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摄影)
专栏:

  重教兴学涌热潮
  ——江苏省丹阳市教育现代化工程剪影
  在江苏丹阳,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兴学办校热潮涌动,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已经成为全市80万人民的共同目标。
  丹阳市地处苏中地区,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从1994年丹阳市开始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以来,已投入资金5亿元,使学校校舍和教学设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繁华的市区到偏远的乡村,从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农村成人教育中心到乡村中心小学、幼儿园,崭新的、具有现代化教学水平的学校不是一所、两所,而是几十所,近百所。丹阳市还广泛开展“济困助学”、“手拉手教育帮扶”等活动,一批个体实业界人士与贫困学生结对帮扶,捐资办学,筹资助学。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丹阳市有6个乡镇成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乡镇”和“先进乡镇”。1997年,丹阳市获得“全国‘两基’实施先进县(市)”(“两基”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市)”和“江苏省教育先进县(市)”称号。
  →界牌中心小学新建成的体育馆宽敞明亮,设施完备。
  ←72岁的埤城中学语文教师邵叔文(左)一家四代有九位老师从教,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优秀教育世家”称号,教育局长沈华方(右)等到邵叔文家祝贺。
  →吕城中学新建的化学实验室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学生们正认真听课做试验准备。
  ↑云阳第一中心小学古筝班学生黄茜,演奏水平已达到7级。
  ↑云阳幼儿园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学水贴画。
  ↑社会各界热情赞助残疾人教育。
  本报记者 张雅心 摄影报道(附图片)


第8版(摄影)
专栏:

  承包十八载
  刮目看金岩
  这组照片记录了一个农村生产队十八年间的变迁。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老街公社老街大队三小队(现在的老街乡金岩村三队)是一个有八十二户人家的生产队。一九八一年全队粮食总产不足十万公斤,除去国家任务和留种子,人均有粮仅一百七十公斤。钱就更少了,只靠队上的三口小窑烧点砖给社员发点钱,但还要限制烧,说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社员们吃不饱,没钱花,日子过得真艰难!听说有的地方搞包干到户生产生活都上去了,社员们不管犯不犯错误,悄悄选出了“分田小组”,由老支书梁光清(图①右二)、队长侯廷贵(右四)主持抓阄分田,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刘文才(右三)和罗应芬(右一)是“分田小组”的成员和抓阄时在场的社员。一九八一年十月的一天,我下乡采访偶然拍到了这个镜头,一直未在报上发表。这是一幅迟发了十八年的新闻照片。
  今年九月,我重返金岩村寻访照片中的主人公,村里的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八十三岁的梁光清早已不当支书了,勤快的老人正在堂屋里编簸箕(图②)。他告诉我,分田的第二年粮食产量就增产百分之五十,现在人均年收入现金一千二百六十元。老队长侯廷贵夫妇俩在院子里掰玉米(图③)。他的三个女儿都出嫁了,老两口的日子虽比不上有的队员富裕,但种粮、养猪,颇有收获,吃穿不愁。五十七岁的刘文才这些年来既种田又做木工,盖起了二层楼的新房,小女儿和女婿同他们一起过,日子很舒心。他和老伴、外孙在家门口和我拉起了家常(图④)。在会理县城,我找到了罗应芬,她在城里开起了羊肉馆,家里还买了一辆夏利车开出租(图⑤)。
  我为金岩村的发展而高兴,盼望他们能够更快富裕起来。
  凉山日报记者  冷登亿 摄影报道(附图片)


第8版(摄影)
专栏:

  警示台
  莫任牛群上公路
  ↑江苏邳睢公路上放牛成风,牛群出没妨碍车辆通行安全。
  崔文超 摄影报道
  油、路太近藏祸害
  ↓京哈高速公路铁岭至四平段上的“长城加油站”违背应在离公路50米以外建筑的规定。 刘新武 摄影报道(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