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3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科扫描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二十年
  □黎煜文
  从广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即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是研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从我国目前社会科学的分类上看,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主要指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自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学说、运动、制度等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使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左”的各种错误倾向得到纠正。如,在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纠正了急于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等不切实际的基本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申和发展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论断;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消除了对“资产阶级权利”的误解。
  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以往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教学侧重于“阶级论”、“革命论”、“国家论”、“政党论”、“战略和策略论”,现在则侧重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如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特色论”、“改革论”、“开放论”、“党建论”等等。理论重点的这种改变,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且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新的思想观点、新的原理和结论,发展和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经过20年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领域,初步形成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史、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史、当代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六个分支的学科体系。新时期,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和发展的最大成果,是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在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自70年代末以来,许多学者对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推动了社会主义观念的更新。1.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研究,克服了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2.通过对100多年来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对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行重新认识和经验总结,特别是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实质及教训的反思,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3.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探讨,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和提高,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进步的重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学科建设,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速发展。从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起,科学社会主义及各分支学科都设立了不少硕士和博士授予点。至1997年底,仅科学社会主义学科(不含分支学科)就有硕士点24个,博士点5个。与此同时,全国性的和省市级的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纷纷建立,科学社会主义专业性刊物相继创办,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日趋活跃,专门的研究著述大量出版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新出版的教材有40余种,专著70多种,文集和辞典性工具书10余种,发表的论文数以万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供稿)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术交流

  人学的发展
  ——第二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任学忠
  由中国人学学会、北京大学人学中心、北京市委党校、中央党校哲史部等十一家单位共同发起,由山东力源集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人学学术研讨会,最近在山东招远召开。
  我国人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人学在我国兴起有其国际和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来说,现代科技革命和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使人开始由自然的奴隶转变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同时又产生一系列关系到人类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全球性问题,迫使人们重新对人自身的生活、实践进行反思。人学兴起的国内背景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对“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以及粉碎“四人帮”后发生的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和认识;二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知识经济与人的现代化
  有学者认为,人学应特别关注人的现代化问题。我们的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既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又是社会现代化得以实现的条件。正在兴起的“知识经济”、“知识化社会”是当今社会现代化的突出内容。在这里,关键是创新,而关键的关键则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掌握现代化知识的人才。在这方面有一系列人学新课题有待我们去开发研究。有的学者进一步提出,为迎接知识经济高潮的到来,首先,要实现人的观念变革,开展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价值革命”。其次,应发扬人的创新意识、独立意识和批判意识,注重人的学习、创新和管理等能力的培养。第三,必须全面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自我实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关键在于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它进行再认识,寻求自我实现的正确途径。
  可持续发展与人的素质
  有的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从人学的视角来看,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互利共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二是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它特别强调公平性和协调性。而正视中国现实国情,消灭贫困,防止和克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控制人口,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营造和重建当代中国良好的人文精神,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保证。还有学者进一步对人的素质的内涵作了探讨,认为人的素质是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活动而形成的主体活动的自身条件,它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概念。人的素质问题,不仅对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而且直接关系到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成败。
  以人为本与当代管理科学
  有学者认为,对企业管理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理论基础要分析,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就是西方哲学上的人本主义,它也可以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原则,主要是指,从以物为本和以制度为本转向以人(企业职工)为本。还有学者对西方管理理论的人学化趋势作了分析和研究,指出这种趋向主要同企业管理者队伍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工人阶级队伍成分变化及素质提高、工人阶级的日益觉醒有关。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

