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艺坛走笔

  市场与批评家
  木心
  我国艺术品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批评家呢?
  美术鉴赏能力是其基本条件。我们的许多批评家并不缺乏鉴赏力,但是如何从市场出发,凭着敏锐的眼光分出优劣,并按流派、风格给作品定位,却是一个尚待开拓的领域。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审美倾向,艺术市场中同样也有主流风格和非主流风格之分。主流风格是已被市场认可,并能取得很好经济效益的艺术形式。美术批评家要能在市场中找出符合主流形式的作品,作好经营机构的参谋。但美术批评家更重要的责任是在艺术市场中的发掘、整理、预测、总结工作。发掘是指发现新的画家和非主流风格中的市场潜力,并为人所知;整理是整理曾被人忽略但又对美术史有一定影响的画派、画家的历史,使之重新被评价、被认可、被重视;预测是指预测艺术品市场中新的增长点,对今后一段时期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趋势、艺术审美倾向、消费状况作出评估;总结是将市场中的运作规律、经验通过分析总结,形成理论,对市场的发展起指导、借鉴作用,同时也可逐步完善我国艺术品市场的理论体系。发掘、整理、预测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美术批评家对市场的把握和分析的如何。
  批评家考虑市场需求,对一些画家、画派有意识作一些介绍和宣传是正常的,但不能没有原则的一味吹捧。批评家的一言一行面对的是社会和群众,有广泛的社会性,对社会负责、对艺术负责、对消费者负责,是批评家采取商业运作的前提,因此,要摆正立场,公平、客观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将真正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品推向市场,提高消费者的欣赏水平,使市场中的作品能经得起历史的验证,这是批评家的职责所在。
  艺术品市场中的批评家为引导社会舆论关注艺术市场和唤起群众对艺术品的消费意识还担负起了艺术教育的作用。我国艺术品市场起步较晚,运行机制不健全,人们的艺术品消费仍停留在直接交易和人情索取上,并没有树立通过中介购买艺术品的意识,私人交易是当前一些艺术品经营机构陷入窘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批评家在普及美育的同时,还要利用舆论优势进行普法宣传,使艺术品的经纪行为成为社会普遍认可的商业运作方式。
  总之,我国艺术市场中的批评家并未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艺术史需要权威、公正的批评家;经营者需要目光敏锐、预测准确的批评家;消费者需要能引导审美时尚、真诚帮助自己选择有保值性、增值性艺术作品的批评家;社会需要普及艺术鉴赏和市场法制知识的批评家。我国艺术品市场中的批评家仍需从职业道德、市场意识、法律常识等方面完善自己。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长寿图(中国画) 陶新洲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画坛风景线

  画坛风景线
  中国美协义乌书画交流中心成立
  中国美术家协会义乌书画交流中心最近挂牌成立。《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义乌市首届民间书画藏品展》同时在交流中心举办。(美一)
  佟韦书法作品家乡汇报展举行
  中国书协副主席佟韦书法作品展,日前在其家乡辽宁省铁岭市举行。佟韦在长期的组织工作之余,倾心文艺创作,其书法作品参加过许多国内外重大展览,出版有《佟韦诗稿》,散文集《歌泣集》,纪事文集《书坛纪事》,评介文集《书法有魅力》、《佟韦书法集》等,并编有《中国章草名帖精华》、《当代文艺名家书信手迹选》等。此次展出的作品多为章草。(美一)
  艺旅铿然的《大路画展》
  由中国美协、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主办的第十一届《大路画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举行。参展的一百二十三件作品从不同的艺术视角,再现了铁路工地广大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晓点)
  江苏理工大学青年教师三人展举行
  江苏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绘画作品三人展于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画廊开幕。展出周小儒、庄竟夫、崔晋的作品数十幅,包括中国画、油画和丝网版画。(向之)
