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土总统会见江主席特使
  新华社安卡拉10月29日电 (记者郑金发)土耳其总统德米雷尔29日在这里会见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特使、司法部长高昌礼。
  会见时,高昌礼首先向德米雷尔总统转达了江泽民主席对土耳其建国75周年的祝贺和对德米雷尔总统的亲切问候。德米雷尔总统感谢江泽民主席派高昌礼特使参加土耳其的国庆活动。
  德米雷尔说,土耳其和中国是两个友好国家,土耳其愿意同中国进一步发展友好关系,特别是加强两国间的高层互访。
  高昌礼还同土耳其大国民议会议长切廷、土耳其总理耶尔马兹和其他土耳其高层领导人进行了亲切交谈。
  来自14个国家的总统以及60多个国家的议长、总理、副总理或总统特使参加了德米雷尔总统的会见。


第6版(国际)
专栏:

  加沙地带发生爆炸事件
  美敦促巴以按时履行和平协议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29日电 (记者戴巍、谭新木)在巴以签署临时和平协议不到一周,恐怖分子29日晨在加沙地带制造了一起爆炸事件,造成至少三人死亡、三人受伤。
  据以色列电台报道,事件发生在加沙地带一个犹太定居点附近。恐怖分子驾驶一辆装有炸药的汽车试图冲击一辆载有以色列学生的公共汽车。由于遭以军车的阻截,炸药车未能撞到公共汽车,而是在现场附近爆炸。
  报道说,三个死者中有一人是以色列人,另外两人目前身份不明,估计其中一人是袭击者。伤者中包括两名以色列士兵,其中一人伤势严重。公共汽车内的学生无人受伤。
  爆炸发生后,一名自称是哈马斯军事组织成员的人打电话给以色列电台,称该组织对袭击事件负责,袭击的目的是为了将犹太定居者赶出巴勒斯坦领土。他表示,该组织将继续进行斗争。
  以色列军队在事件发生后封锁了现场,着手调查。巴勒斯坦安全部门的官员也赶赴出事地点进行合作。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10月28日电 (记者戴巍)据以色列电台28日报道,美国目前正在做出积极努力,敦促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按时履行双方23日在华盛顿签署的临时和平协议。
  美国驻以色列使馆发言人施华兹28日在特拉维夫对新闻界透露,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27日分别打电话给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和以外交部长沙龙,希望巴以双方能按规定于11月2日开始实施和平协议。
  根据巴以23日签署的临时和平协议,巴以双方将从协议签署后10日起开始履行协议。但以总理内塔尼亚胡27日表示,只有在巴方递交一份有关安全合作的详细方案后,以内阁才会对和平协议进行投票表决。28日他又宣布,以内阁原定29日对和平协议的投票表决将无限期推迟,并强调只有在巴方采取切实措施打击恐怖活动的条件下,和平协议才有可能得到顺利实施。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论坛

