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文化)
专栏:

  “农村书架”空中来
  王永厚 高玉珍 卢燕红
  “哪里买《家庭小菜园》这本书?”
  “我急需养兔、养肉鸽的资料!”
  …………
  每当中央电视台“农村书架”电视节目刚播完,这些寻找书刊的电话就铃声不断,类似的信件也如雪片飞来。
  我国的书刊出版机构大多设在城市,农村图书发行不畅。尤其在偏僻的山区,农民看书难,看好书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农村书架就是为适应广大农民朋友的需要而开办的服务性节目。每当节目播映时,农民相聚在竹楼里、炕头上聚精会神地边看边议论。他们说,过去在城里才能看到的书刊,现在不出门在家里就能看到了,“农村书架”是开设在我们农家的“阅览室”,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一位住在农村名叫徐德浩的复员残疾军人,身残志不残,想为农民兄弟提供科技信息,特打来电话,索要出版单位的地址、邮政编码、负责人姓名等。贵州松桃县一热心观众打来长途电话,要求已播出的部分书刊每种订千余份,以便在农村推销。
  今年元旦刚过,秦皇岛市山海关区17名高中毕业的姑娘聚集到一起,决定搞大棚蔬菜种植。但她们既缺乏技术,又不了解市场信息,便联名给“农村书架”写信求助。节目组的编辑们为她们热情洋溢的来信所感动,多方求教有关专家,作了详尽的回复。节目中刚刚介绍过“蛇王”李慈恩的事迹,正好重庆市璧山县来凤乡农民李华来信寻求购种蛇、饲养方法等信息,编辑当即为他们牵线搭桥。
  这个节目是去年5月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与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在中央电视台(七套)农业频道开设的。开播至今,接到电话800多次,来信300余封,他们当中有下岗工人、待业青年、退伍返乡战士,更多的是普通农民和各种专业户。根据他们大多是索要科技资料的特点,节目组特地把已播过的700余种图书、报刊编成目录(附订购地址、价格等),随时寄给他们。“农村书架”也使出版部门受益,经过宣传推荐的报刊,订数普遍上升。《中国乡村医生》杂志增加了1.1万订户,《农村百事通》、《专业户》、《畜禽业》、《致富信息报》等也都增加几千份。


第11版(文化)
专栏:

  莱阳市新华书店营业大厅微机管理,90%的职工大中专毕业——
  小船搏书海
  走入莱阳市新华书店,眼前一亮,1000多平方米的营业大厅里设置了中央空调和电视监控,并配置了现代化微机管理。工作人员言谈举止透出儒雅之风,对各类书籍了如指掌、有问必答。在这样一个不足90万人口的县级城市,竟会有这样高档次的书店,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宋修艺经理当过教师、做过宣传工作,深知图书在现代社会中的独特价值。面对硝烟四起的市场竞争,他没有追波逐浪去炒作某些格调低下的畅销书,而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全市的图书销售网点。他们先后在6个人口比较集密的乡镇建立了国有书店,联办了25个集体书店,并有选择地兴办了160个持证个体书店,还与其他部门联合,在企业、农村、学校、医院、部队及家庭建起藏书千册以上的图书馆(室)117个,为图书经营奠定了扎实的社会基础。他们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也设立了业务机构,既获取了市场信息,又扩大了经营。
  企业规模扩大了,强化职工队伍建设是他瞄准的第二个重点。几年来,他从没间断地组织干部职工进行分期培训,学习图书发行的专业知识和有关政策法规,组织业务竞赛和岗位练兵,还派出部分骨干去专业学府深造。对取得国家承认学历的干部职工,除报销学费外,还发给奖学金。因此,在全省组织的多次业务竞赛中,他们均获得团体和个人第一的好成绩,已有90%的职工都拿到大中专毕业证书。
  以图书经营为基础,拓宽经营渠道,这又是宋经理的一步新棋。他们先后创办了星级服务标准的新华宾馆、新华建筑公司、新华图书贸易公司、东方文化用品公司、印刷厂及上海图书经营部,年经营总额达1200多万元。现在,他们年售书量已超过3000万码洋,是他接任前的10多倍;门市售书种类1.6万种,年获税利208万元,是10年前的20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十佳发行单位”等光荣称号纷至沓来。
  在书店的夜市,我又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营业大厅的书架旁设置了小排椅,许多学生坐在那里一边看书一边抄写。宋经理解释说:“现在还有一些学生买书经济上有困难,所以被允许不买书也能来看书。我们是做文化工作的,不能只考虑卖书赚钱,更要具备一种社会责任感。民众知识水平的提高,是国家和全社会的财富嘛。”(乔金)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三分龙气虾中来
  本报记者 杨明方
  当画家巴山的作品频频见诸报端时,人们总是想起著名的“巴山夜雨”。其实,巴山并非巴蜀之人,而是出生在“千湖之省”湖北黄冈的一个湖滨小村。家乡的水赋予了他水的灵性,水中游弋的生命编织了他许许多多童年的梦境。而最令他沉迷忘情的,是万物生灵中的弱者———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千百年来的古训足显虾之孱弱。然而“小虾自有豪情在”,那一蹦一跃的动作,群虾共游的壮观场景,可见其求生的意志何等坚强。巴山观虾、捉虾、养虾、画虾……今生似乎注定要与虾结下不解之缘。
  在中国美术史上,画虾当首推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巴山师承白石遗风,却又不落前人窠臼。白石老人曾有“师我者生,效我者死”的教诲,巴山须臾不敢忘记。
  在巴山的笔下,是虾必带三分“龙气”:不着一花一草点缀,神态各异地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烘托出一种巨大的内在张力。为了表现虾的力量,巴山在画虾的触须时一改白石老人的拖笔,而变之为中锋,虾的触须因此显得弹性十足;白石老人的虾,身体大都是正弓形,巴山却往往把它画成反弓形,使得虾的运动感、速度感跃然纸上;为了表现虾体的透明感和虾头的立体感,巴山在技法上也作了诸多创新。
  1996年4月,新加坡总理选区活动中心举行落成典礼,巴山应邀出席,吴作栋总理及众多知名人士观看巴山现场画虾。当一幅景象壮观的《百龙夺魁图》一气呵成,吴作栋总理紧紧握住巴山的手连连称叹,全场500多人报以热烈的掌声。(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电视与我们征文

  编者按
  “电视与我们”专栏与读者见面了。就在20年前,绝大多数城里人还常常挤在单位的会议室里津津有味地看一台十几英寸的黑白电视;蓦然回首,电视已经成为全国城乡家庭最为普及的文化生活媒体。华灯初上,千家万户围坐在彩色电视机前观看《新闻联播》、室内剧、MTV或文艺晚会,在品头论足中共享天伦之乐。然而,电视这项当代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烦恼。怎样指导孩子看电视?看电视作为夜生活几乎是唯一的形式,是促进还是淡化了亲情和友情?如何提高电视小品的艺术品位?电视文艺晚会怎样真正做到雅俗共赏?在电视广告的冲击面前如何安排理性的消费?这类话题,相信从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到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都有话说。我们提倡不拘一格实话实说,讲出自己的切身感受。
  我国的电视文化虽然起步比外国晚一点,但后来居上,中国已经成为电视机和VCD保有量最大的国度。电视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专栏将持续半年左右,依次推出大约七八个话题,每个话题讨论2—3期。
  来稿请寄:北京人民日报教科文部文化组。
  邮政编码100733。
  传真:010.65092740。


第11版(文化)
专栏:

  电视:孩子抵挡不住的诱惑?
  且听学生和家长实话实说
  “看电视是我的权利”
  北京针织路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王弈枰:一有空儿,我就把电视机打开。因为在电视节目中,我看到了从来没有见过、从来没有听说过的东西。有很多是稀奇古怪的事情。像《新白娘子传奇》中的千年蛇妖,可以变成美丽的姑娘,来到人间;像“超人”可以飞来飞去、力大无比,想帮助谁就帮助谁;像“东芝动物乐园”中的王刚叔叔,经常模仿一些动物的说话声,还会发出怪声。我更爱看动画片,少看了一集,心里总是怪痒痒的,像丢了什么贵重东西。看了电视,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就有话说,我们可以谈论电视里的精彩镜头,还学会了许多词语和动作。
  香港一个10岁的女孩在客厅的墙上贴出“玩是我的权利”几个大字,并郑重地告诉母亲:“老师说我们受《儿童权利公约》的保护,不要总逼我学习做作业了。玩是我的权利!看电视是我的权利!”联合国制定的这项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无疑,看电视是一种娱乐和文化活动,儿童有权享受这种活动。
  电视是孩子的翅膀
  湖南宁乡县杨佩:我从来不主张禁止孩子看电视。在我孩子这个年纪,我自己曾经为了在父母单位的电视室里占座位,上午就把椅子搬去,拴上绳子压上砖头。现在孩子有条件看电视了,实在是一种幸福。像我们这样的家庭条件,孩子和我们最大的信息源就是电视。我无法带她去博物馆、动物园,如果连电视也不让她看,将来她的知识面如何与城里的孩子相比?要说电视中某些内容不健康,其实社会上不健康的东西比电视里多得多,而且不像电视中那样容易分清楚。通过电视,家长正好可以教育孩子怎样辨别是非,防范于未然。
  “爸爸,我管不住自己”
  王弈枰:有时看电视也会影响学习,尤其是电影片时间长,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11点多钟,第二天上午上课老犯困。
  北京朝阳区黄先生:女儿明年就要高考。她也知道这场考试对一生的重要价值,但只要电视机一开,往沙发上一坐,就不肯挪窝,明知还有那么多作业没有做完。所以她跟我说:“爸爸,我管不住自己,您来监督我少看电视吧。”
  杨佩:在我们家,不是让孩子被动地跟着节目时间表看电视的。我们会把孩子喜欢看和适合孩子观看的节目录制下来,等适当的时候再放给孩子看。这样,既可以掌握时间,又可以掌握内容。唯一让我们苦恼的,是一些电视节目不能把吸引孩子的兴趣和对孩子进行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
  厦门梁劲松:家里的电视只有17英寸,可我和爱人都不准备换一台大一点的。孩子快上学了,电视机也该少开了。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习惯,看电视只是晚间生活的一部分,决不是全部。看电视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惰性。家长整个晚上沉溺于电视机前不能自拔,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什么榜样?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29楼康丽颖:看电视比阅读轻松,因为阅读需要付出更多的智力。有些孩子从小就是个电视迷,等到年纪不小了,还不会自主阅读,这是令人忧虑的。此外,记得一本美国人写的《电视伴我成长》书中说,低龄儿童电视看多了,大脑会产生一种“似睡电波”,对健康很不利。
  西方父母关心什么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师李琨:有些中国家长反对孩子看电视,主要理由是影响功课。我在美国生活期间,发现那里的父母担忧的从来不是孩子的功课,而是电视中过多的暴力与性内容。为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机顶盒,家长可以锁住某些成人电影频道,不让孩子接触。美国父母都很忙,晚上很少有时间陪孩子,一家一户住的又很分散,美国孩子缺少玩伴。父母担心孩子电视看多了,户外活动少了,人机交流多了,社会交往少了,影响孩子的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


第11版(文化)
专栏:

  孩子,请闭眼
  毕淑敏
  从抱着儿子看电视的时候起,一遇到认为不宜孩子看的镜头,我就大叫一声:孩子,闭眼!
  他就乖乖地闭了眼,黑黑密密的睫毛像蚌壳一般合拢,等到我如释重负地说,好啦,过去啦!他才吧嗒一声把睫毛打开。
  为了这一份责任和信任,我看电视的时候就很紧张。要急速地跟踪剧情,准确地预报在什么情形下出现“少儿不宜”。
  预报得晚了,那如火如荼的场面,猝不及防而来,污了孩子的瞳孔,做母亲的心中就内疚失职。
  预报得早了,孩子枉闭了多半晌眼睛,并无什么暧昧的镜头。徒然使剧情中断,还得把孩子从冬眠状态唤回来,把断了的茬口讲给他听。
  预报得少了,先生在一旁发议论,说此类界限还是宜严不宜宽,宜紧不宜松。
  预报得多了,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也不满。说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不就是拥抱吗?大街上有的是,也不能天天在马路上闭眼啊。
  于是觉得妈妈真难当。
  电视机是家庭的“闯入者”,你不知道它将在什么时候,作出什么嘴脸,说出什么话。它把许多你不明底细的人编造的故事,毫无先兆地塞给你。好像一个厨师,蒙了你的眼,不由分说灌给你一碗汤。倘是个成人,你觉得辣,可以呕吐,你觉得苦,可以咬紧牙关。可若是个孩子,待你觉出味不对时,他已经叽里咕噜咽下肚。
  你说怎么办?
  而且那类镜头的出现,越来越神出鬼没,时时没有前奏没有酝酿地从天而降,让你防不胜防堵不胜堵。
  思绪疲惫之余,想起大禹治水。与其同步跟踪,不如设法疏导。记得一本心理学书上说,若是电视上映出男女过于亲近的画面时,当妈妈的不要惊恐万状,那样会更引起孩子的关注,而应该从容镇定地说:这个叔叔和阿姨这样随便接触是不好的。
  我谨记书上的教诲,依样实践了一次。除了本人声音可能不够冷静以外,我以为自己的表现基本符合规定。我注意观察孩子,他好像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于是我心中窃喜,想这法子还行。
  在以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叫“孩子,闭眼”的次数显著减少,说“这个叔叔和这个阿姨这样随便是不好的”频率显著增加。
  终于有一天,我刚张嘴说“这个叔叔和……”,孩子就说:你老说人家不好不好的,不好,为什么电视里还老演?不好,他们为什么还那么高兴?
  我瞠目结舌。
  于是,一切回归老样。看电视时我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屏,利用自己所有的艺术思维,分析判断将要出现的场面。包括熟悉时下流行的噱头方式,以防它在最出乎意料的地方突然袭击。
  经过这一番努力,我发出“孩子,请闭眼”警报的命中率越来越高了。
  孩子在我的叫声中渐渐长大。终于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你这么一天到晚地喊闭眼闭眼的,累不累呀?
  我严肃地回答说,累呀!
  他说,那你就不要喊了好不好?其实你不在家的时候,我一个人看电视,不可能一会儿睁着眼睛一会儿闭着眼睛。
  我说,我知道。
  他说,那你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地不停地喊?
  我说,就因为我是你的妈妈。电视里那样演,表达的是他们的看法。我要告诉你的,是我对这件事的看法。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不是那样放肆和赤裸。
  他似懂非懂,用商量的口气说,那你也可以换一种喊法啊,老说“闭眼”,口吻是不是显得太幼稚了?
  我苦笑着点点头,说你说得对。可是你知不知道,我从你很小的时候就这样喊,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况且,你说改成什么口气好?
  他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
  于是,我们家的夜晚,还是常常发出“孩子,请闭眼”的呼唤。
  (转载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呵护心灵》)


第11版(文化)
专栏:

  昨天花多少时间看电视?