  中国后妃百图展出
  由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后妃百图———邹莉工笔画展》前不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共展出了佛山市女画家邹莉近年来创作的绢本工笔重彩画一百零二幅。(前人)
  南安市书画院成立
  南安籍爱国华侨李成智,关心故乡的精神文明建设,出资兴建了南安市美术馆及南安市书画院。在十月十八日画院成立之际,举办了南安籍书画家作品展。(前人)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锦堂富贵(中国画) 沈丽洲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雪梅(中国画) 王兰亭
  王兰亭:曾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美术系,师从彭友善教授。他吸收了西画的表现技法,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他先后在鸡西市、黑龙江省美术馆及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三次个人梅花展。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清气满乾坤(中国画) 史银章
  史银章: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他主攻中国花鸟画并擅长行书。他的花鸟画清秀洒脱、浑朴自然,曾在北京及日本国举办个人画展。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郭味蕖的治学精神与绘画成就
  薛永年
  本世纪中期,在享誉画坛的中国画家中,郭味蕖是一位学者型画家。他治学与绘画并进,以根究承变的实践精神和严肃务实的进取意识,开拓了美术史的研究领域,并且在以学养真知推动中国花鸟画的古今转型上,自觉地感知时代脉搏,贴近艺术源泉,自出手眼,别开法门,为传统的花鸟画注入了生机活力,刷新了小写意花鸟画的面貌。
  郭味蕖治学领域涵盖了书画史、书画鉴赏、金石学和建筑雕刻史。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其已成书的著作即有《知鱼堂书画录》、《知鱼堂鉴古录》、《郑板桥评传》、《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殷周青铜器释名考略》、《魏齐周隋造像残十册》、《说镜》、《镜文考释》、《中国版画史略》、《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刻》和《明清四画人传》多种。
  遍观郭味蕖的著作和文章,可以看到既贯注科学精神又高度重视视觉文化特点的三大特色。其一是从基础研究入手,既不忽视占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又十分看重经过鉴别的作品,善于把注重渊源流变的美术史研究与美术文物的鉴别考证研究结合起来,并以史学的方法和超越前人的眼光进行梳理。
  其二是突破了传统美术史著作重文人而轻工匠的偏见,把古代民间工匠艺术家的伟大创造视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有着开拓美术史研究新方向的意义,也是以新的眼光冲破传统美术史狭窄视野的可喜成果。
  其三是从推动中国画顺应时代的变革需要出发,能见其大,能察其细,评究民族美术的发展规律,从画史的演变中有分析有批判地总结历史经验,把融会贯通的系统知识上升为用以指导创作的理论认识,密切了和当前美术创作的关系。正是这种研究,使他不仅不忽视文人画,而且比前人更看重行家画和民间年画、版画,还使他能够看到工笔写生与率笔写意间的相辅相成,洞悉师造化与师古人的辩证关系,最终从整体上从发展中把握了传统的精髓、变革的要义和既不断发展又一以贯之的民族绘画特点。
  作为一位学者型的画家,郭味蕖在绘画上的独树一帜的成就也许比他的学术著作更为引人瞩目。他既涉猎了西画,更深入了国画及其密切相关的艺术,如花鸟、山水、书法、篆刻、诗歌。他最突出的建树是花鸟画。他的小写意花鸟画在建国以后的画坛异军突起,赢得了同行专家与广大读者的一致称赞。