  美重新审视对俄政策
  张德真
  俄罗斯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政治动荡,令美国深感震惊。近来,美政界和舆论就美国对俄政策纷纷进行反思并寻求对策。美俄关系面临新的挑战。
  在国会听证会上,美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吉尔曼等人猛烈抨击政府对俄政策“失当”,认为美国“支持在俄罗斯建立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努力是一次惨痛的失败”。有的议员指出,美国为使俄成为改革的“成功范例”,不惜注入大量资金,如今这些钱都扔进了无底洞,政府应检讨援俄战略。不少报刊文章对美俄关系前景忧心忡忡,甚至发出西方可能“失去俄国”的警告。
  美国对俄政策陷入困境并不奇怪。冷战结束之初,踌躇满志的美国为了巩固冷战成果,一方面在国际上竭力遏俄、弱俄,另一方面又以救世主姿态,在俄改革上大力推销全盘西化模式,要求俄按照西方所设计的方案改革其政经体制。正如美国舆论指出的,这种不顾国情,“无视俄罗斯与西方之间重大文化差别”的做法,使俄改革计划屡屡受挫。而每当俄改革受阻、经济发生困难之际,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是反思经验教训,反而催促俄“加快改革”,甚至以放开物价、实行卢布自由兑换、大搞私有化作为西方援俄的前提条件,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当然,俄罗斯改革的失败,有其自身深层次的原因,但西方的误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西方国家这样做完全是从自己的战略需要出发,一是欲将俄尽快纳入“自由世界大家庭”;二是要造成俄罗斯在经济上对西方的依赖。不料事与愿违,俄罗斯的严酷现实使西方的设想成为泡影。
  目前美国朝野普遍担心的是:俄罗斯政局不稳,政府班子更迭频繁,有可能损害近些年来建立起来的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信任”关系;由于俄罗斯全盘西化尝试失败,美国在俄信誉受损,民众中反美情绪有所抬头;如俄局势进一步恶化,核武库安全可能受到威胁。总之,俄罗斯危机增加了美俄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
  近日,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撰写文章,提出当前美对俄关系三原则,即:优先考虑美国人民的安全,确保俄核武库不致失控;继续支持俄改革,但美国不会拿更多的钱,俄必须首先“自救”;美对俄“应当注意的是政策,而不是个别人的作用”。人们不难看出,这三条原则不过是美国应付眼前局势的临时措施,而不是长远方针。可以预料,随着俄罗斯危机的加深,俄对今后发展道路的战略性反思在所难免,其内外政策面临新的调整,并有可能显示更多的自主性。在此形势下,美国将如何对应?在西方各种改革方案相继失灵之后,美国还会拿出什么灵丹妙药来挽救濒于崩溃的俄罗斯经济?……诸如此类的问题,恐怕眼下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正如美国舆论所说,由于俄罗斯未来走向扑朔迷离,美国亦不知所措,因此,目前美国对俄政策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美国除了继续对俄实行“接触”,力求俄局势保持稳定而不发生大的动荡以外,只会采取一种观望态度。


第6版(国际)
专栏:

  10月28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总部会见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双方就科索沃问题进行磋商。北约已于近日宣布,不会立即对南斯拉夫的目标实施空中打击,但仍维持采取军事行动的威胁。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德新政府成员履职
  拉方丹强调世界经济需要新秩序
  菲舍尔认为欧盟东扩要着眼现实
  波兰要求德廓清对欧盟东扩态度
  本报波恩10月29日电 记者江建国报道:德国新政府成员昨天纷纷履新就职。
  财政部长拉方丹昨天在财政部就职仪式上强调,新政府最重要的任务是与失业做斗争。他说,失业数字之高是无法忍受的,新政府必须调动所有经济和财政手段,以实现真正的转变。因此,一个持续不断的、由投资推动的经济增长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此外,还要从结构上改善职业培训和再培训制度,实现劳动时间灵活化。在谈到世界经济危机时,他强调说,世界经济危机对德国的威胁是“紧迫的”,它将决定政府的行动方针。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承担起全球的责任”。德国和欧洲必须紧密合作,同美国和日本一道,承担起责任。他说:“世界经济需要一个新的秩序框架。”
  外交部长菲舍尔昨天在外交部说,欧洲联合进程必须完成,因为它符合德国的“最高利益”。他说,德法英三国应该一起给这一进程带来新的动力。但他同时强调,不要对欧盟东扩的速度寄予过高希望,东扩时间表必须着眼于“现实”。他对俄罗斯的局势“表示忧虑”。他说,德国应该尽其所能促进俄罗斯的稳定。随后他立即赴英国、法国和波兰进行履新访问。
  波兰外长盖莱梅克今天在《法兰克福评论报》上发表谈话,要求德国新政府廓清其对欧盟东扩、尤其是波兰加入欧盟问题。他说,他希望德国新政府能为波兰立即加入欧盟而做出努力。他要求德国在外交政策上发出“明确信号”,“模糊的信号”将会造成“不必要的负面效果”。盖莱梅克的这番话是针对德国总理施罗德不久前在奥地利欧盟首脑特别会议上的话而说的。施罗德在这次会上说,要求加入欧盟的国家“不要抱错误的幻想”,“欧盟东扩比迄今设想的要困难得多”。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高法裁定皮诺切特享有豁免权
  据新华社伦敦10月28日电 (记者王诚)英国高等法院28日裁定,智利前总统皮诺切特享有外交豁免权,英国警方无权对其进行拘留和引渡。
  英国警方应西班牙方面的请求,根据对皮诺切特在担任智利总统期间涉嫌谋害西班牙公民的指控,于本月16日将这位现年82岁、正在伦敦治病的智利前领导人拘留。西班牙方面要求英政府将皮诺切特引渡到西班牙接受审判。
  英国高等法院的裁定认为,皮诺切特作为前国家元首享有豁免权,英国警方无权对他本人进行拘留、起诉和引渡。法院的裁定还认为,鉴于高等法院将等待有关方面是否将对本裁决进行上诉,皮诺切特目前仍处于被拘禁状态。据悉,与本案有关的律师在本裁决宣布后立即提出了反驳上诉,此间的法律专家认为此案将有可能最后提交英国议会上院进行最终裁决。
  目前正在伦敦的智利外交部副部长费尔南德斯表示,智利政府对英国高等法院的裁决表示欢迎。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总理强调与腐败现象作斗争
  本报莫斯科10月29日电 记者刘刚报道:俄政府新闻发言人昨天说,普里马科夫总理已指示所有护法机构“与腐败现象展开最坚决的斗争,不管他是什么人,也不管他有什么关系”。
  日前,“亚博卢”议员团领导人亚夫林斯基在一家英国报刊上说,腐败现象已经渗透到新政府,一些政府要职是被买走的。这位发言人对此指出,“像亚夫林斯基这样的著名、有威望的人士,应该具体说出是谁,并通知护法机构”。
  新闻发言人说,“政府总理提出的任务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消灭腐败现象”。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德表示要维护俄稳定
  据新华社伦敦10月29日电 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来访的德国新任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29日在伦敦表示,欧盟近期的外交重点是维护俄罗斯的稳定。
  库克和菲舍尔在就俄罗斯局势等问题进行会晤后对记者表示,保持俄罗斯政局和经济的稳定对欧盟15个成员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盟目前迫切需要在对俄罗斯该做些什么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
  库克和菲舍尔还谈到了科索沃问题。他们认为,科索沃应该是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另一个重点,当前的任务是将南联盟同意从科索沃地区撤军的协议得到实施。