第11版(文化)
专栏:

  看电视、课外阅读与玩耍
  注:0=没看或没有,1=1~30分钟,2=31~60分钟,3=61~120分钟,4=120分钟以上。
  调查实施时间:1998年6月。
  调查的总体:北京市八个城区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普通中学初中和高中学生。
  样本量:3504人。
  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媒介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坐拥书城

  红楼一梦今未醒
  自清嘉庆元年(1796年)署名逍遥子的《后红楼梦》之后,《红楼梦》续书之作迭出不穷,迄今已积至90余种。早期的续书故事结局大多由悲剧变成了“大团圆”。晚清和民国时期国势衰败,作者往往是借红楼之名抒胸中块垒。当代的续书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或借某个人物而演义,故借一段故事而敷演,或者干脆是百年“红学”研究某些成果的图解。
  赵建忠求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期间即潜心于续书研究,毕业后执教于天津师范大学,仍恪守着这份执着。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这本《红楼梦续书研究》对于续书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其源流、版本及其价值多方面做了探讨。相信不同层次的读者会从中找到颇有价值的对话空间。(小黑)(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坐拥书城

  世界书籍先生的自传
  一个四处漂泊的“流浪少年”是如何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书籍先生”的?由商务印书馆日前出版的“世界书籍先生”彼德·魏德哈斯自传《愤怒书尘》,向读者展现了出身于二战后的德国青年的艰难历程。自1973年以来,他一直担任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主席,并使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博览会。魏德哈斯用抒情幽默的笔调,描述了五六十年代西方青年一代所经历和遭遇的生活感受。(李蓉)(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坐拥书城

  民族绘画遗产的抢救性工程
  被称为“中国绘画遗产的抢救性工程”的《中国传世名画》大型画册,近日已由西苑出版社出版。
  中南海画册编辑委员会组织数十位专家,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收集、鉴别、甄选工作,历时5年编辑而成此书。画册共收入自先秦至今468位著名画家的576幅历代传世名画,几乎包括了历史上所有重要流派和风格,有不少是难以见到的稀世珍品。该书还配以鉴赏文字,图文结合,便于鉴赏与收藏。
  它的出版,不仅填补了我国历代名画大型画册出版上的空白,而且对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苏人)(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坐拥书城

  听少年敞开心扉
  京扬
  “作为一个差生,是需要理解和同情的。难道我只能受鄙视和冷漠?!我有一颗心,与别人一样需要温暖,我要站起来——”
  “爸爸、妈妈,今天我把日记上了锁,我不想伤你们的心,但我需要一份我自己的空间。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的理解与信任,我长大了,请你们给我一点自由好吗?”
  这些稚嫩却滚烫的话语,是中央电视台青少部今年全国中学生征文的片断。“征文通知”不出任何命题,不限任何文体,只要求来稿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结果,在不足50天的时间里,组委会竟收到近万份来稿!而且,在极具个性地袒露心语的前提下,同学们无论在文法、修辞,还是在谋篇、布局上,都超过了同龄人“照命题写作文”的平均水平,足以令我们对当今作文课的得失作出反省。尤为可喜的是,许多学校借此展开了师生之间“心心对话”活动,不少家长也从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孩子,并重新审视了自己。
  中国世界语出版社把一批获奖征文编成《阳光季节》一书,分《男孩对你说》、《女孩对你说》两本。每篇征文后面,都有编辑善解人意的评点。“对同龄说”,“对老师说”,“对家长说”,“对社会说”,“女孩的心事”,“男孩的心事”……字里行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代少年的青春脉搏。(附图片)


第11版(文化)
专栏:

  民族乐器制作高手在京竞技
  日前,全国古筝、琵琶制作高手云集北京,参加自1951年以来第一次民族乐器制作大赛。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田建峥、李东浩分别获得古筝、琵琶制作第一名。中国乐器协会在本次大赛的同时,还组织了民族乐器学术研讨会、获奖音乐会。
  自上次大赛37年来,民族乐器制作已经从手工作坊过渡到产业化的轨道,江苏扬州、河南兰考、河北饶阳等地脱颖而出为新的生产基地。少年儿童学民族乐器,成为前些年钢琴热后的新时尚。(天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