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新闻追踪)
专栏:

  西双版纳:保护绿色宝库
  本报记者 王科
  从滇西北到滇南,我们来到美丽的西双版纳。
  当地人告诉我们:“西双”意为“十二”,“版纳”意为“坝子”,而坝子指山间的平地。山多林密,是西双版纳的特点。据介绍,西双版纳是北回归线一带仅存的一片绿洲。
  版纳人珍爱这块绿色宝库,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州林业局副局长袁自先告诉我们:全州11个森工企业已全面停止了森林采伐,人员全部撤出,工具全部封存,木材交易市场已关闭。
  在西双版纳,仿佛置身于一个大森林公园,挺拔的榕树、阔大的芭蕉树、婆娑的椰子树,更多的是叫不上名的热带植物,让我们这些生长在北方的人大开眼界。同往版纳的省林业厅处长万勇却说:自然保护区才是真正的森林博物馆。
  于是,我们驱车前往“十二个坝子”之一的勐腊县。手头的资料告诉我们:始建于50年代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初只有5.7万公顷,目前已扩大为26.8万公顷,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4%。禁伐令下达后,版纳州又增划210万亩为州县级自然保护区。
  出景洪市不久,就进入勐腊自然保护区的地界。四个多小时的路途中,只见路两旁古木参天、藤萝缠绕。神秘的原始森林中穿行着亚洲象、野牛、白眉长臂猿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活跃着赤颈鹤、绿孔雀、双角犀鸟等珍稀鸟类。开车的师傅告诉我们:近年来,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多,勐腊保护区内三岔河一带时常可见成群野象。
  路上也不时可见山民开垦的菠萝地挂在山腰上,像锦衣上的补丁,大煞风景。在勐腊县,我们与县林业局局长蔡保顺探讨这一问题,他说,勐腊县已找到一条有效解决挂坡地的路子,他们以给予补助的办法引导农民退耕种经济林,老百姓积极性很高。目前,勐腊境内坝区的农民已全部退耕还林,下一步的计划是如何扩大战果,让住在山间的山民全都退耕还林。
  在勐腊歇息一宿,第二天,我们去看原始森林。版纳人的旅游意识很强,几乎每一处原始森林都设有风景区。冒着细雨来到有着国内第一高树——望天树的补蚌景区,迎接我们的是数不清的高大乔木、苍翠欲滴的檀香树,还有那树上长树的榕树。特别是一株株高达80米的望天树,用高耸入云来形容决非夸张。人们在望天树30米高处箍上铁框,再于铁框上架一铁索,在不伤及树干的情况下,树树相连成为一“空中走廊”。我们在空中索道上不时地按动快门,将对北回归线最后这片绿洲的记忆永久保存。


第4版(新闻追踪)
专栏:

  丽江:收起斧子忙转产
  本报记者 杨义
  十月十三日,我们来到云南禁止天然林采伐的重点地区——金沙江流经境内三百多公里的丽江。
  在金沙江畔的石鼓镇,一溜儿饭馆显示出这里曾有过的繁华。一位店老板告诉我们,因为停伐,这里已变得萧条,生意清淡。去年这个时候,横穿小镇的二一四国道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辆拉木头的汽车,江中则漂着从上游伐区漂来的木头。如今,非但江中没有一根漂木,一路之上我们也没有碰到一辆拉着木头的汽车,偶尔有旅游车队和中巴客车驶过,国道显得有些冷清。
  在丽江森龙集团下属的木材加工厂,我们看到露天堆成小山的原木已被封存,厂房内从德国、意大利引进的木材加工设备和码放整齐的成品也被封存。陪同的丽江县副县长何学元说:“停伐,我们坚决执行”。
  丽江地区有五家省属森工企业,当初他们从东北的松花江畔来到金沙江畔,砍伐森林,共为国家提供商品材二千四百万立方米。如今,除了丽江老君山林区、宁蒗阿伯等地外,其他林区早已无林可采。各森工企业纷纷“突围”、转产。
  位于丽江黑水、白水两河之间的黑白水林业局现已改名玉林实业总公司,他们迅速调整发展思路,计划从一九九八年到二○○六年,安排四百多人从事零点一五万公顷的荒山造林和加强天然林防护管理工作。同时投资兴建白水河森林旅游度假村,目前已投资六百多万元,完成了主体工程;还利用丽江丰富的花岗石资源,成立了花岗石板材厂。
  丽江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又有迷人的民族风情,是理想的旅游胜地。丽江地区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森工和木材加工企业的最终落脚点,旅游业一九九七年的综合收入是十七亿元,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游客多时,丽江城旅店爆满,有的游客只好露宿街头。
  丽江还有古老的纳西文化,有万里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等自然奇观,有玉龙雪山、云杉坪等森林风光。目前,丽江已通过“华马国老君山旅游区”的省级鉴定。