第6版(国际)
专栏:

  成功合作的范例
  ——欧盟对华援助述评
  本报记者 郑园园
  中国与欧共体(欧盟前身)于1975年建交,援助合作则始于1983年。15年的援助可分为两个阶段:1983年至1995年为第一阶段,1995年以来为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的合作主要是在农业领域。其中奶类项目规模最大,成效卓著。已经和正在实施的4个奶业开发的项目共投资19.3亿人民币,其中欧盟援款8亿元,我国投入配套资金11.3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在我国奶业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十多年来,欧盟多次派专家来华,指导奶牛的育种、饲养,牛奶的收集、加工和销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牛奶产量达到13.2%年递增率,该项援助自有一份功劳。奶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走上了农、渔、谷、牧的良性循环,并在城乡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欧盟国家的许多企业得以向我国出售相关设备,也从中受益。国际舆论称赞这项合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开发性项目成功的典范”。
  1995年和1996年,欧盟相继发表《欧中长期关系政策》、《欧盟对华新战略》,欧中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援华合作获得强大的推动力。1995年以来,欧盟援华合作的指导思想是:长期支持中国的改革进程,强化欧盟在中国的存在,项目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合作范围从农业扩大到环保、医疗、教育等众多领域,合作项目扩大到30多个。据欧盟驻华大使魏根深介绍,1995年以前十几年内,欧盟援华总额约为1亿埃居,而1995年以来,已经签署的项目援款超过这个数字。
  环境保护是欧盟援华的优先项目。其中,云南省元江沿岸3个县解决特困和环境恶化的项目及辽宁省治理城乡污染项目是重点。在这个领域欧盟投入资金最多,达3700万埃居。元江项目确定在元江沿岸元阳、金平、红河3个县进行。3县均为少数民族居住的贫困山区,该项目把环保与扶贫结合起来,是个创新。自去年11月项目启动以来,中欧双方派出农业、林业、环保及地理等专家,进行了土地改良、农作物品种改良、造林建苗圃以及对农户发放小额信贷、资助学校等整体措施,力图使这些地区的面貌有较大改变。据云南省经贸厅项目负责人介绍,广大群众参与了具体项目的决策和执行,积极性很高。目前,饮水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公路和学校的建设等已初见成效。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需要各国携手迎战。1994—1997年首期“中国—欧盟性病、艾滋病预防合作培训项目”就顺应了这种需要。这是我国政府在防治性病和艾滋病领域接受的第一个政府援助项目。项目启动后,在北京、上海建立了国家级培训中心,有300多名专业人员接受培训,此外,还建立了25个省级培训基地。一批专业人员获得赴欧研修的机会,他们吸取欧洲经验,又结合我国国情,写出一批高质量的预防艾滋病的培训教材。在第一期合作成功的基础上,二期培训计划已于今年10月启动。
  欧盟与中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全新的合作尝试。为适应市场机制、顺应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潮流,1995年我国政府与欧盟正式签约建立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该校引进国际著名高等学院师资、教育方法,组织学生到国内外著名企业实习,培养兼具东西方两种商业文化背景的高级经理。学院副院长张国华告诉记者,学院现已跻身亚洲最好的5所MBA院校,得到48家中国及世界著名企业的财务资助。欧盟副主席布里坦在视察学院时说,这是欧中之间一个“高质量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旗舰项目”。
  这两年,中国的学者有了较为便捷的赴欧研究机会,主要得益于《中国—欧洲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7—2001)。这是建国以来我国高教系统在人文社科领域所接受的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欧盟投入975万埃居,中方则配合以相应的实物与人力投入。该项目的重点是促进中国的欧洲研究,传播欧洲在经济决策与管理、法律、城市和地区政策、环境规划、社会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与实践。据该项目中方负责人张小劲介绍,项目执行以来,每年支持127名学者到欧洲作短期研究,支持13名欧洲学者到中国开设短期课程。两年来,由该项目支持的全国性欧洲问题研讨会举行过十几次,学术研究空前繁荣。
