,切实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抓教育,提高政治素质。组织广大干警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群众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提高廉洁奉公、严肃执法的自觉性和自律能力。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证政法队伍在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抓查处,纯洁政法队伍。对队伍中的问题不护短,积极配合纪委、监察机关严肃查处违法、违纪干警。特别是对在执法大检查中发现有问题的案件和干警违法、违纪线索,要认真调查,严肃处理,保证严格、公正执法。对少数滥用权力、执法犯法、贪赃枉法的人,坚决清除出政法队伍,决不姑息迁就。
  抓整改,取信于民。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办户口难、办牌证难、打官司难和“三乱”等热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取信于民。
  抓制度,加强规范管理。健全和完善以把好干警进出关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权力分解、热点岗位轮换、错案追究、案件举报为主要内容的监督制约制度,以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工作制度,以落实“收支两条线”为主要内容的财务管理制度,把队伍建设逐步引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从根本上解决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抓监督,健全制约机制。把政法工作始终置于党委的领导之下,重大原则问题及时请示汇报,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通过实行司法公开、承诺服务、开门评警等措施,增强政法工作的透明度,强化内部监督和群众监督。加强政法各部门之间的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重视舆论部门的监督,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监察机关的监督。
  抓领导,加强班子建设。坚持抓班子、带队伍的思路,加强班子建设,特别是选好、用好“一把手”,以一流的班子带出一流的队伍。同时,落实“一岗双责”,把队伍建设的责任落到各级政法部门“一把手”身上,做到既抓好工作,又抓好队伍。
  抓典型,树立正面形象。大力宣传政法战线的先进集体和英模人物,弘扬正气,激励斗志,树立政法机关的良好形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