  努力开拓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成思危
  开拓风险投资事业的意义
  所谓风险投资,是指把资金投向蕴藏着较大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开发领域,以期成功后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商业投资行为。其实质是通过投资于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群,将其中成功的项目进行出售或上市,实现所有者权益的变现(蜕资),从而不仅弥补失败项目的损失,还可以使投资者获得高额回报。
  在我国开拓风险投资事业,具有三方面的作用:
  一是促进研究成果的工程化和商业化一个科研成果从最初的构想开始到形成产业,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研究、开发、试点和推广。风险投资支持的重点是开发(工程化)和试点(商业化)这两个阶段。通常研究与开发所需资金量的比例是1∶10,开发与试点所需资金量的比例也是1∶10。目前我国每年的研究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除了不符合生产需要或技术不成熟外,还缺乏资金的支持。这一方面由于开发和试点项目在技术上不够成熟,银行通常不予贷款,而另一方面由于其资金需求量较大,各级政府在财政上难以承担。因此科技成果的转化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给予支持。
  二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谁掌握了高新技术,谁就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竞争中的主动权。在我国当前面临亚洲金融危机的挑战、国内市场需求偏淡的形势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一项发明由开始实施到取得成功一般需要3—7年时间,而且失败的风险还很大,何况我国的创业者通常只有技术发明而缺乏资金,又没有资产可以抵押,故银行通常不愿对创业者提供长期贷款。风险投资则不但可以向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而且可以协助其开拓市场,并通过选人和理财来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和监控,有助于企业的成功。
  三是提供一种有效的投资工具国外居民直接投资与通过银行间接投资的比例通常高于1∶1,而我国只有0.1∶1左右。我国银行现有5万多亿元的居民储蓄,由于难以找到效益好的贷款项目,银行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此需要大力开辟新的直接融资渠道,包括风险投资基金等各种投资基金。
  发展风险投资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风险投资的核心是如何从高风险的项目群中取得高回报,其发展需要具备以下五类基本条件。
  一批良好的投资项目一个良好的投资项目通常应当具备巨大的市场机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以及优秀的业务发展计划;一个风险投资基金通常至少要管理10个项目,它们一般是从数百个项目建议书中筛选出来的。
  强而有力的管理核心风险投资基金的管理者通常是熟悉某一专业领域及管理的专家,并一定要参加其所投资企业(以下简称为风险企业)的董事会,主要是进行财务监控(规范财务管理并对增资、停业、上市、出售等关键问题作出决策),还要协助该企业建立一个强而有力的管理核心,包括总裁、技术总监、财务总监、主管销售的副总裁以及主管市场开发的副总裁等。在风险企业经营不善的情况下,风险投资公司有权调整或更换管理核心人员。
  充裕的初始及后续资金的支持风险企业从创办到上市或售出的全过程通常历时3—7年,分为初创、开拓、成长和成熟四个阶段,其所需的资金量也不断增加。在美国,初创阶段通常需要300万—500万美元,以后各阶段所需资金大约是其前一阶段的一倍。因此必须要有充裕的初始及后续资金的支持。前两阶段由于风险较高(成功后其回报率也较高),通常只由风险投资基金来支持。到成长阶段时可以取得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支持,到成熟阶段时可以取得证券投资基金甚至银行的支持。
  所有者权益变现的出路风险投资的目的在于创办企业并将其培养成熟,然后蜕资并取得赢利。因此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必须要有蜕资的出路。最常用的办法是将风险企业上市或出售(主要是通过兼并和收购的方式出售给大企业,个别情况下也可出售给企业员工或创业者)。由于风险企业成长虽然很快但规模通常偏小,且在其成长过程中需不断增资,使得其各项业绩指标难以达到传统证券市场的要求。为此必须开辟面向中小企业的证券市场。这类市场通常称为第二板块市场(简称二板市场),例如美国的NASDAQ小型资本市场,它有约1800种个别上市股票,其上市所要求的条件比较宽松,故特别适合于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可为风险投资提供出路。上市后的公司在运行较成熟后,往往再升级到NASDAQ全国市场(有约4400种股票上市,属于第一板块市场)。这种股市二级结构也为杠杆赎买后二次上市提供了方便。
  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有利的政策法规环境能促进风险投资的发展,特别是在起始阶段。它通常包括法律保障、法规规范、政策鼓励等三个方面。例如在法律保障方面,可在修订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与科技成果转化法时加入风险投资的内容;在制定产业投资基金法时应包括风险投资基金在内;在制定证券法时应考虑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二板市场有所规定,等等。对于一些一时不便立法或不需立法的事项可用法规来进行规范,例如应制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法规,允许保险公司、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投入其1%—2%的资金;对风险投资公司及风险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法规;规范二板证券市场秩序的法规,等等。在政策鼓励方面,可参照国外通例,允许风险投资公司按有限合伙的方式组成,不需交纳公司税,只交纳个人所得税;对风险企业的所得税实行“三免两减半”;允许创业者持股及蜕资,等等。
  发展我国风险投资的战略和方针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选出好的项目,二是如何筹集到必要的资金,三是如何获得比较高的回报。为此建议采取以下三步发展战略,争取在5—10年内形成比较健全的风险投资体制和机制。
  建立风险投资咨询与管理公司,为国内外投资者评估并推荐风险投资项目,并受投资者委托对项目进行管理项目可来自国内尚未转化的科研成果,也可来自境外学者拥有的发明和专利。在我国有关风险投资基金的立法出台之前,可以将项目推荐给个别投资者,与投资者合资建立风险企业,来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及管理办法,从国内外吸收资金只有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才能吸收足够的资金来投资于项目群。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向社会募集的独立基金,一种是与大企业联系的基金,一种是与金融机构联系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是产业投资基金的特殊形式,应有专门的管理办法。在有了这些法规后,就可向国内外的投资者公开募集基金,并将咨询与管理公司转变为基金管理者。
  建立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出路应当明确二板市场的作用主要是为已孵化成功的风险企业提供蜕资出路,同时也可为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筹集资金。在风险企业的开拓及成长阶段,由于风险相当大,只能用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来进行筹资。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情况下,贸然开辟二板市场,会给广大股民带来很大的风险,并为投机者提供入市条件宽松之机。此外,在我国目前一板市场还未健全之际,建立二板市场条件更不成熟,也难于在二板与一板市场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为此应先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并积极创造条件开辟二板市场。近年内宜积极推荐国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到境外上市。
  在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宜采取“民办官助”的方针。风险投资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行为,而非政府行为,所以风险投资不宜采取“官办”的办法。但是风险投资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予以积极扶持。政府宜采取“支持而不控股,引导而不干涉”的态度来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
(附图片)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热门话题

