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科技)
专栏:

编者按:
10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召开“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研讨会,来自首都经济、科技和知识产权界的部分知名专家在会上发言。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今天刊登其中部分专家发言摘编,供读者参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民盟中央副主席 冯之浚(书面发言)
  最近,我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执法检查组成员,到上海宝钢集团学习和考察。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宝钢颁布了“技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与考核激励机制实施细则”,调动科技人员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不断追求技术创新,加速技术进步;二是他们先后制定了“宝钢职务发明的发明人、设计人奖励实施细则”和“宝钢集团专利管理条例”以及“宝钢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等规章,不仅规定了专利的申请、实施、费用及奖励办法,还规定了以专利、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为重点的系列保护措施。这两件事说明,技术创新、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对于我国国有大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看到国有大企业已经出现了重视创新、重视专利发明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可喜现象。
  现在大家都在研究和关注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不仅重视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同时,也重视知识的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利制度有很大发展,特别是“专利法”的贯彻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专利事业的发展。但也应当看到,无论是对个人或企业乃至国家来说,原有的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已显得不够。我们应尽快制定、出台更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以维护所有者或持有者的权益,更好地促进个人或企业进行创新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第7版(科技)
专栏:

  有效运用知识产权制度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 姜颖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未来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如何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有效地运用知识产权制度,促进知识的生产、应用和传播,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1996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强调了对知识资源的占有问题。知识生产、应用和传播,其前提条件是要依法对知识的占有进行界定。如果不在法律上对知识的所有权加以界定,那么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竞争力也就大为下降。
  上述定义强调了知识资源的占有,把知识产权和知识经济联系在一起。知识产权制度就是界定知识的占有,即知识归谁所有的一种法律制度。因此,知识产权和知识经济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知识成为发展经济最主要的资源,知识产权制度使市场的竞争更加有序,更加公平。近几年的VCD技术蓬勃发展,由于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使得VCD的市场比较混乱,互相仿制,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据报载,生产VCD的厂家现已达到600多家。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国内有关企业对VCD整机技术没有及时取得专利保护。
  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还在于信息成为重要的商品和竞争要素。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信息的传播。专利文献含有最新、最系统、最完整的技术信息,同时,它也提供了经济信息和法律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信息资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一些新的技术领域的出现,给知识产权领域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新的变化和发展,对此需要加强研究。例如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计算机软件、半导体芯片、国际互联网上信息、网络域名等等,国际上都在进行研究。很多人呼吁,要对新的技术领域的保护进行新的立法。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和立法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例如因特网上的信息,人们难以预料,在短短的几年中发展得如此之快,世界各国还都没有对这些网上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立法。另外,生物技术中基因、遗传工程的发展,尤其是克隆技术,引起了道德伦理的争议。对这些技术要不要保护?采用何种形式保护?这些都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总之,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快,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适应这一新形势。
  今后我们还要对知识产权和知识经济的关系作深入研究,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适应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发展。


第7版(科技)
专栏:

  1998年10月2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京召开“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研讨会。图为研讨会会场。张子弘摄


第7版(科技)
专栏:

  加速我国信息化进程
  国家信息化办公室专家组副组长 邓寿鹏
  从漫长的历史演进和经济形态转化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正在从以运作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为主的时代,走向以运作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新兴生产要素为主的时代。即从物质经济形态转入知识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资本和知识产品的高增值为标志的一种经济形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度。20世纪,人类在科技和经济领域取得了空前的辉煌成就,全世界的主要积累中,既有土地、建筑和装备等物质性的积累,也有信息、科技和文化等知识性的积累。有了这两类巨大的积累,才使人类具备了充分和必要的条件,在21世纪迈入知识经济。我认为,知识经济是物质经济的演进和后续,知识经济可称作“后物质经济”。
  面向21世纪,我们已经看到传统的靠土地、劳力、资本等要素为主要支撑的物质经济走到了末期,新兴的靠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为主要支撑的知识经济正在来临。我们需要作好准备迎接有史以来全球经济最深刻的历史性转折,在继续完成我国工业化的同时,加速启动我国信息化的进程,使我国仍须进行的物质经济建设和知识经济建设并进。为此,可以考虑以下基本对策:1.建立终身学习体制,发展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2.尊重知识和人才,造就各类人才高度整合的知识大军;3.支持开拓知识的创造性劳动,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4.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激励全社会的创新活力;5.加快传统产业的知识与技术更新进程,重点支持知识与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6.适应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调整现行的某些金融财税规则。


第7版(科技)
专栏:

  提高商标声誉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副局长 曹中强
  知识经济时代,它的最直观和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具体到商标权的保护领域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使商标权与知识经济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人们对于商标权的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
  商标是工业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知识产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商机是企业制胜和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一个精心选择的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商标,再辅之以高技术含量为依托的高质量的产品,将会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是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锐利武器。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有商标和产品还不够,必须注重商标声誉的建立、培育和提高,而商标声誉的提高,必须有高质量的产品为基础。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必须依赖科学知识、科学管理,需要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一方面,企业要寻求高品质和高技术,就要舍得进行高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要设法尽快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落实到生产领域,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先进的生产力。因为,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技术再先进也不会自动与产品融合,也不会变成高技术产品。举例来说,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依托,没有持续不断的新技术含量的产品的追加,海尔、长虹公司恐怕难有今天的发展状况,海尔、长虹的商标也很难说有现在这样的价值和含金量。作为政府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商标管理部门,有必要加大宣传和管理力度,打击假冒商标和商标侵权行为,禁止无偿占用他人的科技成果。
  知识经济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际性的特征。遍布全球的计算机化信息网络的普及,使跨越国界的投资、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都变得简便而可能,它无形中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变得越来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一国的商标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就应该考虑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现状,借鉴知识产权领域的全球化的成果,因为在当今这一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国际这个大家庭而独立地存在和发展。商标法律制度在谋求对知识经济起推动作用基础上的完善,才是商标法律制度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第7版(科技)
专栏:

  激发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中国发明协会常务副会长 明廷华
  所谓知识产权制度,是在承认知识是一种财产、对其进行保护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的一种重要法律制度。
  上百年前首先在西方一些国家适应工业化的需要而先后建立起来的这一制度,在这些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在这一制度下,激发了人们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以致大量的发明创造、大量的知识成果纷纷涌现出来。同时,因为发明创造有了依法确认的清晰的产权关系,这种产权又受到了法律的强有力的保护,因而以科技尤其是高科技为核心内容的知识这类特殊的财产,就能得到很好的使用,就能在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出传统生产要素不能比拟的重要作用。
  在反思即将过去的百年、迎接新的世纪的重要关头,面对有些自然资源的穷国却成了经济上的富国,而有些自然资源的富国却一直处于贫穷状态的严酷现实,面对比尔·盖茨等一大批人主要靠知识发展成巨大产业因而成为世界首富或富翁,面对建立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技术产业所创造的产值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新形势,世界对知识的作用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现实的情况可以看得很清楚,发达国家之所以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拥有众多价值连城的知识产权,而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穷、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或者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像样的知识产权。面临新世纪的到来,国际上许多未来学家、经济学家、科技政策专家都在进行分析、预测,他们得出的结论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共同的一点是:在未来的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必将越来越集中到知识的竞争上,而知识产权问题将成为激烈竞争的一个焦点。
  大量事实已经并将继续证明:知识产权制度是支撑知识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制度,知识经济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知识创造的激励作用;二是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三是促进知识成果、外资的引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作用。


第7版(科技)
专栏:

  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的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 吴澄
  谈知识经济首先必须要谈知识产权。从搞信息技术的眼光看,我认为,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产权。很多人可能会说,这样上纲太高。我认为,对于农业经济,土地所有权是核心问题,工业经济的资本所有权是核心问题,到了知识经济,知识的所有权,即知识产权就是核心问题了。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拥有知识产权,才能持续发展。外国为什么放心地在中国开办高技术企业,就是因为这些企业里的知识产权是外国资本家的,中国人掌握不了。因此现在看来,知识产权问题在知识经济范畴里是个最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我们自己的创新能力依然如旧,我们任凭外国在高新技术领域里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知识产权,我们无法谈论知识产权。既然我们中国要富强,要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不管什么行业,都要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和未来的长远发展问题。当然,首先要发展经济,要提高全民族的生活水平。但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企业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你现在有钱,将来就会变得没有钱。美国这几年发展很快,在国际上很强大,关键就是美国的产品过硬,有雄厚的知识产权实力,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很强,飞机,有波音;计算机,有IBM、微软;汽车,有福特。几乎在每个产业都有其独特的支柱产品,包括餐饮业,有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这些产业,支持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第二,我国的竞争力,企业的竞争力都比较低,核心问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新产品的开发落后,这是我们当前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现在许多企业认为市场不可捉摸,它的产品一时适销对路,效益就好;一旦被淘汰,效益就下来了,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没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研究知识经济,一定要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一定要下力气研究如何解决当前国家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也是难做文章的地方。在这一点上,与知识产权的关系也非常大。
  第三,当前要提高国家和企业的创新能力,这是不断产生自主的知识产权的源泉。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还包括管理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行动,而不是少数在宝塔尖里的专家学者的行动。另一方面,用法律的完善化、规范化、制度化来保护知识产权。当前,创新工程已提到了议事日程,明年要召开全国创新工程会议。我国的软件开发能力很强,但不能形成像美国微软公司那样的强大企业,主要原因是我国自己的软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家知识产权局要不断完善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第四,要提高国家、企业的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提高新产品的竞争力,还是要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按照十几年的实践经验,用信息技术加上现代化管理,是提高我们国家和企业竞争能力的很重要的手段。提高企业的开发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就可以使企业产品达到更好的质量,更高的档次,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中国企业的竞争对象一般都是外国的跨国公司。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就达到了增加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商标和版权,就可以持续地增加我国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国实力的体现。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使我国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周期,以原来的“十年磨一剑”,争取达到“两年磨一剑”。


