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三峡历史文化之谜正在解开
  王军
  长江三峡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也被提到日程。
  在统一部署下,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近三十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从1994年开始,进峡开展文物的调查、勘探、测量和试掘。
  据统计,三峡工程库区共发现文物点一千多处,其中地面文物三四百处,包括各种古代建筑、石刻造像、桥梁等;地下文物七八百处,埋藏总量可达二千余万平方米,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墓群)。
  位于长江中游的三峡,是中国南北方文化长期碰撞和交融的地区,又是连接江汉平原和四川盆地东西两大文化区的咽喉之地。三峡工程库区文物遗存的分布状况及其所包蕴的历史,在这次大规模考古调查之前一直锁在重重迷雾之中。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组长俞伟超说,三峡工程淹没水线以下的地区,可考历史至少已上溯到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并由此顺延新石器时代以及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其中有至今仍是一大历史之谜的古代巴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这里遗存的文物古迹,经初步勘察与发掘,已有不少惊人发现。在三峡工程分阶段水位上扬之前,能否对库区文物进行系统的发掘、保护和研究,事关中华文明史和人类文明史能否填补辉煌的新篇章。
  南北文化交融史的发现
  俞伟超说,三峡地区过去从未找到确切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因此,三峡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个空白。在这里曾找到过巫山古猿的化石,但人类化石始终未能发现。有人甚至怀疑三峡地区到底有没有旧石器人类文化。
  此次进峡考古,对这个怀疑做出了回答。在短短一年的田野调查中,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竟多达五十余处,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令人吃惊。这些首次发现的遗址属中更新世晚期或晚更新世初至旧石器时代末期。更令科研人员激动的是,已发现的我国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南方与北方的石器制造工艺截然不同,而在三峡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的石器制造工艺正好是介于南北之间的过渡形态。这充分说明了早在远古时期,我国的南北文明就在三峡地区碰撞交融。这个发现为我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过渡,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有助于展开我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南北差异及其过渡情况的研究。
  考古工作者首次在瞿塘峡以西发现属于另一种文化序列的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在三峡地区已发现的总共七十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尤为珍贵。考古工作者在初步研究中发现这三处遗址与瞿塘峡以东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虽同属长江流域,但两者之间的陶器制造工艺和生活习惯却迥然不同。俞伟超风趣地比喻道:“就跟一个穿中装,一个着西服一样。”
  解开千古巴人之谜
  四川有巴蜀之称是因为古代有巴和蜀两个重要的少数民族生活在这里。由于实物资料的缺乏,过去对巴人的了解只能更多地从有限的古代文献记载中获知。巴文化的真面目究竟如何,是当前中国史学界的一大谜团。
  俞伟超对记者说,此次有关巴人的考古发掘,最令人振奋的是找到了双堰塘、李家坝、 井沟三处巴人的中心遗址。中心遗址与一般遗址的价值差别极大,找到了中心遗址,就能对巴人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千古巴人之谜可望解开。
  神秘的楚故陵
  《水经注》记载,在云阳故陵有六个楚王大墓。过去文物工作者曾对此说进行过实地考察,均空手而归。《水经注》的这一记载是否属实?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规划组决定赴云阳,在淹没之前对其进行最后一次调查。
  几经查访,考古人员在长江岸边,发现一个高二三十米、下部围着积岩的大土堆。这会不会是《水经注》所言的楚王大墓?规划组约请科研部门进行系统的物探调查,得出结论:土堆之下是一个大墓!
  这无疑印证了《水经注》的记载!考古工作者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准备在这一地区再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希望能够找到《水经注》所载的其余五个楚国大墓。
  俞伟超在向记者谈及这个尚待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证实的楚国大墓时说,如是墓葬,它可能不会是楚王的陵墓,因为这时期的楚王应葬于今湖北的江陵(过去楚国的都城)地区。该墓极有可能是被楚王册封的贵族或官员的墓葬。发掘后极有可能成为我国现发掘的楚墓中最大的一座。此次进峡,考古人员还在忠县、万县、云阳一带发现了许多楚墓葬,已可明确楚文化向西分布的界限在忠县至万县一带。
  地下的“中国通史”
  1994年12月三峡工程开工前夕,在大坝坝址——宜昌中堡岛发生了令人难忘的一幕:在为大坝施工做前期准备的车水马龙中,忙碌着数十名考古工作者的身影。经过夜以继日的发掘,一大批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文化遗存和大量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化遗存从沉积多年的泥土中凸现出来……专家们惊叹,这简直是一部埋藏在地下的“中国通史”!