  广泛的合作和交流,使中欧双方的理解和信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援华项目因而扩展到政治与法律领域。今年2月,欧盟与我国民政部签署了“支持中国村级选举和村务管理项目”,欧盟将提供1472万埃居用于培训,将村级管理和选举的国际惯例展示给基层干部和群众。
  本文所述,为援助合作项目的荦荦大端。政府间的援助合作、经贸合作、政治合作,使中欧合作呈现多层次、多方位的特点。欧盟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政治集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们又分别是当今世界的稳定的一极,中欧之间平等互利的合作为南北合作提供了范例,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潮流。中欧合作的成功,无疑将有利于一个多极世界的崛起。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叙土紧张关系缓解
  本报驻叙利亚记者 吕志星
  在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叙利亚和土耳其两国终于就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达成了协议,使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初步得到缓解,避免了一场危及整个地区安全的武装冲突。
  本月初,叙土两国因土耳其同以色列军事合作和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等问题发生激烈舌战,关系急剧恶化,几乎导致兵戎相见。叙土关系骤然紧张引起该地区国家的不安,埃及和伊朗领导人紧急出面调解,希望双方保持克制,通过政治和外交途径解决两国间的分歧。经过埃及外长穆萨和伊朗外长哈拉齐的穿梭式调解访问,叙土接受了“以安全问题为突破口,开启对话大门”的倡议,各自派出安全部门的负责人,于本月19日在土耳其边境城市阿达纳市举行了秘密会谈。
  安全问题是导致叙土关系紧张的导火线,两国都对各自当前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感到困扰,用和平方式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成为双方的共识。
  据报道,在历时两天的会谈中,双方讨论的焦点是库尔德工人党和土以军事合作问题。土方表达了对库尔德工人党给土国内安全造成危害的忧虑,叙方则表示对土以军事合作给叙安全带来威胁的不安。双方通过坦率地交换意见和看法,对引发两国关系紧张的安全问题达成了协议。叙方在协议中满足了土耳其的要求,宣布库尔德工人党为非法政党,不允许该党成员进入或经过叙领土去第三国,也不允许该党领导人奥贾兰返回叙领土。土外交部在解释协议的内容时说,大马士革已承诺不允许库尔德工人党在其领土内散发武器装备、获取财物支持和从事舆论宣传,并决定将该党作为恐怖主义组织,关闭其在叙领土内的营地,对其成员进行审判。叙方已将被捕的工人党成员名单交予土方。双方在达成的协议中明确规定,不允许以叙领土为出发地旨在危害土安全与稳定的任何活动。作为对等的原则,土也不允许以其领土为出发地旨在危害叙安全和稳定的任何活动。双方一致同意通过两国安全负责人或两国使馆的热线,建立信息交流合作机制。
  叙土领导人对签署的协议均表示满意。叙外长沙雷认为,协议是均衡的,满足了双方的需要,我们希望打开解决两国存在的所有问题的大门。土外交部发言人说,应将这份文件看做结束危机和开启对话大门的协议。叙利亚向我们伸出了友好之手,如果协议得以贯彻,我们将伸出手去。
  叙土签署安全协议受到该地区各国的欢迎。阿盟秘书长马吉德对叙土会谈结果表示高兴,他希望这一成果成为土耳其和阿拉伯友好关系的开端。埃及外长穆萨认为,会谈结果对缓和地区紧张具有重要意义。伊朗外长哈拉齐强调,会谈结果将成为两国通过和平方式解决所有分歧的开端。他表示,伊朗将为最终解决叙土争端继续竭尽全力。
  此间观察家认为,叙土两国依靠各自所表现出的诚意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贯彻和实施还需双方表现出更大的诚意。
  (本报大马士革10月26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叙外长会见土代表团
  据新华社大马士革10月28日电 (记者王根宝)叙利亚外长沙雷28日会见了正在这里出席叙土安全委员会会议的土耳其代表团,重申了叙利亚致力于同土耳其建立睦邻友好关系,解决两国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是叙、土两国关系缓解以来,土耳其代表团首次访问叙利亚。土代表团团长雅勒曼中将在会晤时强调,土、叙两国改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两国必须通过政治途径谋求打开各领域合作关系的新局面。
  土耳其代表团当天上午抵达大马士革,并同叙利亚代表团就本月20日举行的两国安全委员会会议达成的纪要交换了观点和看法,双方表示要完全贯彻执行两国签署的协议。