  郭味蕖的花鸟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研习探索阶段,大略从少年时代直至五十年代中期。第二个时期是郭味蕖花鸟画艺术的成熟阶段,发端于五十年代中叶,至六十年代文革掀起戛然而止。其后,这位衰病老人在他的家乡度过了晚年,花鸟画则洗尽铅华,专工水墨,在表现荒唐岁月中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更加意到笔随的阶段。就其艺术风貌的新颖独特而言,自以第二个时期最有代表性。他擅于从美术史发展中显示出来的艺术规律里寻找新的方向,把适应时代要求与发扬优秀传统统一起来,在正视花鸟画功能特殊性的条件下积极而恰当地发挥其有益作用,探索出“工笔与写意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的“三结合”方法。尽管这种结合是一种总的构想,在具体作品中则因意境不同而有取有舍,但从认识上看,它既属博采众长的良策,又打破了人为划分的工写界限,使作品能高度概括、情随笔转,又能刻画入微、状物不苟。应该指出,这种集古人大成又以创作需要而整合的方法,在郭味蕖笔下占主导位置的仍属小写意。潇洒中见雄肆,活泼中见工细,明丽中见厚度,加以他在布局上采用的大疏大密的对比,在设色上从单纯而不饱和的原色中求大的对比与层次,在笔法上又求苍劲中的含蓄,便成功地创造了独特风格,雅丽而温厚,严谨而生动,蕴藉而刚健,绚烂而单纯,较之同时以大气磅礴的另一些名家作品更多生活的情味,比之同时以活泼灵巧极尽花情鸟态的名家作品又更讲求精神境界,这是郭味蕖自立于名家之林的特立独行之处。
  郭味蕖简介
  郭味蕖(1908—1971),山东省潍坊市人。早年蒙家庭熏陶,酷爱书画,青年时代考入上海艺专学习西画。三十年代中期,入北平古物陈列所绘画研究班,潜心研究、临摹历代书画名作,并在黄宾虹先生指导下,学习画史、画论和书画鉴定。1950年经徐悲鸿先生推荐到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部任职,后调民族美术研究所、徐悲鸿纪念馆等单位工作。1959年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任花鸟画科主任。“文革”中,疏散在山东潍坊故里,重病不得及时治疗,1971年病故,时年63岁。郭味蕖先生以毕生精力从事中国画创作和史论研究。(附图片)
郭味蕖像
  麦忙时节(中国画) 郭味蕖


第11版(大地周刊·美术世界)
专栏:

  人有至诚乃有道
  ——鲁慕迅艺术评析
  周韶华
  艺术创造的奥妙,尤其是山水花鸟画创造,其关键是在创作主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中,去取类托喻人与自然的那些相似相通的元素,以一种拟喻性的特殊方式呈现出来。这是我多年对慕迅、对我自己的艺术经验的一个总结。
  我与慕迅兄从1949年同学到同事相处已四十九年,占了人生的一大半时间。扼要地说,他在艺术上的虔诚与执著,主要表现在恒守造化与心源同根,神与物同游,意和象同构默契,相似联想,物我互动,心物缘情,精神和自然同构对应。他的全部艺术生涯,全身心地聚集在这个指向下做文章,寂寞求道,至诚至精,去把握中华艺术精神中的那些最有人文价值意蕴的内核。
  他的成功之作,如《冰肌玉骨雪精神》、《大地壮歌》、《绿杨堤外水云乡》、《鸡冠花》、《春溪》、《高秋图》、《春去春来》和《芍药新芽》等,运用拟喻联想的手法,取类托喻,属于拟喻性的特殊表现。他把一些抽象精神,拟物化、人格化,在精神与物象的类似点上进行接合比附,通过特选的物象以物拟人,以人度物,连类托物,象物形容,表现与之相似相近的心境和意念精神。这种喻意象征表现,饱含着人文精神内涵,包容着他的学识和综合性的艺术修养。
  艺术家的真自由,不仅是心地清净,对自然与人的必然的认识与把握,并且又能得心应手地自由表现。慕迅兄的艺术当属于这种自由人格与自由精神表现的追逐者。他以童心亲近自然,“道法自然”,注重有生命意蕴的自然生态结构,故能物与情会,由内在需要到性灵所钟,感物咏志,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浑然一体,以畅神畅气为快,都是对理想人格的本体追求。
  一个艺术家在艺术上的高度成熟,除了要涵浸古今文化,得天地之道,人文之助,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难题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因为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不仅使我们能获得充分的创造自由,而且它本身也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载体和审美对象。
  鲁慕迅创造的笔墨色彩,完全是为了适应抒发他的内心情感需要和表现自己审美情趣需要,在形式构成、造型结构以及墨彩组合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的新格局,在花鸟画领域打破了前人的窠臼。在锤炼艺术语言上不拘泥于枝节而去逼近化境,所谓“得鱼忘筌”、“忘形得意”、“忘声而后能言,忘笔而后能书”,在造型上有的打破自然生态结构重新组合,有的吸取现代构成手法,在色墨混合运用上自创新法,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绿杨堤外水云乡(中国画) 鲁慕迅(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