  在三峡工程库区,有《汉书·地理志》记载的十多个县城,还有唐代的十多个县城。此次考古发掘,已完全可以确认的汉城遗址有两处,一是云阳县境内的汉代朐忍县遗址;二是万县境内的汉代南浦县遗址。据考察,这些古县城在当时至少有几千或上万人居住,而且经历了若干个朝代。
  此次考古还找到了三百多处古墓群,主要是汉代至南北朝时期的,还有少数宋、明、清时期的。每一个墓群内的墓葬均成百上千。
  绝无仅有的水下奇观
  据史书记载,长江共有五处枯水题刻,由西向东顺江而下。长江最著名的枯水题刻是涪陵的白鹤梁,这是三峡地区目前唯一已被认定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鹤梁枯水题刻有自唐以来黄庭坚、王世贞、李渲等历代名家题字一百七十余段,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称。长江历史上最早的枯水题刻是重庆的灵石,始刻于东汉初年。灵石在清末民初还露出过江面,但此后就一直深藏水中。此次考古,科研人员进一步确定了莲花石、白鹤梁、龙床石、龙脊石四处枯水题刻,灵石的具体位置则将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十多米深的水下等待探明。俞伟超略显遗憾地说,由于码头船舶交通繁忙,可供科研人员潜水作业的时间十分有限,对灵石的进一步的了解还有待于今后的工作。
  为什么长江会有如此独特的枯水题刻?俞伟超说,这是由于长江历史上多发洪水,但如遇到冬季水枯则兆示着来年无大的水患。因此,每逢长江冬季枯水,便总有文人墨客满怀兴致地在江边或江中的岩石上题刻,庆贺丰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长江著名的枯水题刻。为什么长江的枯水题刻依照年代的推移,由西向东分布?俞伟超说,这是由于近两千年来,长江的水位不断上涨,上游的枯水题刻很难露出水面,于是枯水题刻就向下游发展。
  三峡地区不唯有藏于地下的文物宝库,还有大量辉煌的地上古建筑和雕刻。如库区现存最早的地面建筑是位于忠县的汉代无铭阙和丁房阙。无铭阙因无字而得此名,丁房阙刻有铭文,为一墓阙。这两处汉阙重檐结构的特点,在目前国内已找到的不足三十处汉阙中,极为难得。
  俞伟超表示,在国家有力的组织协调下,文物工作者有信心做好三峡库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随着文物保护规划的批准实施,定将有更为惊人的发现。三峡古文明的辉煌,世界将为之动容。
  刻于元代的重庆弹子石大佛
  涪陵小田溪巴王墓出土的编钟,年代为战国末期(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中国交响乐团首次进入欧洲演出市场
  用音乐与世界交流
  张亮
  中国交响乐团自1996年重新组建以来,经过两个半音乐季的训练、演出,艺术上不断进步,11月12日他们又启程赴德国、奥地利、英国三个国家九个城市巡回演出。最近,中国交响乐团艺术总监陈佐湟博士就此次访欧演出发了一通感慨。
  陈佐湟说,有两件事情对于一个乐团的演奏水平的提高、演奏风格的形成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一是巡回演出,特别是国际性的巡回演出,二是唱片的录制。世界上所有成功的交响乐团都无一例外地要做这两件事,这是符合交响音乐的自身规律的。中国交响乐团组建之初,我们就对这些极其明确。我们在每年都为宝丽金公司录制唱片的同时,一直在筹划着国际性的访问演出,此次赴欧巡演,仅仅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对于中国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来说,这既是一次不无压力的挑战,又将是一次激动人心的体验。
  中国交响乐团将到维也纳、不来梅、伦敦这样的音乐重镇演出。面对有悠久音乐传统和频繁演出的城市的观众,中国交响乐团是否有信心取得成功?陈佐湟的回答是:“中国交响乐团现在完全有信心与全世界的音乐听众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他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体演奏员自建团之日起就在为这样的巡回演出做准备,经过了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之后,这支稳步前进的队伍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他认为,尽快把中国交响乐的艺术水平提高到无愧于我们这个大国的水准,这是中国交响乐团的使命和责任。