第6版(国际)
专栏:

  10月28日,美国阿肯色州数千名学生在小石城举行反毒品集会游行,呼吁在阿肯色州消灭毒品。此次集会是该州10月25日至31日“反毒品周”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一周里,州内的院校、团体纷纷以各种方式开展反毒品活动。新华社发(美联社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前众院委员会主席说
  弹劾克林顿依据不足
  据新华社华盛顿10月28日电 (记者范颂九)曾主持对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弹劾听证的美国前众院司法委员会主席彼得·罗迪诺27日表示,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与前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关系问题上撒谎的行为构不成弹劾的依据。
  据美国新泽西纽瓦克《明星纪事报》报道,今年89岁的罗迪诺在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认为,绯闻所导致的对克林顿的指控构不成宪法规定的应予弹劾的依据,如无其他证据,现有的指控将不能成为罢免总统的依据。他同时批评了独立检察官斯塔尔将庸俗的内容写入调查报告以及共和党领导人公布斯塔尔报告和克林顿证词的决定。
  与此同时,美国一些历史学家28日散发了一份包括不少共和党人在内的400多名历史学者签名的呼吁书,认为克林顿不应受到弹劾。
  美国众议院本月8日通过决议,授权司法委员会对克林顿进行弹劾调查。调查预计于11月3日美国中期选举后开始。


第6版(国际)
专栏:

  日本长崎县民和知事向我灾区捐款
  22日,日本长崎县知事金子原二郎把该县县民向我国灾区的捐款3584.32万日元交到我驻长崎总领事馆,他个人同时向我灾区捐款10万日元。他说,长崎县离中国最近,关系最深,中国的特大洪灾牵动了我们长崎县民的心。(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中国美国商会为我灾区学校募捐
  中国美国商会24日在北京举行了一次名为“共创美好未来”的募捐活动,内容是向商会会员公司筹款,帮助遭受严重洪灾的黑龙江省重建中小学校。福特、惠普、摩托罗拉、美国电报电话以及通用电气等著名美国公司当天共捐款623500元人民币。很多公司还在陆续捐款。美国驻华大使尚慕杰出席募捐仪式并致词。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爱心基金会向我提供救灾品
  27日,美国爱心基金会筹集的20万磅救灾物资运抵中国,这是该组织自今年中国洪灾发生以来的第六次对华捐助。据悉,自1988年以来,美国爱心基金会已向中国运送了超过2500万美元的赈灾物资。(本报讯)


第6版(国际)
专栏: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向我灾区捐款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日前向中国洪涝灾区捐款4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200万元),赈济中国灾区人民。这笔款项的捐赠者包括总商会会员、商团、宗乡会馆、中元会、学校、大专学院、企业机构及其他各界人士。(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