  高放在《主客体关系学纲要》序言中谈——
  主体与客体
  宇宙万物都有其各自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人,作为万物之灵,自从进入文明社会,就开始探索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心灵的关系。我国的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都是古代探索主客体关系卓有成就的伟大思想家。他们已经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指出了作为主体的人可以逐步认识客体世界,不过还含有神秘的色彩和猜测的成分。
  只有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生产力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实现,才可能拓宽、深化人们的洞察力。在16—17世纪,哲学家先是揭示主客体之间的差别,到18世纪他们又把主客体二者对立起来,到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才进入探索主客体二者之间的同一性,认定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的同一是达到真理的前提;而且已经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认识者和被认识对象之间的关系,发展为实践者和被改变的对象之间的关系。然而他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论证还停留在唯心论上,即把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夸大为本源的、非派生的,甚至夸大为派生一切的世界本体。而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则从各自的经济、政治、法律领域说明市民社会经济人、公民、法人的主体作用与市场、国家、社会的关系。他们反对封建贵族和僧侣的压迫,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统治立论。只有社会主义学家对资本主义制度持批判态度,主张依靠先知先觉的仁人志士说服统治阶级去实现理想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还停留在空想社会主义阶段。
  19世纪40—90年代,两位德国革命家和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战斗近半个世纪,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创立了崭新的被后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最早为创立主客体关系学奠定了基础,正是马克思最早对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论述。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大多读过马克思于1845年写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篇名著曾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该文开宗明义从世界观的高度批评了“对人的活动”存在着两种各走极端的理解:一是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另一种是唯心主义,把人的活动抽象化,只是作抽象的理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应该“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也就是应该从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人是怎样改变客观世界的。正是在这篇《提纲》的结尾,亮出了不朽的至理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可见,在马克思看来,正确论证主体的能动作用,目的全在于良性、有序地改变包括自然与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彻底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后来在《资本论》这部鸿篇巨著中,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中,都多次论及主客体的关系问题。
  (本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书刊评介

  《现代化与文化选择》
  □陶秀璈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是当今文化讨论的焦点。由于春松著、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化与文化选择》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该书有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强烈的现实感,它把自己的文化观点建立在坚实的历史和现实的事实的基础上,从而使该书不同于那些把文化建设建立在“应该”基础上的空泛之言。其表现有三。(一)它紧紧抓住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这个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追溯了这个问题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基础。(二)它分析了这个问题在中国社会各个层面上所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如改革与传统思维方式,新旧价值观的冲突等等。(三)作者没有把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放在自己想当然的“应该”上,而是阐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优秀共产党人和知识分子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努力,在这个问题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就是突出了文化发展的辩证性,力图以辩证观点来阐述现代化和传统文化关系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这一特点也表现于三方面。(一)抓基本矛盾,即普遍主义文化观和多元主义文化观的矛盾,指出偏执于文化的普遍性,发展于极端就会产生文化霸权、文化沙文主义,导致抹杀民族文化;偏执于文化的特殊性就会导致夜郎自大,排斥外来先进文明的极端民族主义。(二)用深层文化和表层文化的区分来说明文化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错综复杂的辩证关系。(三)提出了中国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观点,即“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和中国近百年独特的文化历程昭示我们,建设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有两种基本的文化立场是应特别强调的,即坚持文化的时代性和超时代性相结合,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立场。”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

  有着光荣革命传统、创刊于1938年9月29日的《拂晓报》,已走过了60年的光辉路程。来自国内新闻界的专家学者日前聚会古城宿州,围绕如何弘扬“拂晓精神”,做好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问题进行学术研讨。图为新闻界专家学者在宿州雪枫纪念馆深切缅怀《拂晓报》创始人——原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的情景。 武正润摄


第5版(学术动态)
专栏:简讯

  ●简讯
  骆耕漠从事经济研究座谈会召开
  本报讯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举办了祝贺骆耕漠同志从事经济理论研究64周年座谈会。
  骆耕漠同志从30年代就开始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建国后,他深入、系统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同时深入钻研对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有重大指导意义的基本理论。如: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劳动关系、价值和价格、利润和地租问题等。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80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64年来,他孜孜不倦、潜心研究,成果丰硕。(马宏伟)
  经济体制改革系列书籍出版
  本报讯 为了纪念经济体制改革20周年,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了《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通向“软着陆”的宏观调控》、《为高速增长创造条件》等书,从不同视角、层面探讨改革成因、总结改革经验,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全面回顾与梳理。在日前由中国计划出版社、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者对以上图书的出版给予肯定,认为这套书的出版,对总结经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参考价值。(王君)
  北京社会科学院庆祝建院20周年
  本报讯 10月17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召开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部分省市社会科学院代表及北京市社会科学界代表参加了大会。
  中共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在会上发表讲话,充分肯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为首都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指出,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人类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首都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哲学社会科学。院庆期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建院20周年科研成果展览,并组织一系列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吴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