第7版(科技)
专栏:

  把尊重知识落到实处
  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 郑胜利
  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在已迈入信息社会。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 ̄AC开始运行,随后集成电路、通讯卫星、光纤、光盘、数字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相继采用,电子计算机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们的智力劳动,智力成果的物化周期迅速变短。
  在信息化社会中,智力劳动在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动中所占比重的提升,以及从事智力劳动人员的急剧增加,其结果必然导致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及国际化保护的发展趋势。
  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确立了某些智力成果与有形物同样具有财产权性质,这无疑对社会的进步、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产生积极的影响。
  200多年前,当世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变革的进程中,中国因丧失了良机而掉队,掉队就意味着落后,直至今日,这一影响还远未消除。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人类社会已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从口号变成具体行动,以迎接社会变革的挑战。


第7版(科技)
专栏:

  知识产权要迎接新挑战
  科技部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柳卸林
  在工业时代,有形资产的产权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企业是有形资产的集合。像专利等无形资产只是在工业经济后期显现出其重要性。随着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地位在不断上升,知识产权正在面临新的挑战。下面我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新的知识产权形式不断涌现。这使确定新的知识产权成为高技术产业能否得以发展的关键。
  过去专利考虑新颖性。现在已发现特性的再组合能否申请专利成为一个新的问题,如一些新品种的白菜,是把几种已知特性组合起来。
  知识产权的确立扩大化了,如新的动植物种。一九八五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PTO)开始为所有的植物发放实用专利,它包括生物技术产品、基因工程细胞、DNA和植物。被人类改变的微生物是可授专利的对象,正像其他工业发明(计算机、集成电路块或缝纫机)一样,不管是否被指定为农业、药物或食品加工产品。现在,活的材料可以被精明地设计和改编。科学家可以在不同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如从人类到微生物,从动物到植物。由于新一代转基因作物具有商业性,工业观察家预测,对植物专利基因性状(即:耐虫、耐除草剂、高质量的蛋白、高产量的油等)的拥有和控制,将决定公司、公共机构的生存和对新技术的获取。
  二、新的知识产品不断涌现,人们对它们的产权认同的心理和法律准备不足,而知识产权又具有侵权易、执行难的特点。软件、印刷品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此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一个人人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否则,知识经济便没有了法律基础。提高全民族的知识产权意识是我们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当务之急。
  三、知识产权对分配方式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将主要是知识的而不是有形资产的集合。竞争的焦点将是拥有知识产权的多少而不是固定资产的多少。现有的有形资产产权观念与无形资产产权观念的冲突正不断地暴露出来。
  四、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是当今国际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首先是与专利直接相关的问题,如专利的申请费用多少,专利从申请到批准的时间,专利的维护年费用,如何判断一个申请是否给予专利,欧盟、日本和美国的做法并不一致,而效果也不一样。中国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好的经验,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产权制度。再者,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已成为中国的当务之急。第三,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的应用实施工作,使它们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国家应考虑给予一定的专利实施经费,推动有经济价值的专利的商业化应用。


第7版(科技)
专栏:

  促进知识生产和传播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所长 李京文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知识的拥有权和知识自身的权利特征一般是通过知识产权来得以体现的。知识产权的出现是人类对知识价值认识的深化,是人类在经历了以金钱为权利主体的社会形态之后,迈向以知识为权利主体的更高级的文明社会的开端。在这个新的社会形态中知识与权利达到了高度的融合,即知识就是权利,权利必须有知识;在知识经济的社会形态中,企业家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信誉的象征;经济学家将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的象征;科学家将知识产权作为智慧的象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背景下,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财富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未来世界范围的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将是围绕知识产权而展开的竞争。
  知识产权在发展知识经济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鼓励发明创造的作用。2.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而广泛应用的作用。3.促进科研开发专业队伍形成的作用。4.节省科技研究开发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缩短科技进步周期的作用。
  要使知识产权真正起到促进知识的生产和传播的作用,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创造知识和传播知识之间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鼓励多创造知识和快速而广泛地传播知识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之间进行平衡。2.创造公用知识的激励与限制垄断之间的关系。公用知识是可以无偿使用的,所以对开发公用知识的人不能授予知识的垄断权。但是没有激励机制,就不会有人去开发公用知识。为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建立一种两者兼顾的机制,例如可以先授予开发者垄断权,然后由国家征购其使用权。3.不同的行业专利保护期限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知识类型和不同的发明人行业不同,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也不尽相同。4.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保护期限的关系。由于发明的取得和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的取得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各国都明确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限要长一些,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限要短一些。5.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利益关系。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必须兼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利益,才能获得绝大多数国家政府的赞同和支持,而一些有关知识产权的国际协议,并没有很好地正视技术发展中的“南北差距”,更没有通过具体的规范与机制安排来缩小这种差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