第4版(新闻追踪)
专栏:

  左上图:西双版纳森林深处热带珍稀树种——望天树。
  右下图:丽江西部采伐区一角。
  右图:丽江森龙集团木材加工厂车间已封存。本报记者 王科摄


第4版(新闻追踪)
专栏:

  禁伐之后访云南
  本报记者 王科 杨义
  编者按:本报11月8日“新闻追踪”栏目介绍了四川省禁伐天然林的情况。今日推出云南篇,向读者介绍云南省禁伐天然林、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决心及一些成功经验。
  云南林区涉及流域广,少数民族集中,贫困人口多,加之多年来形成了“木头财政”格局,曾使人们对能否成功“禁伐”有所疑惑。本报记者通过实地考察看到:云南“禁伐”决心很大,措施得力。云南省林业职工不但切切实实地“放下了斧子”,而且正在变成“种树人”。
  本报对四川、云南禁伐天然林的追踪报道,得到了国家林业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在此谨表感谢。
  飞机进入云南境内。我们俯瞰着下面这片披着绿装的热土,急切地想知道:作为全国四大林区之一的云南省,对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命令反应如何?
  “禁伐令”是压力也是机遇。我们采访了林区工人,也采访了林业系统各个层面的管理者,他们表述着同一个意思。
  压力来自云南林业的责任感。省林业厅厅长陈继海说:云南分布着高黎贡山、怒山、云岭三大山脉和金沙江、珠江、澜沧江、红河、怒江等六大水系,是我国长江、珠江和东南亚5国主要江河的源头及主要水源区。不保护好森林资源,云南对不起长江中下游人民和港澳同胞,同时也会造成不好的国际影响。
  压力也来自各地林业局局长、森工局局长们对未来的忧虑。刚到昆明就有一位森工局长夤夜来到我们的住地叹苦经:云南省许多省属森工局都是五六十年代整建制地从东北迁来,几十年来为国家建设做出过很大贡献,停止采伐后,这些老森工怎么安排?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70%左右来自林业,这些地方负责人不免担心……
  但不管何种压力,也不管压力多大,接到“禁伐令”后,各地立即行动:人员下山,刀斧入库,木材市场关闭。
  事实上,云南停伐天然林部署得当,井然有序;停伐后的林区社会安定,人心稳定。据介绍,云南省是从10月1日起全面停伐的。而在此之前,省林业厅为杜绝抢伐、抢运等现象,分别于8月25日、9月3日两度给有关地州市和森工企业发去明传电报,要求停伐,并派出精干人员就近监督。迪庆州提前将通往林区的桥炸了,使抢运木材出山的人望河兴叹;南盘江某局贮存木材准备外运时,被成功地堵截。事实证明省林业厅预事在前,对杜绝突击抢伐抢运下了关键的一着棋。
  云南省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从9月底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停伐的意义,省长专门作了电视讲话,全省上下形成共识:“放下斧子,管住锄子。”
  静下心来理思路,俯下身来订规划。云南人于不断思考中摆正了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采访中,有些林业局长、森工局长实话实说:对“禁伐令”开始还不太理解,通过理思路,现在感到这是一个机遇。
  机遇在于从传统林业观念向现代林业观念的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就是人们常说的“木头财政”:林区老百姓过去常挂在嘴上一句话,“要想富,去砍树。”结果砍了一辈子,也没富起来。如何发展现代林业呢?省林科院院长张裕农主张:首先,要建设大批公益林,起到涵养水土、调节气候等作用;其次是建设商品林、速生丰产林,在木材深加工上做文章。云南林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伍聚奎则画龙点睛地说:现代林业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对此,云南林业系统已有了筹划。据介绍,云南准备用15年的时间完成金沙江林业生态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等六大林业生态工程。同时建设五大商品林基地,即干果经济林基地、速生丰产林基地、扶贫经济林基地、珍贵用材林基地、竹林基地。
  “这是长久之计”。省林业厅厅长陈继海说,“大力培育森林资源,保持生态环境,是现代林业题中应有之义。而培育商品林,既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又使农民增收,也是现代林业的重要一环。”
  我们问:云南禁伐天然林,与其它省份相比有何不同?陈继海说了三句话:涉及流域多、少数民族集中、贫困人口集中。随之,他又加重语气说:省委省政府对天然林保护工程十分重视,省厅又有长远谋划,加之林业战线职工热爱林业,云南林业的前景是光明的。(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