  中国交响乐团为访欧演出准备了三套曲目,其中包括交响乐文献中的经典作品: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莫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贝多芬《三重协奏曲》、西贝柳斯《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还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陈培勋《咏雪》和杨立青的二胡协奏曲《引子吟唱与快板》、《悲歌》。中国交响乐团将与国外的优秀独奏家重奏组共同演出这些曲目。对于这样的安排,陈佐湟解释说,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源于欧洲的这份文化遗产的尊重,同时也显示了中国音乐家为发扬这一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所作的贡献。
  此次欧洲之行,是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首次以直接向欧洲剧场销售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是一次艺术实力与运作能力的考验。对于这种方式,陈佐湟非常赞赏,他说:“早就该这样做了。这样运作,需要相当的艺术实力。艺术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市场运作也有它的规则,这两条轨道能够通过国际演出找到一个最好的交接点。”
  陈佐湟最后告诉笔者,江泽民主席已经为中国交响乐团出访题了词,国外的演出票也已经全部售完,这些好消息无疑都为这次出演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附图片)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杂议荧屏

  学习啰嗦
  金兆钧
  最近连着看了几个电视剧,发现一个奥妙,就是电视剧一定要很啰嗦,原因似乎也很简单,如果想看不啰嗦的,不妨去看电影。电视剧在这点上充分地体现出它的休闲性。
  但啰嗦的结局有两种,一种是招烦,一种是招乐,作为休闲性的电视剧,收看的控制权在观众的遥控器上,自然应当以后一种啰嗦为上乘。
  就如生活中有的人是“谈笑风生”,有的人是“贫嘴薄舌”一样,说的多本身是一种个性,但一旦说了给人听,就有个语言艺术问题。电视剧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大量地靠动作表现,它的语言成分确实很重,但如果不能控制语言,啰嗦就会成为招烦,让人不得不换频道。
  好的啰嗦有没有秘诀我不晓得,但我以为有两点是可以意识到并做到的。这第一点就是符合生活逻辑特别是情感的逻辑。好的故事情节固然是电视剧最重要的元素,但一旦情节展开,观众除了关心情节的进展外,很大程度上是在关切着随着情节的进展人物的心理过程的展现。而这个过程中对白或独白就显得非常重要。它要符合生活逻辑,不能为了凑合剧情而违背生活和人物性格的真实,它更要符合情感的逻辑,需要挖掘出行为后隐藏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这正是观众的兴趣所在。琼瑶的电视剧中常常靠大段的对话推进剧情,而且她善于将情感的纠葛在大段的对话中推向极致,造成高潮。而这正是很多电视剧的弱项。《太极宗师》剧情、表演和武打都很漂亮,对白则常常啰嗦得不是地方,甚至来回重复,就大大减弱了人物的立体感。
  第二点则是语言的技巧方面。这点也是很多电视剧的弱点所在。所谓语言技巧,实际上是创作者的语言功力问题,王朔作品给中国电视剧带来的最大贡献就是语言的调侃风格。虽然这调侃风格的滥用也流弊甚广,但风格化的语言仍然需要成为电视剧追求的目标。李保田和王刚在《宰相刘罗锅》中大段大段风格化的语言正是他们两个艺术形象成功最重要的基础。相比之下,剧情上很多不合理的东西反而被人们忽略了。
  语言是与观众交流最直接手段,希望我们的编剧在语言上下大气力。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书画家采风到海南
  10月,是海南最宜人的季节。气温虽高达三十多摄氏度,却不感到燥热,海风徐徐,满目葱绿,令人周身清爽。以中国书协副主席、书法家佟韦为团长,画家刘春华、赵士英为副团长的中国文联采风创作团一行十多人一到海南便被改革开放给这里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椰风海韵的魅力所吸引。
  在南海舰队航空兵某部,书画家们深入到官兵宿舍、食堂,登上停航的直升机,了解指战员们的工作、生活和对文化艺术的需求,连夜为他们挥毫写字作画。以“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为经营指导思想的海南新大洲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现代化企业,他们的产品名扬四海。在这里,艺术家们看到宏大的厂房、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和科学管理,非常振奋,不辞辛劳为他们进行书画创作。书画家们在与海南农场职工书画业余爱好者座谈中,深感广大基层干部和职工对文化艺术生活的渴求。
  书画家们在海南采风虽然只有五六天时间,可谓走马观花,但都认为不虚此行。大家深感海南魅力无穷,潜力很大,前景美好。这里有文艺家们丰富的创作源泉。
  (岸柳)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大舞台

  大舞台
  为艺术品市场献计献策
  “华观杯艺术品市场论坛”优秀论文评选最近揭晓。这次征文由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中国文化报社主办,北京华观艺术品公司协办。有关人士认为,我国艺术品市场在近年的迅速发展是改革开放的具体体现,是书画创作繁荣的一个侧面。这次征文从法律、税务、工商、经营、美术教育、书画鉴赏等角度,为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和发展献计献策。
  (美珊)
  加拿大室内乐团将在京办音乐会
  应中演文化娱乐公司邀请,加拿大塔菲尔巴洛克室内乐团将于11月23日和24日在北京音乐厅举办音乐会。这个乐团成立于1979年。在1981年艺术总监兼乐团首席让娜·拉蒙加盟乐团后,他们的演出音乐会和录制的唱盘获得了国际声誉。乐团以多伦多为基地,有十九名固定成员,团员均用古典乐器或忠实于古典乐器原设计、原构造的现代复制品演奏古典音乐。
  (蒋文)
  明星汇聚“知青”戏
  一部为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三十周年创作的话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将于11月28日在北京中国儿童剧场与观众见面。这部由中国煤矿文工团和北京天天向上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话剧试图以舞台形式对那段扭曲而令人难忘的特殊历史时期进行反思。谭路璐任制作人,马原编剧,以《搭错车》而深受观众好评的王延松担任导演,梅婷、陆军、沈畅、李春波等出演主要角色。
  (李舫)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二十年间

  大理城中“洋人街”
  赵立新
  云南大理古城有一条古老的街道叫护国路,由于旅游业发展而生机勃勃,成为外国旅游者云集之地,于是人们把它称为“洋人街”。
  “洋人街”起步于1984年。小伙子金策根据外国人喜欢背包自由旅行的特点,开起了当时毫不起眼的“旭日自行车服务部”。规模从最初的八辆扩大到七十多辆。当看到外国人无处洗衣时,就搞起了洗涤衣物的业务。后来发现外国人饮食习惯与中国迥然各异,又开起了全城第一家“吉姆西餐厅”,为外国人提供西餐,还推出自创的“吉姆西餐”以及各种鸡尾酒。小小的餐厅常常到了应接不暇的地步。于是“洋人街”的人们竞相仿效,一间间西餐厅、酒吧不断地“冒”出来。
  陈红惠在护国路上开起了扎染服装加工店。“一花引来百花开”,扎染店一家跟一家开了起来,并由这条街扩展到全大理城。看到经营扎染服装有利可图,一些外国商人也和当地专卖店商定,采用电话联系、邮寄发货等方式进行批发,使扎染品远销日本、美国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洋人街”上最红火的地方要数画廊。藏族青年尼玛多吉很早就在“洋人街”上开了家名为“西藏”的西餐馆,并同云南美术家协会合作,在餐馆旁办了一个画廊,以展览的形式卖画。由于画廊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货真价实,吸引了大批“老外”光顾,名声越来越大。他不仅在自己的画廊里举办过意大利、德国等国家的画家作品展,还被邀请到法国、日本、比利时和卢森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举办过画展。小小画廊逐渐发展为“尼玛投资咨询公司”、“湄公河流域文化交流中心”。
  荷兰莱顿大学的汉学硕士瑞雪,1997年4月从学校毕业后,从当地报纸上得知大理有条“洋人街”,就沿着湄公河流域来到了大理。从此她在湄公河流域文化中心边学习中文,边研究白族文化,将白族的民风民俗和充满着传奇色彩的故事写出来,又电传荷兰。至今她已在荷兰报刊上发表了两万多字的白族风土人情和旅游故事。
  大理的护国路已经从一条默默无闻的偏僻小街变成一条闻名遐迩、热闹繁荣的“洋人街”。


第9版(大地周刊)
专栏:

  二十五年前让中国观众泪流满面
  朝鲜歌剧《卖花姑娘》将访华
  1973年,一部歌剧曾让万千中国观众涕泪涟涟,如今四十岁以上的人想必还记着这段难忘的艺术欣赏经历。时隔二十五年,朝鲜万寿台艺术团重来我国,将于11月下旬至12月在八个城市巡回演出歌剧《卖花姑娘》。《卖花姑娘》讲述了一个受恶霸地主欺凌的卖花姑娘花妮在饱尝磨难后终于跟兄长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这出歌剧曾在四十多个国家上演一千二百多场。万寿台艺术团由朝鲜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组成,此次来华演出的阵容强大,既保留了二十五年前的艺术风格,又在服装、布景上做了更新。故事曲折起伏,人物刻画鲜明,抒情性和戏剧性流畅和谐,旋律优美动听。访华首场演出11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举行。连演四场后,将在天津、石家庄、武汉、南昌、苏州、上海、南京等地登台。(原土)(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